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探讨(8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探讨(8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探讨(8篇)

第一篇: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调研及结果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得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需求,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针对48家中小企业会计工作岗位和34所设立高职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市场调研。调研是围绕着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群进行的。在调研过程中,对相关岗位群的具体工作任务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形成了对岗位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知识要求和胜任力分析的汇总。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本文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培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调研分析

0引言

为了进一步明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发挥专业竞争优势,及时地了解新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对会计专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会计专业教师于2016年夏针对企业会计工作岗位进行了市场调研。调研工作使得我们明确了高职会计人才的岗位就业群及岗位工作的相关要求,认清了毕业生的培养方向,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1调研的基本情况

鉴于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中小型企业,本次调研在中小型企业、设置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以及部分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中展开。

1.1调研方法

(1)现场调研。通过现场座谈、发放调研问卷、参观走访的方法,实地考察、调研相关院校、企业和毕业生。对被调研对象进行深入了解,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2)在线调研。本次调研首次尝试利用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和便利,借助先进的在线调研工具,在计算机桌面平台和手机平台进行在线调研,利用微信等工具提高调研的质量、效率和速度。在本次调研中,根据调研对象有针对性地分别设计了几个方面的若干具体问题。

1.2调研对象分析

(1)院校情况分析。①参与调研的学校基本情况:被调研学校地域分布为北京6所、京外院校28所,其中国家示范校9所、国家骨干校3所,两者合计所占被调研学校比例为35%。②被调研人基本情况分析:被调研人平均年龄36岁,其中男性16人,女性24人,男女性别比例分别为40%和60%;职务结构为普通教师11人,办公室工作人员2人,专业带头人5人,教研室主任或系主任22人;职称结构为教授10人,副教授20人,讲师8人,助教2人。从被调研人职务和职称来看,大部分被调研人担任系里的行政职务,比较了解院系及学校的建设情况,从而认定调研数据比较客观、可靠。(2)企业情况分析。①被调研企业的基本情况:被调研企业地域分布为北京地区企业30家,占63%,京外企业18家,占37%。这48家企业共分为10个行业,其中商业、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中介企业占比为57%,信息技术和财务专业服务行业占比38%。从被调研企业规模来看,中小型企业偏多,占被调研企业比例为83%。②被调研企业财务部门基本情况:被调研企业财务部门平均人数为15人,最多达到120人,最少2人。③被调研人员情况:被调研人男性25人,占43.10%,女性33人,占56.90%。被调研人从事会计工作年限平均为13年,且大部分入职年限超过10年,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工作经验。

2调研结果分析

2.1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及成长路径分析

通过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可知,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一般从出纳员开始。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其成长路径依次是会计核算、税务管理、主管财务会计的财务部副经理、主管管理会计的财务部副经理及财务部经理。

2.2被调研企业相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在调研中,针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又进一步调研了具体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2.3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相关知识和关键素养分析

(1)横向调研分析。针对每个财务岗位的每项工作任务,调研了具体的工作要求,针对具体的工作要求,被调研专家给出了相关知识和相关素养要求,以及每项工作任务的评价标准。现以出纳的票据管理岗位为例进行说明,如表5所示。(2)纵向调研分析。在进行针对每个岗位具体工作任务的横向知识和素养分析调研后,调研人员从企业最看重的职业素养和企业认为最看重的职业知识两个方面进行了纵向调研。仍然以出纳岗位为例进行说明,具体如表6和表7所示。将出纳岗位相关工作任务中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单列出来,通过让被调研企业打分的方式了解“企业最看重的职业素养”。从表6可以看出,对出纳岗位来说,企业最看重的职业素养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将出纳岗位相关工作任务中对员工的职业知识要求单列出来,通过让被调研企业打分的方式了解“企业最看重的职业知识”。从表7可以看出,对于出纳岗位,企业最看重的职业知识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财经法规、货币资金收付业务处理和货币资金凭证账簿登记。

2.4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企业财务部门招聘员工时,对职业资格证书是有一定要求的。会计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有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用友ERP资格认证、办税员证书等。其中,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国家要求财务人员上岗必备的证书。多数企业要求应聘者必须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一些企业要求应聘者具备初级会计师证书。证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表明应聘者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职业能力。企业(48家)对高职毕业生的证书要求。

2.5关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关于校企合作培养高职会计人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而且由于财务部门的规模限制,即便企业愿意建立学生实习基地,所能容纳的学生数量也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必须寻求人才流动性较大、人才需求较旺盛的会计师及税务师事务所作为主要的校企合作基地。

3调研结果的启示

3.1明确培养目标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就业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就业的初始岗位大部分从出纳员开始,经过短时间(半年到一年时间)的培养,能够开始会计核算工作和税务管理工作,后经过相当长的时间(3~5年),才能够接触更为复杂的工作,上升到领导岗位。初始的岗位技能需求对高职会计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学生能否很快适应岗位工作,赢得企业的信任和赞誉。中小企业业务比较简单,财务部门工作量较小,业务较单一,因此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出纳、会计、税务管理等中小企业基层会计相关岗位,熟悉会计准则,掌握操作技能,擅长核算,通晓税法,具有优良的职业操守和一定的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从调研情况可以看到,企业对高职会计人才诚信意识、责任意识的要求是所有素养要求中最重要的两项内容,因此,人才培养目标中特别强调“立德树人”。

3.2查找教学体系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差距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到,与针对财务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素养相比,教学体系与企业的需求还有一些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工作实际不吻合。由于经济环境的迅速变化,企业的财务工作内容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调整,适应企业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重点的变化,使得学校培养的人才和企业的需求相吻合,提高学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力,从而打造学校的信誉品牌。(2)教学方法与企业的用人要求有差距。企业对高职会计人才的要求是适应能力强、动手操作能力强。这就要求在教学方法上进行适度的改变,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从学生走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就要进行行业认知教育,让学生明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岗位工作要求;在教学的每个阶段都要求进行必要的实习和实训,使得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定位。在教学中,教师将企业岗位需求知识和素养作为教学的重点,紧密贴合企业实际培养人才。(3)教学评价与企业要求有差距。教学评价体系要增加实践能力方面的评价,并应适当增加企业专家的参与程度,使得评价标准与企业的用人要求趋于一致。

3.3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发现,我校目前的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企业岗位工作需求。因此结合调研结果,我校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从财务部门岗位工作实际出发,基于出纳、会计核算和税务管理等财务部门岗位工作实际,设置“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顶岗实习”4个模块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设置突出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实际,根据财务工作岗位由浅入深的原则设置。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是典型工作任务分解以后,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对岗位人员任职资格、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要求,重新组合知识要求而形成的。专业拓展课程是从广度和深度上对专业核心课程的进一步拓展,为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和向其他相关领域进行职业拓展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而设,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呈现出来。顶岗实习课程要求加强形成性评价,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中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增加了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建设,即从企业财务岗位认知到财务岗位单项技能训练和财务岗位综合技能训练。这个过程贯穿了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为了适应企业对高职会计人才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课程体系建设中加强了职业证书所要求的相关内容,使得人才的培养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职业证书取得相协调一致。

3.4加强校内仿真实训环境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人才的培养必须有相应的环境。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要与企业岗位需求步调一致,仿真实训环境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仿真实训环境使得学生能够较快速地找到职业角色定位,从而热爱会计职业,刻苦学习会计技能。校外实习基地是真实环境下的真实体验,是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接受企业检验的重要一环。总之,通过以上调研发现,高职会计专业目前的人才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建设已经不适应企业对相关岗位的人才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查找差距,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培养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合格人才,逐渐形成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董延安,唐子惠.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年年会暨第四届会计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综述[J].会计研究,2011(11):89-91.

[2]刘玉廷.我国会计行业人才发展进程中新的里程碑[J].会计研究,2010(10):3-8.

[3]佟成生,许素兰,李扣庆,等.中国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中国企业财务人员的调查问卷分析[J].会计研究,2014(9):13-20.

作者:兰丽丽 孙旭 单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建设

[摘要]文章以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教学团队的执教能力、专业能力、科研能力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可借鉴价值。

[关键词]高职教学团队;执教能力;专业能力;科研能力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只有具备了一支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而高职教师的“三能”是这支队伍必需具备的能力。即高职教师执教能力、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高职教师的执教能力是指教师在正确的高职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运用科学的、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效地将知识、能力及其他素质传授给学生的综合能力;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具备在本行业内的专业技能,并将该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能力;科研能力既是一种实践能力,又是一种创新能力,它决定着教师是否能从事教学改革的科学研究,是否能开创性地、高效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能力。

一、目前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团队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专任教师,80%左右来自于高等学校的硕士研究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科研能力,但在教学的执教过程中仍延续着读本科或研究生时老师的教学模式,即教师主体的一贯做法,填鸭式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而目前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90%以上都是从读小学时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对理论知识学习厌烦,而且对实践操作环节也是没有耐心学习,心中没有目标。因此,形成了目前教学效率低、老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局面。由于扩大招生,教学队伍师资人数与招收学生人数也不成比例,国家规定的1:24的师生比远远不能达标。因此超负荷的工作量导致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符合专业需要的教学内容、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改革与创新。因此,就目前高职教师的状况,形成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方案,建立健全良性循环的教师提高机制,保证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势在必行。

二、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策略

(一)执教能力提升策略

1.高职教师应该深入学习高职教育理念。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全面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高职院校要注意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抓好严谨的治学作风,全面提升策略素质修养。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教师企业进修学习,定期到企业与企业员工轮岗工作,增长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机械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是采取下工厂,走进机械加工制造各工种岗位,进行岗位轮训,在训练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将实训岗位的工作内容、技能特点与专业教学内容和需要的职业素养结合起来,在高职教育理念指导下迅速成长,成为符合要求的双师素质教师。2.形成符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符合高职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很多,如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等。经实践验证,这些方法适合高职教学的不同专业和不同的阶段。高职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有:普通车铣、数控车铣、钳工实训、机械拆装及测绘、设备维修等实训,这些核心专业课程的先修理论课程主要有机械识图、公差配合、机械工程材料等。要使课程之间知识做到有效衔接,除了选择合适的教学载体外,还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来实施教学,以达到教学目的。经实践验证,针对高职机械类专业的不同阶段,将教学分为三个阶段:手把手阶段、放开手阶段、甩开手阶段。手把手阶段体现为“学、做”一体。在该阶段,学生是初学者(刚刚入校的新生),老师主要是以引导、示范、模仿、说明、指导为主要教学方法,学生根据要求完成任务。这是手把手“教”与“学”的过程。主要采用的是五步法教学过程:导入———任务———行动———纠错———评价。这个教学模式主要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下一步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入境后,老师布置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学生接受任务后,开始行动,在行动过程中必定会有错误产生,此时老师在纠正学生犯下的错误,纠错的过程是通过微组织,老师手把手的纠正错误。这个五步骤在一个任务中,多次循环,直到学生掌握知识点完成任务为止。最后对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进行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展示学习结果来评价是否真正掌握。评价环节起到了让学生再次确认结果的作用。“做、学”一体,放开手阶段:学生具备一定基础后,老师以指导、质疑、评判等为主要教学手段,学生在半自主性的情况下根据要求完成任务,放开手“教”与“学”的过程。主要采用的是四步法教学过程:任务分析———任务计划———任务实施———任务控制。在老师布置任务后,在老师要求下学生对任务能做到自行分析,对任务的完成自行制定计划,寻求老师的质疑评判,待老师肯定结果后,主动行动来完成任务,对任务完成结果优良能有初步的判断,最后的结果还要由老师做出结论。“做、学”一体,甩开手阶段:学生基本具备独立完成项目(任务的集合)的能力,教师以评估为主要教学手段,是甩开手“教”与“学”的过程。主要采用的是六步法教学过程: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在老师布置任务后,学生会主动寻找完成任务的资料信息,做出计划、决策,付诸行动,主动完成结果检查,通过自检、互检确认结果质量。3.制作教学工作页,有效地将知识、能力及其他素质传授给学生。教学工作页是引导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指导性文件,它包括任务单、信息页和引导文。教学工作页是行动导向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之一,是在教学过程中被肯定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教学工作页的形式各不相同。手把手阶段的教学工作页要详细到每个标点符号的书写;放开手阶段的教学工作页应该以引导为主要特征,体现学生半自主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甩开手阶段的教学工作页应该以开放形式展现在学生的世界里,学生会根据工作页中的任务发散思维,主动查找资料信息寻求完成任务的办法,得出正确结论,并能做到任务的拓展。

(二)专业能力提升策略

1.加强实践环节训练。理论课教师做实践课教师助教,互相结对子。这样不但可以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技能,还可以与实训教师共同探讨课程之间知识点衔接问题。例如在进行钳工技能训练之前,机械识图这门课程如何讲?在实践中做了这样的尝试:在机械识图教学中选择钳工实训使用载体的零件图样进行绘制和识读,学生对该载体的零件图非常熟悉,这样在钳工训练中学生很快会明确锯削与锉削的目的。目的的实现完全离不开机械识图中的知识要点,学生对平面度、垂直度已经非常熟悉,进而在锉削过程中直角尺的使用、以哪个面为基准不用特意说明。如教师一提到平面度和垂直度时,学生的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平面度和垂直度符号的样子,哪个需要基准,哪个不需要基准。2.实施“教师下现场”培训工程。近几年根据学院要求,机械教学团队安排了数名教师进入企业现场开展实践活动。通过下现场锻炼,进一步加强了教师对企业文化、工作任务流程这个环节的认识。在新技术、新理念方面提高了教师专业技能,为专业教师从事专业教学和推进课程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推行专业“职业资格”考证制度。近几年,随着学院对教师提出———专业教师要具有职业资格证。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是使教师从一个职业岗位的角度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开展专业教学和技能鉴定打下基础,为教师的教学奠定了实践基础。4.实施“企业专家和技师进课堂”讲学工程。自机械教学团队组建以来,本教学团队邀请了数名机械加工制造领域的专家、工程师和高级技师进入学院讲授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指导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通过该项工程,学生学到了机械加工制造企业的扎实严谨工作作风、精湛的专业技能,同时也给机械教学团队的教师起了一个榜样作用。同时,有计划地开展进行技术交流,强化了本教学团队成员的技术开发能力,促进了教学质量提升。

(三)科研能力提升策略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机械类专业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能力,就必须要有扎实系统的机械类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积极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参加与教学改革相关的学习,拓展视野,并付诸实践。由于现代制造技术的飞快发展,机械类专业的教师还应具备勇于克服困难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态度,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只有教师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才会游刃有余地进行教学改革及其相关研究。2016年1月,学院派22名教师赴太仓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三站式”教学模式,在学习中我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随之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了教学内容改革研究、教学过程微组织研究、教学效果评价研究。学校把教师自身提高作为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主题,并进行相关内容立项。

三、结论

高职教学团队建设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实践证明,在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中,只有注重教师“三能”的培养,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才成效。

参考文献:

[1]王春光.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团队发展能力评价与分析[J].河南科技,2013(10X):282.

[2]李方灵.高职工程类专业教学团队教学能力建设的目标措施[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67-69.

作者:闫文平 何忠健 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装备制造技术学院 吉林石化工程学校机械教研室

第三篇:高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突围分析

摘要:阐述了高职机械类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认识,强调了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找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并针对这些困境进行对策研究,希望能给高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意见。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

1高职机械类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认识

所谓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是他们的综合素质较高,有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这种高素质主要体现在职业道德素质、较强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还有人际交往能力。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技术上可以对技术进行创新和学习,并对专业性的技术成果进行推陈出新,在综合素质上,可以成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学习的中间力量,作为推动企业进步和解决技术问题的关键因素,是不可多得的综合性专业人才。近几年来,我国人才竞争激烈,尤其是专业的高技术性人才,这对高职院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需对自己的教育模式不断探索创新,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中胜出,这也有助于提高就业率,提升学校的整体水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凭借其自身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在社会竞争中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更容易就业,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事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在工作中磨练自己,武装自己,将自己打磨的更加完美。因此,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机械类专业人才,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就业率,还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专业性人才,企业也更愿意录用这类人才,减轻了社会的就业压力。当前,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教学模式也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学院越来越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开始鼓励老师进行教学模式的改变,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摒弃,开始创新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索,积极学习专业知识,从各方面来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随着高职院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备都得到了改善和提高。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1)教学模式落后。虽然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正在不断地创新和提高,但是机械类专业的教学模式仍旧比较落后。目前,机械类专业的教学模式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重视程度不够,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差,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在实际工作中,会感觉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脱节,工作力不从心,因此,只有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找出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基础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的专业性人才。(2)实际动手课程走形式。高职院校对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重理论,轻操作”的现象,很多专业课老师对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在实际动手操作课程上对学生听之任之,对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能有效进行讲解,使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对理论与实际在融汇贯通方面做得不够完善,这将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机械类专业人才都是知识型人才,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这种走过场的实际操作课程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要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3)教师技能缺乏。高职院校老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参差不齐,很多专业性较强的专业,教学老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都有所欠缺,导致在教学中,很多专业性技能不能清楚明白地讲解给学生理解,甚至有的老师直接将这些技能忽略,不给学生讲解,导致学生参加工作后,遇到这类技能性问题手忙脚乱或者目瞪口呆,因此,培养全面性的技术型教师是培养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前提和基础。(4)教育资金投入不够。由于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的资金投入比较大,很多实践课程都需要大量的教育经费的投入,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对教学设备进行更新以满足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技术的不断更新。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和专业较多,导致机械类专业的资金投入不足,这对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从而导致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人才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缺乏社会竞争力。(5)生源质量差。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一些高考成绩欠佳,没有考入本科院校的学生,这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上懒散,没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高职院校存在各种形形色色的学生,整体学习风气差将导致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困难重重,更何况像机械类专业这类专业性较强的专业,高中理科成绩较低的学生对于学习机械类专业有很大的困难,因此生源质量差加大了高职院校对高素质专业技术性人才的培养难度。

3突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困境的对策

(1)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是21世纪发展的主题,在高职学生教育上也是如此,对于传统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要不断改进创新,根据专业的特点,采用虚拟模拟教学、互联网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并根据现代比较先进的教学模式,改变机械类专业陈旧的教学理念,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相结合,通过理论与实际的融会贯通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记忆,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还可以为以后的实践教学打下基础。(2)增加实践操作课程的课时。实践操作课程课时量的增加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还能够在大量的实际操作联系中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丰富自己的技能。(3)提高教师的操作技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机械专业教师都是各大高校毕业生,没有从事过关于机械类的工作,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在进行课程的讲解时缺乏实际操作技能的结合,导致教学时使理论知识抽象、难理解。因此,提高教师本身的实际操作能力是提高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提,只有教学老师具有较高的能力,才能够给学生清楚地讲解。(4)加大资金投入。机械类专业是一门技术性专业,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也在不断创新,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设备也要随着技术的创新而不断更新,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是长期的资金投入,只有对教学设备不断更新,让学生学习到最新的技术,接触最新的设备,这样培养出来的机械类专业人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才不至于使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5)控制生源的质量。虽然高职院校的生源都是一些高考成绩欠佳的学生,但是,在学生录取时,要选择一些生源质量较好的学生进行录取,不要盲目地招收大量学生,要充分考虑专业的特点,提高对学生的录取要求,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学习风气。综上所述,通过对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对策,使得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其它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

作者:宫敏利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在“一带一路”国家政策下,结合现高职英语翻译的现状,对如何培养高职英语翻译人才进行了阐述,分别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职英语;翻译人才

1“一带一路”政策对高职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定位分析

2013年,中国政府主席习提出构建“一带一路”的新思路给我们国家注入了新活力,指明了新方向。这一国家战略振奋人心,同时对我们从事高职英语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出适应新形势下高质量人才迫在眉睫。“一带一路”将汇集亚欧众多国家和地区,它们具有不同文化、不同风俗习惯、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也会涉及各类物资产品、贸易往来与洽谈合作等。结合“一带一路”综合来看未来集当地文化、风俗习惯、专业技术知识为一身的翻译人才将会有广阔发展空间。

2高职英语翻译现状调查

(1)高职英语翻译课程主要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理论授课较多,把重点放在了词汇、语法等翻译技巧上,对所翻译的历史背景、心理动态结合较少。(2)高职教育培养出的毕业生将直接走向工作岗位,大多教学老师没有从事企业工作的经历,导致翻译出的语言与实践应用语言有差距,缺乏实用性。(3)随着高职教育翻译人才的培养,翻译队伍在壮大,但对一些电子商务、政务接待、特定领域等高端人才的培养还缺乏经验。

3培养“一带一路”政策实施中高职英语翻译人才的策略探索

3.1入乡随俗聊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随着发展而成的语言和文字,例如汉语、日语、韩语等等,传承和记载了这个民族的荣辱兴衰。高职英语翻译首先结合当地国家所承载的文化、历史要有充分、全面的了解,所以在教学中就应该多阐述本土国家的民族文化,才能使学生对进入到语言环境当中进行深入的学习理解。“一带一路”不但是经济的融会贯通,更是文化内涵的大融合。课堂中,多加入一些有趣的本土文化、风俗习惯,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潜移默化的体会当地人的思维、交流方法。例如中西方在家庭聚会时间的不同、见面打招呼的不同习惯等等。了解这些文化知识、风俗习惯,翻译出的语音更易被当地人理解,这就是我们讲的入乡随俗。如果简单地对照着英文字典逐个翻译,那翻译出的文章就大相径庭了。例如“lookout”这个词组,直译的意思是是“看外面”,在英语中的意思其实是“小心”。

3.2“引进来,走出去”,考核模式以实际应用为准

高职英语翻译人才是翻译技能与专业知识的的结合应用,需要一支理论与实践都过硬的综合型师资队伍,然而在高职英语教师队伍中许多教师没有工厂实际工作经验,对实际生产环节也不熟悉,教学中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因此,应鼓励翻译教师与工厂生产相结合,提高教师应用能力,促进教师针对性教学。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要实施“走出去“到国外企业交流学习,要“引进来”国外优秀的教师翻译队伍,进行相互融合。进入实地工作岗位实习,企业以及公司对学生的评价最具有说服力,可以以此来评判翻译教师教学成绩。

3.3针对性培养特色专业高端翻译人才

在实际中,因某些企业需要从事该厂专业的翻译洽谈人才或是搞一些政府接待工作,由于同声翻译的时效性,往往需要翻译员具有大量的词汇和专业术语。以行业英语为前提,掌握某些领域专业术语,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赋予感兴趣的专业进行针对性教学。定期组织好与企业的沟通工作,毕业后直接进入该领域进行翻译,将会得心应手。

3.4高职翻译人才由“教”向“学”的转变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会接触新生事物,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是成长的最好动力。近些年来,我们在翻译教学当中都在探索如何教,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忽视。做为学生,本身就会存在个体差异,盲目的一味灌输只会消磨了他们的求知自主能力。教师与学生应建立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逐渐把学习的决定权回归学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伴随一生,涉猎面也会扩展到其他经济、政治、人文等领域,从而积极主动应用于社会翻译活动,例如看看技术交流期刊、与外国友人进行一些交流、浏览下国外行业技术等,结合最近发生的热点问题进行的翻译工作,加强与实际的应用结合。

4结语

“一带一路”新战略为我们的英文翻译学生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高职英语翻译最终也要学以致用,为我们的企业沟通来保驾护航。“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对我们英语翻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还需以实际应用出发,总结以往成功经验,不断创新进取。

参考文献:

[1]段晓聪.“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研究:以广东省职业院校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5,1(7):53-53.

[2]张莉.高职高专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改革初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06):23-27.

[3]王武娟.英语专业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调查与分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04):89-91.

[4]王英鹏.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模式和翻译人才培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66-69.

作者:刘琢 单位: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

第五篇:高职模具人才培养需要强化一体化实训平台建设

摘要:高职院校在模具人才培养模式上过度的依赖实训中心老师傅的从业经验以及更新时效性较差的课本知识,导致在模具人才培养模式上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本文提出在高职模具人才培养中需要建立一体化实训平台,并分析了该实训平台建设的意义和目标,明确一体化实训平台建设在模具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模具;一体化;实训平台;高职教育

0引言

机械装备、国防工业、电子设备等国计民生生产部门大量的引入模具用以提高自动化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复杂零件的生产范围。有相关资料显示:60%-80%的汽车、仪表仪器、各类家电产品、电器、电子通讯产品零部件都要采用模具成型的方式生产。我国模具行业的生产规模居于世界前列,但是在制造核心水平上却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1]。中国作为WTO成员国之一,生产的产品不论是在质量、款式还是价格方面都面临着日趋残酷的竞争,而模具的设计和制造水平将成为这场竞争是否占有优势的主导因素。然而,我国目前在模具设计和制造人才输出上依然有较大短板,据统计,广东模具行业尤其是模具设计、制造、维护复合型人才的缺口已经达到了40万[2]。另一方面,随着现代高新技术企业的大量新生,CAD、CAM、CAE和数控新技术给传统模具行业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陈旧技术岗位逐渐消退,新技术岗位不断产生。模具复合型技术人才成为制造业技能型紧缺人才之一,在未来,模具从业人员需求量将不断扩大,每年企业模具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替换和扩充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3]。

1高职教育与模具人才培养

职业院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担负着培养复合技能型模具设计、制造及维护人才的重任。但是纵观全国的情况,高职模具专业的总体办学水平仍然低下,模具实训基地的建设也并没有成规模化、系统化,多是散点培训。造成大部分地区高职模具专业所培养的人才素质和数量与社会需求不匹配。高职院校对模具人才的培养应重点着眼于集设计、制造和检修为一体的系统性教育,这样的教育目标来自于准确定位专业设置、服务面向对象和就业岗位引导。模具方向就业岗位一般分为四大部分:研发设计、工艺编制、数控加工、装配及检修。一般而言,大中型机械相关企业招聘高职院校的模具专业人才主要安排在装配和调试等一线岗位上;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专业模具企业,由于工具软件的集成化程度较高,高职生反而可以从事与模具设计、工艺、模具制造等相关工作;在小型民营模具企业,高职生甚至会被安排参与到从设计到零件整体成形的整个过程,并进行简单的模具研发设计[4]。

2一体化模具实训平台构想

一体化模具实训平台应该包括:模具加工工艺平台、模具加工制造平台和模具规范化拆装、检测、测绘平台。加工工艺平台主要由工艺规范卡片制定模块、CAPP编制模块组成,学生在此分平台上主要完成模具加工工艺的学习和编制;完成工艺编制后可安排到制造分平台实践,制造过程应包括数控模拟加工仿真和数控编程两大模块,满足学生对CAM的探索性学习和对数控机床的实战演练;由学生或教师加工出的模具教学品应在模具拆装、检测和测绘平台上完成对实训生的模具检修综合训练,该平台的搭建要考虑到检测、拆装工具使用的规范化教学课程,可以现场录制多媒体集成包供学生观看。模具拆装平台的升降装置及定位夹紧装置设计需在满足典型模具拆装工具要求的前提下,实现自动化、轻型化、安全性的设计要求,解决模具拆装过程中由于搬动和翻转造成的安全隐患。

3一体化模具实训平台建设意义

通过建立真实性的模具设计制造一体化实训平台,创建联动式实训环境,实现模具专业重视设计、制造、检测技能和系统性训练的培养目标。学生在一体化模具实训平台上可系统性的学习模具从坯料到最终成形的整个生产过程,把握该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摆脱单纯的枯燥理论知识点讲解、观摩演示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模具实训平台可自主编制工艺规程,根据工艺规程进行模拟分析后操作数控机床进行加工。学生在实训平台上完成的整个模具设计、加工和装配过程可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相关经验,并且利用这个开放式平台还可以培养解决模具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对模具开发技术作出改进或者开发,真正达到实践出真知的教育目的。利用模具设计制造一体化实训平台,还能将课程教学与模具设计制造类技能竞赛紧密结合,学生还可以通过实训平台,进行创新实践,制作出参赛作品,将模具设计、分析、制造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创建职业院校培养复合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特色。另外,教师也可以将技能竞赛与高职课程教学进行合理结合,引领教学、达到一体化教学目标,培养大批“双师型”教师队伍。

4一体化模具实训平台建设目标

(1)锻炼学院模具专业教师队伍,培养一批模具专业骨干教师;(2)开发并集成的模具实训平台教学资源可培养制造专业学生,可在本实训平台内完成模具拆装实训、模具设计及数值模拟分析实训、模具数控加工等实训,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3)加强校企合作关系,实现专业与产业的结合,使学生更快更好适应企业需求;(4)通过提供具有普适性的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理念,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职业院校专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贾湘琳.高职模具专业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6.

[2]广东模具人才缺口40万[J].云南农业,2006(02):42.

[3]赵悦.模具教学虚拟实验室的研究与开发[D].浙江大学,2011.

[4]李学锋.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的典型案例研究——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5-7.

作者:尹存宏 单位: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职英语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分析

【摘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英语专业在高职院校的热度不减,但锐度却在不断下降,力度不断减小,究其缘由,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不合理是关键因素。因此,本文旨在从探讨高职英语专业设置出发,通过对高职英语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一个立体认识,在所有面临的沉重里,为高职英语和全球化市场环境建立一种“深情的沟通”。制定高职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希冀为高职英语专业的发展提供一个通畅的平台,一扇敞开的窗户,使高职英语专业在市场环境中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存在感、参与感和价值感。

【关键词】高职英语;专业设置;市场;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出现顺应时展大潮,但在实践的检验中却受到挫折——毕业生并未得到市场和社会的认可,导致英语专业毕业生所学专业和所从事专业的相脱节现象[1]。由此反思,在变化剧烈的市场环境中,高职英语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既要看到发展前景,也要看到阻碍因素,既看到金碧辉煌,也看到后面的阴影,以这样的姿态审视自我。因此本文将着重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为高职英语专业提供有益借鉴。

一、探索高职英语专业设置

高职英语的专业设置一直处于界限模糊、范围宽泛、标准不明确的状态,我们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缺乏标准和规则的考量和制约,专业设置就会出现杂乱无章的现象。我国于2004年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试行)》将高职英语的专业设置划分为“语言文化”和“教育类”两大类型。其中,“应用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及“导游英语”等专业归属于“语言文化”类,而“英语教育”等专业则归属于“教育类”。《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试行)》中的分类以“宽窄并存”为其基本原则,极具适应性和具体性。《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试行)》为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设置提供了基本的参考原则。但有了标准并不意味着没有困难。一方面,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过一轮春夏秋冬,就要告别一种状态,高职英语专业的应用市场同样处于这样一种改革的节点,因此,《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试行)》应时而生,也要随时而动。不得不承认,它有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分布于不同的地区,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也各有其特殊性,因此对《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试行)》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差异,甚至有的高职院校对《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试行)》存在理解误区,导致部分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设置杂乱无章、混乱无序,必然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对上述现象的探究和分析,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设置应以《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试行)》为基本设置依据,同时根据所在地区和学校本身情况、学生特点进行相应调整,是专业设置真正达到符合国家标准、贴合地区实际、适合院校本身、满足学生需要的效果。

二、建构高职英语人才培养方案

英语专业设置需要标准化规范和创新型调整,人才培养同样需要完善的方案规划和理性分析、创新设计。传统的高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毫无温度可言的,高职英语专业就像在寒冷的冬天被硬生生扯裂的一张纸,暴露着一些痛苦。首先,转变传统的培养目标观念,树立现代人才观。当前,“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高职英语归根结底是为实践服务的,职业教育的精髓即在于其高度的就业力度,高职英语专业的应试化倾向和价值导向成为障碍,必须首先明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侧重于实践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高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应讲求因材施教,使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和具体性。根据对高职英语专业设置的分析可以看出,英语专业类型多样,不同类型的英语专业教学内容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就业方向也有所差异,因此英语专业必须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与针对性的专业从业人员。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理应具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技能,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有其职业和英语的双重属性,因此要求培养的从业人员拥有职业和英语两方面的知识技能,要求高职英语专业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要“海纳百川”,不仅吸收英语专业教师,而且也要吸纳相关的职业教师,以旅游英语专业为例,应当包含英语专业和旅游专业的教师,而相应的,英语教育专业则应包括英语专业和教育专业的教师。这些教师共同构成高职英语专业的师资网络,开展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是推动高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动力所在。另外,我们必须明确目前高职英语专业培养的从业人员存在和市场需求相矛盾的问题。职业英语在市场潮流中产生并发展,最终趋向是为市场服务,其产生渊源和教学目的决定了它必然需要满足市场的要求。总结总而言之,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发展正经历一个转型期,只有这个转型顺利实现,只有职业英语能够真正的将自身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完美凸显出来,在科学的、理性的理念指导之下,不断挖掘自身优势,探寻合理的人才培养的方案,我们才能说,我们有理由相信,高职英语专业会迎来属于它的上升期甚至是到达一个波峰。高职英语专业的发展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改革力度,它的专业设置的改革,人才培养的创新,一个有效的方案是它前进的奠基石。

参考文献:

[1]秦国林,郭雪霞.高职高专英语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0:155-157.

作者:陈依灵

第七篇:高职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探讨

[摘要]文章详细阐述了高职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互动的关系,认为其中存在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专业设置不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人才培养方案缺少与区域经济的契合度、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四方面问题,并从办学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社会服务、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五个维度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以期为促进高职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随着区域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国家“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战略的不断推进,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战略,已成为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明确提出:“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使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教育结构。”“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由此可见,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服务区域经济,助推社会发展来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在服务区域经济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的资源,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一、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需要高职教育输送更多的优秀毕业生,也需要高职教育的技术服务和职业培训,从而提升企业技术含量和劳动群体素质;同样,高职教育的生存与发展也离不开区域经济,离开了区域经济发展,高职教育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可以说,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高职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1.区域经济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和发展方向。第一,区域经济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物质基础。教育成本研究表明,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是普通教育办学成本的2.5倍以上。可见,高职教育的办学与发展需要更多的物质资源。而高职教育的办学经费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地方政府,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实力差距也就决定了不同地区高职院校间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区域经济可以为高职教育提供必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支持,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第二,区域经济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发展方向。高职院校的发展根植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职教育确立了新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等都需要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优化调整。在优化调整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新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为高职院校的特色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区域经济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高职教育提供发展动力。高职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源于高职教育完善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源于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而后者是高职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办学宗旨的逻辑内核。因此,高职教育要密切联系区域经济,培养大批与区域经济发展适销对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服务区域经济的同时,提升自身人才培养水平。

2.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第一,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是高职教育获得地方政府支持的最重要因素。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就是将学生的可能生产力转变为直接生产力,提高人力资本的过程。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更需要高职教育持续不断地输送更多的新鲜血液。因此,高职教育在正确把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变换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持续的人才培养,来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第二,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高职教育四大基本职能之一,也是现代大学制度赋予高职教育的神圣使命。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主要通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联合攻关等技术服务形式,以及为区域内用人单位开展在职培训、知识更新、技能培训、人才培养等方式来实现。高职院校不仅仅是区域内组成部分之一,还是区域内人才培养、科技服务的重要承担者,是区域经济的重要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的来源地,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第三,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职业培训。职业培训是有效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大国工匠的必由之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明确提出加强职业培训,提升产业工人队伍素质的要求。职业培训不仅包含在岗的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还包含新增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未就业人群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创业培训等内容,覆盖面广,影响人群众多,对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和劳动群体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职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对接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离不开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带动,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在体制、机制、运行管理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不完善,造成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的联系不够紧密,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的定位、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度不够,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契合度不高,人才培养方案与区域企业实际需要不符,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1.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众所周知,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中等职业院校升格而来的,其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经济发展并不一定十分吻合,加上区域经济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跟高职院校办学之初相比,已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可能出于历史或现实的原因,其办学定位与区域经济发展不相吻合,甚至背道而驰。同时,部分高职院校缺少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没有意识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会对学校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从而造成人才培养定位与区域经济发展不一致。

2.专业设置不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随着技术变革不断加快和发展模式不断革新,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在深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区域产业发展的趋势、特点以及对人才的需求,合理设置专业。但事实上,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在专业设置时也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与论证,但对于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关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容易造成人才培养过剩或不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企业在找不到急需人才的同时,很多高职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同时,由于办学历史的缘故,一些与区域经济发展不相吻合的传统专业仍在招生,这也不利于高职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人才培养方案缺少与区域经济的契合度。人才培养方案是规范人才培养过程、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正确办学定位得以落到实处的保障。但是,现阶段我国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仍然存在缺陷,无法为高职人才培养的各环节提供全面而完善的指导,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岗位能力指向不清晰,课程体系杂乱无章,尤其是缺少与区域经济的契合,所培养的毕业生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就业状况不理想、社会认可度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4.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区域经济的多元化、特色化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目前,一些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都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高职毕业生薪酬较低、专业对口率不高等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更不利于高职院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探析

与区域经济的同步发展是高职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的关键所在。目前,高职教育的发展主题已由外延扩张转为内涵建设,要想在内涵提升阶段脱颖而出,高职院校首先必须牢记紧密结合区域经济来发展,让自己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同步同轨,通过服务区域经济来获得内涵提升的资源和条件,并以此为动力积极参与到区域产业的转型发展中去,从而达到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目的。

1.准确定位,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不同的区域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的不同,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有千差万别的不同。比如,沿海港口城市对人才的需求与内陆重工业城市对人才的需求肯定是不同的。现阶段,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呈现出转型升级的新特征,需要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职教育是一种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己任的教育形式,应该准确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特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完善自己的办学定位。高职院校只有很好地适应了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才能获得地方政府以及用人单位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具备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基础。

2.突出特色,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专业是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符不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从专业设置上就可以看出端倪。因此,高职教育应以专业设置为抓手,结合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战略思想,建立需求端与供给侧良性互动的专业调整机制。要围绕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建立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从“需求端”和“供给侧”两方面协调“共振”,促进市场需求和人才供给的良性互动,实现人才供给链与区域产业链的无缝对接。要坚持产业引领专业,选择一些具有区域优势,有特色、实力强、声誉高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下大决心压缩一批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性不强、就业前景不好的专业;改造一批办学层次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不紧密的专业,加快形成面向市场、优胜劣汰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形成围绕区域新兴产业设置新型专业、针对区域支柱产业建设骨干专业,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的新格局。

3.对接产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组织教学的基本教学文件,也是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具体呈现,起着基础性、导向性作用。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职业性、产业性、高等性等基本属性。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不能封闭自我、闭门造车,而应与地方产业对接,依托区域经济,以产教融合为纽带,将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同一个产业在不同的区域,其产业结构与人才需求是不同的。为此,高职教育必须要按照区域产业特点,认真梳理其岗位核心能力,确定各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核心要求,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培养出符合区域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才能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特色,以特色求发展,从而形成自身的优势。

4.增强服务,提升与区域经济的契合度。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高职院校输送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还需要高职院校提供多方面的社会服务。这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高职院校存在价值的重要体现。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面向区域经济开展社会服务。首先,面向企业,成立技术服务中心。成立该中心的主要目的是利用高职院校人才集聚的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用人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其服务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高职院校自己组建技术服务团队,通过承接横向课题的方式,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二是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联合成立科技攻关团队,充分发挥学校与单位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优势,共同研究、解决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难题。其次,开放校园,实现资源共享。高职院校具有众多的优良资源,例如:高水平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图书馆、信息中心、数据库等。其中,很多资源都是周边民众需要但又很难获得的。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休息日或假期面向普通民众开放学校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后,面向职工,提供在职培训服务。高职院校除了提供技术服务和资源共享外,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办学资源为企业在职员工提供知识更新、技能培训等服务。高职院校要深入企事业单位了解他们的培训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在职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和实践技能。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关注周边居民的文化提升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特色课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5.多元并蓄,构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帮助高职院校了解其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是否协调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推手。要想培养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借助区域内的政府、用人单位、毕业生和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作用,来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该体系应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对人才培养文件、人才培养过程、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评价,进而得出具体结论。首先要联合企业,结合真实的岗位能力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等相关文件进行评价,如发现问题,要校企双方共同修订。其次是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这一阶段需要企业的全程参与,尤其是对实践教学部分,要以企业专家的意见为准。最后是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评价,通过用人单位调查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结合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调查,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经验教训,并作为今后改进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

四、结束语

我国高职教育虽已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其办学定位、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还需要不断进行探索与总结。但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位不会变,只要秉承这一战略思想,努力推动高职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能够实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发展、健康发展和持续发展。

作者:崔顾芳

第八篇: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便得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受到巨大的冲击。本文在探讨传统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上,结合当前的网络新技术,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形成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云计算;移动互联网

当前社会是网络的社会,网络无处不在,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顺应时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改革变化,但由于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影响,造成了“侧理论、缺实践”的培养结果。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培养的人才具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也需要顺应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变化,以适应未来社会需求。

1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人才定位及职业面向问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猛,新旧知识交替更新速度快,社会对网络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定位在设备配置和网络维护方面,而职业面向则以售前和售后为主。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设备在维护方面的人才需求逐渐减少,而缺乏创新性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的学年为三年制,除开理论基础学习和毕业阶段,真正学习的时间为二年左右,很多学生无法描述毕业生从事的工作,难以达到预定的目标,造成社会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的脱节。

1.2实验实训条件问题

高职院校受到资金投入、设备更新等问题影响,导致实验实训室建设更新难。实验室硬软件跟不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难以接触新的技术所需的硬软件设备。

1.3师资问题

高职院校由于其尴尬的地位,在人才招聘中难以招到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虽然国家每年有教师培训计划,但难以使教师在实验实践水平、教学技能上有很大的提高。多数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难以开展新技术课程的教学。

1.4课程设置问题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重点在网络设备配置、网络维护、网络综合布线、网络服务器配置与管理等课程上,这些课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其重要性在不断下降,难以应对当前新技术条件下的社会需求。

1.5就业指导问题

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的关注度不高,很多学校未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学生在大三毕业时非常迷茫,没有对自身进行综合素质、技术能力和职业定位进行分析。

2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1培养目标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掌握必须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好的设备配置与管理能力、网络规划与设计能力、网站开发能力、新技术运用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2]。能从事网络售前售后维护、网络工程建设、企业网络管理、新产品开发等工作[3]。

2.2职业定位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合格的毕业生职业定位路线为: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项目经理、高级项目经理。可以从事计算机操作与管理、网络设备操作与管理、企业网络设计、网络监控、网络弱电施工、网站开发与应用、产品营销、数据库管理员等工作岗位。

2.3课程设置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构成。其中基础课程有: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C程序设计、HTML基础、书法、法律基础、艺术鉴赏、思想道德修养、毛概、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创新创业课。专业课程有: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设备配置、Linux操作系统、服务器技术、大数据实践、网络综合布线、Hadoop实践、移动互联网基础、数据库技术、JavaScript编程、网站开发实践、JSP编程、虚拟化技术、网络存储实践。拓展课程有:新技术应用、网络安全管理、网络工程项目实践、网站开发管理实践、服务器配置实践、高级数据库编程。

2.4顶岗实习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大三开设顶岗实习课程,通过岗位实践,使学生掌握在工作岗位中的业务流程、专业知识、团队意识、沟通能力等职位必需的知识。

2.5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是针对毕业生而开展的关于就业方面的课程,可通过模拟笔试、面试、职业生涯规划、自我定位等方式进行,帮助毕业生了解自我、成就自我。网络新技术、新产品、新企业不断出现,通过就业指导课程有利于帮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迈向工作的第一步。

2.6技能竞赛

技能竞赛是通过专业实践来提高毕业生专业技术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可参加如计算机网络应用、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等赛项,以此提高对专业的认识,了解当前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而开展教学活动。3总结本文通过对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发现其中的不足。提出了新技术不断出现条件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职业定位、职业能力、课程设置及其它方面综合性的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减小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阮慎.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3,3:49-50.

[2]刘永宽,郑宏飞,郑志华.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1:108-110.

[3]张晓琦.中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J].科技论坛,2016,14:173-174.

作者:胡柳 单位: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