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文科跨界融合教育审计人才培养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文科跨界融合教育审计人才培养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文科跨界融合教育审计人才培养研究

【内容摘要】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的新技术浪潮的发展,正在逐渐改变传统经济生产模式,并对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新文科的跨界融合教育可以克服以往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与卓越审计人才的培养的契合度较高。本文通过介绍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时代背景以及对于审计人才的新要求,分析了新文科背景下卓越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探讨了跨界融合教育理念下卓越审计人才的具体培养途径,并对学科特点与建设要点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新文科;复合型人才;专业设置;跨学科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正在经历深刻的重构,审计业务的复杂性、系统性、综合性特征更加明显[1],对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具备多学科知识相互支撑的复合型审计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强。2019年4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在天津联合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工程启动大会,全面拉开了包括新文科在内的“四新”学科建设的序幕[2]。新文科建设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其核心要义是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促进文科融合化、时代性、中国化、国际化[3]。基于新文科建设倡导的跨界融合教育理念,高校积极培养素质高、创新强、重实践、国际化以及拥有跨学科融合能力的卓越审计人才,不仅有助于突破审计行业高质量人才匮乏“瓶颈”,也对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并对新时代背景下新文科教育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一、新文科背景下卓越审计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9年工作要点》指出,筹备启动卓越经济管理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培养新时代经济强国建设需要的大批应用型、复合型卓越经济管理人才为目标。应用型人才是指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为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类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4]。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种及以上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5],其实质是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严格界限,突出人的知识融合、能力整合、技术集成等复合性特征。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行”,复合型人才强调的是“知”,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统一于工作实践中。跨学科、应用型、复合型这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跨学科”是人才培养的背景,“应用型”和“复合型”则是人才培养的目标[6]。因此,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卓越审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要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标准与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特征为导向,培养具备适应当前审计发展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复合知识结构和过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人才队伍,这样才能在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浪潮中,发扬审计精神,传承审计理念。

(一)培育道德之魂。审计是一项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其本身具有非常强的道德操守性,审计署提出“依法、求实、严格、奋进、奉献”的审计精神,用以引导审计人员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明确了审计人员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其中,“依法”要求审计人员牢固树立对法律负责的精神,秉公审计,严格执法,依法履行审计职责,敢于揭露和处理各种违法违规问题,切实维护法律尊严;“求实”强调了诚信这一品质的重要性,诚信是审计行业的本质要求,也是审计行业发展的生命线,审计人员需要以诚信为根本,秉持对党和国家及审计事业无限忠诚的态度,切实维护民众和被审计单位的合法权益;“严格”是提升审计质量的基本要求,对审计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格问责,有利于增强审计的质量意识;“奋进”要求审计事业和审计人员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自我完善;“奉献”与廉洁相联,审计人员要做到廉洁奉公,这样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公正性才会有所保障。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并非通过强制的规定来执行,而是通过内心信念来自觉要求自己,所以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文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培养审计专业学生守法善制、忠诚守信、廉政自律的思想品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筑牢知识之基。迈克尔·吉本斯将知识生产模式分为“模式1”与“模式2”。在“模式1”中,知识生产主要在单一学科、认知语境中进行;而在“模式2”中,知识生产源于应用情境中产生的现实问题,通过多学科间的互动合作在应用语境下实现知识生产,弱化了学科界限[7]。在“模式1”和“模式2”知识生产系统拓展的基础上,美国学者卡拉雅尼斯和坎贝尔又提出了“模式3”知识生产方式,其核心概念是知识集群,强调突破各学科固有知识边界,改变跨学科中的多学科硬式拼接现象,促成学科柔性会聚,形成多层次、多维度、集群式的网状知识群[8]。在当前互联网的推动下,知识的更新和融合速度不断加快,学科交叉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9]。当前,审计工作的对象已经从单一财务角度的检查转变为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评价。审计机关除了需要经济、金融、工商管理等传统专业,还对环境工程、交通运输、建筑、土木、水利等工程类专业产生了需求,也对哲学、法学、历史等专业产生了需求。审计人才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型”向跨学科、多领域的“复合型”转变,需要具备这些相关的跨学科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途径与方法论。这就要求高校应科学、合理地选择和组织审计专业所需的学科知识,使不同学科知识柔性汇聚并以一种新的知识组合方式呈现给学生,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跨学科知识规划体系。

(三)培养能力之本。在掌握综合性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高校审计教育必须突出能力培养。在传统经济中,货币资金、固定资产等有形资产的投入起着经济再生产的决定性作用,但在知识经济的当下,信息、技术等无形资产开始发挥决定性作用。人们的资本观念也从人、财、物的有形资本观扩展到包括有形资源而又以信息(数据、知识、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无形资本观[10]。信息化环境对卓越审计人才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力:一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审计署“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强审的要求,加强审计技术方法创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信息爆炸时代对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审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审计工作正从现场审计为主向后台数据分析和现场审计并重转变,这要求新一代的审计人员要更加精通计算机技能,来胜任新时代的审计数据分析工作。二是综合管理能力。当前审计工作的重心逐渐转移到数据信息的有效采集、审计证据的有效获取以及职业判断的有效运用等方面,审计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审计工作的新需求。三是创新实践能力。随着大量新事物、新观念、新技术的不断涌入,审计人员亟待创新工作方法,勇于开拓,不断改进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提升适应新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跨界融合教育理念下卓越审计人才的培养路径

审计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等途径实现,而高校承担的审计学历教育处在整个教育体系的源头,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对审计行业的发展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11]。因此,围绕新文科的跨界融合理念和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履行人才培养的使命和责任。

(一)设置通专结合的跨界课程体系。新文科教育旨在实现能力提升与人格养成的统一[12]。课程体系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高校需要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两个维度打造以通为主、通专结合的审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大学通识教育的开设,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体系的优化重组,是各学科之间沟通的纽带和桥梁,能有效促进各学科之间的跨越和融合,起到推动各个学科发展的提质增效作用。在专业拓展课程设置方面,注重与边缘相关学科之间的协同发展,并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有机融于审计学,多维度地拓展审计专业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

(二)探索理实并重的实践教学模式。审计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审计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我国高校审计教学大多重理论、轻实践,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充足的实训基地,二是实践课程设计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由此造成学生的实践性较差。高校要着力探索理实并重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建构知识和能力。首先,可以针对学科教学所需的审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开展审计虚拟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财税一体化虚拟实训等实验教学,也可以借助校内实训平台对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管理能力以及职业判断能力等实操能力进行专项训练。其次,可以在课堂理论传授环节开展实景式教学活动,通过实景交互体验式教学克服传统课程讲授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不高的弊端。

(三)组建校内外资源互补的协同育人平台。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多个平台支撑。高校可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科研机构等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互动的协同育人平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向高校提出职业岗位的要求和技能标准,从而使教学更贴近企业的生产实践和社会需要。此外,在学校专业课教师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聘请联合办学的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人士担任校外导师,结合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实现资源互补。

(四)强化国际化视野培养项目。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家、地区以及不同族群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教育的国际化也越来越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审计准则、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日益趋同,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战略的不断推进,使得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审计人才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可引入国际化的审计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国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实习机会,增设短期的海外学习课程、学生交换项目等,帮助学生熟悉国际规则,增进国际理解,拓展国际视野。在学习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也要积极推介我国特色审计理论和制度,逐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和全球胜任力,使学生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为我国争夺国际制度话语权。

(五)建立多维度的教育评价机制。当前阶段,我国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基本依赖于考试进行教育评价,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单一评价标准,造成了审计专业学生“重理论,轻实务;重记忆,轻理解”的现象,极大地削弱了高校教育效果,降低了高校教育质量。卓越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满足新时代经济强国建设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其评价既要着眼于发展个性,又要符合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人才在知识融合度和能力应用性方面的要求[13]。根据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在对审计专业人才进行评价时应当考虑素质、知识和能力等多个维度,以此考察学生的职业道德操守水平、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专业理论的实际应用水平等。

三、结语

在新文科建设蓬勃推进的过程中,全国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新文科人才培养方案,以新的教育形式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审计学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一方面需要学科自身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尤其是重视智能化、信息化等新科技浪潮对于经济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在提升专业建设与完善课程设置上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更迫切地是需要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将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具备快速学习能力与跨学科融合基础的高素质审计人才的培养上面,使其能够应对各种更高专业要求的业务工作。从长远来看,信息技术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审计工作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新文科建设则为哲学社会科学同新技术革命形成交叉融合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契机。审计人才的培养既有自身的学科特点与内在要求,例如对于职业道德和价值判断具有更加具体而严格的要求,因此,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尤为关键;同时,高校需要进一步完善跨学科审计人才的培养路径,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共享、国际合作等方面,探寻实现培养审计学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具体方案,使卓越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可以落地,完善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使其能够在维护良好的社会市场秩序与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方面作出更多的贡献。

作者:李程宇 朱聪慧 李蕊蕊 单位:郑州轻工业大学产业与创新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