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课程建设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苏州市立足于普通小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内涵建设,基于义务教育语文、数学课程标准及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探索出了可重复、可实践的含语文、数学两门课程及艺术课程、德育课程、感统课程的“2+X”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课程实施方案,并结合每所学校和每个特需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以最大限度地使特需学生从课堂中获益。
【关键词】普通小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特需学生;课程
2018年,江苏省教育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充分认识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重要意义,落实普通学校发展融合教育的主体责任,并将融合教育作为实施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让每一位特需学生获得高质量的融合教育,苏州市立足于普通小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内涵建设,基于义务教育语文、数学课程标准及人教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探索出了可重复、可实践的“2+X”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课程实施方案。
一、普通小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课程目标的确定
开展融合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在最少受限制环境中,更好地对特需学生进行潜能开发和能力提升,为他们提供一条建立自我价值感的有效途径,从而帮助他们实现富有个性特色的人生发展。让特需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仅要让他们“有学上”,更要让他们“上好学”,让他们有丰富的课程选择,实现个性化的学业与技能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特需学生学业和技能的发展,需要对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课程调整中,苏州市秉持“生成性目标”的内容取向。“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教学目标。[1]它本质上是对“实践理性”的追求,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2]著名课程论专家塔巴认为:“教学基本上是一个演进过程。而且,它是渐进生长的,它扎根于过去又指向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一个有机的过程。在此过程的任何阶段上,我们能提出的目的,不管它们是什么,都不能看成是最终目的;也不能武断地将它们插到后面的教育过程中去。目的是演进着的,而不是预先存在的。”[3]因此,“生成性目标”强调过程性。这个基本特征充分体现在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课程目标中。同时,课程目标的制定也考虑到学习者的需要。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会根据特需学生的能力和学业评估结果,从认知能力、学业能力、沟通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交技巧、功能性动作能力、感官功能等七个现有能力状况,分析特需学生当下的需求和起点能力,召集家长、学校领导、资源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及相关专家,召开个别化教育计划会议,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确定符合特需学生需求的个性化目标。
二、普通小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课程内容的设计
苏州市基于义务教育语文、数学课程标准和特需学生实际情况,创设了“2+X”普通小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课程。“2”即“2项学科课程”:语文课程和数学课程。根据义务教育语文和数学课程标准,选择性使用普通班级教材或培智学校教材,着力让学生学好基础文化知识。“X”即“X项其他课程”:艺术课程、德育课程、感统课程。重视艺术课程,融合美术、音乐课程,激发每个特需学生的潜能;积极开设德育课程,让德育活动接地气,落实常规训练;适当开展感统课程,促进特需学生肢体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培养特需学生亲社会行为,以及自尊感、责任感。
(一)基础课程
1.语文课程。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服务的对象主要以发育迟缓学生(含部分智力障碍、学习障碍、自闭症等)为主,较普通学生而言,他们以直观感觉为主且感知速度缓慢,知觉范围狭窄,注意稳定性差,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记忆力较差。正是由于特需学生的特殊性,教师在对特需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综合运用人教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生活语文》和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的3500个高频字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努力使特需学生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生字,准确流利朗读课文,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2.数学课程。一般进入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学习的特需学生的数学能力较弱,所以数学课程采用的是人教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生活数学》,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根据该课程标准的要求,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数学课程教学努力使特需学生实现如下发展: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科学意识。
(二)其他课程
1.艺术课程。其一,美术课程。特需学生在学习美术时存在许多困难,如:手指、手腕不灵活,导致基本的用笔动作掌握不到位,画曲线时存在较大困难;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弱,不能准确把握所画对象的外形特点;注意力涣散。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在美术课程教学方面,因材施教,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绘画、涂色、超级黏土制作、纸工等方面的教学和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美术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提高他们对艺术形式的感受能力,并促其萌发初步的审美情趣,提高生活品质。其二,音乐课程。音乐作为特需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对调节他们的情感,矫正、补偿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缺陷,具有重要作用。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情趣,同时开启他们的智力,发展他们的思维,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主要通过带领学生观看视频、欣赏音乐,培养学生模仿唱诵简单歌曲的能力;此外,还带领学生在丰富多样的音乐中唱歌、游戏,进行唱游活动。2.德育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引导特需学生形成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理想信念、有爱国情怀、有坚毅品质的时代新人。普通小学每周一都有升旗活动和主题晨会,特需学生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参与。活动后教师根据每次活动的重点,与他们一起进行梳理,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由于特需学生在认知、理解、整合、迁移等方面能力的不足,单纯的德育课程教学难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资源中心教师还会通过教授“国家安全教育平台”上的专题课程,让特需学生了解更多与自身安全相关的知识,增强安全意识。3.感统课程。感统训练,可以帮助特需学生改善人际关系,学会表达情绪,树立自信心,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苏州市各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设立以来,配备了很多感统训练设备,以有针对性地为特需学生开展训练活动。在以由各感觉基本训练组成的低位统合能力训练基础上,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教师注重特需学生感觉间以及感知觉与动作间的整合,动作与认知、言语的整合,同时尽量采取丰富多样的训练形式,创设轻松快乐的训练氛围,让特需学生更好实现能力提升。
三、普通小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课程的教学组织与教学评价
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包括班级授课组织形式和个别化教学组织形式。从微观的具体教学过程的角度来看教学组织,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即“同步学习”“分组学习”和“个别学习”。[4]苏州市各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教师根据特需学生的特征和个别差异、学习任务的性质、特定学习场合的需要等,恰当组合这些教学组织形式。同时,资源中心教师根据特需学生的需求将安置方式分为全天在资源教室上课、上午半天在资源教室上课、下午半天在资源教室上课、语文数学在资源教室接受教学、下午第1节和第2节课在资源教室接受教学等五种主要方式。在课程教学评价方面,苏州市融合教育资源中心采取“主体取向的评价”,注重教师作为课程与教学情境的“内部人员”在评价中的主体性,同时明确学生也是评价的主体。[5]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注重小步骤、多频次的过程性评估,不断改进特需学生的教育教学。每学期末,市、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还联合各普通小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采取普通学业评估、量表评估、访谈评估等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估。综合素质评估结果既是特需学生个别化教育方案调整、开学转衔的重要依据,也是考核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工作的重要依据。基于普通小学特需学生障碍类型多样和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发展水平及特征不一等现实情况,苏州市推进小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课程建设时,注重结合各个学校和特需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以最大限度地使特需学生从课程中获益。
参考文献:
[1][2][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74,176,393-394.
[3]塔巴.制定教育目的之方法论[M].张进辅,译//瞿葆奎.教育目的.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625.
[4]佐藤正夫.教学论原理[M].钟启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27-341.
作者:陈茜 王利丽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