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融合教育下残疾大学生发展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融合教育下残疾大学生发展现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融合教育下残疾大学生发展现状

摘要:随着新时代残疾人高等教育新使命的提出和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试点工作的开展,融合教育大学生的满意度对试点学校的建设和融合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对残疾大学生的教学服务、资源支持、无障碍支持和校园文化支持进行满意度分析,进而从完善个人档案、建立无障碍信息沟通渠道、建立个别化协调和补偿机制、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提出发展策略,以满足残疾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关键词:残疾大学生;融合教育;现状;满意度

全面推进融合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我国特殊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合的重要措施和主要途径。近年来我国残疾大学生数量呈快速增加态势,高等融合教育已成为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据《2020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显示全国有13551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2253名残疾人进入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学习。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残疾人中,大部分残疾大学生就读于普通高等院校,生活于残健融合的环境之中,如何促进高等融合教育的发展是当下各高校面临的挑战。为此,2017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下发了《关于开展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试点工作的函》(残联教就[2017]12号),决定在北京、吉林、江苏、河南、湖北、四川六省市分别选择北京联合大学、长春大学、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六所普通高等学校开展高等融合教育试点工作[2]。在此背景下,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开展了相关的试点工作,其残疾大学生的发展状况和满意度对试点学校的建设和融合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及信效度分析

(一)研究对象

为进一步了解残疾大学生发展的现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残疾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包含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的大学生。从残疾程度来看,70%的残疾大学生为一级和二级残疾。一共发出42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11份,回收率为97.9%。在研究方法上,以《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理论模型、工具方法与验证假设》[3]等理论研究的成果为主要根据,对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大学生满意度调查量表尤其是国内针对残疾大学生的调查量表进行整合,设计生成了《残疾大学生融合教育现状及满意度调查问卷》。

(二)信效度分析

问卷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情况调查,从残疾类型、残疾程度、教育背景、地域环境、就读专业、性别年级等方面探究残疾大学生的个人基本状况和满意度的相互关系;第二部分是融合教育开展现状调查,从教学服务现状、资源支持与服务现状、无障碍环境建设现状、校园文化生活现状这四个维度探究残疾大学生的发展现状和满意度;第三部分是融合教育需求调查,进一步了解残疾大学生的个性化支持和服务需求。调查时残疾大学生情绪心理稳定、精神状态良好,以保证调查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

二、发展现状与满意度分析

(一)残疾大学生的个人基本状况和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调查显示,残疾大学生对融合教育整体满意度为91.2%。进而就残疾大学生对残疾程度、教育背景、地域环境、就读专业等与残疾大学生的满意度进行SPSS相关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各要素与满意度之间没有显著相关。进一步分析,将教育背景、选择专业的方式两个因素与就读专业的满意度进行研究,教育背景与就读专业满意度之间呈现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总体上残疾大学生的个人基本状况对满意度的潜在影响不大。

(二)残疾大学生对教学服务现状的满意度分析

关于残疾大学生对教学服务现状的满意度,仅有2人表示不满意,这表明学生对教学服务的整体满意度较高。进一步分析可知,学生对融合教育教师教学的满意度最高,达到了80.77%,这可能与教师提前掌握融合教育学生的需求信息并开展相应的教学安排相关。个案访谈中,学生表示校融合教育中心会在开学前汇总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等相关信息提前发送给教师,如此教师在课堂上会有意关注这些学生。比如有的教师提问问题时会引导听障生回答,会放慢语速并结合手语提问;而在教授低视力学生时,多媒体屏幕上会特意将关键的知识点用鲜明的颜色或是大字体来强调;在学习进度上,各学院都会安排专业课老师对残障生进行个别辅导。其次是对学校提供考试便利服务的满意度占75%,在后期访谈中学生对平常的期中、期末考试服务均表示满意,但是部分学生认为教师资格证考试、大学英语考试(含口语)、计算机等国家级考试的服务还有待加强。目前的教室教学辅助设备满意度最低,不满意的比例占7.7%,主要集中在视障和听障生群体之中。随后的个案访谈也印证了这一结论,听障学生普遍表示,课堂教学时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效果高度相关,当教师语速较快、发音不准时,声文转换器不能及时、准确地转换成文字,影响了听课效果;同时教师所用的扩音设备不同也会影响听课效率,比如部分学生戴助听器,便携式的扩音器容易产生电磁干扰,教室固定的话筒会好很多。而视障生则表示,对于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挑战较大。比如高等数学类的课程学习,较复杂的公式读屏软件无法读取;又如心理学类课程,复杂的图表设备无法精准解读,这些都造成课程学习困难。

(三)残疾大学生对资源支持现状的满意度分析

残疾对学校提供的资源服务总体满意度情况为95.23%,不满意的有4.77%。整体情况较好,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接受学习辅助器具资源支持的学生最多,主要有教材翻译、盲用电脑、阅读器、电子书籍资源支持,这部分支持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主要集中在视障学生群体中;生活辅助器具资源支持其次,如接受过电动轮椅、拐杖、假肢矫形器等,主要集中在听障群体中;随后是图书馆资源服务支持,9.23%的学生表示基本没接受过相关服务,这说明图书馆的资源开放渠道还没有与残疾学生完全衔接。在访谈过程中,部分视障学生表示图书馆的电子阅读器容易出故障,无法方便获取电子资源,同时提供的可用资源较少、更新速度不及时,获取不了想要的最新资源;部分肢体残疾学生表示图书馆的无障碍通道并非一直开放,影响了学生的使用。

(四)残疾大学生对校园无障碍支持现状的满意度分析

残疾大学生对现有的无障碍设施满意度,感到非常满意,占比17.31%,感到比较满意的占78.85%,感到不满意的占比3.84%。结合后期的个案访谈了解到:残疾学生整体对无障碍校园是比较满意的,同时视障学生希望能进一步完善盲文标识、大字标识和语音标识,特别是电子设备的无障碍化(宿舍楼内充卡、打水的机器以及洗衣机都是触屏的且无语音提示);肢体残疾学生希望能完善宿舍楼和食堂的无障碍坡道,教室门口能增加可供轮椅进出的踏板;希望能更新和补充无障碍设施的同时,并有专人定期维护设施,成了所有残疾学生的共识。

(五)残疾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生活现状的满意度分析

残疾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是学校人文环境建设状况的反映,是残健融合效果的直接体现,对残疾大学生融入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融合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满意度达92%;与健全学生相处的满意度,感到满意的占比85%。据统计,有67.31%的学生有参加学校举办的以帮助残疾人为目标的社团活动意愿;有76.92%的学生乐意接受身边的同学、老师提供的帮助;对学校帮助促进融合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的意见,希望“增强社团实践活动,锻炼技能促进融合”的人最多。在访谈中,残疾大学生表示因为残障,适合自己参加的活动比较少,希望学校能组织更多适合残疾学生参加的多样化活动。

三、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融合教育大学生发展现状与满意度的调查研究,发现如下结论:1.残疾大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残疾类型、残疾程度、专业背景、成长环境等)与融合教育满意度之间的关联度不大。2.学校的融合教育建设情况与残疾大学生满意度之间显著相关,学生依据自身发展需求在现存环境下能否得到满足,或者现有的校园支持与服务能否促进自身的发展,对高校做出满意度评价。3.参评的残疾大学生对学校的融合教育整体满意度较高,特别是对融合教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融合教育中心的信息服务、各类资源服务的支持认可度较高。4.参评大学生普遍认为在教室教学辅助设备、图书馆资源服务、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组织生活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发展建议

1.完善残疾大学生的个人档案,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项目。残疾大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其个体需求成为高校开展融合教育的起点。目前各高校都开展了“一人一案”的建档工作,在个人档案上除了记录残疾大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外,还需增加对残疾大学生个人能力和个体需求等主观认知的评估,包括学业基础、学习方式和特点、特长爱好以及对学习、生活、社交、就业等多方面需求的评估和记录。个人档案建议全部电子化、可视化和动态化,一方面是便于个体需求的迅速响应,如授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部门服务人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做出及时有效的反馈;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地修改、调整和跟进。此外,融合教育中心作为专门服务残疾大学生的部门,需要及时整理和评估学生的需求,一方面主动向学生发布服务清单,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各类支持和服务性项目;另一方面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特点,开发团体服务项目和个别化支持项目。如针对入学新生开展适应性的训练和辅导,包括无障碍资源的使用辅导、课程难度适应性训练、心理调试辅导等项目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2.加强无障碍校园的建设,建立无障碍信息沟通渠道。无障碍系统的建设,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建设、现实环境和网络信息的无障碍化,前者多强调资源的补充,后者则倾向于制度体系和人文氛围的完善,两者相辅相成。目前更为重要的是建立无障碍的沟通信息渠道,使得学生的需求和建议能直接反馈给院校以及相关管理部门,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便于紧急情况的处理,这也进一步完善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效果提升机制[4]。例如,关于图书馆无障碍通道开放的问题,在制度变更和机卡设施完善之前,可通过信息渠道及时联系或预约开放,便于残疾学生短时间内使用。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需要完善的无障碍设施有:教室的声文转换器系统及相关设备、触摸门牌号标识、楼梯黄色标识、电梯语音提示器、图书馆阅读器电子资源、无障碍通道、专属座位(包括食堂就餐、图书阅读、课堂学习的便利座位)等。3.构建残疾大学生的评价体系,建立个别化协调机制和补偿机制。目前各学校的评价体系,主要是依据健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进行搭建的。而残疾大学生因为差异化的生理和认知特点,在评价体系中往往并没有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一群体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事实上,“教育公平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关注和应用个别差异原则”[5],因此在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制定和实施差异化策略,使得个体发展得以最优化和最大化。比如每个学期都有综合测评等各类评奖评优活动,但评价指标中除了学业成绩指标外,相当一部分是文体竞赛情况和实践活动情况等,而残疾学生因为身体原因较少参加上述活动。同时因为身体原因,某些如英语听力口语、计算机等考试,部分残疾学生很难考取证书,这样的评价体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公平竞争的可能。因此,需要建立个别化的协调机制和补偿机制帮助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可以调整残疾学生的综测评价指标权重,降低考证和实践学分对于他们的影响;或者在指标中单独设立残疾大学生奖学金、助学金的名额,提供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4.丰富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社会实践对于残疾学生参与能力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残疾大学生社会融合的重要途径”[5]。残疾大学生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着强烈的意愿,但是缺乏机会和经验。因此,学校应充分发挥高校社团的桥梁作用,一方面结合残疾学生特点,引导残疾大学生建立自己的社团。另一方面,引导现有的社团,开展丰富多样且适合“残健融合”的社团活动,比如“残健合作定向行走”竞赛活动,既提供了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交流的平台,又帮助残疾学生发展人际沟通能力、互助协作能力等实践能力。对于志愿性社团来说,可以在对残疾学生服务的同时,也让部分残疾学生作为志愿者参与,增强他们的参与感、自我价值感和社会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可以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增加校外实践活动的机会,以拓展残疾学生的视野,满足残疾学生的不同需求。例如,天津理工大学的“国际伙伴关系之路”项目,通过学分互认的方式实现了中国聋人教育与国际接轨。5.定期开展适应性的训练和辅导,持续跟踪学生成长。定期开展适应性的训练和辅导,包括无障碍资源的使用辅导、课程难度适应性训练、实践创新能力训练、人际交往的适应性训练和辅导、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升学就业咨询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等等。如入学初进行校园无障碍设施的适应性训练以及心理适应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校园生活、每学年中期的生涯规划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选择实践活动和进行学习安排等,配合个性化的跟踪服务,进行及时的评估和策略调整,将支持体系的效用最大化、个人发展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出来,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提升融合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6.成立维权保障部门,发挥学校在社会支持体系中的作用。针对“希望学校帮助联系升学单位和就业实习单位,加强单位对自己的接纳度”的学生需求,以及学生对外考试便利申请情况的反映,学校可考虑设立维权保障部门,为残疾学生提出的合理需求和合法权益统一发声,充分发挥学校在社会支持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关于学生反映的教师资格证考试盲文试卷申请问题,学校可以帮助他们向相关教育考试部门提出申请和建议,维护学生平等参与考试的权力;关于见习实习,学校可以利用校内的资源,统一安排,帮助残疾学生开展适应和转衔工作;对就业学校可以利用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方式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条件。7.加强融合教育的认识性宣传,提高社会和自我接纳度。融合教育的人文环境是校园内每一个个体的理念和行为决定的,也影响着每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加强融合教育的认识性宣传,不仅是提高健全人对残疾人的接纳度,也是提高残疾人的自我接纳度。加强健全人的融合教育认识,可以使各项社团活动更残健融合化;加强残疾人的融合教育认识,可以使其自身愿意付出努力融入集体,正确对待差异性。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融合教育的氛围,为残疾人能够进入社会,积极地争取就业机会,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舆论基础。

作者:范莉莉 吉志炜 唐银青 李知洋 单位:建湖中等专业学校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