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围绕人才培养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围绕人才培养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围绕人才培养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研究

摘要: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我们选择武汉某高校作为研究对象,从制度的整个层面进行细致、客观和全面的分析,找出优化本科生导师制的举措,以便各高校更好地推进本科生导师制。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执行力评价体系

一、武汉某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对象为武汉某高校政治学院2014级和2015级本科生,人数分别为108人和164人,总计人数271人。年级分布2014级占40%、2015级占60%;男女比例1∶4.8(男生46人、女生223人);导师同时所带本科生总数:1~5人的占59.2%(29人),6~10人的占40.8%(20人)。1.交流频率分析。据此次调查显示,导师与学生的交流频率为一学期1~2次的最多,占整体的45.04%(总计118人),其次为一学期3~4次,所占比例为32.82%(86人),一学期5~6次所占比例11.45%(30人),7次以上占比例为10.69%(28人)。在调查中不存在一次都没有与导师沟通过的情况。但是从整体数据可见,导师与学生的交流不频繁,这样的交流频率很难真正发挥导师制度的优势,让学生感受到导师制的好处。2.交流方式分析。从交流方式来看,现在导师与学生的主要沟通方式为面谈、微信、QQ、电话沟通,其中面谈占到总体的35%,微信、QQ所占比例为27%,打电话沟通占23%,选择邮箱邮件的同学较少,只占总体的14%。3.交流内容分析。导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方式、专业认识、大学生活、人生规划、家庭情况、社会发展,所占比例分别为21%、27%、27%、19%、2%、4%。从数据可以看出导师主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专业认识、大学生活,对其给予帮助和提供建议。对学生家庭情况了解得很少。

二、本科导师制效益评估及存在的问题

1.生对导师满意度分析。学生给自己导师打分的基本情况,2014级给导师打分:90分以上所占比例67.59%(73人),80~89分所占比例29.63%(32人),70~79分所占比例1.85%(1人),60~69分所占比例0.93%(1人)。2015级给导师打分:90分以上所占比例80.77%(126人);80~89分所占比例18.59%(29人);70~79分所占比例0.64%(1人)。2.学生自身收获。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2014级、2015级)表示导师制对自己大学学习和生活都有所帮助,从中收获很多,希望继续实行导师制。主要收获:对专业认知,导师针对学习中的专业问题,及时答疑解惑;对专业发展前景和社会现状有更深入的了解;对学术和课题研究进一步了解;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导师的经历给予人生感悟和人生激励,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为自己制定良好的职业规划。其中少部分学生表示没有收获,主要原因是和导师交流沟通频率过少,有的甚至只见过一次,交流的内容也是千篇一律,缺乏深层次交流。

三、现行本科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1.导师方面。第一,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解存在偏差。主要分歧在本科生导师制和研究生导师制的区别。有的老师认为本科生的话,也应该像研究生一样,注重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但又不同于研究生。本科生的重点应该是培养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科研能力的培养,本科生的要求应该不高,或者说只是本科生综合能力的一部分,不同阶段,能力的培养侧重也应该是不一样的。因此,本科生导师应该将重心放在如何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上,对于科研能力的培养应适量,而不应该占用太多时间和精力。第二,导师工作很忙是造成导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巨大障碍,沟通频率很低。从上文可以看出,导师与学生见面的时间都很少,更不用说交流的时间了,尽管当下网络信息发达,但并不意味着导师与学生的交流会很频繁。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导师很忙。这仅仅是表面的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就需要多方面去分析考虑了,如上课、备课、准备科研、准备评职资料等。这些工作无不给导师带来更多、更大的压力。因此,对于导师,学校应该重视起导师工作繁重程度上的把控。对于导师的教学质量考核机制,评职要求等方面应作一个更为合理而科学的规划与完善。2.学生方面。第一,部分学生对导师制的热情不高。由于导师和学生见面的时间很短,因此,彼此间的交流沟通就比较少,导致学生对导师的热情不高,这是一方面原因。其他原因,就有可能是学生自身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快慢的区别了。由于刚进入大学,学生的很多学习和生活习惯,以及对老师的态度依旧停留在高中阶段,需要时间来转变和适应大学生生活与学习。因此,一开始对于导师的热情就会少很多。第二,有些学生对导师制存在误解。导师工作量较大,对学生的管理与联系就会少,因此,有的学生认为导师对自己没有太大的影响,对导师制度的认可度就不高。3.管理机制方面。目前,本科生导师工作的评价由本科生、导师、各专业系负责人进行。年度末,由教学办和学工办组织学生对导师评分(权重50%),导师自评(权重35%),专业系负责人统评(权重15%)相结合。评价机制中缺乏学生评价环节,评价结果不能更好地反映学生需求。

四、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本科生导师制

1.围绕人才培养明确本科导师职责定位(1)明确本科导师的工作目标。活动的中心是学生,导师制的提倡与完善是为了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本科生导师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不可小觑。除了对学生思想方面的指引外,生活上、心理沟通上是尤其重要的。同时,导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考方式等会在与学生交谈中,使学生有所收获。本科生可以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无形中受到导师的影响。(2)确定本科导师的工作职责。第一,思想方面。沟通有利于导师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心理状态,以便于导师后期对学生的发展提供针对性的建议。第二,学习方面。导师在学生学习方面,更多的是充当一个指路灯的作用,同时起督导和协助作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可以多组织学习竞赛活动、实践活动等,督促学生学习的同时,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就业方面。计划毕业以后直接就业的同学,导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毕业后选择读研的同学,导师侧重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2.结合人才培养分析学生需求。在调查中,笔者进行了学生对导师制期望值评估,对学生需求进行分析与总结:加强沟通频率,交流沟通方式更加多元化,增加网上视频交流的次数,组织师生见面会;交流内容更加丰富,不局限于学习,对生活上给予一定帮助和指导,向导师提交学习计划,多一些专业上的指导,分享专业前沿知识,提供考研就业相关信息;增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增加学术和课题研究的机会;引导学生制定良好的规划,提供提升学生全方位素质的办法和平台,主动分配任务,布置课外作业。3.建立本科导师制执行评价体系。对导师的考核是保证导师制良好运行的重点,科学的考核标准是导师制实施的动力,考核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了解导师的工作状况和工作成果,更重要的是为了激励导师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指导学生,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设置科学合理的考评内容和考核形式,首先将与学生沟通、见面次数作为硬性考核指标,其次增加学生评估环节,明确评价制度的导向性,提升学生的话语权,兼顾导师自我评估与同行评估,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导师指导情况。最后,对导师的工作评价结果可纳入年底工作考核,与导师的晋升、职称评定挂钩,同时在考核评比中对优秀导师进行合理的物质上的奖励,激发导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导师的工作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付八军.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8

[2]曹十芙,周清明.中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进展[J].等农业教育,2006

[3]刘振彪,陈晓红.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3.

作者:苏姝燕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