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独立高校戏剧影视的人才培养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的准确定位,对于人才的培养质量以及学科能否健康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是人才教育与学科相关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基石。独立高校的表演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与一流大学的精英式、学术性培养模式区分开来,量体裁衣,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走出自己学校的专业特色。本文以笔者所在独立高校为例,明确此类高校人才培养方向,针对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试着构建科学的、有利于学科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市场;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和运行方式[1]。人才培养模式的准确定位,对于人才的培养质量以及学科能否健康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是人才教育与学科相关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基石。一流高校的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一向是“精英式”的艺术教育,尤其是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国内顶尖的艺术教育学府,长期向国家输送了高质量的表演人才。1998年随着电视剧《还珠格格》的爆红、电影《我的父亲母亲》获得国际大奖,以赵薇为代表的北电96级表演班、章子怡为代表的中戏96级表演班进入大众的视野,被称为“明星班”。越来越多的少男少女在“明星效应”的影响下,怀揣梦想走上艺考的道路,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成为大热门专业。1999年,国家高考开始扩招,普通高等院校增幅达到42℅,这更是催生了大量的艺术专业学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开办表演类专业的高校有一百所左右。表演人才的培养高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艺术院校,一类是非专业艺术院校,即综合类大学,这其中又可以分为公立院校和独立院校。生源质量、师资条件、硬件设施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使得独立院校的表演人才培养更具特殊性。与一流大学的精英式、学术性培养不同,独立院校应该结合学校情况,找准办学方向,强调办学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使毕业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市场要求。独立院校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是每个独立院校突破招生、就业瓶颈的切入口。
一、独立高校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首先,独立高校的生源质量与数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具有专业性兼具灵活性的特点,以便从容应对与专业艺术院校之间的差距。对于学生之间的差距采取因才施教、各取所长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展,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其次,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趋势下,就业形式日益严峻,甚至出现了高校毕业生无法与技校生、艺校生相抗衡的局面。问题出在哪里?恐怕要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上入手,以就业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适应本行业的实际需要。同时要重视学生实践模块的建设,与行业一线密切接轨,学术性与实操性兼备,才能满足市场的用人需要。第三,独立院校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确实是我们绕不开的客观存在的问题。这也是独立高校不应该照搬公立高校培养模式的原因之一。独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应该是在遵循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紧抓专业的内在共通性,以市场为导向针对性地培养高适应性人才。笔者所在的独立高校,是重庆三所开设表演专业的高校之一,一直以来沿袭的是重庆大学电影学院的培养模式,可生源质量、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不容忽视的差距让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并没有很强的竞争力。那么如何在遵循艺术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发展与本校资源与特点,大胆改革,量体裁衣,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思考题。
二、目前独立高校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困难
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目前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有几个。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课程设置绝大部分是沿用重庆大学电影学院的课程体系。客观地讲生源质量还是与公办院校有差距,这导致培养模式与学生实际情况的脱节。培养出的大部分学生缺乏市场竞争力与适应力。二是师资力量薄弱,师资结构不合理。目前的教师多为年轻教师,且大部分毕业于重庆大学电影学院,这对于学校的个性化发展不利。三是硬件设施滞后。表演类专业是实践为主的专业,配套的实验室是保障教学的重要一环。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性构建与实践
社会在进步,表演艺术也在不断发展,表演教学理应随着表演艺术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前人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而得来,宝贵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表演艺术发展的要求,更是培养对市场具有高适应性的人才的需要。
(一)基础训练阶段的课程创新型设置
基础训练阶段主要指大学的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旨在让学生在接触表演艺术之初能够树立正确的表演观,掌握演员基本的创作素质。让学生“在心理、生理上能够适应表演艺术所提出的创作任务和表演艺术所具有的特点”。[2]第一学年第一学期主要课程设置为表演基础。这是学生表演课程的基础阶段,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习作。首先,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表演基础元素,训练学生的创作素质。通过各种即兴的或是课前的表演练习,让学生掌握演员所具备的“七力四感”,认知自我、感知自我,学会在规定情境中有机动作。其次,观察生活练习。观察生活是一个演员终其一生的功课,它可以有效地、直接地训练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模仿力、表现力等,而且题材取自生活,杜绝了学生想当然的胡编乱造,失去生活的真实。观察生活练习,对于学生捕捉人物的性格特征、个性魅力、生活细节以及生动、生活的性格化语言都有很好的锻炼意义,为高年级的表演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学期的最后几周会有一个体验生活的实习采风阶段。通过让学生深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或是历史特色的区域,有目的、有任务地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经验。在此阶段,让学生真正把表演所需的观察生活、观察人物的方法和步骤运用到实践中,熟练掌握表演艺术创作过程,丰富自身生活经验,拍演出具有鲜明人物性格和浓厚生活气息的作品。第一学年第二学期主要课程为小说及文学片段改编。小说的文学特性使其较之话剧有更多的叙事语言及心理描述,学生可以更直观地获得人物心理及态度,比起话剧只能从台词和为数不多的提示性语言中分析和挖掘,要更容易掌握一些。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创新性开设中国古典文学片段课程。针对学生塑造有年代感的角色所出现的肢体过于松懈和行为方式、语言处理过于现代化的常见问题,以及为了对我国古典经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本学期专门让学生学习戏曲身段、古典身韵,从语言、举手投足间体会古代人的美感。针对本学期会建立一个古典文学片段库,收录经典且具有教学意义的古典文学片段。中国古典文学片段学期的作品,可以作为中国古典瑰宝的传承作为每一届学生的特色专场汇报演出。古典文学片段既可以包括《蔡文姬》、《杜十娘》、《商鞅》、《荆轲刺秦王》等古代题材的经典话剧片段,也可以由京剧、川剧等戏曲曲种的传统戏改编,比如《拾玉镯》、《柜中缘》等戏剧冲突鲜明且有趣的片段。这类戏又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改良过的戏曲程式,融会贯通之后,运用舞台剧现实主义表演方法把它呈现出来,教学意义重大。第二学年第二学期为中国近现代话剧片段,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体会优秀剧作中戏剧冲突的设置,人物形象的魅力,进而对自己的表演有一个质的提高。这学期开始进入的剧本片段教学是表演基础训练的延续和发展,也是学会塑造角色的重要阶段。第三学年第一学期为国外话剧片段。通过对优秀外国剧本的改编与排演,让学生揣摩外国文化对剧本情节、人物性格等的影响,揣摩不同国家、不同剧本、不同性格人物的思维方式及行动特点。
(二)高年级分层次分方向培养
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开始进行分方向培养,分为戏剧教育、戏剧表演、影视表演三个培养方向,针对学生的就业方向着重培养,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戏剧教育方向对应教育师资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加强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利用独立院校专业多样化的优势开设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选修课程,提高学生教育方法及技能。该方向毕业作品除了要完成毕业剧目的创作演出外,还可以让学生结合排练、演出的实践,选取一个切入点,进行一个模拟公开课的试讲,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备课、授课能力。戏剧表演方向对应舞台表演型人才的培养,也是表演专业最传统的培养方式,毕业作品为毕业剧目的创作演出。该方向主要针对喜欢活跃在舞台上的学生。影视表演方向对应电影电视镜头前表演人才的培养。传统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多注重舞台表演实践,镜头前表演的训练基本都是一个学期。面对影视行业的蓬勃发展,如何还是囿于传统培养方法,学生一站到镜头前就傻眼,或是出现“舞台范儿”、“话剧腔儿”,那势必会影响毕业生的发展。人们称影视拍摄为“放电”,而舞台实践为“充电”[3]。这句话很好地说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二学年舞台实践的基本功做基础,在大三开始接触镜头前的表演,能更好地体会两种表演的联系与区别,为毕业后的影视剧拍摄做好准备。
(三)重视实践模块,提供实践平台
表演艺术类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实践类课程来实现,实践模块占了课程总量的很大比重。“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专业的艺术人才需要大量的实践来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建议以学校为单位,根据现有专业门类,与市内中小学及社会办学机构,与各地方或市级电视台,与社会、地方或市级剧团建立联系,建立实习基地,为各个培养方向的学生提供与行业及市场的最直接接触。学校亦可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对口培养,签订定向培养协议,直接为用人单位输送人才。比如中央戏剧学院为北京人艺定向培养的“人艺班”,为新疆地区培养表演人才的“新疆班”等。目前重庆儿童剧发展迅速,也有公司有意向请学校专门为他们培养一个“儿童剧班”,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笔者所在高校的表演艺术学院目前有表演、播音、声乐、舞蹈、服化、编导六个专业,表演也可与编导组合进行短片的拍摄,既增加学生镜头前实践的机会,又为编导专业同学解决了找演员的难题。表演还可以与声乐、舞蹈进行组合,对有条件的同学进行音乐剧表演或是歌剧表演的培训,选拔组建一个“音乐剧班”。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又得出新的经验。丰富多样的实践途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培养学生对于行业需求的适应力,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修改人才培养模式,让独立高校戏剧影视表演类人才的培养能够走出自己的特色,科学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万丽娅.独立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想.电影评介,2014.
[2]梁伯龙,李月.戏剧表演基础.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3]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演员学习手册.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刘娜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