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建筑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建筑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建筑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教育背景下,以建筑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着手点,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建立建筑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建筑类专业知识教育相融合的模式,从而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1基于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

将创新型项目引入到建筑类专业课的实践内容中,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首先在专业课程中引入创新创业理念,例如《建筑装饰设计》课程的设置上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加了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使用生活垃圾通过团队合作进行室内空间设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将原来古板的基础理论课程改换成实践课,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操作中,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例如将建筑识图和设计构成课合成一门设计基础课,在课程开始老师给出一套竹屋的设计图纸,学生通过识图,将建筑构件用竹子制作出来,再由团队共同组建成实体。基于创新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增加了学生实践操作的课时,努力让学生将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放到课下,上课时间进行实操指导,实现翻转课堂。将专利的制作引入到课程中来,考虑到学生的基础,主要是制作外观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通过专利的制作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学生对在校期间取得专利证书非常感兴趣,也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很多课程可以引入专利制作,将专利开发作为创新创业的突破点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校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在多项创新创业大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

将理论知识融合到创造性的实践手工项目内容中,通过动手制作建筑模型更深入的了解建筑的方方面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将理论考试转变成实操作品验收,确定好任务和考核细则,考核形式分为个人和团队两种,既考核了学生的个人学习情况,又能够考查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

开拓专业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打破传统的专业壁垒,学习使用发散性思维进行课程设计,建立一支有创新能力的建筑专业教师队伍。开展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思维和理论培训与学习,定期进行课程内容研讨,将创新思维贯彻到课程开展的方方面面,只有教师有创新意识才能引领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通过建立新的教师激励和评价机制,设立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奖”,以及开展专题教学研究活动和支持专业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与认证等手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艺术和专业实践能力。请具有创业经历的设计师和工作室负责人来进行讲座和辅导设计课程,将行业资讯和行业要求在平时辅导中讲述给学生,让学生尽早了解行业要求,从而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

4搭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实践新平台

促进学校和企业(用人单位)等校外机构的合作,搭建研究平台,加强双向交流,建立日常合作机制。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一线企业的企业专家参与到教学改革中来,可以保证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与企业同步,与市场高度融和。我校建筑设计专业校内与合作企业合作成立了城建-华阳建筑设计协同育人中心、城建-铂域建筑设计工程中心、城建-本筑BIM信息科技应用中心、城建-宏图绿色建筑设计研发中心,周绍南、陆战兵建筑设计技能大师工作室、文健大师工作室,提升学生项目实战水平,实现校企协同共建、产教融合。例如通过文健大师工作室将美丽乡村建设的校企合作项目引入到专业教育中来,搭建优质高效的实践平台,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的开发中来。

5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方法

形成适用于建筑设计类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充分研讨、调研、论证,优化和完善专业学生素质、能力与创新体系。建立“创新学分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大赛。具体通过建筑设计大赛、建筑装饰技能竞赛、园林景观设计大赛以及多种专业技能认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将创新思维融入专业教育中来,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宽厚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问题。将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融合等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的特征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为学生探索新事物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的潜能,自主创新,并能付诸实践,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郑育春.跨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3(06).收稿日期:2019-6-27

作者:牛宇佳 单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