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人才培养论文(5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人才培养论文(5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职人才培养论文(5篇)

第一篇:高职英语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分析

摘要:为解决高职英语教学“同质化”和“单一化”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和总结,分析构建高职英语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意义。结果表明:个性化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进一步分析当下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的现状和问题,并得出解决途径,为进一步开展实践性研究提供基础。

关键词:高职英语;个性化;人才培养

0引言

国家高度重视和积极鼓励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迅速,势头猛劲。但是,高职教育在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方面,出现了“同质化”和“单一化”的现象。不同高职院校里出现多个相同的专业设置,甚至出现相同的人才培养方案,这些“相同”的毕业生走向社会无法满足社会多样化的发展。因此,创新高职人才培养必须着力发展“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培养模式。英语作为公共基础性学科,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满足高职院校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以就业为导向,针对各专业的发展需要,开展个性化高职英语教学模式。

1个性化教育的涵义

所谓个性化教育区别于个别教育,它强调创新型教育,针对个性化差异,对学生实现独特的、自主的、创新的教育模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个性化教育首先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的事实,其次鉴于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结合自身学院发展的特色,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通过个性化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但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技能,还具备一定的创业精神,了解某一领域的情况,运用创新性思维,发现商业机会并进行创新型的商业活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面对来自于全国各地不同生源地的学生,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学习水平和个性差异,开展个性化教育。《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1]。因此,高职英语的课程设置需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毕业生不但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还要掌握一定的交流技能以完成日后岗位上沟通的任务。“大学英语”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课,需要配合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从教学大纲到授课方式,实现个性化教学模式。

2国内外个性化教育的现状

西方国家的个性化教育体现在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独立意识的培养。比如美国,针对儿童的初等教育是在很宽松的环境下进行的,重视儿童独立意识和自信心的培养[2]。高等教育过程中以启发性教育为主,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我国教育体系中大学以前阶段多以应试教育为主,“十年寒窗苦读”以参加高考考取大学为目的,教育形式以大班上课为主,教学内容和水平虽有地域差异,但是基本采用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科目等,个性化教育特征不明显。到大学教育阶段,我国教育从原来的“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转变,高职教师的教育观念在逐渐转变,通过学习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搜集网络资源丰富课堂内容,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能力。针对英语教学,当下高职教师能够利用现代化技术丰富课堂内容,运用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尝试突破课堂的限制建立网络平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但是,大多数的“大学英语”课程没有兼顾到所授课学生的专业,每个专业的学生所掌握的英语知识是一样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是是统一的,甚至考核内容也是一样的,这样从根本上无法适应学生的就业需要,无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构建高职英语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意义

个性化教育与高职英语教学相结合,构建高职英语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符合当下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3.1适应高职多样化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的,强调学生毕业后可以凭借“一技之长”直接上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更加细致,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的现象,学校既要培养专业的技术人员,也要培养适用于普遍行业的服务人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根据社会需要,以培养多样化的高素质人才为目的,利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及时增减专业设置,调整课程设置,结合各专业领域的差异,采取个性化专业发展途径,使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都实现精益求精。

3.2符合高职英语教学发展的要求

高职英语教育要求学生在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外,还要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注重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加强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发展。不同于本科院校,高职英语的教学目的属于非学术型,需要满足社会对各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不同需要。因此,在开展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接受“大学英语”课程的基础教育,结合专业需要,增加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从学生入学开始,建立系统的高职英语个性化教学体系,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水平和应用技能水平。同时,英语学习是一门学习语言的课程,其涵盖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建议利用通识教育课程,适度地渗透学生跨文化交际知识,满足高职学生的专业性学习需求。

3.3适合高职学生自身的学习与发展状况

面对生源紧缺的现状,高职院校纷纷尝试新的方式吸引和招收学生。除了高考录取学生以外,高职学院校普遍采用“单独招生”的方式,即在高考前,学生参加由学校自行命题的考试,学校独立组织考试和评卷,独立划定录取分数线后确定录取名单。这些学生与参加高考的学生享受同样的待遇[3]。这样的方式既有利于学院扩大招生的规模,也提高学生上大学的几率。但是,实际情况是单招的学生的学习水平要远远低于高考录取的学生,他们在英语听、说、读、写各方面的水平差异很大,同样的授课方式为教师和同学们都增加了很大的困难和负担,急切需要建立个性化教学模式。另外,“专升本”考试中有英语考试,针对有“专升本”意愿的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从课程设置、教材的选择、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帮助。

4高职英语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个性化教学模式理论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是,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存在诸多问题。具体总结如下。

4.1英语相关课程设置受到的限制较多

高职院校普遍把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设置在非专业英语的课程体系中,其他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收到诸多限制。以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以下简称该校)为例,“大学英语”课程是大一新生一学年的公共基础必修课,但是,由于专业课设置的需要以及课时分配等问题,上下2个学期的“大学英语”课时不同。同样,受到专业课设置的需要以及课时分配等问题,专业英语设置不足。该校共有15个非英语专业,共设置了“金融英语”、“会计英语”、“物流英语”3门专门用途英语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中只有2门涉及到跨文化交际或者文化知识的。由于课程设置少,学生缺少机会选择自己需要的英语课程和了解所喜欢的知识。同时,学分制改革过程中不断有问题涌现,使实现高职英语个性化教育实则困难重重。

4.2英语分层次教学实践的速度较慢

高职生源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英语基础有相当大的差异。由于英语课程是一门语言学习,在二语习得过程中,首先受到母语的直接影响,导致来自五湖四海的高职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方面的差异性非常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层次开展英语教学。虽然分层次教学早已经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和倡导,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再有,高职院校现在实行的“单独招生”录取政策,更使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经历等情况复杂化。针对不同生源地、不同层次重新调整英语教学体系,建立个性化英语教学体系,需要重新划分授课班型,重新设定教学目标,重新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并对实践结果进行反复评估与研究,其过程比较繁琐和复杂,既要着眼于全局,又要兼顾个体差异,进展速度缓慢,使得分层次教学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教学模式。

5实现英语个性化教育的途径

为了构建高职英语个性化教育体系,学校要从多方面考虑,包括:专业设置、学生层次、课程体系等,才能取得实效。

5.1依据专业特色打造英语专业化特色

高职院校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以及社会需求导向设置自己的专业结构,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围绕行业发展特点构建完备教育教学体系,创建自己的核心专业和精品课程。依据社会就业发展趋势,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构建个性化教育体系,培养个性化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职英语必须有效地为专业课服务。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融入与所授课专业相关的内容,借助网络技术和资源,搜集相关素材,向学生展示西方国家该行业领域发展状况,介绍相关工作流程,分享常用的行业交流形式和词汇等表达方式。同时,加大学生对课程选择的灵活性,学生依据自己实际学习需要选择相关课程。因此,要求学校要加快学分制的实施进程,以及在教学管理上出台更加有效的、灵活的管理制度。而对于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利用更多的时间调查和研究该专业的实际学习需要,善于利用多元化的资源,掌握所授课专业的相关英语知识,了解某个领域的发展状况,与时俱进,丰富课堂内容。

5.2依据学生不同层次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生源复杂且学习水平的参差不齐是学校开展分层次教育的客观要求。针对不同的学生,以学习水平、兴趣爱好、就业方向等为依据,创设新的个性化教育体系,从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为了构建高职英语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要求建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个性化的教学大纲、个性化的教学内容、个性化的教材、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个性化的考核方式等。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好摸底评估工作,从听、说、读、写方面测试每个学生的水平,掌握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需求和对相关课程的兴趣导向,调查各专业、各领域对英语知识的基本要求。然后,依据以上信息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英语学习制定学习计划,增加网络自主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的学习性社团活动,即将学习计划分成3部分:课堂学习计划、网络自主学习计划、课外活动计划,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另外,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要增加课时量,并有的放矢地着重提高某一方面的知识水平;对于有“专升本”想法的学生,在当下本科院校扩招专升本学生的形势下,要鼓励他们坚持不懈,提供更有效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开发多样化形式,比如小组合作式、集体讨论式、角色扮演式等,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考核方式上,依据不同专业增加部分考核内容,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采用面对面、上机、笔试等形式,也可以采用小组完成考核任务的方式,发挥学生不同的能力和优势。最后,将英语个性化教学体系进行反复论证和研究,得出有效的教学建议。

5.3通过通识教育建立多元化英语教育平台

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和延伸,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其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非专业知识和见识,掌握一定的人际关系处理与沟通技巧,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4]。高职学生除了必修的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以外,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需要选修通识教育课程,最终完成足够学分后完成学业。以该校为例,该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分为3个模块:理论素质模块、人文艺术模块、职业素养模块,每个模块包括7至8门课程,相关英语知识的只有2门:“跨文化交际”和“中西文化差异趣谈”。当下,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包括与英语相关的通识课程开发不够,课程设立不够系统,课程内容不能吸引学生眼球等问题。通识教育平台也应该延伸到网络学习形式,由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使平台更加科学化、自由化、规范化。

6结语

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面对生源紧张的状况,高职院校在积极开发新的录取方式外,更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科学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尊重个体差异,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不同的兴趣取向、不同的专业要求、不同的发展方向等实际情况,并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学习计划和发展方案,构建高职英语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富民.新形势下的西部新建院校大学英语教学[J].管理观察,2009(11):109-110.

[2]胡壮麟.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谈《教学要求》的基本理念[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6(5):345-350.

[3]吴晓平.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探析———以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亚太教育,2016(4):144-145.

[4]陈锦阳.谈高职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模式―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3(10):49-50,51.

作者:朱艳 单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素质教育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日益成熟,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市场迫切需要电商专业人才。但与飞速发展的电子商务行业相比较,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却不容乐观。为了应对这种现象,设有电子商务专业的高职院校必须分析其原因,找到解决的最佳途径。本文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研,提出相关策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对策

任何行业都离不开人才的推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深化,电子商务借助互联网发展而衍生并纵深跃进,因此电子商务人才需求逐渐扩大化、紧迫化和高端化。自从2001年教育部高教司正式批准试办电子商务专业以来,我国已有约700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在读生已达数十万人。根据专家预测,五年后,各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大约20万,然而人才的匮乏却成为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重要障碍。由此可见,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大量的人才供给并未能使当前电子商务人才就业市场出现供求两旺的局面。故应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问题进行探索。

1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市场分析

1.1电商人才的需求及趋势研究

近几年来,众多中小型企业已陆续跨入电子商务的大队伍,采用的生产经营方式则是将传统经济与网络经济相结合。因此电商专业人才的需求更是大量增加。当今是互联网的世界,线上贸易变得越加频繁,伴随阿里巴巴、淘宝等各大电子商务网站的兴起,各行各领域都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电子商务活动和电子商务政务,使得我国急需各种类型和各种层次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复合型、务实性、多元化和既有专业能力又有实践经验的人会成为新一轮人才招聘中的新宠儿。

1.2就业岗位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所需技能要求

电子商务人才根据所具备技能划分领域的话,主要分布在三大块,分别为商务领域、技术领域和综合管理人才领域。在商务领域从事就业的学生,则要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熟悉企业产品信息、企业网站、信息、客户服务等要素的综合应用。在技术领域从事工作的学生,要求会使用dreamweaver和photoshop,学会网站平台的设计与网站开发等等。最后在综合管理人才领域就业的学生,则要掌握计算机与网络、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并且将二者巧妙地综合实践起来。

2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欠缺

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一个直线上升的趋势,但各高职院校在面对学生就业率不乐观的情况下并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电商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因此高职院校既要丰富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又要注重实际操作,不断丰富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电子商务的成功运作需要电商各领域专业人才的共同协作,高职教育更应提高电商人才教育的专项技能应用能力。但如今大多数高职院校不能明确学生的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则是“万能型”人才,此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得人才定位特色不明。又加上学校的办学特色没有突出,学生很难精通某种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对自己所学专业就业方向认识也不足,将来到了社会上也会变成打杂的“临时工”。许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就业前景黯淡,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

2.2电商人才缺乏实战经验

在众多高职院校开设的电子商务课程中,教师一般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法,即老师讲课,学生听课,学生大多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居多。而且,老师使用的教材陈旧,理论知识老化,很难适应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实践活动。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需要操作大量的商务策划、项目实施等实战性项目。虽然许多高职院校都引进电子商务实训软件,建立了电子商务实训实验室,但是仿真操作实践内容单一,方式单调,比起真实的电销环境相差甚远。

2.3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由于缺乏电子商务在中国如何更好地实际应用的理解,导致了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很大。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电商工作的的信息技术问题,又要熟悉管理学、经济学等管理类专业知识,因为它是多个学科的交叉型专业。课程种类繁多,学生精力有限,接受能力变弱,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学而不精,技能过于分散,就会失去专业的特色。缺乏科学性的课程设计会导致学生在今后就业的市场上失去自己的个性,没有鲜明的专业优势。

2.4专业师资力量的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十分稀缺经验丰富、知识全面的电子商务专业师资,后备力量薄弱。许多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所储备的知识大多停留在一些之前出版的电子商务相关资讯,有的任教老师也是从营销、网络或者是其他专业抽调而来,可以说绝大部分电商教师团队是一个从其他专业拼凑合成。教学内容也大多局限于课本知识,缺乏信息技术与商务活动紧密结合的实践经验,这些相关知识体系能力不能有效融合在一起,在实践教学时难免会表现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3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

为了解决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高职院校应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体系,反思自己的不足,切真务实地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问题。改变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的现状,为企业培养出更多专业人才。

3.1专业定位要明确,培养目标应具体

高职院校在修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前,应明确分析不同岗位人才素质的不同要求。在全面架构电子商务相关知识的同时,应将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细分为不同模块和方向。高职院校学生应侧重培养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围绕确定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划分好知识模块,来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竞争优势。明确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注重发展办学特色,为企业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3.2抓实实训教学环节

实战经验是学生想要进一步提升自己专业能力所必须拥有的专业技能。高职院校应重视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分阶段,分场地,呈螺旋上升式的实践培养模式。学校应该积极完善建设校内实践环境,如购买虚拟软件供学生电子商务系统规划设计和网络营销实践等;其次,积极建立与电子商务企业合作机制,由联合企业共同建立实践场所,实现真实的电子商务运作环境。构建校企合作,学生通过到企业实习,积累丰富实际操作经验和技能水平。

3.3合理设置相关课程

设置课程方面,除了要有基础教学模块外,还应由浅入深地构造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主干课模块、专业拓展教学课模块与个性化教学模块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合理把握课程设置的广度与深度,要让课程的设置有所侧重、特色鲜明。强调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并重的方式,浓缩理论教学,全面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重视教学课堂质量,增强实战教学。

3.4培养应用型教学的师资队伍

即便是近年由重点高校培养出的高端电子商务复合性人才作为电子商务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和电子商务实践经验不足,且电子商务产业革新较快,在实践教学中勉为其难或是无法引领行业前沿。要想培养与企业所需对接的电商专业人才,首先要快速培养一批熟知电商企业需求,并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可以安排电子商务专业老师去相关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累积实战经验。并采取设法邀请电子商务行业中的精英来校举办各种讲座,请他们亲自为学生授课等方法,多渠道地解决电子商务专业师资匮乏的问题。

4结束语

电子商务行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各大高职院校应以市场需求及其变化为导向,结合电商专业特点,整合自身专业优势资源,借鉴其他先进院校的育人经验。同时注重学生实际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适时地调整与优化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育出真正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质量电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陶玉琼.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7(01).

[2]邓之宏,邵兵家,段建.中国企业电子商务岗位人才核心技能需求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1).

[3]张金寿.我国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与对策的研究[J].电子商务,2005(12).

[4]陈乃峰.高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0(07).

[5]徐盈群.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和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4)

[6]常春水,孙忠才,宿桂红.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3(03).

[7]潘媛.电子商务教学方法探讨[J].光盘技术.2009(05):64.

[8]薛万欣,李平,李英侠.电子商务的发展与人才培养[J].电子商务世界,2003(09).

[9]彭娟娟.浅析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0(23).

[10]陶玉琼.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7(01).

作者:王雨婷 胡宇琛 单位: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与技术分院

第三篇:现代学徒制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分析

摘要: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技术水平,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得他们能够满足现在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本文详细的分析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同时根据目前高职院校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构建措施,以期为我国高职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构建措施

随着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背景下,我国严重缺乏现代技能型人才。从目前人才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技工荒”已经成为普遍现场,对此各个高职院校应该提高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对于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两种手段,一种是职业教育,而另一种便是职业培训。关于职业教育这方面,我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相关的专家对其也进行了深入地研究。而关于职业培训,尤其是学徒培训,人们对其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了“技工荒”的问题出现。将劳动制度和教育制度有效的结合起来,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现代学徒制,不仅能够解决“技工荒”问题,而且还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一)政府支持下的校企深层次合作

2010年两会期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大力提倡“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并明确要求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共建“双师型”的培训模式。“校企合作”不仅可以有效的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而且还节约了企业对应届生的培训成本,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技能水平的考核向高职人才颁布相关的证书。现代学徒制主要以培养人才综合素质的创新性为妙,特别是注重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以合作办学、合作教人、合作培训、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手段,对人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行了创新。

(二)基于师徒关系纽带下的教育与培训

现代学徒制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师傅带徒弟。虽然这种模式在实际中并不少见,例如厨师行业、美发行业等领域,但是却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对于高职教学而言,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能够实现“双赢”的局面,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掌握到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师傅在教授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亲身教学的模式相比于文字更加能够收到成效,不仅能够培养出具有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技能人才,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这也是现代学徒制模式的重要特点之一。

(三)签订合同明确职责与义务

在现代学徒制的视角下,要求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都需要签订合同,从而为教育培训过程的顺利完成提供重要的保障条件。学校和企业需要明确自身的义务和责任,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训,使得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虽然我国在校企合作这方面还没有颁布完善的法律政策以及管理制度等,但是德国、芬兰等国家为我国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不仅需要政府参与到监督管理过程之中,而且也需要相关的职业认证组织机构或者是民间组织积极的参与到这过程之中,充分保障高职人才的培养模式科学化、合理化、有效化。

(四)学生综合能力得以强化

当前,各个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朝着职业职业教育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认证书,甚至是更多证书的目标前进。但是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还需要通过专门的考试,这在实质上是与正常职业教育教学相互分离的。在现代学徒制视角下高职人才的培养模式不仅注重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且更加强调高职人才的综合素质。相关的证书便是最直接的证明,但是对于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的结合方面,各国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对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而言,便是将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有效的结合起来。

二、现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一)受传统教育体制束缚,办学理念落后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现在的高职教育体系与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已经相互背离,从而使得很多企业不愿意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同时,高职院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来自企业的师傅的主体地位,加之落后的教学制度使得师傅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模式比较僵化,从而导致现代学徒制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无法将丰富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之中。

(二)师资力量不足

传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将人才的培养目标设定在以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方面上,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师缺乏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同时再加上具有从业技能资格认证书和学历认证书的“双证书”教师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此外还有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缺乏足够的办学经费,无法将企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吸引到人才的培养模式之中,从而导致在现代学徒视角下,高职人才无法满足现在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办学资源组织不力

由于市场需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会导致企业在某个周期内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受到办学体制的限制,许多高职院校在与企业进行深入的交流时,交流效果不明显,并没有充分将企业的限制设备和设施作为学校的实训教学资源而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使得企业的产生过剩而学校的办学资源不足这两个问题同时出现。除此之外,企业的日常运作规律和管理制度与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相互矛盾、相互冲突,从而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学技术难以与企业之间的生产计划进行有效、无缝的连接。

三、现代现代学徒制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措施

(一)激发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力

首先,教育部门应该构建一个与现代学徒制相符的制度环境,从政策上建立现代学徒制的资格认证考试和课程设置,同时教育部门还应该利用政策对教学行为进行规范,从而降低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成本;其次,教育部门应该着重强调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关系,制定科学合理并被认可的从业技能的培养细则,充分制度上提高教学质量;最后,应该坚持以政府支持为动力,以市场配置为中心,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出杠杆效应,加强对现代学徒制的投入,并由企业对高职学徒制度教育模块的标准进行制定,从而保障市场人才的需求与高职现代学徒制的建设能够有效的联系起来。

(二)强化师资力量建设

首先,各个高职院校应该以工作流程为指导,鼓励高职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从而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其次,各个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企业平台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进行强化,例如学校可以选择青年教师到企业的相关岗位进行培训,并针对专业进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教学经验。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建立交流平台,让高职教师可以通过这个交流平台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交流,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最后,高职院校可以根据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对于传统的优秀教师评估准则进行创新,从而提高师资力量。

(三)优化办学资源组织

首先,各个高职院校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根据市场机制对教学资源进行配置,教育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权利让学习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其次,高职院校应该对办学资源调配模式进行创新,建立一个与现代学徒制专项经费制度相符的新模式;再次,各个高职院校应该积极鼓励社会各界的力量主动参与到高职的办学活动之中,利用社会资源的支持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建设;最后,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企业提供的专业设备和专业设施,代替学生实训中所需的设备、设施领域的投资,从而有效避免重复性的投入,进而降低固定资产的支出。

结束语:

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与我国高等职业现状相符,而且还能满足我国政治经济的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因此,只有将高职院校与企业有效的连接起来,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并将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紧密相连,才能为我国的人才市场输送大量的优秀人才,进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技工荒”的问题,促进我国教育事业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斌,鲁婉玉."现代学徒制"———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新出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0,(11):83-85.

[2]鲁叶滔.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12):19-20,21.

[3]张攀.从“艺友制”到“现代学徒制”———陶行知艺友制教育思想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3,(4):36-38.

[4]章颖,钟华华,王玫武等.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生职业成熟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45-47.

[5]王莹.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J].华章,2012,(10):177.

作者:李珊珊 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第四篇:高职体育场馆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

摘要为适应珠三角体育场馆产业转型升级对创新型复合型体育场馆服务与管理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体育场馆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人才培养目标入手,开发了“场馆运营服务与管理双模块+体育创业培训包”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了“校场联动,岗学交替”的人才培养运行模式,并从师资团队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建设等方面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关键词珠三角 体育场馆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1对接珠三角体育场馆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开展专业调研与分析,界定体育场馆服务与管理专业岗位群,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针对珠三角体育场馆的就业岗位群开展了专业调研,调研对象样本覆盖面广且代表性强,有2/3样本代表场馆目前运营水平,有1/3样本代表场馆将来运营发展趋势。其中,既包括位于珠三角中心城市并处于业界“领头羊”地位的广州体育馆、深圳大运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等体育场馆,也包括分布在珠三角其他城市有代表性的各中小型体育场馆。调查内容涉及到体育场馆的就业岗位群、岗位工作过程、从业者能力素质要求及职业资格要求。调研结果表明,体育场馆岗位群具有宽泛性、迁移性、综合性的特点,其中与高职体育场馆服务与管理专业相适应的就业岗位群可以界定为呈现递进关系的两个层次:其一是场馆运营服务岗,分别有场馆技术服务岗(包括场馆票务专员、体育场地工、体育健身培训专员)和场馆营销服务岗(包括赛事专员、会展专员、会籍专员);其二是场馆运营管理岗位,分别有场馆业务主管(场馆票务主管、场地设施主管、市场项目主管)和场馆业务经理(场馆服务运行经理、市场开发经理)。与以上就业岗位群相对应的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场地工等特有国家体育职业标准,以及体育场馆智能化技术要求、体育场馆公共安全要求、体育活动组织服务规范通用要求、体育场地使用要求及检验方法、体育场地开放条件及技术要求等现行或试行的体育行业标准,还有与其他行业共通的电工上岗证、客户服务管理师等国家职业标准。通过专业调研与分析,将高职体育场馆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满足珠三角体育场馆转型升级需求,从事各类体育场馆、体育俱乐部的服务与管理工作,能胜任票务专员、场地工、健身培训专员等一线技术服务岗位和赛事专员、会展专员、会籍专员等一线营销服务岗位,以及场地服务管理、市场开发等中层管理岗位的创新型复合型体育场馆服务与管理技能人才。

2构建“场馆运营服务与管理双模块+体育创业培训包”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根据珠三角体育场馆职业岗位群的宽泛性、迁移性、综合性等特点,构建了“场馆运营服务与管理双模块+体育创业培训包”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既实现了专业课程与体育场馆不同层次就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如表1所示),又为具有创业计划的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平台。

3构建“校场联动,岗学交替”的人才培养运行模式

“校场联动”即指校内课堂与校内外体育场馆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在师资、实训场所等方面实现教学与工作现场深度融合,搭建“校中场,场中校”的实践教学平台;“岗学交替”指将课堂教学、岗位见习、生产性实训、轮岗实习等教学形式对接校内外体育场馆的真实工作项目,贯穿学生在校的三年中,实现分段式的实践教学改革。第一阶段:主要与校内体育场馆管理中心共建“校中场”实践教学平台,灵活安排学生在第一、第二学期,一边在校学习场馆运营服务课程,一边深入校内实行商业化运作的综合体育馆、游泳馆、羽毛球馆、篮球馆等场馆进行短期的岗位见习、生产性实训。第二阶段:主要与天河体育中心、广州体育馆、大学城体育中心等校外体育场馆、体育会所俱乐部共建“场中校”实践教学平台,安排学生在第三、第四学期,对接校外体育场馆的真实工作项目,在校学习场馆运营管理课程以及体育创业培训包课程。第三阶段:第五、第六学期综合实习阶段,学生与校内外体育场馆、体育俱乐部、体育会所实行双向选择,以定岗为主,开始顶岗实习,或者根据已有的创业计划和创业资源储备进行创业实战。

4打造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体育场馆服务与管理教学团队

(1)校内外“专业双带头人”承担专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体育场馆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双带头人”由校内专任专业带头人和兼职的体育场馆行业专家组成,他们能够及时跟踪体育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把握专业建设方向,指导专业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实施教学改革。(2)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针对专任教师,积极探索“学历教育+体育行业挂职”的培养办法,支持专业骨干教师积累在体育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5建立动态化、过程化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

(1)与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合作,对接珠三角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深入体育场馆企事业单位开展专业调研,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专业指导委员会审议后实施。(2)动态监控“校场联动,岗学交替”的人才培养运行过程,在课堂学习、岗位见习、生产性实训、轮岗实习、顶岗实习等不同阶段,由学生、校内外指导教师、用人单位三方互动,有选择性的使用口试、现场操作、第三者评价、面谈、自评、提交案例分析报告书、书面答卷、录像等评价方法,有效地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全方位评价不同阶段人才培养质量。与麦可思合作,定期对体育场馆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质量开展调查分析,为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2013年度广东省高职教育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改革项目《高职体育场馆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珠三角体育场馆产业转型升级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谭海林等.“校中厂”背景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5(29):8-11.

[2]齐志.高职院校移动通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5(32):26-28.

[3]盛艳秋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基本框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5):35-36.

[4]康伟.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1(1):23-24.

[5]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作者:张艳美 单位: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铁路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摘要高职铁路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高铁建设、维护、管理、运营、服务等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高铁文化随着高速铁路快速发展而形成含有高铁元素的铁路企业文化,在高职铁路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中,融入高铁文化,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彰显专业办学特色,激发学生学习铁路特色专业的兴趣,并通过在人才培养中,营造高铁文化氛围,引入高铁管理制度,课程设置和开发体现高铁标准等途径,实现符合高铁岗位要求的高职铁路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铁文化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作用途径

高职教育就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与本科教育有不同的区别,要充分体现出的职业特性,高职教育要培养符合现代企业要求、适应企业文化的技术技能人才要求,能践行企业中“工匠精神”,从而决定了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企业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高铁发展和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高职铁路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要与高铁技术发展相适应,把高铁文化与专业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彰显高职铁路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特点。

1企业文化与高铁文化内涵

1.1企业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理论界研究美日比较管理学的领域中,哈佛大学的福格尔著《日本名列第一》开启对日本企业管理方式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阿索斯合著《日本企业管理艺术》和威廉•大内著《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论述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影响。虽然国内学者对企业文化概念理解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而树立形成,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①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企业成员通过不断学习和体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提高企业凝聚力和职业素养。

1.2高铁文化内涵

高铁文化是伴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崛起而逐渐产生发展起来,高铁文化是铁路企业文化中有关高铁元素的部分,②以企业文化为基本的表现形式,以“运行高速度,安全高可靠,服务高品质”为基本内涵的高铁文化,③高铁文化在我国高铁设备制造、建设、运营、管理中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作用,高铁文化促进高铁行业员工素质提高、核心技术提升起到重要作用,也是高铁行业企业中现代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2融入高铁文化是实现高职铁路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高铁正以速度最快、成本最低、运营里程最长等优势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④总理才会多次在外交场合上自信地向各国宣传推销中国高铁。随着国内高铁网大量建设营运和中国高铁走向世界,需要大量具有高铁企业职业素质的铁路特色专业高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铁路特色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高铁建设、高铁技术运用、管理、运营、服务等各岗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高铁文化,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⑤

3高铁文化对高职铁路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目前高职铁路特色专业学生对以“运行高速度,安全高可靠,服务高品质”为基本内容的高铁文化内涵了解不够深入。高铁文化内涵要求高铁岗位员工必须掌握一定相关专业技能,拥有精湛的技能水平,能弘扬高铁企业中“工匠精神”。目前,因为高职铁路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高铁文化学习、宣传重视不够,把高铁文化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中不够深入,加之高职学生在理论学习能力尚有欠缺,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不足,导致高铁企业招聘高职铁路特色专业毕业生,对高铁各岗位要求、标准、制度不适应,甚至消极情绪,不能适应学生到高铁员工角色转换,因此,高铁文化融入高职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3.1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高铁精神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高铁文化的内在表现为高铁精神,高铁精神是铁路企业在高铁技术创新、建设、管理、运营、服务中形成的?如“勇攀科技高峰,争创世界一流”的精神等。⑥是高铁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支柱。“运行高速度,安全高可靠,服务高品质”为基本内容的高铁文化,是对高铁运输生产管理最好的诠释。高职铁路特色专业教育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同时融入高铁精神和高铁文化教育。在高职铁路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对高铁文化学习和宣传,在校园内、课堂上、实习初训中处处体现高铁行业要求,使学生受到高铁文化熏陶,让学生知晓高铁文化表现形式和内涵,逐步培养学生具有高铁精神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逐着学生对高铁认知的深入,对高铁标准、要求理解日益深刻,树立高铁运行高速度、安全高可靠、服务高品质的意识,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相应的职业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高职铁路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2有利于加强校企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彰显专业办学特色

通过高铁文化与人才培养相结合,高职院校的铁路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高铁先进的服务理念和管理体系;校企共建具有企业情境的实习实训基地;共享教育资源,实现师资互聘;专业教师下现场;高铁文化宿舍等。高铁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对高铁技术技能人才全方位的培养,同时调动铁路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积极性,实现校企共育技术技能人才。

3.3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铁路特色专业热情

在铁路特色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营造高铁文化氛围或让学生直接接触高铁以及高铁文化,使学生亲身感受铁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高铁精神,特别是高铁技术创新、建设、管理、运营、服务理念中的高速度、高可靠、高品质意识,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技能在高铁的运输生产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高铁运行是否安全可靠,关系旅客生命安全能否得到保障,甚至影响我国高铁进一步走向世界,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内在动机。⑦

4实现高铁文化与高职铁路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融合的途径

实现高职铁路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与铁路企业高铁文化的对接,就要充分发挥校企文化的聚合优势,通过高铁文化与具有特色鲜明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最佳结合,更好地丰富校企文化内涵,在铁路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全方位地借助和吸收高铁文化的内容,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打造校企深入合作典范。

4.1在铁路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营造高铁文化氛围

铁路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营造高铁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弘扬高铁精神。学院通过与高铁企业进行校企合作,高职铁路特色专业的学生在入学教育时,安排学生参观高铁运行生产现场,观看高铁建设发展所取得系列成就的影视材料,增加学生对高铁文化的感性认识。在校园文化建设时,突出包含高铁文化内容,使学生经常耳听目染到高铁文化。我校铁道运输系系部文化建设,结合所开设铁路特色专业,紧密与高铁文化相结合,形成了“重安全、守纪律、形象佳、技能精、后劲足”系部物质文化。

4.2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引入高铁管理制度,感受高铁文化教育

高职铁路特色专业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高铁岗位管理方法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渗透“运行高速度,安全高可靠,服务高品质”高铁文化内涵,强化学生诸如吃苦耐劳、敬业爱岗、诚实守信等意识,使学生的意识、行为规范与高铁的规范贴近,从而保证学生的观念和行为举止“零距离”地适应铁路企业中高铁岗位。⑧如参照高铁员工管理守则制定相关的学生管理制度;以铁路企业高铁岗位“准员工”的要求,营造工作环境,如客运组织实习,按“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为亲人”标准来规范学生的实习行为。高铁行业具有半军事化性质,学校对学生日常管理中实行统一以吹军号为学生起床、就寝信号,上课时学生列队进教室,由班长向任课教师报告出勤情况。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严格按流程进行,按标准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知标准、懂规矩的意识。

4.3在高职铁路特色专业课程设置和开发中体现高铁文化

为了进一步强化校企双主体在专业课程开发中作用,一方面由学院牵头和30多家高铁企业共同参与,成立南方高铁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另一方面衡阳市政府与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签订共建学院高职铁路特色专业协议。根据高铁岗位需求,岗位职业素质、社会能力、专业能力要求,校企共同研讨、设置和开发专业课程,并体现高铁文化内涵,贯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则。最大程度保证课程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加强实践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相互融合渗透,达到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职业素质同步培养提高。⑨高铁文化在高职铁路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影响越来深入。只有在高职铁路特色专业培养过程中全方位地融入高铁文化,从高铁岗位的需求出发培养学生,才能保证学生毕业后与高铁发展相适应,为高铁输送更多技术技能人才。

注释

①孙赫强.企业文化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8.

②刘跃武.建设高铁文化促进高铁健康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3.14.

③谢新斌.打造高铁文化提升铁路企业软实力[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3.

④王凤丽.中国高铁外交研究[J].中外经济与信息化,2014.z3.

⑤付海龙.引入优秀企业文化,顺利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⑥北京铁路局宣传部.勇攀科技高峰争创世界一流——对“高铁精神”的探索与实践[J].中外企业文化,2015.9.

⑦张炜斌.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积极引入企业文化[J].科技信息,2010.12.

⑧蒋主力.对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思考[J].就业与创业,2008.3.

⑨王雅华,顾洪娟,裴春生.企业文化在高职教育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研究与实践[J].辽宁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0.1.

作者:徐友良 单位: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摘要:目前高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发展面临着挑战和机遇。为了适应市场变化,更好地服务教育信息产业,通过深入开展人才的需求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调研,对现代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历经“师范教育”到“师范教育+数字媒体技术”,再到“在线教育”三个阶段的探索和转变,初步形成了“二维双核,项目驱动,分段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对应课程体系,从而提高了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现代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所面向的基本行业为教育行业,现代教育技术是随着现代电子传媒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而产生的学科领域,它旨在促进人类的学习与绩效。高职层次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主要存在于传统师范类职业学院,各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为中小学和教育事业单位培养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技术工作人员,以及为教育信息行业培养教学系统设计、学习资源开发和教育技术应用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高职层次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办学存在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如何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和满足产业需求,改革和探索有效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1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办学存在挑战和机遇

高职层次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办学存在巨大挑战和重大机遇。一方面,随着职业教育发展和师范教育要求的提高,部分高职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由于未能适应外部就业环境变化、自身专业课程体系老化、培养规模模糊[1]、产业结合不够密切等原因,受到了招生规模缩小或专业裁减调整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教学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教育发展进入“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教育信息行业,尤其是在线教育产业发展十分迅猛,对教学资源制作、在线师资、教学服务、教育产品运营管理人才需求十分旺盛,这些需求与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基本目标十分契合,给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市场。南国农先生在《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发展道路》一文中明确指出,专业办学要从社会需求出发,要讲社会效益,特别是直接社会效益[2]。教育技术专业本身十分强调教育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3],因此面对办学的挑战和机遇,亟需与时俱进,及时准确地调整专业定位、主动适应产业需求、明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专业特色,进而形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2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与调研结论

2.1调研过程

为了解就业市场的变化及相关单位对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本专业教学团队近三年持续到一线企业、中小学、高职院校教学单位和毕业生当中开展交流和调研。通过比较不同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通过毕业生就业情况与企业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构建新的职业能力图式和课程地图,完善和改进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①行业现状、人才需求调研,主要通过国务院、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相关招聘网站等,在宏观上调研国内在线教育产业的相关国家政策、行业企业的规范要求、人才需求状况,企业现状、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②企业与岗位调研,主要通过广州远大信息、邢帅教育、广州多迪、广东能龙教育股份、广州拓胜、尚德机构广州分校、广州视睿、奥威亚、广州乐高学苑、北京乐博乐博教育等行业翘楚,以在微观上调研教育信息装备产业、在线教育产业、机器人培训企业对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和技能要求;③高职院校调研,主要通过调研省内罗定、揭阳、河源、阳江、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等高职和本科院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发展现状,了解本专业在全省同类教育机构中的位置、优势与劣势;④文献调研,主要了解国内外专业建设及职业发展资料,掌握本专业发展的典型案例;⑤毕业生就业调研,主要通过对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数据分析,并以电话、邮件、电子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毕业生去向和就业质量变化。

2.2调研的基本结论

(1)传统师范教育需求萎缩,变成专业发展的红海。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为例,自创办以来,该专业为广东省中小学和企事业单位、培训机构培养了大量既有扎实专业技能,又有良好职业素养,具备较强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但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就业市场发生了显著变化,受到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学历要求提高到本科以上、学校提供的空缺职数较少的三大压力的影响,原来面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师范教育”人才需求在逐步压缩,同时毕业生入职门槛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2)在线教育产业发展迅猛,变成专业发展的蓝海。在线教育产业发展很快,K-12在线教育、在线外语培训、在线职业教育等细分领域成为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根据搜狐教育的2014[4]和2015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分析报告[5],2014年整个在线教育的市场规模达到了164.8亿。有第三方机构预期,到2018年整个在线教育市场的规模将超过500亿元。在线教育产业还进一步覆盖到原有的企业培训、教育软件开发领域,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提供了教学资源制作、教育产品UI设计、课程教学、教学服务与销售、教育产品运营与推广、教育产品设计等一系列岗位。(3)加快专业转型升级,才能保证专业健康持续发展。要加快由原来面向中小学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师范教育”向面向教育科研公司、教育培训机构。尤其是在线教育产业培养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转型,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培养产业所需人才,才能激发专业的活力。

3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转型的探索与改革

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本专业的转型之路大致经历了从“师范教育”到“师范教育+数字媒体技术”再到“在线教育”三个阶段。

3.1专业转型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专业转型的指导思路是“与时俱进,面向产业,改革课程,做小而精,不做宽而泛”,准确定位专业办学面向的产业,深入分析产业的工作岗位分布以及高职学生的有效工作岗位。从相应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来建构课程体系,避免出现“教育技术人在技术开发与应用方面杂而不精,广而不深”的情况。专业转型的基本原则是以就业为导向,立足服务产业,创新培养体系,深度校企合作。

3.2专业转型的核心内容

(1)调整专业定位。专业定位首先要明确服务的产业和对象。教育,也属于第三产业,在线教育产业属于现代服务业。以前专业培养人才服务的主要对象是中小学和教育机构;现在,专业培养人才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在线教育产业中的教育科研公司和教育培训机构。在教育信息化产业中,教育领域中的网络教学、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已经成“互联网+教育”中发展最为迅猛的组成部分,现代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也有必要做出与之相适应的调整。已初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从“师范教育”到“师范教育+数字媒体技术”再到“在线教育”的跨越,完成了从面向学校培养“师范教育”人才为主到以面向“互联网+教育”的在线教育企业培养“技术应用”类教育媒体应用与开发人才为主的转型工作。本专业转型之路如表1所示。新的实训室,满足校内实训要求;②与企业合作,共同申报省级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引入“一课双师”,部分课程由企业工程师完成,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产业;③实行中小学“教育实习”和企业“顶岗实习”双实习制度。(4)完善配套的专业建设工作。通过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优秀教学团队培育、教师一线企业实践项目、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配套教材研发、教师科研能力提升重点工作,为专业发展提供支撑条件。

4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4.1“二维双核,项目驱动,分段递进”模式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办学探索成果的总结和凝练。本专业坚持及时调整专业定位和专业发展方向,重构课程体系,做到顺应产业发展潮流,结合专业自身特点和专业在教育教学和数字化学习方面的传统优势,初步形成“二维双核,项目驱动,分段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结合“教育教学和技术研发”两个维度,以“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开展校企合作;以项目驱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按“职业基本技能、职业专项技能、综合项目实践”三个阶段逐步递进初步形成了“二维双核,项目驱动,分段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建构了对应的“4+1”课程体系。(2)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认真完成在线教育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调研,了解产业人才需求,完成《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报告》。深入分析与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密切相关的工作岗位,以及对应的工作过程、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召开专业工作分析会议,形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报告》。根据职业能力养成设置课程,最终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按年度持续改进。(3)建设适应专业教学所需的实训条件和实践教学体系。①投入资金建设未来课堂实训室、摄录编实训室、移动多媒体开发与测试实训室、虚拟现实开发实训室等。二维双核:二维是指教育技术的“教育教学”和“技术研发”两个维度。双核是指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整个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主线是“在线教育产品的研发、资源开发、运营和推广”。其中教育教学维度分为教育基本理论学习和专业课程教学能力的培养,教育基本理论学习以“宽基础,必要够用”为原则,涵盖在线教育涉及的“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评价与测量、课程教学与研究”;专业课程教学能力则着力于专业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能力。技术研发则按在线教育产业实际岗位需求分析结果,细分为“教育产品设计、UI界面与交互设计、资源素材制作、资源整合制作、运营与推广”这五个与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密切相关的关键点。项目驱动:项目教学理念在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和实训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实施中得到体现。分段递进:按能力培养的层次分为三个“职业基础技能”、“职业专项技能”和“综合项目实践”三个阶段,按时间进度对应三年的学习。在第一阶段“职业基本技能”,通过第一、第二学期的职业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完成职业核心能力所需内容。课程内容体现专业特色,在每门课程中渗透专业通用知识、基本技能、仿真训练和优秀案例,逐步建立对职业人所具备的基本素养和未来所从事专业的认识,初步完成职业角色认知。在第二阶段进入“职业专项技能”的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学习。学生通过学中做、做中学,不断提升专业技能;由原来的虚拟仿真训练向真实训练提升。这个过程围绕在线教育产业的教育产品设计、产品UI设计、资源设计开发、营运与推广这一主线开展职业专项技术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练,更侧重于以项目驱动教学,提供基于真实需求的企业案例开展教学,强化专项技能的训练。其中“工作室项目”为期一年,学生可选择一个导师学长制工作室,完成真实项目工作或参加各项比赛。在第三个阶段进入“综合项目实践”阶段,第五、第六学期通过教育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课程,实现专业学习内容与职业活动对接,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第三学年的学习以教学机构的教育实习和在企业以“现代学徒制”的方式开展顶岗实习。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技能培养贯彻整个教学过程,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4.2新模式的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教育科研公司、教育培训机构,尤其是在线教育产业所需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以及课程教学标准的制订必须与产业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要求相符,并结合相关职业资格和行业规范要求情况。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设置基础素质类课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构建了工作领域与课程、岗位任务与核心能力对接的“4+1”模块化课程体系,

5结束语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高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巨大挑战和重要机遇。文章根据市场的变化和行业调研结果,主动开展专业转型工作,调整专业办学定位和改革课程体系,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二维双核,项目驱动,分段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和学生的就业质量。改革探索没有休止符,创新工作永远在路上,只要持续提高专业的建设水平,做到充分服务产业,高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就会有一个愈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容,袁奕,陈一明.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0,(6):13-15.

[2]南国农.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发展道路[J].电化教育研究,2005,(9):3-8.

[3]2014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分析报告[EB/OL].

[4]2015中国教育行业白皮书-搜狐教育[EB/OL].

[5]陈立钢,李子运.从理论、技术和实践视角反思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与发展[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18-21.

作者:杨伟杰 单位: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