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6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第一篇:自动气象站软件技术的应用
摘要:自动气象站设备是获得气象数据的终端仪器,它的性能和正常运行离不开使用者的细心维护。本文主要针对软件技术在自动气象站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并针对应用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解决进行了探讨。自动气象站在自动气象系统占有重要地位,自动气象站在运行过程中可以通过有线、数传电台、GPRS移动通讯等多种通讯方法与气象中心计算机进行通讯,能够及时将气象数据传输到气象中心,便于计算机气象数据库用于统计分析和处理。
关键词:自动气象站;技术问题;解决办法
自动气象站用于对风向、风速、雨量、气温、相对湿度、气压、能见度等气象要素进行24小时现场监测。在自动气象站运行过程中,不断出现自动站业务软件的技术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做好自动气象站工作的基本保证,只有解决了这些技术问题,才能使自动气象站正常采集各项常规资料,传输分钟和小时资料。
(1)缓解了地面观测人员的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随着中国气象局出台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的整体推进,加快了适应规划要求的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体制建立,大力推广了软件技术在自动气象站的应用,由于软件技术的推广,方便了气象工作人员,许多观测项目取消了人工观测和夜间连续观测。
(2)随着软件技术的应用,使用软件技术的新型自动气象站也开始逐步在各基层气象台站列装。通过对新型自动气象站技术投入应用,软件技术的应用使得基层台站地面观测业务的自动化运行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在运行过程中,大多数自动气象站出现故障,系统都能在第一时间告知到责任人,从而使得工作人员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处理,降低故障率。同时也减轻了地面观测人员的工作强度。
(3)软件技术的应用对基层气象台站而言意义非凡,通过使用软件技术,可以及时应对地面观测业务运行中常出现的例如观测数据缺测以及观测要素数据异常,以及由于通信网络故障造成的数据无法及时上传等情况,工作中观测员不可能全天候守在值班室内,以往一些故障的出现常常会影响气象工作的开展,但通过应用软件技术,可以使观测员能实时获知这些故障信息从而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2自动气象站常用软件的应用
(1)数据要素监控程序应用主要是利用对自动气象站分钟数据文件进行实时监测,然后由工作人员依据数据判断是否发送报警信息。应用软件程序在应用中发现问题,立即通过读取站号、短信告警手机号码、短信数据库IP地址等信息,并进行检查当日分钟数据文件是否存在,如果所检测若文件不存在,程序就会立即发送短信告警。一般情况下软件都会按照要素位长及排位顺序规则将数据记录中的日期、风、温、压、湿、地温、能见度等要素分离出来,然后根据程序需要对数据进行判断,如果发现出现缺测及超出阀值等,在满足系统报警条件的情况下,系统程序就会发送短信报警。并及时将运行情况记入运行日志后退出。
(2)网络传输监控程序应用中会对自动气象站所在的网络环境和自动站文件上传情况进行监控。该程序每五分钟运行一次。应用软件技术在应用中会对自动气象站终端微机、局域网交换机、路由器、文件接收服务器等进行有效测试,看是否设备运行正常。如果检测发现故障,系统软件会立即将详细故障信息发送短信告警。最后,将运行情况记入运行日志,程序退出。
(3)数据要素监控程序在应用时,会依据系统记录号公式选择当前记录并完成要素进行分离,然后对分离要素数据执行判断,根据规划规定,当正常观测要素位置出现“----”或者“////”时,就表明系统数据缺测,当超出阈值时,则表明数据失效,系统会针对这两种情况进行发送短信报警。
(4)主控机以WINDOWS作为操作平台,控制软件应用多为实时多任务方式,系统处理功能包含了目前台站的所有业务工作并实现了自动化。系统在应用中还增加了许多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扩展功能及气象服务功能。软件技术在应用时会实时进行采集控制,数据的最终计算处理、参数的修正、质量控制、报文编辑、数据存贮、数据显示,故障诊断等等,从而有效的检测系统的应用情况,以及及时进行故障报警。
3软件的维护
(1)采集器系统是在器材出厂前就安装好在单片机内,相对而言,系统的日常维护比较简单,一般情况下,平时只需要对采集器内部存在存储器进行检测维护就行,在维护时只要把因为长期运行而产生的电子碎片定期清空,避免采集器出现数据无法读取等错误就行。
(2)通讯组网接口软件中的“网络主通道”不可能一直为绿色,在重启软件后为红色是正常情况,只有传输正常后变为绿色,以后有两种情况:第一是一直保持为绿色,表示网络一直为连接;另一种是变成红色,也是正常情况,表示在空闲状态下,网络暂时中断,只要在传输时能够连接也可视为正常。
(3)对于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的维护,则需要工作人员进行经常检查,看其运行时,系统的各项参数设置是否准确,是否需要及时地更新和下载升级及补丁程序,避免软件升级不及时或出现漏洞;在检测时一般要做好网络无法连接应对工作,应用中要注意在电脑上设置好拨号网络,如果在出现紧急情况,无法使用光纤时,要紧急地采用电话拨号上网的方式保证自动站观测数据及时传送。
(4)系统实时监测新型自动气象站分钟数据文件,软件通过检测数据文件判断自动气象站及自动站终端微机的观测业务程序是否发生故障,通过检测数据文件中的各要素数据是否缺测以及是否超出阀值,从而进行判断采集器、相应传感器及线缆是否存在故障;通过监测自动站网络环境判断报文发送过程中经过的重要节点如自动站终端微机、局域网网络交换机、路由器以及省局报文接收服务器是否出现故障。经过检测,软件检测出故障后,立即以信息的方式报警,并发送给观测员,帮助他们快速的排除故障。
4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在软件应用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自动气象站在应用运行期间,会因为人工资料输入、日常维护及故障处理、软件重装等过程操作不当,或维护不及时,在运行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仍然需要及时维护,以便保证自动站数据的实时性及准确性。
作者:罗军 单位:山西省定襄县气象局
第二篇: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思考
摘要:高职课程设计要反映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特征,基于职业胜任力培养的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方向,符合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要求。本文从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现状出发,结合软件专业自身的特点,对职业胜任力进行了介绍,对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人文素质拓展学习领域的课程建设进行了分析,对基于职业胜任力培养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课程建设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职业胜任力;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具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特征,高职的办学方向要精准定位,它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专门人才。与计算机相关的国内大学毕业生每年有几十万人,其中而符合软件行业要求的人才则比较少,企业招聘的部分大学毕业生也要花较长时间培训才可以投入工作,尤其在软件开发这个领域上更加突出。为培养符合企业用人标准,满足软件开发岗位能力需求的高素质软件开发人才,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课程建设要与企业的需求对接与融合,应当适应人才发展的需求,要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课程建设现状
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培养的人才职业技能不强,岗位适应能力差等问题。调查显示,很多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实践不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如何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目前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认识到了高校的“共性”教育与企业的“个性”需求相矛盾,也进行了基于企业需要的课程体系设计,同时加大了实训教学的力度,将学校的教学内容实用化,按软件企业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但目前所做的工作缺少系统性,没有从整个课程体系结构上进行设计,真正联合企业的专家参与到课程建设中的还很少。
2职业胜任力分析
Spencer提出胜任力是与有效的或出色的工作绩效相关的个人潜在的特征,包括: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征与动机。胜任力的提出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人员与岗位的匹配,为员工搭建有效的职业发展路径。职业胜任能力是在企业实践知识与职业要求为指导下,在具体工作情景中形成的各种知识与技能,以及解决企业实践问题的胜任能力,是一个学生在职位上取得成功的能力。它包括职业岗位能力,即某项技术专才和职业适应能力,即职业的迁移能力。高职学生职业胜任力是毕业生职业工作的承担能力与适应能力,高职教育要服务好现代产业,高职课程的定位、目标与内容、组织、实施及评价就要符合企业的需求。计算机相关职业注重团队合作,沟通能力、语言能力、组织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显得很重要。
3基于职业胜任力培养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课程建设
为了培养具有职业胜任力的软件开发技能型实用人才,需要围绕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设计课程,将知识融入到职业技能训练之中,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要求,充分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课程建设要与企业或行业进行合作,从学生就业的实际出发,调研软件开发企业岗位需求,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软件技术专业的主要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总结出某个岗位主要工作职责及其必需的知识与技能,进而研究探讨为培养学生具备该职业能力所需开设的核心课程和课程教学内容,以期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下面是招聘网站51job上某企业招聘软件工程师的职业能力描述。职位标签:IOS软件工程师职位职能:高级软件工程师软件工程师职位描述:【岗位职责】(1)负责IOS平台客户端程序的开发,包括iPhone、iPad;(2)按照项目计划,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时完成开发任务;(3)参与软件系统需求分析和设计,编写有关技术文档;【职位要求】(1)计算机,通信等相关理工科专业;(2)精通iOS下网络通信机制,对TCP/IP、http/https、MQTT有一定经验;(3)具备扎实的ObjectiveC、C/C++语言基础,熟悉XCode;深入理解面向对象的设计模式;(4)对用户体验、交互操作流程、及用户需求有深入理解;(5)责任心强,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意识;(6)工作踏实认真、积极主动,善于学习,较强的责任心,抗压力强。上面的招聘描述了对软件工程师岗位需求以及员工的职责要求。可以看出,企业的岗位要求涉及对知识、技能、自我特征、潜在特质等方面的描述。基于职业胜任力的人才需求描述是依照职业胜任力定位岗位特征与具体的岗位综合能力要求。在结合软件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典型工作任务须具备的职业能力,软件技术对应的软件开发类岗位主要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如表1所示。将人才培养对应岗位梳理成软件技术活动流程的主要岗位群,包括软件程序开发岗位群、软件测试岗位群、技术文案管理岗位群、软件技术支持岗位群,软件推广及售后服务岗位群,明确岗位群的职业胜任力模型。基于职业胜任力模型引入工作过程导向法,改革传统的以课本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职责需求的课程体系,包括了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人文素质拓展学习领域。在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建设中,将企业岗位职责与课程设计进一步融合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基于职业胜任力的课程建设中,通过对专业课程所具备的岗位特征,与本地区的软件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的实际项目,根据专业课程与企业项目开发活动要素的关联性,将“Java高级程序设计”、“JavaWeb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静态网页设计”、“JavaScript程序设计”、“JavaEE轻量级框架开发”等课程教学活动以跨课程项目为纽带、以企业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为主线进行有机编排。基于职业胜任力的课程建设中,不仅仅关注专业学习领域,还需要重视人文素质拓展学习方面的课程建设,人文素质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如表2所示。通过增加职业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更能培养学生沟通、语言、组织、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职业适应能力,职业素质教育活动安排如表3所示。
4小结
通过对职业活动和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企业对该岗位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在后续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和选定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与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加强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胜任力,能为企业培养熟悉软件开发规范与流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范兰德,黄芳.职业胜任力模式与高职课程设计模式对接与融合研究[J].职教论坛,2013(3):8-11.
[2]刘成尧,韩承江.基于职业胜任力的高职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4(6):22-24.
[3]刘心美,赵桂茹.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高职课程体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163-166.
[4]薛继红.胜任力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26):43-45.
作者:李唯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计算机学院
第三篇:电子专业仿真软件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相应的为工业行业发展创造了条件,既加快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仿真技术在电子专业的应用,某种程度上能够降低实验的危险性,还有效解决了传统工程生产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其并不是仅仅应用在在电子领域,还应用在其它领域,诸如:航空、电力、化工等工艺技术领域。仿真技术整个实验过程近乎于真实实验效果,为电子实验解决以往实验操作中的错误和技能,为其掌握更深层次技能奠定坚实基础,能将所得实验结果运用到实际过程中,从另一方面来说对于实验设备的使用以及维护管理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便捷性。在传统的电子试验中可能受诸多因素影响,技术人员对于专业设备了解不够全面,致使在整个实验中出现很多问题,造成诸多不良影响,现在将仿真技术应用到电子专业中,能够根本性解决这一个问题,本文以分析电子仿真技术的概述为切入点,对方针技术在电子专业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以此为广大研究者提供强大理论支撑。
【关键词】仿真技术;电子;应用
仿真技术在电子专业中的应用,根本改变了传统电子试验中存在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减少资源浪费,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社会效益。仿真技术在电子专业的应用因为其选用的仪器和元器件与接近于物品本身形态,在实时观测的过程中就像用实物布置的平台一样,能够准确看到电路的工作状态、稳定性、灵敏度等诸多实验现象,还可以观察其在特定情况下依据条件变化而随之改变的情况。根本性消除了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也就是说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增强,而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所在。
1分析电子实验中仿真技术的应用优势
1.1为技术人员以及实验设备安全创造了条件
电子专业的技术人员在进行实验时大部分都与电流电压相关,倘若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错误操作,其直接是导致数据不精确,严重时会危及技术人员的人身安全。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会让元器件、设备损坏,而仿真技术应用到电子专业中,根本性避免了这个问题,将人与元器件等其它零件接触的过程直接过滤,为技术人员安全进行实验创造条件。
1.2工作计划得到更深层次开展,工作成本降低
在传统工作过程中,进行电子工作需要运用多种设备,但是碍于各方面因素,其在灵活性、功能方面受到很多因素制约,同时技术人员倘若要进行实验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准备相关器材或者进行练习,例如:焊接实验元器件、清点实验材料,确保实验过程中不出错误,根本性降低损失,再则也造成时间、人力财力方面也造成巨大浪费。而通过仿真技术在电子专业的应用能够直接利用其完成实验的全过程,省去了准备相关器材和前后准备的时间,使得整个工作过程更加安全,提高工作质量。
1.3能够完成实际实验中不能够完成或者比较难的实验
从普遍意义上来说,实验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见一些比较难的实验,但是要是不进行相关联系操作会使得技术人员当下无法熟练掌握相关技术,但是要进行成功几率比较低,再者技术人员需要针对元器件发生故障时候对电路或者其它部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该采取怎么样的解决办法。单方面站在理论方面的角度来说,能够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甚至是得到比较精确的数据效果,但是将其运用到实际过程中发现,纯粹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相反倘若没有处理好会使得影响进一步扩大,但是将仿真技术应用到电子专业中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技术人员只要依据自身需要对相关参数进行适当调整,就能够顺利解决元器件出现问题的各种情况,从而在后期操作中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为其未来获得更深层次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分析仿真技术的实验手段和应用实践
2.1实验手段
通过仿真技术对即将或者准备进行的实验的电路进行分析,也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输入电路实验信息,依据先前制定的计划执行,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分析处理,其主要包括很多方面:电路静态、动态特性以及传输特性等诸多部分,也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利用交换操作和合作对话等方式,在整体选择中选择最佳工作状态,最终完成打印和输出。根据之前制定好的计划,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操作,为实际电路的测量和计算机输出奠定坚实理论基础,将两者进行比较并找出其存在的差异。依据参数对相关设计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各方面都完成之后进行仿真设计,这样能够确保实验的顺利完成,也能够确保所获得的数据具有精确性,并且将所学理论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际中,解决更多的问题。
2.2模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实践
在一些工作环境当中,模拟仿真技术在电子专业中到了的广泛认可和应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对工作方式的创新,而技术人员也更加喜欢这种新型的工作模式,不仅可以提前避免危险和工作当中不正确的操作,能够将所学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际过程中。再加上模拟元器件同设备的相似度比较高,为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学习提供了方面,且在参与到仿真实验过程中能够增强动手能力,自己安插元件,自己设置参数,能够独立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自己不仅仅在技能方面有了显著提升,自己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也得到提高,为其未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奠定坚实基础。
3结语
仿真技术在电工专用中的应用为电子实验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可操作空间,既增强了实验的安全性,也便于技术人员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为其各方面技能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在仿真实验中为帮助技术人员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将其所学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实际过程中,有助于技术人员进行综合分析、开发设计以及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仿真技术在电子专业实验中取得了显著效果,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探索,使其效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李建海,皮之军,张晨亮,王文.Matlab/Simulink仿真技术在电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08):112-113
[2]毛伟,孔祥凤.核电站人员培训中仿真技术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2(04):34-35.
[3]赵冉,朱西方.仿真技术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河南科技,2014(01):89-90.
作者:李建勇 单位: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教学理念分析
【摘要】课程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实施者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本文阐述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理念:以“程序设计”为一条主线,体现“各种软件知识的结合”和“软件知识和软件应用能力的结合”的两个结合;遵循“以提高人的素质能力为原则”、“以鼓励创新思维为原则”和“以强化程序设计思维方式为原则”的三大原则;致力于“提高学员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员的算法设计能力”、“提高学员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提高学员的合作协同能力”的四种能力提高。
【关键词】课程教学理念;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是全军计算机基础教学系列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之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致力于学员编程能力、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软件知识和软件开发能力”的结合。为学员学习后续课程和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课程教学理念”是人们对课程教学的理性认识和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对课程教学的认同及追求。课程教学理念体现着对课程内涵的深刻理解,体现着对教学终极目标的理想追求。课程教学理念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深深地影响着教学实施者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一个正确的教学理念,很难从根源上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先进的课程教学理念对整个教学是不可缺少的。下面就对“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理念做系统的阐述。
一、一条主线
从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中,可以看到该课程包括了程序设计、算法和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和数据库这四部分内容,而这四部分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都是单独的一门课程,但是现在要把各部分的内容综合到一门课程中去,可想而知其难度,而把每个内容都精讲、讲透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首先要到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找出脉络,突出重点,抓住精髓,要有所侧重,不能在每个部分上平均用力。从众多的内容中,需要寻找出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用这个主线统领教学。通过对教学目标“提高学员编程能力、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能力”的分析,可以发现,在教学内容上要以“程序设计”为主线,始终围绕着程序设计这个重点来进行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在这条主线上,再系统介绍算法和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和数据库等方面的知识。抓住了这条主线,也就抓住了这门课程的核心所在。
二、两个结合
两个结合是指“各种软件知识的结合”和“软件知识和软件应用能力的结合”。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包括了四方面的内容,需要把四方面内容中介绍的各种软件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不能孤立分割开来。实质上,“各种软件知识的结合”是依据这四方面内容的内在的固有的联系而提出的,是课程本身的内在要求。算法和数据结构是程序设计的基础,因此本质上算法和数据结构和程序设计是融为一体的。在具体的教学中自然而然地在程序设计中渗透强化算法和数据结构的知识。在讲解程序设计时,灌输软件开发流程等概念。在综合性程序设计试验时,引导学员按照软件工程的流程来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的基础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软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这些软件知识互为渗透、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丰富的内涵。注重各种软件知识的结合,也自然成为了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软件知识和软件应用能力的结合”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内在需求。我们所学的知识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软件知识最终要转化为利用知识解决相应问题的软件应用能力,最终的落脚点是软件应用能力。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重两者的结合,让知识转化成能力。
三、三个原则
三个原则是“以提高人的素质能力为原则”,“以鼓励创新思维为原则”和“以强化程序设计思维方式为原则”。教员要全面关照学员的发展,教员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传授知识,不仅仅要注重学员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所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转化为了学员自身的素质能力和信息素养。知识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忘却,而素质能力则会深深的植入血液中,成为获取更多知识,解决更多现实问题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创新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大学教育所培养出的人应该是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对于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而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鼓励创新思维,鼓励学员要勇于创新。对于已有的算法,鼓励学员找出算法的缺点,引导学员提出新的算法。上机实习过程中,引导和激励学员尝试使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设计程序解决现实问题,对于刚接触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学员来说,首先要跨越的障碍是思维方式的障碍。他们长期以来是以“人”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中,他们将第一次尝试用“计算机”的思维方式思考、解决问题。无疑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是陌生而不适应的。“强化程序设计思维方式”将会逐步实现他们思维的转换,适用于计算机解决问题的程序设计思维方式的建立和加强将从根本上解决“不知从哪里入手,不知怎么设计程序”的问题。程序设计思维能力的强化可从认识计算机自动、高速、有存储数据和输入输出功能等特点入手,认识到最终由计算机执行的程序应充分依据计算机的这些特点,再加上数据结构、程序控制结构、模块化程序设计思想等内容的强化来实现。
四、四种能力提高
“四种能力提高”是指提高学员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员的算法设计能力,提高学员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员的合作协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它以抽象为特征,通过对具体形象直观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抽象的思考,在更深层次上超越其具体形象和个别属性,揭示出事物的本质。逻辑思维能力在算法设计和程序实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个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要通过逻辑思维实现对实际问题的建模。这是算法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建立了抽象的模型就向计算机编程解决问题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因此,在教学中尤其要致力于学员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员通过布置具体的实际问题,要求学员首先对其进行抽象的分析,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思维步骤,从而进一步设计出算法实现来逐步提高学员的逻辑思维能力。一旦设计出了适合计算机解决问题的算法,随后用具体的程序设计语言的实现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有不同的语法,然而,算法的设计却是它们共同的不朽灵魂,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以“C语言的程序设计”为载体,重要的不是对其语法的强调,而是算法的设计思想的阐述,算法设计能力的提高对学员往后学习任何一种其他程序设计语言都会起到事半功倍、触类旁通的效果,因此提高学员的算法设计能力将是另一个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的理念。教员在授课过程中,要始终贯穿这个理念,重点阐述算法设计,而将语法知识的学习退居其后。动手实践能力一直是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个不断强调的能力,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人类思维本身的局限性,不可能完全保证设计出的程序是完全正确的,这就需要在上机实践中不断的验证。学员也在反反复复的调试中不断的修改自己的程序,从而对程序有了更深的理解。当调试成功时候,学员也有油然而生的成就感。通过上机实践这一重要过程,令学员对程序设计有了更深的理解,补充和完善了课堂教学效果,也使学员对于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通过实践环节也才能真正领会软件工程和原理方法的精髓。在具体上机实践之前,教员就要对实习内容做整体规划,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统筹安排,明确要完成的实习任务,敦促学员在上机实习之前设计算法,书面编写程序。在实习过程中,鼓励学员大胆质疑,发展创新思维,设计出不同的实现方法。鼓励学员不怕出错,让学员认识到在程序调试的过程中出错是很正常的,也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引导学员找出错误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撰写实习报告,其中要求记录出错的内容,分析其原因,最后的解决方式和途径等。经过一系列的训练,不断加强学员的动手实践能力。一个大的系统工程的软件开发,只是依靠一个人的力量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需要多人合作共同完成一个软件的开发。这就涉及到了合作协同的问题,合作协同能力是学员的一个重要素质。提高学员的合作协调能力,是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重要的理念,主要是在综合的课程设计实习中体现该教学理念。主要途径是设置实习小组,对课程设计中的各个独立的单元分配给不同的实习小组来实现,各个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和合作来完成分配给各个小组的任务。各个实习小组之间进行再合作、协调和沟通,最终完成大型课程设计实习中布置的任务。“一条主线”、“两个结合”、“三个原则”和“四种能力提高”的教学理念,是根据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本身的地位和特点,经过在长期的教学中反复摸索、不断思考、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也必将有更长远的发展和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黎明.课程理念与教师教学[J].天中学刊,2003,18(4):107:110.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王伟民.改革传统教育弊端推行创新教育理念[J].高等教育学报,2000,25(4):73-74.
[4]罗宏斌.高等教育新理念的探讨[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5(2):21-22.
[5]周丽涛.深入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程序设计应用能力[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6,28(A1):35-36.
[6]李娅,张建勋,曾庆森.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3):127-129.
作者:陈莉 王卫疆 单位:空军预警学院
第五篇: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及工程领域运用研究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与其相匹配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满足人们各个时期的不同需求。文章具体分析了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工程领域方面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发展;文献整理;图像处理
1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
软件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软件可以分为如下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的中期,个人计算机出现并且逐渐兴起,其应为携带方便、占地面积小等特点深受大众喜爱,与之伴随的计算机软件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提高,于是便出现了各种的计算机语言,以及处理系统等;第二的阶段则为20世纪的70年代,随着通信技术的改革,计算机技术也作出了相应的革新,使两者可以更好地结合。此时针对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出现了数据库,同时因为通信技术的发展,大规模的集成电路Corbar软件开始出现并逐渐成型,从而出现了计算机网络,完成了多方共享的任务。随着计算机网络范围的不断扩展,最终建立其了覆盖全球的因特网。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每一位公民都认识到了计算机的存在,使计算机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帮助。从此,全球进入了网络化的新时代。
2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工程领域的运用
2.1对文献整理的帮助
过去的文献整理工作十分复杂,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通常是由整理人员对需要整理的文献先进行清点,编写一个清单,然后摄影人员按照清单的内容对资料进行缩微拍摄,最终归档。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改革创新,在目前的文献整理工作中融入了很多高科技的元素,计算机发挥着其重要作用。在20世纪计算机技术刚刚兴起的时候,人们运用计算机整理文献的大致流程是:第一步先通过数据库软件对需要整理的文件中的数据进行整合,记录在数据库当中;第二步将需要拍摄的内容录入到Word文档当中,形成一个拍摄清单,里面表明刊头等要素;第三步将文档通过计算机打印出来。这三个步骤的完成都离不开计算机,同时因为人工智能代替的人力,减少了传统方法中出现差错的机会,使得整理工作更加精确和严密。在这一过程中,数据库发挥着主导作用。到了21世纪,计算机软件技术又出现了新的突破,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工作难度的增加,使最传统的办公软件已经无法应付,需要开发一些有针对性的软件来完成一些特殊的流程,减少人们的工作量,提高工作的效率。在微缩工程中,文献整理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此人们针对这一工程开发了专门的软件技术。上个世纪文献整理工作主要运用的是丹诚数据库,但是面对复杂庞大的数据,如果仅仅是需要进行一个胶片盒的盒标打印工作,都需要将该数据库当中每一条用的到的数据依次打开,然后再逐个进行复制粘贴到规定的文档当中,规范一个格式,最后再进行打印。如此一个小的任务,就需要进行很多次的复制粘贴,程序很复杂,同时稍不留神就会出现错误。针对这一问题,一种新的计算机软件便由此出现--marc-pro.exe。该应用程序是为了辅助数据库的工作而设计的,它能够使数据库充分地发挥其自身的功能,在文献整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高了文献整理工作的效率。
2.2对图像处理工作的帮助
目前无论是任何地点,都能够看到监控摄像头,视频监控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一种现象。视频监控强调视频的清晰度,才能够更好地为大众服务。随着出现的各种图像处理方法,图像的清晰度在不断地提高。而针对图像处理这一任务,出现了各种处理软件,并且随着人们对图像清晰度提出的新要求,这些软件也在不断的完善。
2.2.1常用的图像处理功能
下面为大家分析一下在图像处理时候,对软件要求的几项功能。模糊图像清晰化功能。实际拍摄中,焦距、运动等对图像进行的影响,出现图像模糊化,运用处理软件使原本模糊的图像清晰。该项功能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消除噪声。很多视频拍摄完毕后,都会有很多干扰的声音,覆盖了我们需要的声音。利用自动增强的功能,能够使该图像所要反映的内容更加突出;同时还能够对图像进行锐化处理、将其锯齿消除。同时,由于很多监控设备像素不是很高,拍摄出来的画面在放大之后会出现一片马赛克的现象,可以运用软件将马赛克弱化。在拍摄物体的时候,如果该物体是背朝光源,就会出现拍摄出来的画面很暗,无法看清楚物体的原貌,这是就可以用明暗校正的功能来处理该图像;图像的重建功能。可以将拍摄的画面分为多个帧,将帧进行融合,然后将模糊的部分进行清晰化处理;如果图像中出现的人物面部不是很清晰,可以通过帧平均的方法,使人的五官变得更加清楚;对动态视频处理的功能。可以将拍摄中画面的亮度、明暗对比、噪声等问题进行处理;因为光线、监控机自身的原因,造成了拍摄的画面出现了失真的问题,可以通过还原图像的功能,使原本图像的颜色真实展现在人们眼中。
2.2.2具体实例
在识别肇事车辆的时候,有些监控设备根本无法清楚地排除车辆的车牌号,排除的画面都很模糊。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用到对图像模糊处理的功能。具体运用两个方法,一是自动处理法,二是多帧融合法。两者相配合,能够使车辆的车牌号清楚地呈现。
参考文献:
[1]梁华.浅论近年来软件开发技术与应用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1,5(1):50-51
[2]柴继贵,王蓉.软件技术发展趋势的探析[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70-72
作者:胡健 单位:承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第六篇: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研究
摘要:计算机软件发展突飞猛进,对于软件技术而言,其优势逐渐突显出来,在目前硬件技术与软件技术无法协调发展的条件之下,人们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计算机软件技术,软件的弊端开始被人们发现,尽管软件技术发展空间比较广阔,但是与此同时,它的不可靠性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文章就计算机软件的不可靠性,进行详细的讨论。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技术;不可靠性
1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可靠性含义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可靠性的含义指的是软件性能的综合评价。判断软件是否能在运行环境下稳定工作,达到用户要求,参评的要素包括软件发生故障的概率。
2计算机软件特征的不可靠性
计算机软件是有一定的组织、程序的软件,工作人员设计技术含量较高,在此同时还需要使用一些高科技工具,计算机软件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人们长久以来的智慧结晶。开发的过程中,计算机软件设计表现出难度大、工序复杂、成本高的特点,所以,设计开发者不能急于求成,需要耐心地做好每一步的软件设计,才能保证软件的质量。计算机的使用必须依赖软件,软件程序一般都附带功能,计算机软件的功能越强大,人们使用起来就越方便。但是计算机软件运行的前提是计算机系统软件的完整,计算机程序有以下的的特征,一是它的程序序论性,计算机程序主要执行代码指令,指令都是符号化语句,计算机程序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也就是说软件程序运行是以一个目的为终点而运行,目的达到之前,不会自行停止。计算机软件本身是人设计的,这就代表计算机软件并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程序,因为计算机会受到设计者主观思维的影响,如果计算机软件失去可靠性,那么最大的原因就是工作人员在操作中的错误,如此来说,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就更加难以预测。
3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分析表现
(1)被其他程序入侵:计算机软件本身的漏洞可能导致病毒的入侵,除此之外,网络黑客也可以对计算机程序进行篡改,这些意外通常是无法避免的,网络本身的开放特点、软件本身的漏洞都是入侵发生的原因,而这些入侵常常难以预测,入侵结果很可能是通过代码篡改的方式,导致软件无法运行或者错误运行。
(2)人为设计缺陷BUG:其实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可靠性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两者都是看故障的几率,判断稳定性,但是硬件与软件的最大不同是,硬件的决定要素是物质,而软件的决定要素是人,因为软件是一种人的“创作”,是设计者为满足用户的需求,而设计、分析的程序,每个环节都是以人的思维为基础而进行的。人类思维能力的限制、导致软件很难避免地出现一些疏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BUG,而这种BUG在软件测试中潜伏性很强,不容易被发现,这些BUG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会发挥其作用,让软件崩溃或者是小,所以说,人为的设计失误,同样是计算机软件不可靠的主要表现。
(3)复原的难度:从计算机软件维护和修复的角度来看,对软件功能恢复存在相当大的难度,一般来说我们只能够重新设计。这一点,同样是计算机软件不可靠性的表现。
4影响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的因素
(1)软件的设计误差。设计误差指的是软件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人为错误,第一种是因为对用户需求的把握不够而造成的分析误差,因为对用户的要求没有理解透彻,开发者与用户的要求得不到统一,就会出现软件设计不合理的情况。第二种是编码不正确,语法错误,设计错误,这是一种设计错误,与设计者的技术水平关联系很大,第三是设计中没有发现软件运行的特殊情况,而出现设计的死角,这种情况一般测试很难发现,而在软件的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第四是文档内容错误,一般是设计者的失误,比较容易修正。
(2)开发过程的全面控制。计算机软件在开发过程的各阶段,缺少各个阶段的测评,因为软件设计者需要保证每个环节都能按照计划进行,需要在各个环节都对软件进行审核,明确每个阶段的标准,除了参与设计的设计师之外,管理者、监管师都需要参与到设计评审。评审组的主要任务是审核设计师提交的软件文档是否执行了上一个阶段软件文档的标准和要求。评审组在之后需要对软件进行审核后,给出文字说明意见,软件设计者需要按照意见对软件进行修整,减少软件日后出血问题的几率。
(3)软件测试系统的缺乏。我国仍然缺乏开发质量测试机制,我国的软件开发人员从设计到检测,都是自我设计、编制、测试,软件设计的过程以设计人员自我为中心,加之软件技术开发配置管理方面也没有建立严格的软件配置体制,软件开发的技术管理不足,技术人员设计规范意识不强,也存在着乱改设计、说明与设计编写不想符合的情况,也增多了软件开发设计中的错误,由此可见,开发模式本身存在很多问题,是软件不可靠的原因。
5结语
软件自身必然存在思考的漏洞,技术人员在不断的研究总结中,早期能够发现错误,并且及时改正,如果软件设计后期发现错误,想要改好就非常有难度。由此,可以推断,想要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在分析时候就需要更仔细、更客观地分析软件设计,除此之外,还需要研究一些更全面更细致的软件可靠性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1]吴晓晖.计算机软件技术不可靠性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3(24)
[2]孙丽霞.我国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田[J].金田•社会视野,2012(297):311
作者:王威 单位: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