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党的十八大重新强调了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指出要加快发展以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为核心的我国独具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鉴于此,结合我国目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情况,响应党中央的战略规划,提出在新时期我国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创新人才;人才培养
党的十八大针对我国目前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提出实施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十八大会议中强调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战略[1]。基层农业科技人才不仅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直接从事农业的实干型人才,建设一支具有高度创新意识与踏实钻研精神的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仅影响我国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十八大会议中提出的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开展。
1农业科技人才在创新驱动农业发展中的新状况
我国具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农耕文明在农业生产中长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农业开始逐渐转型,由原来的粗放式农耕逐步走入机械化、产业化的科技农业道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国农业已初成体系,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方面也形成了依托于高等院校、专科学院为主导,相关政策、文件为保障的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形成的基本条件。近些年,相关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组成也建设成了从专家教授到农民的多元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人员素质较之前有显著提高。在“十二五”初期,我国农业科研人才总数已远远超过25万人,在这之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人数占1/5,硕士以上学历也超过1/6。人口的整体年龄也逐渐趋向年轻化,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科技人才的更替问题,为农业科技创新注入了新活力。但宏观来讲,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比重偏少,从事基层农业的激情不高,基层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基层农业从业人员工作环境、生活环境较差等问题尚未得到重视,也没有得到解决。而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不仅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检验农业科技成果的一线人员,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转化率等。
2当前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2.1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尚未形成
关于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其主体多样,可以是具备高技术素养直接从事农业工作的农民,或者是高校中专门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的团队等。在这之中由于我国科技人才资源、设备设施为不同科研单位所有,受行政区划、行业领域等制约,条块分割,共享不充分[2];以课题组制的科研组织模式相对封闭、分散,低水平重复,而且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科研与生产脱节,“两张皮”问题依然存在,不能很好地实现各个不同主体间的充分协调合作,没有建成具有体系的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趋势要求。
2.2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环境较差
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无论是从事直接生产的还是专门搞研究的,其所在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等在不同程度上尚未形成有利于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环境。例如,由于对科技人才创新导向与生产和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人才评价标准不科学,在科研实践中重科研、轻应用,重论文、轻转化,重数量、轻质量,多侧重于跟踪式、模仿式研究,虽然研究成果多,但低水平重复,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的成果少,缺乏基础性、原创性成果[3]。基层农业从业人员在生活环境方面一般都较为简陋,正是因为如此而导致人才逐渐流失,评价体系直接导致更多的人将注意力不是放在农业科技的实际创新应用上。
2.3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管理体系不规范
从事基层农业科技创新的人才一般没有较为系统的管理机构,这种零散的分布状况不仅不利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数量,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的质量。缺乏相关的政策或者管理规范给予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再加上部分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不仅不利于农业科技的广泛推广,更容易造成相关核心技术外流被国外申请为专利。在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权益保障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关于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投入力度是有的,但针对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实际倾向并不明显,缺乏财政的有效支持,直接导致地区的基层农业科技创新的运行经费、相关人员的工资等方面的不足。同时,缺乏完善的考核机制,不利于提高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打消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
3加强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路径
3.1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加强队伍建设
在人才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更新人才观念,牢固树立“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思想和“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拥有了人才就拥有了发展的资本”的理念[4],把人才作为单位的一项无形资产和发展的资本,把管理的视角由工作转向人与工作并重。依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建设适合当地的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社,将合作社与当地的农业院校联系到一起,实现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主体多样性、创新科学化、技术应用化等,农业院校定期对站点的人员开展专业知识讲解交流,农业合作社成为高效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检验的第一站,将合作社人才的引进与高效毕业生的实习相结合,新毕业大学生一律安排专人指导培养,通过“传、帮、带”和“压担子”锻炼,加快了年轻科技人员成长的速度。不仅如此,还可以建立跨县、跨省、跨地区的基层农业科技总站,将不同地区的农业科技成果汇总后,相互交流学习,定期开展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头脑风暴,搭建各地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学习锻炼的平台。
3.2坚持以人为本,优化人才环境
一方面,构建有利于人才施展才华的工作环境。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只有当最底层的需求得到满足时,需求才会上升,最后达到自我实现。完善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基本工作设备,淘汰陈旧的设备的同时,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将农业科技创新人员实际工作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工作场所方面,实际考察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工作场所,依据实际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改善;在工作场所建造一些平时的健身设备等,充分贯彻以人为本。另一方面,构建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文化和生活环境。通过创新文化建设、科技论坛、大力宣传报道创新业绩、学术研讨等形式,激发创新思维,活跃学术气氛,倡导拼搏进取、自觉奉献的敬业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定期举办各类竞赛,开展与其他单位的联谊活动,逐渐消除农业科技人才的封闭趋势,促进人才健康成长。改善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有利于激发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归属感和工作热情,这直接影响到基层农业科技创新的可持续性。
3.3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创造活力
坚持竞聘上岗,提升工作效能。牢固树立“知人善任、人岗相适、量才使用”的用人观念,全面推行科技人员全员聘任制度,实现双向选择和优化组合,使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工作效能得到大幅提升,做到用当其时、各展所长。坚持岗位管理,优化人才配置。按照事业单位事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完成科学设岗定责,实行岗位管理,进一步优化对人才资源的配置。坚持目标管理,挖掘创造潜能。根据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工勤管理岗位分类,确定年度工作任务,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严格量化考核考评制度。同时,为创新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把农业科技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的比重。
参考文献
[1]刘树海,焦惠生.适应21世纪农业发展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农业科技管理,1999(10):39-41.
[2]薛金锋,李国杰,王丹丹,等.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与培育.高等农业教育,2013(12):117-120.
[3]刘洪银.农业科技创新中人才约束与破解.浙江农业学报,2013,25(2):399-403.
[4]李阿利,赵佳荣,陈冬林.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1):66-69.
作者:谢彦彦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