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对发展职业教育指示强调,职业教育传承技术培养人才,为广大青年就业创业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充分理解高职会计教育特点基础上,建立起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加强德育法治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与企业合作交流,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设置与学生的资格考试、就业联系起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岗位中来,把高职会计教育的特点与产业行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就是围绕这一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向市场,面向企业,按照社会需求培养出既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又同时具备较强会计实践能力的,可以适应不同环境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的财会专业复合型人才。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本质要求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本质上要求产业教学结合要一体化,校企之间多层次的深度互动,尊重教育尊重人才,打破学校与社会企业行业以及学校教学与产业之间的界限,吸引汇聚更多职业教育资源,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企业技术提高、产业升级,共创一个学校、企业、行业、社会产业共赢的局面。高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培养能够适应产业发展,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技术高技能的人才。

三、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的问题

(一)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只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职业素养。

学校在日常教学中只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并不看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导致了一些学生虽然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但是在职业道德、应变能力、抗压能力、沟通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等基本职业素养与能力表现上比较弱,走出校门之后很难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

(二)教学知识和技能体系与工作实际偏差较大。

部分会计教材上的知识体系较陈旧,没有很好地与会计准则变化、政府政策改革挂钩,从而导致学生所学并非社会所用,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质疑,影响学生就业。究其原因,主要是负责专业建设的老师与政府和行业、企业的相关人员联系不够密切,未能较好地将社会动向有机地融入人才培养之中,导致培养质量出现偏差。

(三)缺少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实习质量难以保证。

与理工科类专业相比,由于会计专业直接接触到企业的商业秘密,甚至是资金的安全,学生顶岗实习显得尤为困难。企业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独立的经济实体,财务信息又是一个公司的核心机密,企业出于商业机密安全的考虑,不放心把经济业务交给学生处理,实习学生得不到企业的信任,不能真正的“顶岗”,很难像一名真正的企业财务人员一样去接触财务资料,只能进行“勤杂工”式实训,导致学生实习质量无法保证,学校达不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同时学校老师到企业培训、学校的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的专家到学校来担任兼职教师或指导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无法做到很好的沟通和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比较困难。因而在实践过程中普遍遇到企业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低、不主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情况。

(四)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特殊关键时期。GDP增速放缓,重视经济“量”和“质”的协调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超高速增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迫切需要培养大批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要发展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培养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人才。然而,近几年来,职业院校生源竞争日趋激烈,一些高职院校只是想尽办法招揽生源,一些办学模式成为了招生时的宣传,实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没有放到经济社会、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的广阔市场去思考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方式、教学过程等问题,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如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必要和深入的市场调查与需求论证,很多时候是“跟着感觉走”,结果往往导致专业建设总是落后于产业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脱节,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课程开设随意性大,课程设置不是出于学生“职业技能”、“就业岗位”的需要,因人设课现象严重,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要求不匹配等。

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专业与产业发展协调机制。

以促进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建设方法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为途径,建立高职会计专业与产业发展协调机制。一是会计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相融合。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面向产业、面向职业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新。要放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中去考虑,围绕重点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调整与设置专业,打造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优势和特色会计专业;二是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市场调研和论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根据市场人才需求“量”和“质”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学生知识、素质、能力规格设计上体现新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三是专业建设与行业企业相结合。成立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专业建设的有效机制,共同为专业发展把脉,及时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加强对专业建设的跟踪监测与实时调控,对专业建设实施阶段性评估,促进专业良性发展。

(二)强调基本职业素质培养和训练。

“先做人,后做事”。在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技能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人格的培养,对其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比如人文素养、职业道德、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抗压能力、吃苦耐劳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团队意识等,这是学生走向社会时无论从事什么岗位的工作,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无德”而“有才”的毕业生,相信企业也不敢冒风险录用。因此,要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职业人,唯有加强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三)深入沟通学校和企业。

校企合作对企业采取激励措施。校企合作不能光靠学校和老师“苦口婆心”的游说,而应该让企业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如在企业纳税、职工培训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引导,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校企合作要明确企业办学责任,企业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然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不明确,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为了深入沟通校企双方,一方面会计院校派出相关人员定期走访会计专业企业-记账公司,了解记账公司发展情况和对会计岗位的技能新要求;另一方面会计专业企业负责人应邀在适当时间到学校参加座谈,或委派专家开展短期培训,向学校及学生传递最新财会知识,拓展师生专业知识面,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指导学校会计实训基地的建设。双方只有在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中才能找到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途径。

(四)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共建机制。

以促进校企“双岗”互聘、“双向”互动为途径,建立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共建机制。一是促进校企“双岗”互聘。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依托企业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安排教师企业挂职和实践锻炼,参与企业管理与生产等环节,提升教师行业素养水平与专业实践能力;二是聘任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作为学校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类课程,使学校专业建设紧跟企业。

作者:刘菁婉 单位:淮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