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发展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发展观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发展观

一、对发展观的认知及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近些年,人们在研讨发展观时,一是比较关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比较关注人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三是注意到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要考虑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1]但人们注意到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资源浪费的现象,“高投入、高成本,低产出”的情况并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变。在各种资源的浪费中,对人力资源的浪费最为严重,高等学校作为人力资源贮备最丰富的地方,同样存在着忽视对人力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人才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教学和科研群体的学术劳动力构成了高校人力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独立性强、素质高,是属于典型的复杂劳动的群体,他们的素质决定了高校未来的发展”[2]如何优化配置好高校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各类人力资源的作用,是当前各高校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第一次把“以人为本”正式写进党的文件,明确了我国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走人才强国之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在对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反思中,尤其是在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所付出的代价的反思中,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和科学概括。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还指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保证,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人才观必须牢固树立三个基本观念:1、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是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人力资源不同于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它具有意识力、创造力、推动力,是能支配、利用其它资源的关键性资源,人力资源在所有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制胜的决定性因素。2、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人是万物之灵,有思想,有需求,而且还有其个人的权益,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才能自觉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人才、关心人才,才能自觉贯彻人才强国战略。3、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为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拓宽了视野,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良好环境。在人才的标准和选拔问题上,既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又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内部的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相当成就:人力资源观念初步确立,激励竞争机制加强,师资队伍结构改善。但同时也应看到,目前高校大多处在传统人事管理阶段,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高校内部人力资源配置不当,影响各项功能的正常发挥

由于连年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师比已达到18.221,专任教师紧缺,一些高校处于缺编运行状态。但专任教师队伍内部结构不甚合理,一些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并非其所长。武汉大学一项调查表明,部分教师专业不对口,尤其是有21.1%的女教师专业不对口;而高校管理机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状态尚未根本改变;有的高校还存在一般教师过剩而高层次人才缺乏,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青年拔尖人才匮乏;年轻教师负担过重而资深教授闲置;科研型教师不足而教学型教师过剩的问题;另外,一些新建专业和公共基础课的教师数量不足,教师超负荷运转,缺乏优秀人才。师资力量与专业调整不相适应、师资学科布局不甚合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当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校改革的进程和深度。

(二)高校对“高学历”的一味要求,违背了人力资源利用“人尽其才”的原则

近年来教育部及各省教育厅对高校教师在职称评聘时都明确提出学历要求,如2004年江苏省职称文件明确规定:“40岁以下(1964年1月1日以后出生)申报教师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须具有研究生毕业证书或硕士以上学位证书。”为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对高校教师的学历要求是必须的,但高校中还存在着非教学科研人员,对其学历要求应根据其工作岗位性质、技能素质与教学科研人员有所不同,不宜同等对待。高校对“高学历”的一味要求,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各类人才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

(三)一些高校缺乏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长期规划,人才培养使用存在短视行为

因缺乏明确而合理的人力资源长期规划,致使一些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无法为学校长期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在人才设计上缺乏长远策略,人才培养流于形式。要真正稳定高层次人才,使他们出成绩,后续培养非常重要。很多高校在这方面做得不够,人才引进以后重使用、轻培养,对于有很好潜质的人才不培养、不敢培养,怕他们流失,这是一种短视行为。人才流失不是人才培养的必然结果。人才成长有其周期性,应努力造就一个优化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

(四)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影响高校正常教学科研秩序

受社会大环境及国际环境的影响,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1978~2000年间,中国有58万年轻人出国留学,回国的仅有15万人,其中大部分是高校教师。此外,由于缺乏配套的法律措施,高校间人才无序流动严重,增加了人才培养的成本,影响高校正常教学科研秩序。

(五)高校人才使用中的“近亲繁殖”,降低了人力资源的利用率

科学研究上重个人成果,轻团队精神的现象长期困扰着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学科建设上多“师徒相承”、“近亲繁殖”,势必带来学术视野的狭窄和学科梯队创新不够,大大降低了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因此,如何在学科建设上凝练方向、优化结构、整合资源、优势互补,避免人力资源的内耗,实现“学科团队”人力资源配置“1+1>2”,是高校学科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六)缺乏相应的机制保障,人才引进过程存在诸多问题

人才引进是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些高校受政策限制,相应的高层次人才政策倾斜措施不力,加上户籍管理制度、就业管理制度等有配套不当之处,从而限制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人才引进工作主要问题还有:一是重学历层次、轻实际能力的“唯学历论”,其原因是高校缺乏对人才水平和潜力的测评能力;二是重学术业绩、轻道德要求;高校在引进人才政策中很难提出对思想道德水平的明确要求,而高校的任务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其道德水平与学术水平同样重要;三是人才引进工作比较盲目,不管学校是否拥有相应学科的基础条件,只要是院士、长江学者就无条件引进,甚至有些层次低的学校无条件引进博士。人才发展是需要环境的,不但需要科研经费、实验室配备、助手配备等硬件在内的物质环境,也需要学科发展的基础、同行水平等软环境。只有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才能引进适合学校发展的人才;四是人才进门后出门难;引进人才规定服务期限,缺乏淘汰机制,不合格者很难予以淘汰。此外,高校各种评估评奖活动,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高等教育发展有其自身规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创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科学配置各种人力资源,以实现最大的办学效益。

三、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针对高校人力资源存在的上述问题,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研究:

(一)注重教师潜能开发,改革教师职称评聘和评价机制──人力资源测评机制研究

高校教师的职称评聘必须打破终身制和单一制,建立根据实际能力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多元型评聘制度,建立切实可行的师资绩效评价体系,注重教师的潜能开发,要充分考虑以下三个关键问题:一是摆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二是要突出创新精神;三是要强化学科建设中的团队精神。

(二)“人尽其才,扬长避短”──人才选拔机制研究

人才选拔是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选拔机制好,人才就会脱颖而出。要花大力气培养、选拔好各院系的学科领军人物。学科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学科建设在高校中的龙头地位要靠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来支撑,要让那些学术造诣高、具有领导和组织本学科梯队在其前沿领域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人才脱颖而出,使他们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

(三)从人才资源开发的战略高度出发,全面规划落实在职培训──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高校教师的培训进修是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环节和基本内容,它是根据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按照不同专业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旨在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教学水平的过程。[3]人才不是天生的,需要不断培养。优秀的人才是处于持续成长状态的。没有合适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就会象断水的禾苗日益干枯。因此,对于高层次人才不仅要考虑使用,更要考虑培养,这才是真正稳住人才、吸引人才,进入人才良性循环的最好办法。因此,必须把高校的教学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从人才资源开发的战略高度出发,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全面规划落实教师在职培训进修。

(四)健全竞争的用人环境,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评体系──人才激励机制研究

哈佛大学的研究显示,人的潜力在缺乏激励时,只能发挥20%~30%,而在良好的环境下,可发挥到80%~90%。中国高校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是缺乏有效的激励和淘汰机制。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要以实行教职工聘任制为主线,以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以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激励机制为目标。当前,要着重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实行教职工聘任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二是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一整套具有激励作用的绩效考评体系;三是尽快建立人才资源共享和合理流动机制,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原哈佛大学校长南特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一代教师和学生的质量”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要想培养出好的人才,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因此,人力资源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水平,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成长前途。作为人力资源密集且承担人力资源培养任务的高等院校,搞好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实现大学跨越式发展,完成为国家培养大批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