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低效的成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低效的成因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低效的成因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质量取决于对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和使用,人力资源在各种资源配置中处于主导地位。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因此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有效地解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低效问题,对城镇化以来农村人力资源进行结构优化,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低效;成因;应对策略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

农村人力资源是指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所具备的从事价值创造活动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则是指在分析农村人口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提高经济收入、加强教育培训以及转变思想观念等手段,以优化农村人力资源的配置结构,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的人力资源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是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物质资本所无法替代的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美国近半个世纪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舒尔茨发现物质资本投入增加4.5倍只能带动收入增长3.5倍,而人力资本投入增加3.5倍则可带动收入增长17.5倍,最终得出农业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是推动农业产量显著增长的关键所在,而传统的土地供给、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等因素发挥不了决定性作用。因此,要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需要不断加强农业智力资源的供给,而当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成效不尽如人意,表现为整体素质低、结构不合理以及转移不顺畅等,陷入了总量“富余”、质量“贫困”的尴尬境地。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低效的成因

(一)制度问题。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在协调和约束个人行为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农村学生依法享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力,但实际上非均衡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对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并无实质性的帮助。来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办的《中国改革》杂志(2016)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初中学生的辍学率高达56%。由此可见义务教育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缺乏禁止性规定。没有在法律上对拒绝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对象的监护人做出明确的禁止性规定,而是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二是没有明确的收费政策框架。一些农村学校杂费名目繁多、择校费管理混乱、代收费层出不穷,也给一些农村家庭带来了较为沉重的经济压力。(二)收入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阿瑟•刘易斯认为农业部门具有根深蒂固的传统性,且农业劳动的边际产出无限小甚至趋近于零,因而农村劳动力单纯依靠农业生产其收入大多低到只能维系基本生活的水平。虽然数据显示近些年来我国农民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其实在统计时并没剔除成本因素,受有限的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农民在教育培训和医疗保健等方面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往往显得有心无力,尤其那些始终在温饱水平线附近徘徊的贫困山村地区,能解决吃穿住行问题已属不易。因此,农民收入水平偏低是制约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原因。(三)观念问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与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并非总是处于正相关关系,究其原因在于农村居民对教育投资的认知存在差异。一些家庭为了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甚至不惜东挪西借、省吃俭用,家长们坚守“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把教育视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且坚信其回报将远远超出同样金额的物质资本投资;与此相反,一些家庭则坚持“读书无用论”的观点,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开发实际上是一种持续终生的智力投资,家长们被短期功利主义思想所主导,对于子女接受初、高中教育的重要性不以为然。同时,有些地方政府也漠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虽然在政府文件中屡屡提及农村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未有所体现。(四)培训问题。当前,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可归类为体力型和经验型,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知之甚少,也缺乏市场经济环境下生存和发展所需的主体意识和机遇意识,因此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培训机制十分必要。而当前我国职业培训主体由培训机构、高等院校和行业协会等组成,其中培训机构的市场占有率最高,但其主要培训对象为在校学生、企事业单位和城市居民等,且培训网点大多设置在城市,培训内容大多是针对这些特定对象而专门设定的,同时这些培训机构有着明确的盈利目标,因此对于农村居民而言不但内容缺乏针对性同时高昂的培训费用也让他们望而却步。因此,离开学校教育后的农村人力资源在农村地区大多失去了进一步开发的可能性。(五)人才问题。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一部分来自于农村本土即产生于农民,而当前离农进城已成为农村青年的倾向性选择,在城市较好发展机会的拉力以及农村低收入水平的推力作用下出现了持续不断的人才流失,导致农村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化解人才瓶颈约束的内在机制,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就地取材”式的自我组织和自我配置模式,则明显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对人才资源的需求,因而需要采取外部输入的形式予以补充,如大学生“村官”、农业专家和科研人员等。但是,虽然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扶持“三农”发展以打造农村新业态,不过由于在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依然捉襟见肘,导致外部人才难以大量流入。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策略

(一)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系。教育是一种传授知识经验的社会活动,是赋予人力资源素质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对农村地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的形成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国家义务教育法的基础上,地方政府有必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当予以调整。一是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在通过政策手段适应地将优秀的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同时,经济发达的地区可率先将农村适龄教育对象享受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12年,从而通过制度改革以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二是明确义务教育法律责任。国家制定了《义务教育法》并投入了巨额资金,农村义务教育对象如无特殊原因不得拒绝接受,以确保每个学生均能享受国家提供的义务教育,否则应依《义务教育法》追究监护人及相关部门的监护责任和行政责任。(二)提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力度。一是加大农业生产投入。虽然我国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尤其是农业生产条件落后限制了收益的增加,为了避免我国农产品销售受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强烈冲击,必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因为教育对农村地区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以及人力资本的形成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地方政府要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率要领先于经济增长率,并规定农村教育财政支出占本级教育支出的比例以使二者实现同步增长,同时有效整合监督力量以改善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使用效果。(三)改变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农民的观念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具有市场经济观念等新思维,另一方面又延续了狭隘的、保守的传统小农意识,若要抑制和消除旧思想、旧观念,就必须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一是构建家校联合教育模式。应建立起以学校为主体、以家庭为辅助的联合教育模式,为家长开办与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相关的专题讲座,通过案例分析让他们理解并感受到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二是改变传统陋习。相较于物质层面的变迁农民生活习惯的变化具有滞后性,农村人情往来通常开支过大,进而削弱了教育投入力度,甚至挪用了本该提供给子女的教育费用,因而应遏制“大操大办”等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的陈规陋习。(四)构建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然会对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带来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因此,地方政府要针对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供给侧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年龄普遍较大的实际情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的原则,由农业部门、教育部门、科技部门和劳动部门等牵头实施,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把农村人力资源培训机制建设纳入地方现代教育体系的总体规划当中,通过构建村级、镇级及社会等三个层级的培训体系,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实用的农业技术和经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五)加大返乡创业的政策供给力度。发展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指出,要促进农村发展则必须保证农民在经济、就业、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实现实质性的自由。因此,在留住农村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吸引优秀的外来人力资源,就必须打破城乡不平等的制度性障碍,剥离依附在户籍上的福利待遇,促进城乡医疗与社会保障的有效衔接,进而推动城乡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使返乡创业者在农村同样能够享受等量同质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同时,无论是被动型回流、主动型回流亦或诱致型回流等返乡创业者,地方政府均应加大政策供给力度以消解隐性壁垒,推动资金、技术、信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农村形成时空上的高度聚集,同时也解决了异地迁移所带来的农村空心化、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蔡军,刘濛.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3):84-88.

[2]李红春.对固阳县下湿壕镇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18):91.

[3]李小静.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探析[J].农业经济,2018(7):63-65.

[4]王佳宁,刘传江,梁季,夏锋.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政策匹配[J].改革,2016(10):73-83.

作者:卢珊 单位: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