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改革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改革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改革探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成为当下全民关注的焦点。“互联网+”时代下,创新型高素质的软件研发人才缺口巨大。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加专业、更加高素质的软件人才,更好地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亟需进行改革。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互联网+”时代下对于软件人才的需求,得出相应的改革对策,以为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改革对策

一传统意义下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是在2002年由国家教育部新增的专业,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开设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来说,起步比较晚,课程设置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加之教学方式的单一和滞后,使得教学效果距离预期有很大的差距[3]。

(一)课程设置有缺陷

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和计算机专业的一些课程有很紧密的联系,课程开设的先后次序直接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程度,也会影响教师授课的效果。很多高校疏于对于这些课程先后顺序的考虑,本应作为前驱课程,却出现了平行开课的情况,甚至出现在后续课程之中,这务必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另外,教学大纲中关于软件工程专业的课时安排,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课程的理论课时远远多于实践课时,这个偏差,使得进入到了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之中。

(二)理论内容更新不及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软件工程学科也在不断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出现,并在各个行业和领域中,得以广泛的应用。而高校的软件工程相关课程却并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没有及时的调整教学授课的内容,依然墨守成规,还在让学生学习那些已经在实际软件开发中不会用到的那些方法和技术,导致所学内容与最新的软件技术相脱离。

(三)对于实践重视程度不足

上面第1条已经提到,课程本身的课时安排就是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这就无形中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弱化了。因为实践课时设置的很少,高校对于实践环境的设置也就没有足够的重视。而软件工程这个专业,是强调理论联系实践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完了理论知识后,必须通过实践环节去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但往往实践环境不具备,很难完成目标。再者,实践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也缺乏大型软件工程项目的开发经验,很难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更多的是以教师或教材为主体的机械式实践,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的实践水平。

二“互联网+”时代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互联网+”时代下,软件人才需要具备全面的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的专业知识,并具有IT行业所必须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4]。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培养以下技能:1.具备扎实的软件工程和计算机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能应用这些知识完成具体项目的调研、分析、设计、实现、维护等各个阶段的任务和目标。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定制化作业。2.掌握当下主流的一些技术并能加以应用,比如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针对不同项目的要求对信息进行选择、转换、加工处理等操作,选择合适有效的方法和数据分析处理模型开展相关分析形成数据报告,为用户提供可理解方式并提出合理、科学、有效的决策依据。3.具备与软件行业发展相结合的专业实践能力,满足行业多元化需求。从行业的需求入手,以行业需求贯穿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4.具备团队协作能力,靠个人单打独斗的时代早已过去,任何一个行业都是依靠团队来作战的。软件行业也同样如此,随着软件项目复杂度的增高,必须依靠团队来共同完成一个项目,每个团队成员各司其职、互相协作,才能圆满的完成既定目标。“互联网+”背景下,对于软件工程人才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从进入校园到走向社会的各个阶段和环节,都需要进行探索和改革。而课堂教学仍然是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初步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后期进入社会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互联网+”时代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改革对策

(一)以课程融合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传统的软件工程类课程涉及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设计模式与体系结构、软件需求工程、工程经济学等。这些课程可以划分成两类,一类是从技术角度来看,即技术类;另一类是从管理角度来看,即工程类。技术类课程为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的专业知识打好基础,是先驱课程,而工程类课程是偏重于管理层面的,是在技术类课程基础之上的宏观升华。这些课程中,有部分课程的知识出现重叠的情况,也有一些课程之间的连贯度不够,因此有必要进行课程融合。另外,与软件工程专业接近的其他专业,比如计算机类专业、信息类相关专业等,也可以进行跨专业的课程融合。跨专业的课程融合,使学生会比较不同的理论观点,理解综合性的问题,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去解释问题,从而让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以全面的观点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总之,课程融合能够将软件工程的课程体系设置得更加合理,课程之间会更加连贯,也会将“互联网+”时代下主流的技术融入到课程当中,有助于培养软件工程专业人才所必须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二)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指导专业教学

大多数高校的软件工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机械重复地将经典的知识和理论讲给学生,这些课程的内容大多比较陈旧,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学生学习完之后,并不知道这些知识应用到哪些地方,也不知道怎么应用这些知识,导致所学与所用脱节。在“互联网+”背景下,对于软件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具体的,比如说,企业里需要系统架构师、软件设计师、需求分析师、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项目经理等岗位,那么,针对每个具体的岗位,关注本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重点突出,培养岗位性软件人才。单一的软件编程训练仅仅是在软件工程技术层面上奠定了一些基础,而行业经验和职业素养往往容易被忽略[5]。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全方位的考虑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最直观最感同身受的体验。

(三)建立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传统意义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一般只关注记忆、理解、应用三个较低层级的能力培养,而对于分析、评价、创新等方面关注较少。应建立一套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完整的、逐层递进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将能力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基础层即学生熟悉软件工程开发环境、理解其运行机制,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系统的安装、配置和使用,理解其工作原理,在应用实践方面,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给定需求、给定设计方案的功能点开发;应用层即学生能够自主构建,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部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分析层即学生具备问题分析、性能优化等能力,要求学生能分析、设计和实现具体需求;最后一个是综合层,该层站在更高的角度,要求学生不仅具备软件工程专业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相关领域的业务素质,能够合理的进行软件工程方案的制定、选择和实现,最终确保工程顺利实现。

四小结

“互联网+”目前已被各行各业关注,并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中,“互联网+”时代使得软件工程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人才的知识储备、专业技术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均达到新的高度。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建设是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应结合当下社会发展形势以及国家政策,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才能适应“互联网+”背景下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玮.论高职教育软件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课程建设[J].数码世界,2017(12):401.

[2]魏蓓蓓.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03):174-175.

[3]张平.互联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2017(24):440.

[4]拥抱互联网+,引领软件创新———记第中国国际软博会和上海软件展团风采[J].软件产业与工程,2015(4):3-6.

作者:秦怡 单位:太原科技大学晋城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