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数据库设计的软件工程技术价值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产生的一门现代信息技术就是软件工程技术,而且现阶段许多领域已经普遍的应用这一技术,其中在数据库设计中软件工程技术的应用效果是最明显的。软件工程技术在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计算机水平方面的价值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本文主要是对软件工程技术在数据库设计中的价值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数据库设计;软件工程技术;价值
前言:
数据库设计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其中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是数据库设计中主要包括的内容,这两种结构具有很低的灵活性和工作效率。但是在数据库设计中应用软件工程技术以后可以将这两种问题合理的解决,从而加快数据库的设计,所以具体研究软件工程技术在数据库设计中的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软件工程技术的基本论述
从某方面来说,软件的开发就是反映从“高层概念—底层概念”的过程,从而使高层处理逻辑转变为低层处理逻辑的目标得以实现。但是大型软件开发的开发会包括各个方面的因素,如人员、技术和成本等,所以大型软件工程的概念也比较复杂,即软件工程的对象主要是软件产品和工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客户的需求得以满足,主要使用的原则是计算机科学理论和工程管理,其设计的内容也包括多个方面,如程序语言的设计、数据库和设计模式等[1]。瀑布式开发模式是软件工程技术最早所使用的,当前主要使用的开发模式是螺旋式。
二、分析软件设计中的工程技术
1、生存周期。分析、规格说明、设计、测试、维护和编码这6个环节共同组成了软件的生存周期。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完成分析和规格说明工作,从而对设计软件的目的进行明确,剩下的4个环节主要是说明了计算机系统的工作程序。2、规格说明书。软甲开发的关键环节主要是这个环节,其主要是在计算机系统中输入用户的需求,同时要用规格说明书的形式呈现出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二义性是不允许出现的[2]。在设计规格说明书时首先要将数据流程图根据用户的需求建立起来,然后在对数据详图的方法合理设计。3、软件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或者其他的硬件设备将规格说明书的内容反映出来,从而使软件开发的目的得以实现。
三、数据库设计中软件工程技术的价值
3.1对数据库的可行性合理分析
这个阶段主要是对已有的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控制技术合理的分析,从而将数据库从经济和技术等几方面科学考察,这样可以将数据库设计任务能否完成估计出来。在这个阶段中要正确记录分析结果,同时要对可行性的报告及时的整理和编写。
3.2对开发计划合理制定
通过分析可知,数据库的可行性很强,这时分析人员要对项目的开发技术合理制定。系统开发团队人员的构成、项目的开发进度和开发中的关键环节等都是项目开发计划中包括的内容[3]。另外对数据库开发具有重要作用是用户界面,客户更愿意接受美观和方便的用户界面,所以在开发中要充分的考虑界面的设计。
3.3对数据库系统的需求合理分析
对数据的需求、运行环境的需求以及系统性能的需求分析等这些是数据库系统主要分析的需求内容。通过合理分析数据库的需求,可以对数据库软件需求的配置标准和运行环境及时的掌握,从而可将参考依据提供给数据库的开发工作。
3.4数据库设计阶段中的价值
数据库系统建立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建立和设计数据库。数据库设计的质量对数据库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所以只有将数据库系统的运算方式不断简化,才能将运行效率提高,同时为数据的完整性提供保障。需求分析是设计数据库的基础,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将数据库的概念和结构合理设计,将用户的需求从整体上把握,同时将系统实体联系图绘制出来。2、将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合理设计,用计算机语言代替概念中的E-R图,使其符合DBMS系统,同时要用数据库系统之间的表与表的关系代替实体之间的关系。数据存取方法和结构两点共同组成了数据库的物理结构,这个阶段的设计主要有两点:1、将数据库系统中的物理结构准确的确定;2、对物理结构的运行效率综合的评价。通过充分的考虑这两点,从而为数据库物理解结构的合理性提供有利的保障。结论:由此可见,根据相关的研究和分析可知,在数据库设计中的软件工程技术,可以将数据库设计的效率、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从而可以推动数据库的进一步发展。当前我国刚刚研究和开发软件工程技术,处于起步阶段,所以要对软件开发的研究和力度不断加大,从而可以在数据库设计中将软件工程技术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进而推动我国数据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杨帆.数据库设计中软件工程技术的作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5(03):202.
[2]吴丽华,邓田.软件工程技术在数据库设计中的作用分析[J].电脑迷,2016,23(05):69.
[3]安泰.数据库设计中软件工程技术的作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31(08):182.
作者:冯勃达 单位: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