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系统谋划推动特殊教育融合发展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系统谋划推动特殊教育融合发展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系统谋划推动特殊教育融合发展浅析

【摘要】为响应党中央关于“办好特殊教育”的号召,近年来,江苏省镇江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体制机制建设作为特殊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把团队建设作为融合教育发展的关键和支撑,把质量提升作为融合教育发展的根本和重点,系统谋划推动全市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

【关键词】特殊教育;融合教育;优质融合

关心、支持、办好特殊教育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镇江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系统谋划构建“资源以普校为主、经费以财政为主、教育以融合为主、师资以双师型为主、服务以个别化为主”的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完善顶层设计,坚持把体制机制建设作为特殊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一是完善“1+X”的政策体系。镇江始终坚持政府主导,近年来出台1个综合性文件《镇江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8—2020年)》和多个支持性文件,明确建立市级统筹、各市(区)为主、各市(区)镇(街道)共建的管理体制,并从资源建设、经费保障、人员配备、质量提升、管理机构完善等方面进行了强调和优化。2020年,经镇江市编办批准,市教育局学前教育处正式更名为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处,进一步明确了管理机构和管理职责。二是实施“联席+联动”的运转体系。市县两级均建立由分管副市长(副区长)为召集人,教育、编办、财政、残联等八部门共同参与的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基本形成了“政府联席会议—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普通学校资源中心—资源教室”四级融合教育工作推进机制。强调部门联动,通过联合调研、联合认定、联合推进等方式着重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解决发展难题、确保科学运行,多部门联合连续4年对镇江所有市(区)进行调研指导。三是建立“专项+公用”的经费保障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新增教育经费向特殊教育倾斜。近3年全市特殊教育投入增长2.2亿元,所有具有学籍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均按普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8倍拨付到位。全面实施15年免费特殊教育,建立健全特殊教育资助体系,不让任何一个残疾学生因家庭贫困、残疾严重而失学、辍学,增设特殊教育发展专项经费。四是健全“过程+结果”的考核评价体系。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期性考核相结合,建立重难点工程双月报机制,开展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教科研中心、督导评估中心及其他部门全参与的专项督评,将特殊教育发展情况纳入对市(区)及乡镇政府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和学校党政目标考核,督导评价结果向社会公示。

二、强化队伍保障,坚持把团队建设作为融合教育发展的关键和支撑

一是强化团队组建。重点建好行政管理团队、教研员团队、巡回指导教师团队、融合教育特教教师团队和专家指导团队5支队伍。目前全市共配备20余名特殊教育管理干部、专兼职教研人员以及67名巡回指导教师和187名专兼职融合教育特教教师。邀请南特师、华师大等院校学者,残联、民政、卫健等部门专家组成教育、康复、医疗专家团队,通过定点指导、专题讲座、沙龙研讨等方式提供支持。二是强化培养培训。按照“分类别、分层次、分步骤”“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系统化的普特教师发展培养体系。坚持每个月开展一次融合教育资源教师集中培训,每2个月刊发一期融合教育信息简讯,每3个月进行一次融合教育市级专题研讨,每6个月进行一次融合教育市级项目校开放活动,每年编印一本市级融合教育研究成果。近两年,分批次对6000余人次开展了系列专题培训,并为每位教师定制培训档案。市教科研中心组建乡村融合教育特教教师培育站和融合教育研究中心组,通过周培训、月考核,压担子、提素质的方式提升骨干团队素养。三是强化教师权益。所有特教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均按照10%核增到位,送教上门教师享有必要的工作和交通补贴,绩效工资向从事融合教育的普校教师倾斜。加大对特殊教育教师表彰奖励力度,职称评审和拔尖人才评定均单列。

三、深化内涵建设,坚持把质量提升作为融合

教育发展的根本和重点一是在随班就读上下功夫。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的相关要求,健全特殊教育需要学生评估机制,把医学评估与教育评估有机结合,初步建立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少年发现、转介、筛查、诊断、评估、安置运行机制。将评估、安置与个性支持紧密结合,采用学业评估、量表评估、访谈评估等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小步骤、多频次的过程性评估,不断改进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有效实施“全随班”“半随班”“特教班”三种普校安置模式。全市随班就读的学生由2017年的312人增长到2021年的1322人。二是在课程研究上下功夫。普通学校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实施个性化、菜单式课程设置,解决“补偿”、开发“提升”,即“补偿”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因身心缺陷带来的学习及生活能力不足,“提升”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特长。镇江还充分利用市特殊教育网站,建立集课程资源、教学研究等于一体的融合教育资源平台,将优秀案例、论文、个别化教育计划分别汇集整理,实现全市融合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三是在项目引领上下功夫。以省、市特殊教育发展工程项目为引领,推动融合教育深度发展。以资源中心建设项目为抓手,依托江苏省特殊教育发展工程项目,建成市县两级指导中心8个、融合教育资源中心159个,实现融合教育服务乡镇(街道)全覆盖。成立27所镇江市融合教育基地校,通过专家陪伴式指导、同学段兄弟学校现场观摩交流、总结研究成果等形式分学段开展融合教育内涵研究。以“送教上门”项目为抓手,出版《送教上门实用手册》,实现“一个都不能少”。近年来有3名送教学生成功转衔,正式成为特教学校在校生。以“个别化项目”为抓手,积极落实“一人一案”、推进“学有优教”,满足更多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四是在协同共育上下功夫。坚持部门协同共育,教育部门联合残联、人社等部门举办全市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和卫健部门合作,设立热线,为全市有需求的家长、教师、学生提供线上答疑。坚持社校协同共育,通过引入公益组织、建立爱心联盟,借助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关心、支持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坚持家校协同共育,通过建立“1+1”家校互动互通信息平台、落地家长学校、家长助教等多种方式让家长参与特殊教育,促进家校正向合作。

作者:孙鹏 单位:江苏省镇江市教育局党委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