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方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引领作用。中国(陕西)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极大地拉动经济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促进中亚、西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而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则成为其发展道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在陕西自贸区建设背景下,根据自贸区发展需求,深入探讨地方高校在培养国际化创新外语人才方面的问题及策略。
关键词:陕西自贸区;地方高校;国际化创新外语人才
一、陕西自贸区建设背景下分析外语人才需求
(一)需要创新型外语人才
创新型人才指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必须有自由发展的个性,坚韧不拔的毅力,浓厚的兴趣,创新的激情以及开放的心态和团结协作的精神[1]。当前,地方高校多注重培养语言技能,专业知识相对薄弱。这样的人才无法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在与其他国家交流合作中,涉及贸易、物流等多个领域,需要既有语言功底,又有专业知识的创新型外语人才。所以,地方高校要加强“语言技能+专业+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
(二)需要国际化、多语种外语人才
在与他国交流合作中,培养的人才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能把握异域文化、民族习俗、思维方式及世界发展规律。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还要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领导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1]。为了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应了解中亚、西亚国家的基本政治、经济、文化情况。语言是走进他国的敲门砖。“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官方语言多达53种,其中绝大多数是非通用语种,而陕西高校所教授的非通用语种数量不多。自贸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贸易、投资、物流等行业的合作,用母语交流更能拉近距离,增加亲切感。因此,地方高校应开设更多非通用语种专业,培养一批非通用型外语人才。综上所述,陕西自贸区的发展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英语功底,熟练应用一门面向中亚、西亚的小语种,精通专业知识及基本人文知识,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国际视野,能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型创新外语人才。构建以自贸区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外语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确保学生具备适应自贸区发展需求的专业知识[2]。
二、陕西地方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陕西高校共有108所,普通高校93所和14所成人高校。对外语学科而言,本科院校是外语人才培养的重心。针对自贸区建设的外语人才需求,有必要了解当前陕西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理念相对落后
通过查看各高校培养方案发现,陕西高校众多,但是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过于强调语言技能,缺少跨专业、跨领域和跨文化的知识教育。没有将英语与其他专业进行深度融合,关联性差,导致外语学习浮于表面。虽然这种单一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人才,但也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陕西外语人才培养理念相对落后,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较大,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现象,不够重视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陈旧。与外语人才培养方案和自贸区经济发展要求差距较大。各高校应积极探索适合自己院校的特色创新之路,为自贸区建设培养优秀外语人才。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同质化现象严重
通过查看各高校专业设置发现,外语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英语专业依然是传统的语言技能型专业,没有明确目标,缺乏校本特色。虽然一些学校进行了课程改革,增设了旅游英语、商务英语、经贸英语等课程,但课程比重小、课时少,对文化内涵传授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纵观陕西高校,除了西安外国语大学开设小语种专业,其他大多数高校外语专业主要以英、日为主,忽视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培养,外语学习单一化。就招生人数而言,也与英语专业招生人数相差甚远。以西外2018年招生情况为例,英语专业招生人数为423人,而所有小语种招生人数均不超过20人。由此可见,对小语种人才培养不够重视。陕西作为与中亚、西亚在经济、文化、政治、商贸等多领域合作的重要阵地,外语人才需求量大。单纯的外语人才由于专业结构狭窄,学科内容封闭保守,造成学科、专业以及办学资源的分割,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3]。只有掌握外语,又熟悉其他专业知识,并熟悉当地法律、金融等人文知识的国际化创新人才,才能在职场游刃有余。而目前陕西外语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无法满足自贸区发展的要求。
(三)高校外语教师素质与自贸区经济发展不匹配
自贸区发展需要优秀外语人才,而高校教师是培养优秀外语人才的关键。目前,地方高校外语教师素质与经济发展不匹配。表现在,一是教师教学观念和知识储备陈旧[4]。在信息时代,一些地方高校外语教师长期从事教学活动,对经济发展不敏感,不能及时扩充知识储备。二是多数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单一,以学术研究和教学为主,缺乏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在面对文化、经济等问题时不知所措,阻碍教学水平的提高。三是地方高校师资队伍结构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双师”型队伍还未建立。缺乏教师到企业锻炼的机制和教师培养机制,导致“双师”型师资不足。
(四)高校教育培养缺乏国际化
自贸区发展离不开国际化。政府明确陕西自贸区要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入人文交流,这体现了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目前,陕西多数高校国际化程度不高,有的高校只有个别专业有国际合作,但只涉及合作办学、生源输出、教师互访等方面,并且国际交流成果很少应用于实际教学,没有从根本上利用国际教育资源来培养自贸区所需的国际化创新人才,使学生国际意识淡薄,缺乏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脱节
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沟通、团队合作、写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一些陕西高校仍沿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教学。虽然一些学校设置实践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学生实践机会不多,难以达到实践教学目的。大学生的能力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因此,地方高校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注重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三、陕西自贸区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策略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是为当地经济发展输送人才的主力军。所以,地方高校应充分研究陕西自贸区建设背景下外语人才的需求,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根据自贸区的战略定位、人才需求、当地经济发展以及学校特色,积极构建“语言技能+专业+创新能力”的特色外语人才培养模式。陕西自贸区着力发展高端制造、航空物流、贸易金融等产业,促进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交流。由此可见,需要大量专业外语人才。地方高校应结合学校特色和优势学科,培养有专业知识,语言技能,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例如,西安工程大学的特色专业是纺织服装,那就能培养纺织服装类的优秀外语人才。
(二)重视小语种人才培养,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
随着与中亚、西亚各国经贸合作的发展,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能熟练掌握小语种的人才需求量大,熟练掌握英语和至少一门小语种应该成为适应自贸区发展需求的国际型人才要求之一。但目前陕西小语种人才培养无法满足需求。开设中亚、西亚语种的高校较少。面对社会需求,地方高校可以针对第二外语开设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俄语、阿拉伯语等语种课程。其次,实施“2+2”培养模式,在本科前两年,着力打好语言功底。后两年,学校根据校本特色打造特色专业,鼓励学生根据兴趣,跨学科修读经贸、管理、法律等专业,形成具有语言技能又有专业特长的创新型人才。同时,国际型人才应该熟悉国际法规,具备国际经贸、国际管理、国际法律等方面基础知识,以适应将来工作需要。因此,可以开展跨院系合作,开设跨学科课程,如国际经济学、国际企业管理、涉外礼仪等,逐步形成国际化的课程体系。此外,开设与中亚、西亚国家相关的文化辅修课程,提升学生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目前众多高校跨文化交际课程主要介绍西方国家情况,以英美为主。面对自贸区发展需求,高校可以增设与中亚、西亚国家相关的课程,如国家概况、文化概论等,让学生了解他们国家的政治、地理、历史以及人文风情,为将来的跨文化交际打下基础。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教师不仅有较强的语言功底、丰富的专业知识,还有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就目前而言,地方高校急缺此类人才。对这种情况,可以考虑“内培养,外引进”的方式构建双师团队[5]。第一,外语教师到自贸区外企实习,学习企业运作,熟悉贸易流程。第二,引进具有跨专业及相关专业又有留学背景的综合人才。此类人才在教学中采用双语或纯英授课。同时,要加大力度引进小语种人才,为小语种专业发展提供保障。第三,提高现有老师水平,整合资源,构建由名师、教学能手及海归教师组成的跨院系教学团队。第四,聘请高水平外籍教师或者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授课,为学生提供接受多元知识的机会。
(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目前许多高校实习由学生寻找或者集中实习,这样难以保证实习质量,不利于培养外语人才的实践能力。学校应努力拓宽渠道,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学生提供良好锻炼机会。学校可以联系企业及社会机构提供实训基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此外,高校应利用有利条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和服务国际活动。陕西每年举行各种国际会议或展会,如“中国西部国际物流产业博览会”陕西“‘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创业博览会”等。学生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士沟通,能提高外语运用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开拓国际视野,锻炼独立工作能力。
四、结语
在陕西自贸区建设背景下,陕西高校对于国际化创新外语人才的培养,应根据学校特色和自贸区发展需求,积极构建“语言技能+专业+创新能力”的特色外语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小语种人才培养,调整课程体系,介绍中亚、西亚国家概况。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此外,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作者:张辉 刘丽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