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问题与对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问题与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问题与对策

摘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中高职教育要紧密衔接。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尚不清晰,两个阶段之间专业课程设置衔接不够理想,个别单招专业不足以单独成班,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同时,相关制度建设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需要在整体上统筹,合理设计中高职各阶段目标,进一步完善课程生态,积极加强制度保障,加快师资队伍建设,为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紧密衔接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育;优化路径

近些年,由于普通高中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减,公办高职院校“注册入学”政策陆续放开,给民办高职院校的招生带来极大挑战。面对严峻的招生形势和生源危机,中职毕业生备受高职院校的青睐[1]。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2],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作为国家意志被着重提出,对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顺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满足中高职培养衔接要求、贯穿学历阶段人才培养通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价值在于不仅为中高职学生提供了学历上升的通道,拓展了学生职业发展空间,更是实现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资源输出的有效举措。然而,由于受多重因素影响,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尚存在一些客观问题亟待解决。

一、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问题分析

当前,中高职衔接主要有以下模式:“3+2”分段贯通、“五年一贯制”“单招”模式及“3+3”衔接模式。建东职业技术学院主要采用“单招”模式及“3+3”升学模式。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由社会发展需求导向决定,是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国家相关政策文件中多有体现。客观上讲,目前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部分层面的建设亟待深化,某些问题仍旧突出。

(一)人才培养定位模糊不清素质教育生态下,中高职人才培育的基本目标定位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其作为一项相当宽泛的概念,涉及多重方面的内容,包括知识、能力、道德等。但现实中,中高职人才培养阶段衔接上还有不少问题,其中人才培养定位模糊甚至交叉重叠的情况尤为突出。一是中高职办学定位的层次性差别不够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应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后者在理论、技术、实践技能等方面的深度及广度明显高于前者,而目标重叠很难达到此效果,使得不同教育阶段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应有的梯度差别未能较好体现。二是中高职专业培养衔接设计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有待商榷。不少学校在中高职培养衔接实践中往往将其作为保障高职生源的权宜之计,未在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有机衔接的层面上进行顶层设计。如两者在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和修订时间上的不同步、未进行更为详尽的微观划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未能有效实现“衔接”的初衷。

(二)专业课程设置衔接性不足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归根到底是由课程决定的,课程衔接是真正连接中高职教育的载体和落脚点,并关乎两个层次目标的实现程度。专业课程的无缝衔接是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关键环节,是影响人才培养实效的重要因素。经过调研发现,一是中高职人才培养在衔接上存在课程重复的情况。以建东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机械制图CAD课程是中职相关专业学生的主修科目,在中职阶段已经投入较长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而学生在升入高职院校之后仍然需要再学习。虽然这是对中职生源基础薄弱的顾虑,但却造成一定程度的教学资源和学生时间成本浪费,较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二是中高职课程建设的职业特色不突出,与企业间的互动合作缺失,即使有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情况,也往往浮于表面,停留在较浅层次的合作,造成育人质量不够理想。三是中高职人才培育理念及方法亦有明显差别。高职教育实践训练环节设计不足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与就业需求不符。

(三)个别衔接专业生源不足公办院校实行中职对口单招。对口单招计划如果没有招满,仍然可以通过中职注册入学考试来补充生源,这样大部分中职学生就被公办院校录取,民办高职院校录取的只有少量学生。此外,民办院校不仅要和公办院校竞争生源,还要和同一等级的其他民办高校竞争,这就导致出现一些热门专业生源充足、普通专业人数较少的局面。建东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类院校以高中毕业生为主,普高和中职生源层次差异明显,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专业技能差距悬殊,给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教学带来“文化基础”差异明显、专业教学“众口难调”等诸多困难和问题[3]。另外,“3+3”模式招的学生单独成班,实行单独培养计划,但有的班级人数仅有几人,极大浪费了教育资源。

(四)相关制度建设存在滞后性古语有训“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作为一项系统化管理工程,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支持,关联的利益主体包括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近年来,我国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引导力度不断加强,并出台了诸多政策法规,奠定了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统筹协调基础。但是相较于这项浩大的工程,某些方面的制度建设尚存不足,地方层面的实践仍旧需要时间磨合,相关细节亟待深入探讨。同时,中高职院校存在利益诉求不一致现象,中职院校希望借此吸引生源,而高职院校则态度冷淡,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此类衔接工作表面化现象严重。另外,教师作为教学主导,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支持力量,对促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深化作用显著,但其综合素质素养水平表现不佳。

(五)民办高职院校缺乏竞争力民办院校没有国家财政作为有力保障,有些学生和家长认为民办院校不靠谱,是没得到国家认可的高校。民办高职院校的学费普遍比公办院校高出一截,有的家长认为民办高职院校是以赚钱为主,对学生不会很负责。而公办院校学费低,教育有国家或地方政府做保障,家长比较信赖。这些顾虑使他们在面临中高职衔接时,会选择性跳过民办院校,直接选择公办院校。民办高职院校往往成为学生最差的选择,填报志愿时一般只会填在最后一个,和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职院校明显缺乏竞争力。

二、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优化对策

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是实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对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向更高层级迈进意义非凡。笔者基于上述总结分析,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几种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优化路径[4],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合理目标定位根据国务院2019年1月24日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5]指出,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6],并强调巩固和发展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联合行业制定国家教学标准、职业院校依据标准自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格局[6]。由此,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色在于技术技能型人才输出,强调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依托地方产业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职业院校应着重把握就业领域、目标岗位、职业能力三方面要素,继而促进中高职人才培养深度衔接。在具体践行过程中,以中高职院校为核心主体,引导行业企业协同参与,在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特性和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多元参与制定层递式的培养目标,对接拓展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对此,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衔接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同时,中高职人才培育目标衔接,还需充分植入职业标准要求,依托国家系列政策文件导向,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实现统一化和特色化的双向变革,保证最大育人价值产出。

(二)完善课程生态课程是中高职教育的主阵地,应充分吸引多方利益主体的协同参与,增强优质资源汇合,进而提高人才培育效率和质量。中高职教育课程的衔接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所涉及项目相当丰富,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训课等,既要整合课程内容,避免重复,又要拓展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的延续性、合理性,重点突出其实用性,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为后续活动提供充足的素材支持。在此过程中,中高职院校要深入行业市场调研工作,加强与相关企业间的合作建构,进一步细化和量化对人才培育的标准要求,重构课程体系生态,完善内容设计、创新方法组织。基于此,有机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树立“全实践”理念,在空间维度上辐射校内校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建东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深入校企合作建设,与上海浦东机场、上海铁路局虹桥站、春秋航空、常州奔牛机场等进行密切合作,搭建实训教学平台,以岗位实习、校内演练等方式,围绕职业发展目标、企业岗位目标,确定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扎实学生发展基础。

(三)加大制度保障支持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是进一步迎合我国“人才强国”战略部署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特色教育发展的成果和必然选择。对此,应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政府层面的职业教育管理和引导,形成一体化格局,并为之提供必要的法律制度支持,包括《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注重加强过程监督,不断予以修缮和补充,保证其最大育人价值产出。基于此,各地方严格执行国家系列政策法规,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创新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制定更为详尽的实施细则,明确利益主体的权责,从而保证该项工程稳步推进。在此之余,中高职还需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衔接评估系统,加强实践过程中评价反思,发现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采取更多有效举措,扩大衔接覆盖范围。建东职业技术学院为此成立了“合作办学办公室”,主要负责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人才培养计划的对接和学生管理,通过和相关中职学校进行沟通,使中高职衔接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具有一定衔接性,课程具有一定互补,学分弹性衔接,建立良好的中高职交互平台,打通院校、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就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管理优化等诸多方面展开深刻讨论,共享有效经验,灵活协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四)优化专业设计专业衔接作为中高职人才培育目标衔接的重要组成,是上述系列工作展开的基础。进一步优化专业设计,充分做好中高职人才培养方面的衔接,是促进人才向更高层级递进的关键举措。对此,《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7]。因此,中高职应深入就业市场调研与探索,精准定位需求导向。建东职业技术学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增开消防工程技术、国际邮轮乘务管理、无人机应用技术、健康指导与管理等专业。另外,中高职衔接还需竭力提升专业设置的契合度,依据职业岗位集群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实现中职教育专业设置向高职教育领域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宽,保障学生足够的成长空间。

(五)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素质教育改革生态下,教师作为教学主导,是促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核心力量。组建多元师资队伍、提高双师型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深入相关院校和深入企业岗位一线调研,充分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建东职业技术学院于2019年先后安排了教师14人,分别赴西南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和天津民航学院进行学习和交流。在学生赴上海浦东机场实习期间,每周安排教师轮岗带队,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交流,更好地掌握用人单位的需求。此外,还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职教氛围,加大相关工作宣传,提高教师参与意识,并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教研活动,丰富其学识涵养,共享有效经验,促进教师最大限度地智力输出[8]。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巨大需求和高要求,进一步推动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势在必行。其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化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应以科学目标设定为引领,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生态建构,并基于多方利益主体的保障支持,延展衔接项目及范围,优化专业设计,从而保证最大育人价值产出。笔者希望学术界持续关注此类课题研究,结合实际情况,从不同视角提出更多有效建议或举措[9],推动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深化。

参考文献:

[1]高素琴,等.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J].职教通讯,2017(2):25-28.

[2]王宇,张凌贞.科学定位抓住机遇打造梧州职业教育品牌——湖北省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发展经验的启示[J].广西教育,2014(11):89-91.

[3]郭琳,钟名春.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J].教育评论,2018(3):136-139.

[4]刘翠莲,申灿.新时期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探讨[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7(6):38.

[5]张超,王晓辉.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动向分析——基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视角[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9(6):90-96.

[6]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

[7]王纪安.新时代高职院校企业文化育人的科学化水平提升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2):17-19.

[8]侯建.论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树立民族自信的促进[J].新西部,2020(2):145+137.

[9]杨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探究[J].法制与社会,2020(5):87-88.

作者:卜桂花 单位:建东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