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提要]日新月异的金融环境对金融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具有多学科基础、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应用人才是时代所需。本文在探讨复合型金融人才的特点和类型的基础上,分析构建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思路,并提出构建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复合型金融人才的界定
在此前学者们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研究基础上,笔者以为复合型金融人才,是具备金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基础,并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他们能够利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处理科技金融问题并进行综合评审和创造性思考。作为应用型人才,他们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或创造新知,它更注重理论知识和微观领域与实务技能的学习,实务开拓与创新的能力,以及分析和决策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复合型金融人才应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知识结构宽口径、广基础。既精通金融专业知识,又具备通识知识,体现了金融人才从“专才”向“通才”转变;第二,具备实务开拓与创新精神。能够设计出符合客户多样化需求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跟上甚至引领金融行业日新月异发展的需求;第三,具备互联网思维和风险防范意识。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互联网金融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金融基本业务、网络技术处理、沟通营销等知识技能,更能为客户分析各类金融产品的风险,并为客户提供各种应对金融的风险的建议。
二、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分类
根据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十三五”规划”,实施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统筹推进各类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吴晓求(2018)认为中国金融的多元性会客观存在,而且会不断发展。因此,要鼓励金融机构进行创新,以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并设计出不同的金融制度帮助其分散风险。根据我国现有的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可以将金融人才分为高端金融人才、中层金融人才以及基层金融人才三类,各层次的人才特点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以及就业岗位都有所不同。高端金融人才是掌握金融理论前沿动态,具有金融创新意识和实际金融问题解决能力的人,更多地适用于高端管理岗位进行制度设计;中层金融人才是具有较高金融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他们往往是金融业是部门管理者,是金融企业的中坚力量;而基层型金融人才是专业知识结构合理、技能过硬、能够胜任特定金融服务岗位的金融服务岗位人才。就金融机构的需求量而言,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是需求最大的,与之匹配的岗位也是最多,但是高端金融人才和中层金融人才更能够体现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是金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性因素。
三、构建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思路
金融业的飞速发展对金融人才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构建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体系需要以市场的需求出发去考虑金融人才合适的培养模式,同时结合高校各自身的条件,设计不同的培养制度,培养不同层次的复合型金融人才队伍。我国高校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层次越高的院校,越注重通识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层次越低的院校往往更加重视“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总体说来,不论是研究型院校还是应用型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盘整体设计。要围绕应用型人才所需具备的素养,将岗位实际所需的职业素养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环节有机协调,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培养学生不仅要具备的通识知识、创新意识、互联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修养和终身学习能力。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做到基础性教育功能和综合性能力培养兼顾,理论基础和实践训练兼顾,市场需求与国际化进程兼顾。
四、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具体步骤
构建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是创建一个系统、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要从培养主体、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教师队伍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改革。
(一)构建大理论模块,夯实理论基础,扩展学生理论视野。
在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理论深度培养的同时体现学科交叉性的广度,将金融学和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知识结构上要强调“宽口径、厚基础”,让学生既精通金融经济专业知识,也对相近的管理学、计算机、外语、心理、法律等学科知识有广泛的涉猎,课堂内外注重这些外延课程与金融学相关课程的交叉和渗透,为学生打下广泛而扎实的知识基础,提供锻炼增加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各种机会,使学生今后具备跨部门岗位转换所需的专业技能,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走得更宽广。
(二)完善微观金融运行模块,重点是解决金融市场实践问题或微观金融问题。
为了顺应科技和金融结合的大趋势,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也需要体现学科微观化和模型化的趋势。专业课模块设置向微观课程进行倾斜,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重点是解决金融市场实践问题或微观金融问题,突出与企业金融运行密切相关的公司财务、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学、公司金融、金融风险等课程,强调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知识型和技能型的统一。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的技术化和工程化特点更为显著,未来对金融从业人员的数理分析和模型分析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大对金融工程、互联网金融等微观核心课程的比重。此外,国外是金融理论和金融实践的先导者,所以高校应积极引进国外高校金融学的最新理论和课程,保证我们的金融学科课程体系与国际最先进的理论接轨。
(三)优化实验和实践教学,一体化实验平台与实践基地结合使用,与课堂教学实现完美呼应。
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实践和理论在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占有同样重要位置,只有两者的配合使用才能实现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优化建设金融专业实验室,保持股票、期货期权、网络银行、外汇等交易模拟软件能紧跟行业发展最新趋势,同时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网络资源共享,通过引入以赛代练的模式,提高学生对书本理论的理解能力和对最新行业动态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加强金融实践基地的建设,注重与金融机构的联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在复杂变化的金融经济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今后走向职业化道路搭建过渡性平台。
(四)采用“案例引导+激发式”教学方法,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
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综合金融问题的能力,而通过案例引导教学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每一个学生变成课堂独立的主人。案例的设计需要围绕当前的经济和金融问题或者重大事件,利用合理的课堂设计来引导学生自己搜集整理资料,综合利用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等知识和方法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在复杂的金融经济环境中的思辨能力和综合能力。总之,构建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体系要体现出系统化和科学性的特点。既要实现课程体系全面化,使金融学与其他学科充分交叉融合,培养学生复合型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案例激发和模拟实训并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能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此外,政府和行业也应有相应的政策配套支持,帮助搭建学校和社会的桥梁,为单一型人才培养模式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保驾护航。
作者:吴晓艳 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