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融合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方法浅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融合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方法浅议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融合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方法浅议

【摘要】融合教育课堂教学是融合教育的主阵地,教学效果直接决定着融合教育的成败。融合教育学校教师可从如下方面着手,提高融合教育课堂教学的质量:深入分析特殊需要学生学情,提高教学目标与之匹配度;适度关注特殊需要学生,注重提问和表扬的质量;兼顾普特学生学习需要,打造无痕融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融合教育;课堂教学;特殊需要

学生融合教育课堂教学是融合教育的主阵地,教学效果直接决定着融合教育的成败。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融合教育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摆在所有融合教育学校教师面前的新命题。笔者基于自身在推进融合教育实践中的所见所思,认为提高融合教育课堂教学质量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分析特殊需要学生学情,提高教学目标与之匹配度

不少教师对特殊需要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时,往往较为笼统,专业性不足,进而直接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大都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定,因此学情分析也应该从这三个维度进行。此外,特殊需要学生的学情分析还要注重个别化。根据特殊需要学生的身心障碍情况,其个别化的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应该包括课程学习和补偿身心缺陷两个方面的内容。对特殊需要学生的学情分析越深入细致、教学目标与学情分析匹配度的越高,就越有利于融合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案例1】某教师执教的《认识射线、直线、角》一课中,所作的特殊需要学生学情分析为“该生智力水平低于同龄孩子平均水平;该生平时上课注意力稳定性差,记忆困难,理解缓慢,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口齿不清,连词成句能力欠缺,不能变通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习处于持续困难的状态,学习兴趣不浓,难以融入集体教学。”所设定的特殊需要学生教学目标为“1.知道射线和直线不能测量长度,能指出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能量出两点间的距离,会用符号表示角。2.在同伴帮助下会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3.与助学小伙伴合作过程中能积极参与,勇敢表达。”剖析这一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设定,首先,学情分析中对特殊需要学生的身心发展、智力水平、口语能力、兴趣和融入度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描述,唯独缺少知识技能层面的学情分析。这节课学习射线、直线和角,那么应该有上一节课掌握线段知识的学情分析,以助教师在新课教学中更好地进行过渡并给予支持。其次,学情分析中“难以融入集体教学”是一个错误表述。特殊需要学生因为学习兴趣不浓,就被如此定性,显然是不妥的。也许教师想表述的是这名特殊需要学生融入集体教学存在困难。特殊需要学生学习上的困难是确实存在的,所以才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给予特殊关注和帮助。所以这句话可以替换成对特殊需要学生融入集体教学存在哪些具体困难的分析,以便为教学指明正确的方向。再次,教学目标部分的第一点与学情不匹配。学生明显有语言能力,只是口齿不清,但目标中却用“指出”,而不是“说出”,目标设定得过低,与特殊需要学生的原有能力不匹配。最后,对特殊需要学生能力障碍方面的学习发展目标设定得不明确,“区分”“勇敢表达”等词都是比较笼统的要求,完全可以用“画出”“说出”“复述”“和同学齐说”等有明确动作且可以衡量的词语作为目标要求。

二、适度关注特殊需要学生,注重提问和表扬的质量

融合教育课堂是特殊需要学生和普通学生共有的课堂,而某些教师在一些课中过于注重对特殊需要学生的关注与帮助,且质量不高,导致普通学生的学习受到影响。可以从提高提问和表扬质量的角度着手,使课堂教学氛围更为和谐。

【案例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探究中,教师设计的两次小组合作都给予了每位学生单独摆放、操作探究的机会。第二次小组合作让学生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摆出自己喜欢的长方形,然后让特殊需要学生所在小组的所有学生到前面展示摆法,并让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摆的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特殊需要学生最后表述),教师板书记录。随后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观察表格里的数据后,有什么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学生集体回答公式,教师用眼神关注特殊需要学生回答。接下来,教师出示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问:“正方形的长和宽都一样,我们称为边长,你们会求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吗?谁已经知道了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随后,教师先指名普通学生回答,再指名特殊需要学生回答。这位教师在学生展示的环节中设计得很好,独立展示时看似无意地将特殊需要学生安排在最后展示,给了特殊需要学生独立展示探究结果的机会,让特殊需要学生在自然和谐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新知。经过前面的操作,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已是水到渠成,故教师让学生集体回答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用眼神关注特殊需要学生回答。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所用的时间只有一两分钟,这一步的知识迁移对普通学生而言没有困难,而对特殊需要学生接受新知而言是有难度的,所以教师设计了让特殊需要学生在普通学生后面说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既是一种学习,又利于特殊需要学生建立信心。

【案例3】语文课复习生字词时,教师指名包括特殊需要学生在内的五名学生默写生字词。其他几名学生全都默写对,而特殊需要学生错了一个生字。教师就重点表扬:“***今天大部分都默写对了,你真棒,大家鼓励鼓励他。”全体学生一起鼓掌大喊:“棒棒棒,你真棒。”在后面新授知识的学习中,这名特殊需要学生几乎每次都被指名回答后,且都能获得这样的鼓励。在这堂课上,特殊需要学生一共获得了四次掌声鼓励,而其他几十名学生中获得掌声的只有两名。这节课中教师很关注特殊需要学生,但关注与帮助的量过大、质不高。这样的表扬鼓励,显然是突兀的。这样的课堂很难让普通学生将特殊需要学生视为同一层次的学习伙伴。特殊需要学生可能始终会处于一个低于别人的位置,要么依然不被群体接受,要么因为教师的“宠爱”而“恃宠而骄”。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没有教会特殊需要学生正确面对自己、正确面对困难以及解决困难的正确方法,不利于特殊需要学生的身心发展,未能实现特殊需要学生和普通学生的融合。过量的关注和帮助会因为生硬突兀而让特殊需要学生的心理发生偏离;也会让普通学生的学习出现负效果,他们会觉得这样的掌声是特殊需要学生专有的,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不会得到掌声,从而产生消极心理。当然,如果教师因为特殊需要学生接受水平低,而让他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随从者或旁观者的位置,只是最后在巩固练习或课堂作业时给予个别性的辅导,显然也不是真正的融合,效果必然是欠佳甚至是无效的。教师应提高课堂提问和关注的质量,让具有个体差异的所有学习者能够享有平等且公平的学习机会,从而保证融合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兼顾普特学生学习需要,打造无痕融合的课堂教学

真正好的融合教育课堂是特殊需要学生和普通学生水乳交融般的浑然一体。一堂课融合的无痕度体现了教师对融合教育的理解程度,反映了教师对融合教育教学中各种因素处理的得当程度。好的融合教育课堂应该是面向普通学生的教学设计和面向特殊需要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无痕融合,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都能兼顾到普通学生和特殊需要学生的需要,并且让他们都能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案例4】在教学《荷叶圆圆》第三自然段时,教师指名四名学生合作朗读(包括特殊需要学生)。学生读完后教师说:“我们展开双臂,就像小蜻蜓展开自己的翅膀。蜻蜓展开翅膀的时候,就像一架飞机,所以他会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在整体课堂结构安排上,教师在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的图片下,分别贴出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的图片,再在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图片下对应着板书躺、立、蹲、游四个动词,将看图说意与动作表达交替进行,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意(特殊需要学生独立回答了1次,合作回答了1次,都获得成功),并用动作表示动词(特殊需要学生参与了全部动作表示),课堂气氛活跃,特殊需要学生用读、说、听、看、动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兴趣盎然,效果显著。这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基于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了看图与动作交替进行的活动。层次不同的学生在这一动静结合的学习活动中,皆有所获,尤其是特殊需要学生完全融入热烈学习的氛围中。

【案例5】患有轻度听力障碍的特殊需要学生被安排坐在教室最中间的座位上,当离得较远坐在最前一排角落里的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会一边做手势一边提醒:“请把你想到的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老师还对声音较低的学生说:“要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到你响亮的回答哦!”这一案例中,看似简单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两句提示,对于存在听力障碍的特殊需要学生而言是最需要的帮助。这位教师做到了“有心而无痕”,将特殊需要学生的需要设计进每一个教学细节中。融合教育学校教师应深入分析特殊需要学生学情,提高教学目标与之匹配度;适度关注特殊需要学生,注重提问和表扬的质量;兼顾普特学生学习需要,打造无痕融合的课堂教学。只有这样,特殊需要学生才能和普通学生一起在融合教育课堂中获得最好的成长。

作者:李晓敏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特殊教育学校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