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业院校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将有助于推动黑龙江省的产业升级。作为提供人才保障的高等院校,如何针对战略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需求更好地匹配战略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农业合作与交流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也为黑龙江省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契机。农业院校作为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院校相比,农业即为其亮点,黑龙江农业院校可以把握机会,将自身特点与区域建设相结合,不断提升自我的科研能力和教育水平,推动地方农业院校内涵式和持续式发展,并通过国际化办学理念、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新的办学思路,抓住机遇,实现共赢局面。[1]与理工科学生相比,文科生的优势为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加开阔、乐于展现自己的才能,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如果对其进行创新能力和实践技巧的专业性培养,可以培育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思维的文科人才,所以,完善文科大学生的培养创新也是社会越来越强烈的呼声。如何摆脱培养的困境、寻求新的发展?通过为龙江经济带战略服务的创新研究,就是一个最恰当的突破点,也是为高等农业院校自身带来卓越发展的机遇。
2当前农业院校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根据对某农业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等专业的调查研究,总结发现问题及原因如下:
2.1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经济带建设过程中,跨国农业公司越来越需要高水平农业方向的管理人才、翻译人才、科研人员、跨国贸易人才、涉及农业方向的复合型人才。但当前各农业院校文科专业定位相似度高,培养目标未能立足于专业建设,尤其是在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中,结合当前黑龙江省经济带建设的培养能力有待提高。一些农业院校盲目跟从其他高校的办学理念,追求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虽然设立了文科专业,但是没有根据院校特色规划人才培养模式。某专业的调研数据显示,2016~2018年毕业人数183人,就业135人,就业占比73.77%,确实处于较低水平,如何来提高农业院校文科专业的就业率,需要依靠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培养出真正有能力的毕业生,才能让他们在社会上更好地立足,在龙江经济带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2实践环节不足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从某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占比情况比较分析,160学分的课程,理论课学时占了96.4%,实验课占了3.6%,理论所占比重过重。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16.9%,较低的学分占比,同时也拉低了学生对实践环节的关注度。过多的课堂教育限制了他们的思维,课堂上看似已经学习到了足够多的知识,但是缺乏实践,导致进入工作状态较慢,与社会融合度较差。面对经济带建设中复杂多变的经济、政治环境,适应能力也较差。
2.3农业特色缺乏
农业院校,顾名思义以农业为主,而对农业院校的文科专业调查后发现,这类专业的教学与农业关联度较低,只是符合国家教学标准。缺乏特色教育,对于个人而言在工作中就失去了竞争力;对于院校而言,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也会使院校发展受到限制,与其他综合类院校相比处于弱势,而对于经济发展来说,缺乏具备农业特色的文科专业人才同样是一个损失。
2.4师资力量薄弱
整体来看,专业师资方面存在师资结构与专业发展需要不协调、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不足、生师比不合理等问题。从研究中也看到,被调研专业师资的主要问题表现在职称结构、学位结构和生师比三个方面。职称结构方面,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偏低;学位结构方面,目前没有博士学位教师;生师比方面教师数量不足。
3完善经济带需求背景下的农业院校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对策
3.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
调研社会需求,在结合学生、教师和用人单位反馈的基础上,建立由通识教育平台、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育平台四类平台构成“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四个平台相互支撑,协同培育,为黑龙江省甚至全国培养能与经济带发展相匹配的通用的复合型人才,为此类人才的理论、实践和职业能力的培育,提供有效支撑。[2]在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以通用和应用为原则,构建由核心课程、基础理论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技能课程组成的“四个支撑”立体课程体系。既传授学生通用知识,又教会学生实用技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有较强的发展后劲。
3.2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校企联合育人
农业院校可以按照农业跨国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增强学校与农业跨国企业的联系,找寻一条企业和学校联合办学、共同培育人才的道路,如“工学交替式”“订单式”以及“校企互动式”的培育方法。根据企业需要,加强文科生的实践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能力等等。进行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落实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知识广博、专业精通、实践能力强、职业塑造快、理念站位高、学术视野广等的需求,专业和合作企业联合制订人才培养内容及制度,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3.3加强教师培育,支撑复合型人才培养
师资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条件,人才培养的效果,基础在教师能力提升。坚持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帮助青年教师迅速转换角色、提高教学水平,指导青年教师建立职业发展规划;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相关培训,拓宽学术视野;开展与校内和校外相关专业教师的合作交流,增进信息互动;激励教师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拓展社会视野;支持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活动,以赛代练,提高业务技能。[3]
3.4拓展实习平台,提高实习效果
实习实践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真实的锻炼机会,提高其实战能力和水平。高等院校应该主动地联系该地区的政府、社会组织、相关企业,并与他们达成长久有效合作的共识。[4]根据社会、市场、企业的需要,深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成为国家栋梁,实现人才教育方和人才需求方共赢。学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创造可供学生实习的机会,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实习岗位,例如不同性质的行政岗位、管理岗位、规划岗位以及运营岗位。对于学生的实践教育,应该遵循分散实训、集体管理的原则,有条理地进行每项实践活动,进而在保证实践教学体系协调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同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5凝造文化氛围,加强文化引导
农业院校可以通过介绍国外文化,调整学生学习方向,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吸引学生学习国外知识,培养复合型人才。创造外语学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外语教育。学校英语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外语情境模拟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而且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保证学生语言文化学习的前提下,促进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突破学科壁垒,促进生物、外语、管理、农学、法学、经济等学科的结合,积极开展多学科协作项目。
参考文献
[1]卫晓婧,陈万举.“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地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J].探索科学,2016(4).
[2]王立国.高校智库服务“一带一路”的路径与对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3]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
[4]马晓燕,吴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初探———以山东交通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个案[J].当代教育科学,2014(1).
作者:刘秀岩 汝秀梅 孙建华 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