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院校软件技术论文3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第一篇
1专业发展前景的基本影响因素
1.1国家信息安全观的强化为IT行业的发展带来的冲击
2013年6月“斯诺登事件”爆发,11月中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国家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被提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从当今时代的全球热点问题来看,信息技术都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一个脸书为诸多国家的颜色革命者提供信息互动的平台,一个谷歌在世界上到处为美国政府收集地理情报,一个思科,互联网上近80%的信息流量经由思科系统公司的产品传递,微软的操作系统平台,其庞大的用户基数让Windows稳坐市场占有率第一,iOS和Android在移动通信市场快速增长,而所有这些核心的信息技术平台无不是掌握在他人之手,所以不管你在这些平台上跳多高,下名的那双眼睛都会看的清清楚楚。2014年5月20日,中央机关采购计算机禁止安装Win8操作系统,中国在新系安全领域的反击战终于拉开了序幕,当然万里长征,这仅仅是第一步,但就是这一小步,仿佛给平静的湖水投下一粒石头,底层平台如果要变,应用层的开发技术肯定要随之而变,在高校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中,java和.NET一直扮演着主流角色,如果java具有平台移植的优点,但是作为微软的技术平台,.NET的发展前景如何,高校的教学是不是要带来一定冲击?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发展出中国自己的软件开发平台,但这首先取决于底层操作系统的变化而定,而这个变化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说都是被动接受的一方而不能自己决定。总之,Win8禁装事件给大学软件技术的教学教学内容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正是这样一个因素,也为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带来了模糊的成分。
1.2学习软件技术专业的基础知识需要和学生现状的矛盾
“软件蓝领”,虽名为蓝领,但是软件编码人才的培养所需要的知识基础却远非培养一般蓝领技术工人需要的基础知识可比,英语基本功,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缺一不可,五年前,中国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分数在总分750的情况下,还需要四、五百分可以接受的程度,应该说,这些学生所具备的英语和数学基本功还是可以基本满足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基础要求的,但是,现在,就河南这个高考大省来说,相当部分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降到了200以下,其他省份,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施行注册入学,相当部分学生不要说基本的学习技能,有的甚至连初中一年级的英语单词都不认识,面对着上万行的程序代码,任何人都可以想象学生们的感觉,我们不能说这些学生对社会没有用处,本着因材施教,我们是不是应该量身定做一些对他们来说可以学会的东西,来训练他们的社会生存技能呢?如果高职院校的入学分数线持续下降下去,软件技术类相关专业在高职类院校里消逝几乎是为时不远。
1.3高职院校发展的国家规划对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发展影响
从全球范围来看,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工科技术类教育也或说职业教育的比例都是大于普通的学历研究性教育的,从事职业教育的大学的国家定位有的几乎相当于我们的清华北大,反观我们则正好相反,当然国情不同,不可照搬,但近几年来普通本科生的就业率低于高职类院校,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相当部分不适应社会需求,诸多现象大家几乎是有目共睹,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出台,《决定》提出要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也会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高等职业教育似乎迎来了春天,但是对现存的高职院校来说,却非喜讯,部分本科教育转职业教育必将给现存高职院校的生存带来更大的压力,从高职院校变成应用技术类本科院校毕竟只是极少数高职院校的事情,对于这少部分学校来说,软件技术类专业必将生存下去,并迸发出无与伦比的发展前景,但是没有机会升本的高职院校,应本着因材施教的基本教育原则,对软件技术专业进行彻底的转型,多讲软件使用技术,少讲或不讲软件开发技术。
2结论
软件技术类专业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每一个高职院校都要做两手准备了。随着学校整体生存压力的加大,学生知识基础的下滑,对升本无望的学校来说,为学生计,为学校计,迟转不如早转。对于升本仍有一搏的高职院校来说,软件技术类专业的发展定位要考虑大环境,考虑社会因素,不能一条道跑到黑,毕竟软件开发技术的更新,一直以来都很频繁。
作者:张大鹏 董俊磊 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
第二篇
一、样本情况及研究方法
学生选取。在实际样本选取过程中,每个班级都会有将08、09及10级降转学生,考虑到这些学生和班级主体学生学习时间不一致,且担任课程教师也各不相同,实际分析过程中将这部分学生去除在外。成绩选取。大学学习过程中,都会有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不合格而参加补考或重修的现象产生,部分同学参加了2次及以上的补考,也就是说刚开始不及格的同学经过几次重修补考后成绩最终合格。本次研究中课程成绩以学生第一次正常考试所获分数为标准。课程选取。本次学生成绩统计涵盖了学生大学期间除任选课、辅修课以外所有课程的学业成绩(直接从教务系统导出)。将任选课成绩排除在外的原因是由于大学期间每个同学选上的任选课科目各不相同,任课老师评分标准也各不一样,因此所获分数不具有可比性。共选择29门课程,所选具体课程是:C/S应用系统开发(X1),C语言程序设计(X2),大学生安全教育(X3),大学生就业指导(X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X5),电工基本技能实训(X6),动态Web技术(X7),工程应用数学(X8),公共外语(X9),网络组建实训(X10),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X11),军事理论与训练(X12),毛概(X13),面向对象编程实训(X14),面向对象程序设计(X15),软件测试技术(X16),数据结构(X17),数据库管理与应用(X18),数据库原理与应用(X1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X20),体育与健康(X21),网络操作系统(X22),网页设计与制作技术(X23),网页特效(X24),信息资源检索(X25),应用文写作(X26),游戏开发技术(X27),专业技能实训(X28),综合应用开发项目实训(X29)。
二、学生成绩因子分析
(一)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
KMO(Kaiser-Meyer-Olkin)用于对变量之间偏相关性进行检验,一般KMO值大于0.9时效果最佳,0.7以上可以接受,0.5以下不宜作因子分析[3]。如表2所示,本例中KMO值为0.894,表示适合做因子分析。表2中第二行为Bartlett球形检验,相伴概率为0.000,远小于显著水平0.05,因此拒绝球形检验零假设,同样证实本例适合于因子分析。
(二)公因子方差
给出的是提取公因子后各变量的共同度,它刻画了全部公共因子对于变量X的总方差所作的贡献,说明的是全部公共因子所反映出原变量信息的百分比[4]。例如,变量X(C/S应用系统开发)的共同度为0.734,也就是提取的公共因子对变量的方差做出了73.4%的贡献。
(三)解释的总方差
“解释的总方差”表格(表4)给出了每个公因子对于总体方差的解释以及累加和。根据选取特征根大于1以及降维的原则选取前7个公因子,这7个公因子总体方差的解释为67.515%.
(四)旋转成分矩阵
采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得出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对一个变量来说,载荷绝对值较大的因子与它的关系更为密切,也更能代表这个变量。第1个公因子代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管理与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综合应用开发项目实训、C/S应用系统开发、面向对象编程实训、网络操作系统、动态Web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技术、网页特效这几个变量;第2个公因子更适合代表网络组建实训、专业技能实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育与健康、工程应用数学和大学生安全教育这几个变量;第3个公因子则表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毛概这两个变量;第4个公因子代表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公共外语;而第5个公因子则对电工基本技能实训更具有代表性;而第6个公因子则对军事理论与训练更具有代表性;而第7个公因子则对游戏开发技术和信息资源检索更具有解释性。进一步分析,根据各个变量的特点,可以把第1个公因子命名为专业能力因子,把第2个公因子命名为公共课程及数理能力因子,把第3个公因子命名为心理因子,把第4个公因子命名为语言能力因子,把第5个公因子命名为实训能力因子,把第6个公因子命名为身体素质因子,把第7个公因子命名为研发因子。
三、思考和建议
通过对学生各课程进行因子分析可以发现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对部分课程提取公因子的时候,仅能提取部分的信息量,如课程X26(应用文写作)仅被提取了49.3%的信息量,还不足全部信息量的一半;二是虽然对成分矩阵进行了旋转,努力将课程信息在不同因子进行合理分配,但要想准确区分开每一个公共因子所代表的具体内容仍有一定的困难,如形成专业课因子和公共课因子等。分析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大学部分课程采取的是大班授课模式,并且主要采取渐进性的考核模式,并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其他诸方面进行准确考核,因此这部分课程的成绩将会对于因子分析的结果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部分课程考察的是多种学习能力,如专业技能实训(X28)同时考察了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思辨能力等,因此在象征对于不同学习能力培养的因子上都会有一定的信息量。鉴于此,在对软件技术专业进行专业建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不同课程对于学生不同学习能力的培养,既要做到多种学习能力全面培养,又要集中于某种专业能力的培养。在分析中,动态Web技术和网页设计与制作技术两门课程培养能力应该如数据结构、C语言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专门的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培养内容的方向应该是收敛的而不是发散的。再如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就业指导有更宽泛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就应该是发散的而不是收敛的,应该培养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因此,在进行软件技术专业专业建设的时候只有在对课程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之间关系成分认知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做好专业建设,培养适应计算机软件产业生产、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作者:谢兆岗 回俊青 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一、课程体系
(一)建设思路与开发流程
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就是要将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紧密地联系起来,构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基础知识培养体系,在注重实践能力的基础上,也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真正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注重案例与实验教学,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实际案例为线索,规划课程知识点,并通过大量实验,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得到更加深刻的实践锻炼,加深其对软件知识的理解,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都开设相应的实验,通过集中、强化的训练,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得到更深刻的实践锻炼。
(二)课程设置
根据本专业“岗位→能力→课程”的基本过程,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促进企业新技术与课程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继续推进“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同步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为中心,进行职业基本素质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在此基础上,明确各课程模块对应的主要课程,构建“素质提升+经验积累+技能提高”分阶并进、分层培养、分块选修的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其中,一年级学生开展基本技能训练,开设C语言、Java程序设计等课程,二年级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开设An-droid、IOS等课程,三年级开设应用技能训练,开设An-droid高级开发、IOS高级开发等课程。如下页图1所示。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
通过多年的办学实践,我系面向企业岗位,分析了职业能力,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变革,构建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教学方向转为移动互联开发
从2012年开始,我院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方向转为移动互联开发。本专业教学方向侧重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软件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真正做到“教学、科研、实训、就业”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课上教学和承担科研课题研究来提高理论教学水平;通过重点建设并已投入使用IOS、Android专业实训室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并定期把学生输送到企业中参加实际项目开发,做到项目驱动、理实一体化,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工厂”中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融合。通过以上的教学模式着力把学生培养成“厚基础、宽知识、重能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移动应用系统下程序的开发能力,为4G网络时代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带动传统应用开发专业以及网络应用技术专业共同发展。
2.充分体现了“项目导向、校企融合”的实践教学特色
在实践教学中,与企业深度融合,从企业引进并合理设计实际工程项目,如手机订餐无忧、手机速记现代史、DNF攻略、CF攻略和手机丁丁美食等项目。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做中学”、“学中做”,注重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全面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和专兼双带嵌入式教学法,让学生更加真实地完成不同阶段的实践项目,并定期的把企业教师请到课堂中来,指导学生完成项目。
3.企业化管理,同时制定“双员制”考核评价体系
以实现学生技术技能实用化、提升职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实施项目化教学和“学员+职员”管理模式。具体体现为项目化教学、员工化管理、模拟招聘会等多种方式。在考试改革中,采用在线题库考试系统考核,实现教考分离;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把岗位所需的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逐项分解到每门课程中纳入考核范围,逐步制定和完善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
4.通过分析完成项目要求具备的专业能力模块
编写以项目开发为章节,以专业能力知识点为内容的项目式教材。以专业课程标准建设为引领,与企业合作积极开发适合专业教学的校内讲义、校本教材以及出版物。
5.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形成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通过组建教学、教材、科研、实训等各方面的教学团队,既帮助教师树立团队精神,又符合软件及计算机企业的组织特点,还使专业能力共同提高,促进各方面成果涌现。按照不同教学科研成立两个教学团队,移动互联教学团队、应用开发教学团队,在工作室完成各自任务。同时,开展了C语言、Java程序设计、Android移动开发等精英团队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通过教、学、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选拔学习兴趣高、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加国内、国外的计算机软件大赛,锻炼队伍提高成绩。除此之外,还聘用和培养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对教师进行分层次培养。综上所述,基于岗位→能力→课程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是面向职业岗位的,由职业岗位分析并得到本专业职业岗位中每一个岗位所需要的岗位能力,由此设置出相应的专业课程,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高职软件技术方向人才的培养质量。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专业方面,建立了“QAI”、“NIIT”、“IOS”校企联合培养的软件技术专业。随着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不断改进,学生的就业率不断提高,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