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软件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软件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软件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

摘要:针对目前软件技术专业高职专业课程衔接过程中存在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探讨如何采用“能力迭代,模块式结构”课程衔接模式,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并以程序设计课程为例,阐述一体化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能力迭代,模块式结构”课程衔接模式;软件技术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

0引言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设计并没有对中高职专业进行系统考虑,两个阶段的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递进性不强,更没有系统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这种局面导致了中高职的部分专业课程内容存在重复[1-2],如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与中职的计算应用专业都开设了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应用技术等课程,部分教学内容重复,不仅浪费教学资源,而且还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能力迭代,模块式结构”一体化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

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的关键与落脚点就是要采用何种一体化课程衔接模式,“能力迭代,模块式结构”的课程衔接模式,可以用来实现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在这种衔接模式中,“能力迭代”主要是体现在课程目标上,要达到学生能力螺旋上升;“模块式结构”则主要体现在课程组织结构上。

1.1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基础,确立“能力迭代”的一体化软件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目标

中职与高职两者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相同点,又有层次上的差异。专业课程有效衔接的基础是要求课程在范围和专业技术等级上进行衔接。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课程目标应当呈现能力有序叠加增长的“能力迭代”状态。“迭代”一词是软件工程中的专业术语,是软件系统开发模式之一,在系统开发时,通过设置多次开发周期,不断对上一阶段开发的系统版本进行功能的增加与完善,以期最终达到客户要求。而“能力迭代”是将软件工程中的软件开发理论应用于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是指抽取职业岗位能力构建职业能力矩阵,并结合人类螺旋增长的认知规律,将知识与技能分配到中高职各个阶段的学习中。这种将教学内容合理分配到中高职专业课程中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的学习不断提升专业能力,这些一体化课程之间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课程目标之间呈现逐渐递增的方式。这种课程目标确定模式不仅能体现中职阶段对单项能力的培养,高职阶段对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而且两个层次之间能相互融通,课程内容划分更科学合理,能有效解决课程内容重复,对接困难的难题。

1.2“能力迭代”的一体化中高职课程内容设计

1.2.1中高职课程从“广度”方面的扩展与衔接

从广度而言,学生在高职阶段能获得与中职阶段工作岗位相近,但范围更广的职业资格。通过高职层次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胜任更高层次的岗位,而且可以扩大就业范围,如软件技术专业的程序设计课程,中职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编程与维护的职业资格,但在高职阶段通过学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多线程、网络编程等技术,学生可以获得软件开发、软件测试方面的职业资格。

1.2.2中高职课程从“深度”方面的扩展与衔接

从深度而言,中职与高职课程体系,两者既相对独立,又分为上下两层相互衔接。中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更偏向基础、简单和低阶技能;高职阶段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更趋于综合复杂、技术要求更高。由此可见,中职计算机类专业在确保其培养计算机初级应用与系统维护类等人才素质结构的同时,也要满足与高等职业教育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衔接的需求,这样就能构建以中职课程体系为基础,以对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从专业深度方面进行能力提升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

1.3以“模块式结构”搭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

“模块式结构”是根据就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解构课程教学内容,按认知规律和能力本位导向,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为既相对独立,又有一定承接关系的教学模块,形成课程教学模块库[3]。中高职各培养阶段可以通过从课程教学模块中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块来实现自己的课程教学,从而构建模块式结构的专业课程。模块式结构课程设计的关键点是对课程的解构和重构[2,4],一是针对不同层次岗位工作任务进行课程解构,二是以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重构课程。具体步骤:首先,梳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确定课程范围;其次,根据各种能力要求划分教学模块;然后,根据人类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目标与组织结构;最后,设计适应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指标。由于课程模块都是一些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学习单元组合,都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模块间呈现“迭代递进”的关系,这样就使得各层次学生可以自适应选择相应的学习模块,从而避免重复学习。

2“能力迭代,模块式结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在软件技术专业的应用

在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中高职不同层次培养目标,从分析不同层次岗位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入手,以软件开发技术为课程边界设置课程,以专业技术类别为主线对课程进行序化,以覆盖技术的综合应用系统为载体贯穿课程内容,立足于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着眼于中高职学生3~5年职业岗位升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构建基于“能力迭代,模块式结构”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2.1中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

以能力迭代递进的原则,将教学内容划分为文化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综合实习实训等模块,并科学合理地分配到中高职各阶段的培养中,形成中高职一体化“能力迭代,模块式结构”的课程体系。为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将专业技能课程建设成中高职一体化课程,将部分教学内容下移到中职阶段,实现教学内容向中职嵌入衔接,这不仅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避免两阶段教学内容重复,而且将部分课程教学内容下移,缩短了培养周期。由于软件产业存在知识更新快的特点,一体化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式课程结构。

2.2程序设计课程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设计

在完成软件技术专业一体化中高职课程体系设计的基础上,针对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对应的初级程序员、系统维护员等职业岗位,以及拓展岗位程序员等,在对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将原有的程序设计类课程进行改造,理顺与高职阶段课程的重复部分,制订一体化程序设计课程标准,将程序设计课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开设,在中职阶段,将计算器项目融入编程逻辑、程序三大结构中;在高职阶段,将图书管理系统融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多线程控制、网络编程等教学内容中,这样就从顶层上解决了课程内容重复,无法实现能力递增培养的问题。

3保障条件与实施建议

确保中高职专业有效衔接的关键是组建由高职院校牵头,多所中职学校参加的团队,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5]。通过组建项目团队,研究解决专业课程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效推进中高职课程衔接。在教学方面,可以推行学分制,以“知识+技能”为导向,积极探索单独招生的考试内容、面试、评价方式、录取方式等,采用“笔试+专业技能考核+面试”的“三合一”考试方式。

4结语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软件学院联合湖南省4所中职学校合作申报了软件技术专业省级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试点项目,现已开展了3年多的专业衔接实践。通过3年的研究与实践构建的“能力迭代,模块式结构”的一体化软件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在实践中不断被验证,但该模式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期待软件技术专业和相关专业的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早日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杨金土.对高职教育模式的理论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0(25):7-9.

[2]江文,唐俊.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32):183-185.

[3]楼一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化设计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6(7):43-44.

[4]曾宪章.论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7(21):100-101.

[5]江文,唐俊.软件技术专业“双园轮换,工学迭代”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5(1):34-37.

作者:江文 单位: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软件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