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康复特色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作为中西医学交流的重要产物,康复特色护理的应用愈加普遍,但人才匮乏的问题亦较为明显。笔者从中西医结合护理理论入手,分析当前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培养在师资力量、教学材料和培养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尝试从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计划、思路和改革等方面,提出中西医结合康复特色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关键词]康复护理;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
1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成果
1.1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成果
中医护理起源于远古时期,于秦汉时期随着《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药典籍的问世而初步形成,后在唐宋元明清各朝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延续至今。中医护理客观存在于医疗实践,广泛记录于医学文献,由行医人或患者亲友承担,故“三分治(治疗),七分养(护理)”的说法流传甚广,但也从侧面反映出长期以来我国医、药、护不分的问题,因此直至1950年前后才独立形成专科。中医护理以中医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为方法论,囊括了临床护理经验、预防保健知识和康复治疗技巧等诸多方面。
1.2西医护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成果
西医护理也称现代护理,起源于远古时期,经历古代家庭护理、中世纪宗教护理、近代护理后,直至1850年前后才独立形成专科。其与中医护理一源两歧,均致力于解决人的健康问题。西医护理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局部器官、功能病理变化为研究对象,囊括了疾病防治、医疗保健和康复护理等诸多方面。
1.3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成果
中西经贸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使人们分别认识到中医、西医的优势和长处,中西医结合护理应运而生,并于2000年前后独立形成专科[1]。中西医结合护理吸取了中医护理从整体考虑病症,从宏观调理患者的优势,也借鉴了西医护理从局部定性疾病、从微观观察组织的长处,使其有机结合,相互补充。
2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2.1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开设时间非常晚,招录人数特别少,根本无法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故目前全国各大医疗机构在职护士几乎均为中医护理或西医护理专业毕业,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毕业者少之又少,具备教学培训资格者更是寥寥无几。以笔者就职的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为例,现有在职护士400余人,其中无一人系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有能力担负教学培训重任者仅有不到15人,且多未受过完整性、系统化学习,仅出于个人兴趣爱好和日常经验积累。薄弱的师资力量使人才培训的开展举步维艰,进展缓慢。
2.2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材料相对零散
中西结合护理的定义,直至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出台才得以明确,故相关教学材料极不完整,或是医疗机构、高校、个人自行编撰,或是直接搬用中医护理、西医护理教材。笔者所在单位亦是如此,多年来均以某高校课本为教材,虽有加以纠错和补充,但仍旧难以完全适应培养计划的开展。这既不利于教学培训师资能力的提升,也影响了其他护士理论知识的提高。
2.3中西医结合护理培养机制不够长效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近几年虽得到更高关注与重视,但更多停留在政策和舆论层面,受护士工作压力大、劳动强度高和休息时间少等现实因素的影响,护士的离职率相对较高,医疗机构也难以开展长效培养。如笔者所在单位,虽每年新招不少护士,却也时有申请离职,带到接近出师,便谋求更高出路,既影响了本院师资力量的补充和更新,也打击了师资开展教学培训的积极性。
3中西医结合康复特色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3.1确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医疗机构应结合自身器材设备、人力资源、财务状况等现实因素,结合社会对中西医结合康复特色护理的发展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如“注重人文关怀,提升业务素质,强化护理实践,融汇中医、西医康复特色,培养实用型、能力型、复合型护理人才”[2]。同时要结合该项目标,开展教学培训活动,使新晋护士和在职护士专业基础更为扎实,操作技能更加娴熟,适用能力更为突出,综合素质更加提升。
3.2构建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
21世纪的竞争,既是科技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对中西医结合康复特色护理人才的培养,应以提升护士能力为核心。因此,培养模式应以人文护理、中医护理、西医护理为支柱:做到教学实践贯穿全程,能力培养贴近实用,坚持“早试验、多试验、早临床、多临床”;做到中西教学贯穿全程,能力培养中西结合,坚持“中医调整体,西医治局部”;做到人文教育贯穿全程,能力培养综合全面,坚持“能力和品质并重,技能和德行兼修”[3]。
3.3制订以康复护理为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
中西医结合护理与中医、西医护理相比,更突出康复特色。因此,医疗机构应制订以康复护理为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当地患者需求,选择性开展幼儿护理、老年护理、涉外护理、社区护理和精神科护理等。例如,对于幼儿的康复护理,应通过与其游戏娱乐、与其交谈互动等形式,使其放下心理戒备,降低抵触心理,主动配合治疗;对于老年人的康复护理,应做到与其积极沟通,了解其内心需求,拟定康复方法,避免医疗纠纷。同时,要合理设置教学培训课程,如可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四大类别:人文教育与素质拓展、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基础理论与实操技能、专业知识与服务能力。培养计划的制定应充分体现中西医结合护理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理念,为该模式的具体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3.4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手段的人才培养理念
医疗机构培训教师应坚持以“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组建优秀教学团队,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和教学水平,通过自身作则、言传身教,培养护士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以考评加分、提拔优先、物质奖励等形式,支持和鼓励教师开展教育培训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创建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等,全面提升医疗机构培训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能力,达到“以改促教、以改促建”的目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调动新晋护士和在职护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个性教育、沟通技巧、协调能力、人文关怀和理论技能的培养。支持和鼓励新晋护士和在职护士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创新能力,以提升综合能力,适应社会需求。
3.5拟订以学研结合为指引的人才培养思路
护理人才的培养一旦脱离实践,必将落为空谈。医疗机构教师对护理人才的培养,要结合康复护理的特色、护理专业的特点、人力物力的现状和社会需求的发展,拟定出以学研结合为指引的人才培养思路。要根据护理实践构建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拟定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方法、改进考核方式,开展一系列科学研究和改革。如整合现有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教辅资料,实行补充有奖或纠错有奖鼓励,根据医疗机构近年来接待患者的总体情况,对新晋护士或在职护士开展针对性教学培训,将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达到同等比重,实现“早试验、多试验、早临床、多临床”的培训目的。
3.6开展以长效建设为要求的人才培养改革
对护理人才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以长效建设为要求。因此,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教学方法,如在基础护理教学中引入提问式和设问式的教学方法,在护理技能教学中引入体验式和模拟式的教学方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图例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等等。在教学内容上,要增加趣味性阅读和引导性理解,贯彻“教师好教、学生好学、临床好用”的基本原则,使教学材料突出中西医结合优势,更具康复护理特色。
4结语
对中西医结合康复特色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既是患者减轻痛苦、早日康复的需求,也是医院治病救人、改善服务的必要,更是护士提升自我、实现价值的通途,应进一步完善该理论,使其早日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徐桂华.中西医结合护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J].江苏中医药,2005,26(9):43-44.
[2]陆静波.我国中西医结合护理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60-61.
[3]张先庚.护理学本科中西医结合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13,10(11):491-492.
作者:彭细果 李九红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