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我国正处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入教育生态发展,加快高职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进度,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趋势。本文通过国内外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理论文献的搜集整理,总结了国内外高校的双创人才培养现状,并加以评述。为研究基于生态学理论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党的报告中提出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吹响了“创新集结号”。要实现这一目标,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刻不容缓。而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工作,作为一项牵涉多方、影响巨大的综合性工程,不仅需要其自身在发展规划、师资建设、考评体系等方面的提升,同时还需要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多方主体的全面协同。
1国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在1947年开设的《新创企业管理》被认为是第一门创新创业课程,但由于受当时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并没有推广开来。从搜集到的文献来看,国外研究并没有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二者整合在一起。关于创新教育,发达国家更关注在其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其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在IBM的用人报告中创新能力被定义为成功的关键因素。近几年,国外关于创新的课程越来越多,“创新”更是成了LinkedIn的热门词。创业教育则在是在上世纪八十代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提出的,欧美各发达国家希望通过推动创业教育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各方压力。经过多年的发展研究逐渐形成了现有的教学培养模式。当前欧美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有了新的定位。一是将创业教育纳入到长期规划,而非临时添加在学校身上的、解决就业问题的即时性任务。二是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培养的融合,通过创业教育使学生为未来的创业做好素质上、能力上的准备,而非让他们在学习期间创业或者一毕业就创业。三是力求让每名学生都接受到创业教育。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研究重点更多地是如何创建创业型大学,才能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土壤,高等教育如何在“知识三角”框架中发挥核心作用。美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多元化的,包括课程学分制教育、非学分制教育、对外合作式。美国社区学院重视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作用,鼓励教师进行创业实践,同时要求教师做出表率,体验创业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得到国内各类组织机构的协助与支持,他们主动参与提供创业指导和教育基金、赞助创新创业竞赛、提供小额贷款和风险投资。英国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德国学校根据学校特色和培养对象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开发多种双创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般的中职和技工学校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生存型创新创业人才,相对技术门槛低,不需要很高技能,而在综合性大学更侧重培养学生就所学专业的商业运作模式、商业理念、高科技成果的创新。
2国内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将创新教育看作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并将其二者明确融合在一起,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现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创新创业教育概念的产生不仅仅只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简单融合,其实质在于将创新成果与创业实践结合起来以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为创新这一概念赋予了实际应用的属性。目前国内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主要有五种模式,一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模式,其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注重创业创新教育思想的形成。二是创业意识、知识培养与实践培养并重的模式,强调在实践中提升创新创业知识。三是注重把创新教育当作创业教育基础的模式。四是科技园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初始资金支持或是提供技术顾问。五是义乌工商学院作为典型的“创业学院模式”。
3文献述评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不难看出,无论是创业者素质的培养还是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无论是教学组织形式还是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国内外的众多研究者都做了很多理论研究。这些理论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较短,整体发展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缺乏理论和实践经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最早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在某种程度上是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变化的结果,目前还未出台适应高校双创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从研究角度上看,已有研究虽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多角度的研究,但是理论与实际情况有差距。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现有的研究、甚至政策的倾斜更多的偏向于研究型大学,很少有从现实状态出发,调查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程度,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在高职院校落实情况。从研究内容上看,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指导部门以及创新创业学院具体实施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新生事物,对于如何建设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创新创业教育如何结合职业教育的优势,融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完善课程体系,做到面向全体、培养重点,渗入专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如何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校内校外,专兼职教师自由流动机制尚未形成;高职院校对立足地方,实现其教育成果反哺社会的重视程度不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与机制尚未成熟。
参考文献
[1]胡江川.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J].才智,2018.
[2]谭小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17.
[3]何林智.“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J].科技资讯,2016.
作者:王蕾蕾 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