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团队探索实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团队探索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团队探索实践

摘要:针对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开发实践能力较弱、团队协作能力不足、创新意识缺乏的现状,建立基于工作坊理念和项目驱动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初步验证工作坊理念在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工作坊理念;项目驱动;大学生;创新团队

地方高校限于师资、生源、实验条件以及教学理念等因素,普遍存在学生实践能力较弱、没有团队合作意识和缺乏创新意识的情况,常常导致企业无法招到合适的毕业生以及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如何提高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质量,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是地方高校教育工作者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1-2]。为此,笔者以大学生创新开放实验室为平台,以工作坊教学模式为理念[3],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主、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和教师科研项目为辅,构建特色鲜明的基于工作坊理念的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团队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软件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创新应用型软件专业人才[4]。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现状

目前,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配套制度不完善。尽管从国家层面到学校层面都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意识培养,但是地方高校往往缺乏系统的配套制度和实施细则,没有从学生、教师以及平台配套等方面考虑相应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去推动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不少地方高校只是制定一些宏观的指导性文件和提供一个场地,没有系统考虑创新团队建设的各种因素,一般就是1—2位老师挂名,无法提供相应的配套平台等,这常常导致创新团队最终变成俱乐部、社团形式,团队建设松散涣散,团队成员做事无章法、无头绪,缺乏参与的热情。2.现有师资和平台不完备。地方高校普遍缺乏双师型教师,多数教师都是理论型教师,缺少实际的软件研发经验。此外,学校通常只配备有用于正常教学使用的课程实践平台,或者有一些教师自行搭建的科研创新平台。由于缺乏双师型的教师,通常极少有与校外公司对接的项目开发平台。这就很难满足不同层次创新团队成员的实践要求。3.现有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传统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师先进行课堂理论教学,然后学生通过上机实验,并提交程序和实验报告给教师评阅。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学生没能及时获得反馈和激励,学生之间也缺少分工合作的主动性和持久性,更多是强调个人学习的结果。显然,这已不符合数字社会对软件人才的要求。

二、基于工作坊理念和项目驱动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

以培养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创新团队建设需要从学生、老师、平台和制度四个维度考虑“教学、实践、研究”三位一体的实践模式。创新团队的组成是多维度、多层面和多平台的,主要表现为:学生团队可由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组成,以大三学生为主要成员;教师团队可由具备丰富软件研发经验或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老师组成;团队为学生提供真实商业项目开发平台、教学实践平台、科研创新平台等多种平台,学生可以在适合自己当前学习阶段的平台中得到锻炼成长。工作坊是志趣相近的几个人围绕一个特定的领域、项目或话题,通过交流、共鸣思考、调研分析、规划设计,推动方案执行直至完成的过程[5]。基于工作坊理念和项目驱动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强调学生体验实践过程和完成项目都同等重要,特别是引入工作坊理念中的情景性评价,通过强调以合作性、包容性和鼓励性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更多地探索和尝试,调动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促进参与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升[6]。

(一)学生团队建设学生在创新团队扮演着核心角色,学生团队由大一至大四各年级的学生组成,主要的开发人员以及项目的策划人员都是学生,采取金字塔的形式,由少量经验丰富的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的学生,让学生的知识与技术得到快速成长,让知识以循环的形式不断流动。例如在团队完成的智慧党建项目中,项目的策划由大四学生主要负责,分派子任务到新加入或经验较少的学生。团队在新生的吸收方面采取自由报名的形式,有兴趣者皆可报名参加,用培训取试、面试刷人的传统模式,能者则参与实际项目任务,否则继续培训学习。这种模式让各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机会,学生的学习成长空间增大,教师的教学辅导压力能有效减少,从而既弥补了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也解决了学生难以得到面向项目的技术培训的问题。传统的精英式大学生创新团队一般是把资源集中到培养少量优秀学生身上,而大学生创新团队学生覆盖面广,可让有兴趣从事软件研发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面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

(二)教师团队建设师资不足特别是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是目前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充分地利用有限的优质教师资源是建设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关键所在。大学生创新团队的有效建设通常需要由不同类型的教师来组团指导,并且主要指导老师必须有较强的软件研发经验,这样才能给学生传授面向实际软件项目的知识与技术。由于地方高校很多教师都缺乏软件项目的实战经验,只能传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或简单的技能,这也是组建大学生创新团队最大的痛点与难点,因此,必须要组建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教师团队。由不同类型教师组成的团队既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工程技能培训,也有创新意识的培养,解决了学生实践教学不足、创新意识缺乏的问题,同时不需要昂贵的培训费用。这种模式下比较适合目前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

(三)平台建设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涉及“人、财、物”三个关键因素,这里的“财、物”对应着团队建设的平台、场地及配套设施。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平台和配套的场地建设至关重要,学生需要各类平台来锻炼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场地及配套设施则提供给学生讨论研发项目和进行团建活动的空间。平台建设既要有与校外公司对接的项目开发平台,也应有校内正常教学使用的课程实践平台,还可以有教师自行搭建的科研创新平台。平台的规划与搭建应该具备系统性和渐进性,做到让学生不会可以学,会了可以练,练了可以用,实现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目标,避免学生毕业后因为经验不足或技能缺乏而陷入应聘劣势。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实践场地除了常规的学院实验室机房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配有专门用于团队项目开发的工作室。工作室中配有开发用的电脑或服务器等必要设备,并提供基本的工作设施和环境。

(四)制度建设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是创新团队成功建设的核心所在。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明确学生团队负责人的职责和团队成员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加强大学生团队的自我管理;制定应用型项目研发的考勤制度和项目管理制度,规范项目的过程管理和绩效管理,模拟企业工作氛围和加强团队的企业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团队成员申报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和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科学制定相应的学生创新课题奖励制度和指导教师工作绩效管理办法,支持教师和学生开展应用创新研究。同时,还需定期组织指导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技术讲座、科研讲座,鼓励团队成员申请软件著作权和专利,以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提高团队成员的科研研究素养。

三、基于项目驱动的实践教育探索

就地方高校信息类专业建设来说,专业技能培养和创新意识培养同样重要,传统课堂教学过于理论化以及不够重视实践教学,导致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正向反馈,容易忽视课堂学习内容。因此,在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以理论为基础,同时加大面向实践技术的实验课程比重,最后通过真实的项目和工作坊情景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广西民族大学软件与信息安全学院组建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启航创新团队中,指导教师团队中既有担任学院领导的教师负责实际工程项目的引入和宏观的项目指导,也有企业背景出身的教师负责具体技术培训和项目实施指导,同时还有科研型教师负责科研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培养。此外,学院针对创新团队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比如对获得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名次的创新团队成员可以获得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对能引入真实项目的老师可以向学院申请创新团队场地。同时,学院的绩效工资分配也专门有一块属于横向课题绩效,等等。经过三年坚持不懈地建设,启航团队培养出了一大批具备扎实专业技能、较强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的软件研发人才,学生团队由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院的学生构成:从大一本科生到研究生不同层次的学生,既有软件工程专业、教育技术、通信专业以及美术专业等不同专业学生,也有软件与信息安全学院、艺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等不同学院的学生。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效果。比如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御目世家—‘云’的上晴彩世界”项目荣获国家级铜奖、自治区金奖;在第九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荣获国家级二等奖2项,广西赛区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在2018年泛珠三角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中“人脸识别与智慧校园应用”获得广西赛区获得三等奖1项。在第一届广西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中,团队成员荣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2018年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广西民族大学软件与信息安全学院7个项目获得立项。此外,启航团队先后参与南宁市城建委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广西民族大学党建管理系统等3个实际项目的开发,申请软件著作权6项,发表学术论文2篇。

四、结语

本文基于工作坊理念的大学生创新团队构建了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以真实项目和体验式实践驱动创新团队成员的深度合作,进而构建跨学科跨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团队,破解以往传统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弊端,从而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基于工作坊理念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多类型教学平台以及创新团队激励机制构建,较好地保证软件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魏士伟,柯捷,马莉.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23(8):75-76.

[2]张素莉.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2018(6):68-70.

[3]林书兵.基于工作坊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探析[J].现代教育论丛,2014(3):67-71.

[4]许荣胜.实验探究是创新教育的有效方法[J].化学教与学,2011(4):12-14.

[5]白静,贾艳波,李娟.网络工程专业工作坊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10):128-129.

[6]马帅旗.张宇,钱逸秋,李文涛.工作坊: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18(34):31-36.

作者:黄勇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