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文科建设中人文教育新内涵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文科建设中人文教育新内涵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文科建设中人文教育新内涵探析

在人工智能借助互联网极速发展,学科融合成为时代必然的大背景下,教育部适时提出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四新”战略。“四新”学科建设成为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国家重视,民众注目。“四新”的理念已经贯穿在高等教育、科研创新的方方面面,“四新”教育就是我们未来的发展之路。“新文科”作为“四新”之一,其核心内涵的人文精神具有指导方向的价值意义。因此,人文教育在新文科建设中,就必须以“新德”立人,以“新知”启人,以“新文”育人,担当时代大任,为未来开创基业。

一、人文教育应以“新德”立人

人文教育的本质是提升人的文化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中国传统人文教育的“德”是以儒家的道德教化为根基,以修身立命为基本内涵。2000多年来,这种传统之“德”润化民众,为中华文明的传承立下不朽之功。21世纪,世界融合,命运与共,人类因互联网、智能化的信息技术革命,迎来了全球化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共识。新文科建设对当下的人文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传统儒家之“德”必须融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德”,才能为中国培育出新人。《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高等文科教育作为培养青年人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培养这样的“时代新人”,就必须首先赋予人文教育以“新德”,这也是人文教育在内涵更新上的最重要因素。“新德”的内涵首先要以“新”的世界观为理念。人文教育的基础是让人形成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在现今世界多极变化的格局中,如何正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是“德”之内涵的一个新方向。我们既要看到当下世界多变的局面,又要看到人类始终追求和平愿景的不断努力。求同存异的世界观可以更好地促进人文精神的达成。其次还要以“新”的价值观为导向。这种新的价值观,必须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方向,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视野为价值标准。新文科建设要抱定宗旨不放松,坚持守成不放弃,将新导向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内涵。最后要以培养“新”的人生观为旨归。人文教育重在潜移默化,道德素养的积淀与净化是一个长期过程,“润物细无声”。人文教育只有注入了新的社会道德内涵,才能实现以“新德”立人,为未来培养“新人”。

二、人文教育应以“新知”启人

人文教育作为新文科建设的改革方向,必须“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建立健全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推动形成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不断增强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提升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内涵充实、架构完整、形式新鲜的“新知”体系,以启民智,以开未来。“新知”首先需要做到综合性与交叉性的更新。人文教育的知识传承强调渊源性和系统性,但在知识交叉融合的全球化时代,人文教育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更新现代知识结构,不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融合,还需要在交叉融合中生成新的知识价值体系。随着中华文明在世界知识话语体系中地位的逐步提升,我们必须建设发展具有中国自身知识话语内涵的“新知”,以更新过去“唯西”论的话语强势,把握自我,提升文化自信。其次还要做到未来性与智能性兼容。智能化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人类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由于未来不确定性的客观事实,我们在人文教育的知识更新中,一定要做到知识体系的兼容化,把智能化的知识创新把控在手中,用确定有益的智能化知识掌控多元多变的未来不确定性。只有坚定政治信念,坚持理性推定,坚守伦理规训,人文教育的“新知”才能真正走向智慧化的服务之道。最后需要做到开放性与包容性共赢。在人文知识话语体系的构建中,“新知”内涵的未来性决定了它必须是开放包容的,而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孤立的知识体系。也可以说,它是始终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充满活力又具有新鲜趣味的“新知”。“兼容并蓄”的融合理念,必将是成长中的现代人文“新知”体系的必然选择。未来的不可预知性也决定了我们在培养“新人”的过程中,只有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化视野,才能把整个世界融入一个整体的人文知识话语体系中,也才能更好应对未来。

三、人文教育应以“新文”育人

人文教育在吸收现代科技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人文教育要想实现创新发展,就必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聚焦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开展法学、新闻、经济、艺术等系列大讲堂,促进学界业界优势互补。聚焦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加大涉外人才培养,加强高校与实务部门、国内与国外‘双协同’,完善全链条育人机制”。同时,一定要坚持文化自信,创造适合新时代人文精神的“新文”,达到以文育人的目的。那么,以新时代人文精神为核心特质的“新文”如何培育“新人”呢?首先,“新文”必须实现“无用”与“有用”的结合。与传统文科强调灵魂、道德、素质、修养等“无用之用”的核心价值相比,新文科建设的“新文”在继承这一核心价值基因的同时,必须打破“无用之用”的围墙,从“有用”的范畴去确立新的发展模式。“新文”不再仅仅是文字为载体形式,图像、音乐、视频、动漫等文创的衍生品都将成为“新文”细化分工的新形式。人文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只可感悟的文字意义层面上,它应该以生动可感、带着体温的形象走进现代教育的过程中。其次,“新文”必须实现人文与数字的结合。以大数据为中心的研究范式与传统研究模式不同,它主要关注的是问题与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新文”建设把智能化的数字技术融入人文教育的建设中,实现数字人文的创新范式,可以完全改变过去传统人文教育的研究理路。山东大学的“东亚数字人文平台”就是以人文社会学科相关文献作为基础数据,运用数字技术,实现神经网络对知识的自动构建的最好例子。因此,数字化的“新文”,通过对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挖掘,大大拓展了新文科的研究视角,提升了人文科学研究的效率。最后是“新文”必须走进“人文+”的新通识课程中。与传统人文通识课程相比,新文科建设中的“新文”必须走进具有“人文+”特征的新通识课程中。比如,“人文+医学”的通识教育可以更人性化地完善现代医学研究过程中的人文精神传承;“人文+农学”的通识教育也会使人们在学习中认识到农业的根本价值。因此,在新文科建设走向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人文教育的内涵更新必须是当下研究界首先思考的问题之一。新文科建设必须立足“新”字,做好“新”文章,实现人文教育建设的“新”跨越。

作者:付用现 单位: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