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人事管理策略(3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人事管理策略(3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人事管理策略(3篇)

第一篇:地方高校人事管理的信息工作研究

摘要:人事信息资源是高校人事部门的战略性资源,对它的开发和利用是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地方高校的人事管理信息工作,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人事管理信息工作稍显落后。加强地方高校人事管理的信息工作,需要建设专业化信息工作队伍,分梯度研发人事管理信息模块,建立人事管理信息互动机制,提高人事管理信息服务于学校决策的水平。

关键词: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工作

高校人事部门是学校行政管理的核心部门。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教职工的切身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人事管理工作的质量好坏、效率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认可度,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效益。随着地方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地方高校人事管理信息量大幅度增加,信息更新速度明显加快。人事信息资源是高校人事部门的战略性资源,对它的开发和利用是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人事管理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随着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人事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实现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和规范化,已成为地方高校人事管理的必然趋势。

一、地方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地方高校大都建立了人事管理基础信息库,内容包括教职工履历、学历学位、教育培训、职称评聘、职务任免、考察考核、聘期绩效考核、工资统发变动、社会保险、出国出境、录用调离、辞职退休等等。人事管理基础信息具有权威性、时效性、政策性强的特征。因此,基础信息数据库需要经常维护、及时更新,扩充相应的信息指标及代码,充实信息内容,以确保信息的权威性、时效性。同时,高校人事部门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可以避免数据的失误和丢失,提高信息查询速度,优化信息处理程序。目前地方高校均已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使得学校能突破传统媒体的限制,实现信息整合、传播、多方交流的新功能。地方高校人事部门依据这一大好发展形势,基本上都建立了“人事处主页”,部分人事信息,如工资政策法规、职称评审政策、岗位设置情况、人事管理动态、师资队伍状况、报到离职流程、著名学者特聘教授岗位、人员招聘信息、工资福利和离退休审核与统发等,上网。教职工通过网上系统,不仅可以查询相关信息,了解办事工作流程,而且可以直接在网上办理部分事项。虽然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数据库处理软件的应用,使得地方高校的人事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人事管理信息量的大幅度增加、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地方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工作稍显落后。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人事管理信息采集、归类及整理上没有统一代码和统一口径,各部门采集信息碎片化,造成各部门重复劳动,报送的数据口径不一致,工作人员难以减轻信息处理的事务性工作。第二,目前地方高校人事部门和教职工的互动仍然以教职工来访、工作人员接访的方式为主,网络平台的自助互动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这不仅造成了人事工作人员将大量工作时间用于接访的局面,而且也使得人事管理中的政策执行工作推进缓慢。第三,由于地方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所以,在对人事信息进行后期分析、整理,并利用分析、整理得到的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指导学校制定选人用人政策、设计和改进绩效方案、制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等方面,信息工作的作用还未得到全面发挥。

二、加强地方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工作的措施

笔者根据多年的地方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经验,结合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就加强地方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1.建设专业化的人事管理信息工作队伍。要做好人事管理的信息工作,首先就要建设一支沟通能力强、具有信息知识与技能的人事管理信息专业人员队伍,并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信息管理体制。专业人员负责采集人事管理信息,并将各种散乱的、无规律的、无系统的信息,使用统一代码加以录入、整理、归类,使之成为可供利用的信息资源库。当这种资源库真正建立起来后,人事工作人员就能减轻一部分事务性工作,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人事招聘、人员甄选、绩效改进、师资队伍建设等战略性课题研究上。[1]人事管理信息工作涉及到很多新知识和新技能,比如办公软件的使用、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以及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新型数据库应用等等。为保证人事管理信息工作的顺利实施,必须不定期地对有关人员进行网络和相关软件使用的培训。

2.分梯度研究开发人事管理信息模块。人事管理信息的研究开发,可以分模块按梯度逐步进行。具体步骤是:首先建设面向人事工作业务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模块,如招聘报到模块、考核评价模块、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模块和工资统发变动模块;其次建设面向人事工作业务的相关模块,如出国管理模块、合同管理模块、师资培训模块、离校模块等;更高层次的研究开发是与人事工作业务相关的信息的外延式扩展模块,如人员经费统计分析模块、师资经费分析模块、师资队伍管理模块等。此外,还有与教务处、科技处、组织部及财务处等对接的模块,如教学、科研、干部管理模块,教师公寓管理模块,财务工资数据对接模块等。按照梯度逐步开发人事管理信息模块,既可以提高人事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增强人事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也可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使人事管理的信息工作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3.建立人人参与的人事管理信息互动机制。人事管理的信息互动,能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了解教职工的诉求和建议,开展对外宣传。做好人事管理的信息互动,有利于教职工理解人事工作的政策性,便于人事管理工作的推进;有利于高校对办学中心工作实施引导,规范教职工的专业技术评聘和考核的管理;有利于提升高校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

(1)设置能实现有效互动的三级用户人事管理信息机制。要实现人人参与的全方位互动,可以设置三级用户人事管理信息机制。具体是:一级用户为人事处各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拥有最高的权限,可以查询和修改信息,可以控制其他低级别用户的使用权限;二级用户为各二级学院人事专干,可以查询基本人事管理信息,集中向人事部门提交人事信息的变动情况,接受人事部门发送的人员信息变化,对信息数据进行查询、打印;三级用户为教职工本人,仅有只读权限,能查询和打印本人的所有信息。三级用户实时关注个人信息变化,可以向二级用户或一级用户进行互动式沟通,一级用户根据文件或政策要求进行审核,应修改的及时修改,依据政策不能修改的跟教职工做好解释工作。

(2)利用公共网实现与社会、其他高校、省人社厅、省教育厅和社保机构的互动。在人事管理信息工作中,网络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人事管理信息工作应实现与社会公众网的连接,使之成为一个多方交流沟通的桥梁。充分利用社会公众网的优势,及时将可公开的信息资源上网,不仅有利于人事系统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而且有利于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的社会共享,提供社会服务。在人事管理信息横向互动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数字化校园网,实现与其他高校、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社保局的远程通讯和电子政务,尽量避免公文的实体邮件传递,提高公文的交换效率,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信息良性互动。

4.以人事管理信息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决策。基于人事管理信息中的师资队伍信息,综合教务处掌握的学生人数,依据德尔菲法,可以进行师资队伍预测。通过对现有教职工的数量以及学历学位、职称、年龄结构和在各职位上的分布状态的核查,可以了解学校师资队伍拥有量及其利用潜力。根据历年人事管理信息中的师资队伍信息,可以找出人事变动规律,并利用马尔科夫分析法制定校院两级人员调配图。[2]因此,人事管理信息中师资队伍的统计分析可以用于学校的招聘、选人用人决策。人事管理信息中师资队伍的历年统计分析以及所揭示的人员甄选效度,可以用于指导学校进行人才引进、选人用人制度的调整。利用人事管理信息,建立师资队伍培养档案和优秀教职工的成长追踪档案,可以从中找出年轻教师成长的规律。依据学校的战略目标以及师资队伍建设重点,结合人事管理信息分析结果,可以适时调整与之相关的招聘策略、绩效改进、绩效考核评价、绩效分配方案等,从而使人才决策有利于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

5.以人事管理信息帮助学校改进工作评价、聘期考核、绩效考核。借助人事管理信息,学校能够在深入分析高校负担能力、办学实际、发展战略、师资队伍培养的指向性和导向性,以及同类地方高校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基础上,结合历年来绩效工资政策实施的分析和人员经费的预决算,实行有效的工作分析评价、聘期考核、绩效考核,制定更为合理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有效的绩效方案不仅能鼓励杰出、提高优秀教师留置率[3],而且能有效控制总量。绩效奖励发放不仅激励教职工,而且也传达了高校办学中心任务和目标的信息。绩效奖励是人事管理中的一个手段。依据人员经费的统计分析和高校重心工作的调整,可以设计出与地方高校发展相匹配的绩效工资方案,从而让绩效管理成为一个好的管理工具。

[参考文献]

[1]黄含其,谢陶.论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15(6):47.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3:61

[3]格哈特,瑞纳什.薪酬管理———理论、证据与战略意义[M].朱舟,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62

作者:陈静红 朱晓燕 黄晨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人事处

第二篇: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问题分析

摘要:地方高校限于思想观念陈旧、危机意识淡薄,经费投入不足,多年来在人事管理信息化进程上进度迟缓。从现状分析入手,探讨推动地方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可行性对策,并提出人事管理信息化的系统架构。

关键词:地方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

人事管理信息化是高校快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近几年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的重要基础工作。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与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人事工作质量的好坏、管理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高校的运作和服务师生水平。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2012年3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再次强调要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学校服务师生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系统化、学校管理规范化。通过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替代传统的人事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为学校发展战略服务已成为众多高校共识,并积极付诸实践。在这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思想观念、经费投入、推进力度等种种原因,人事管理信息化进展缓慢,虽有一定进展但距实用化还有较大差距。

一、目前地方高校人事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人事部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媒介,规范人事工作方法,收集各类人事信息,深入分析并充分利用,进一步提高了人事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保证了人事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降低了工作强度,简化和规范了行政程序。目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人事管理,采用一些人事管理软件,依靠网络化、OA办公系统等信息技术手段,较好地服务了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但是,由于人事管理信息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高校的大发展,对数据和信息的精准度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人事信息管理工作还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有:

1.学校管理层重视不够

人事信息管理是高校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人事资源,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有效途径,它关系到每位教职工的切身利益。要做好这项工作,学校管理层重视程度是这项工作能否顺利推进的首要前提。现在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已经开始重视、关注人事管理信息化,在人、财、物上也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投入,但对人事管理信息化目的、目标的认知还是不够清晰,对可能碰到的困难缺少预判,也没有及时分析研究[1]。人事管理信息化工作从前期系统开发、建设到后期的日常维护,硬件和软件两方面都要持续地投入[2]。在这过程中,学校管理层对其推进过程中的困难估计不足,口头上说重视,工作中实则忽视,后续经费投入不足,加上软件质量、功能不一,使得信息化进展缓慢,系统迟迟不能投入运行。而原有的传统人事管理方式仍要继续运行,最终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传统纸质和信息系统两张皮,效率不升反降,反过来又影响到管理层对信息化的负面认识和重视程度。

2.信息化建设前期规划缺失

从许多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人事管理信息化还缺乏统筹规划,由此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人事信息化工作不是孤立割裂的,它是学校整体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高校信息化应是以核心系统为主干、通用系统为支干、特色系统为分支的数据共享、业务对接的教育管理信息体系,需要认真做好前期信息化建设规划。现在很多本科院校的职能部门没有进行完整的顶层设计,工作中各司其职,缺乏沟通,根据各自需要选择了不同的管理软件,人事部门更是存在多个数据库[3]。众多的数据库标准不统一,已有的信息数据不能共享。有的学校虽已建立起统一的网络应用平台,但缺少相应的管理系统支持,管理分散、冗余。这些都使得高校人事信息化工作的信息渠道来源不一致,形成大量信息孤岛,最终造成资源浪费、人力成本增加,严重影响了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3.信息数据采集和更新阻力大

信息采集和数据库的建立是人事管理信息化的主体工作,重点是根据人事管理需要,全面、及时采集相关人事信息,这离不开广大教职工的支持和配合。前期规划的缺失,必然导致信息系统的重复建设、重复采集。在这过程中,职能部门又没有与教职工及时、有效地沟通,教职工不断地被要求填写报送信息数据,难免心有怨言,不肯配合。新建系统采集的数据,信息内容不完整、准确性差,无法及时为领导和上级管理部门提供准确可靠的统计报表和相关分析数据。系统的后续维护,信息内容更新不及时、周期长,不能及时对教职工的信息变动进行动态跟踪,不能准确地反映外部的变化。同时,不同科室需重复更新同一信息,稍有差错或滞后更新就会造成数据不一致,统计不准确等后果[4]。这些问题都制约了管理层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从而影响到了人事管理信息化的效果。

4.人事管理队伍建设薄弱

人事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关键还在于人的因素,需要有一支政治思想素质过硬、业务水平高、服务意识强的人事管理队伍来具体实施。目前很多高校的人事管理队伍力量还比较薄弱,与高校在师资队伍的重视管理方式和投入相比较,人事管理队伍建设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专业化程度不高,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学历水平普遍低于教师队伍,管理理论和水平专业性缺乏[5]。而其自身对人事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被动地开展工作,甚至工作上存在官僚作风,将工作简单化、机械化。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人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具体推进。

二、地方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及对策

1.领导亲自挂帅,实行责任分工承包

学校要加强领导,学校一把手亲自挂帅,分管领导组织实施,人事部门牵头督办,人事管理信息化工作列入对相关单位部门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工作机构,制定组织管理、规划计划、奖励考核、投入保障、交流培训等规范性政策措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有效整合学校资源,保证人事管理信息化工作正常开展。加大工作经费投入,资金到位,责任到人,为学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目标任务实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物质条件支撑。

2.建立大平台概念,做好信息化总体规划

不能孤立地看待人事管理信息化,它应是学校整体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要考虑本身的人事业务功能,更要面向学校信息化大平台,有利于与教务、科研等其他系统的数据对接,有利于数据加工利用,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个性化的增值服务。要作好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分步分期实施,避免各自为阵、杂乱无序。要统一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统一学校信息化建设各子系统的接口标准,统一文件储存格式,实现人事管理信息资源和其它子系统的数据共享,消除信息孤岛。

3.结合校情,“定制”人事管理系统

学校要结合校情,参与人事管理系统的开发研制,力求操作简便,维护快捷,使用方便。许多地方院校限于经费有限和图省力,选择其它兄弟院校开发定制的系统,或是直接买一个“大路货”成品软件,结果是“水土不服”或功能简陋。结合地方院校实际,比较合适的方式是“半定制”。也就是选择一家实力强的软件开发公司,从其客户案例中选择一个校情接近、软件功能合适的为模本,再根据自身实际和工作需要,进行二次修改完善。

4.统一信息化标准,定期采集更新数据

2002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信息化标准(学校部分)》,2006年《CELTS-33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是该标准的升级版本。该标准适用于国内的各类高校教育管理软件,可以满足各类高等学校内部及其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数据传送、信息共享等需求,使学校各类管理系统之间实现数据资源共享[6]。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按照标准中的标准代码进行信息采集,做好基础的数据标准化工作,进而落实数据库的结构标准化,保证数据录入准确、存储规范。各种原始数据的采集、录入要准确,数据维护更新要安全、及时,并能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对功能进行相应的扩充。要实现全员参与管理,建立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数据。这是人事管理赖以发挥作用的基础,需要学校各级领导带头,所有教职工的共同参与。数据库建库必须高效迅速,要周密部署、明确时间表、确保进度,避免多部门重复采集。要根据人事档案体系来收集校对信息,保证人事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人事信息完整性,系统建成后能与传统人事档案工作相结合,避免传统纸质和信息系统两张皮。建库只是第一步,要根据高校师资队伍的变化动态,定期的维护和更新信息。还要利用大平台优势,做好信息建设的集成,确立人事管理系统在各子系统中的中心地位。教务、科研、财务等职能部门按照学校工作考核周期,定期发送指定数据至人事管理系统相应子集,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实现人事信息数据有效整合,让人事信息为其他部门及广大师生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5.增强服务意识,加强人员培训

信息系统仅是辅助的管理工具,系统作用发挥关键在人。人事管理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通过多种途径主动了解掌握教职工职称、荣誉、课题等变化情况。同时,在更新系统信息后,也应采取多种方式告知教职工,培养教职工关心关注个人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度,主动配合学校进一步规范人事信息化管理。加强人事工作者的业务学习和培训,配备专门负责维护人事信息信息库的岗位。该岗位从业者要具备较强人事管理专业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相关软件,个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此外,充分利用学校信息技术中心的技术人才优势,加强技术层面的协同配合。

6.加强信息化制度建设,规范日常管理

人事管理信息化是长期建设过程,要制定信息报送、信息安全、岗位职责等相应制度,保证信息的及时更新和维护,减少人为性和随意性。人事管理涉及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与未来发展,人事信息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要加强人事信息规范化管理,在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的同时,切实保障人事管理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一是严把材料收集关,分层次做好档案材料收集工作。二是严把审核整理关。根据教职员工个人经历,对照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范围,认真清理鉴别每份材料,查漏补缺,做到鉴别认真,分类准确。三是硬件设施设备健全。根据工作需要,配齐电脑、扫描仪等等硬件设施。设施场所做到“六防”(防火、防潮、防盗、防蛀、防光、防高温)。

三、地方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

人事管理信息化构建的核心理念是“规范信息标准,实现全域共享”。依据《CELTS-33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标准》建设人事管理信息库,开发共享与管理功能,具体包括综合查询、数据维护、统计报表、数据共享接口、权限管理等,实现各子系统之间信息共享和更新、其他部门及个人对人事信息的查询和管理。

1.师生用户账号唯一性

基于学校信息化整体规划需要,同时方便广大师生日常使用,要做到校园教育信息化体系的师生用户账号唯一性。在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统一认证登录的基础上将相关业务系统的界面做个性化整合,以人员编号为关联字段,向全体师生提供“一站式服务”,不再需要逐一登录各部门网站和系统。

2.数据库信息一致性

校园教育信息化体系下,要以人事管理系统为核心系统、为主干,建立全校中心数据库,以保证核心系统、通用系统和特色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实时更新,确保数据库信息一致性。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以人事管理系统为核心数据库,涵盖了全校教职员工的薪酬分配、职称评聘、人事档案等,能够及时为学校管理层提供准确、全面的数据和分析结果,有效提高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质量及管理决策的实时性和可靠性。其它子系统须定期发送数据更新核心数据库,保证学校信息数据来源的一致性。

3.权限分级管理

为保证信息管理系统数据的安全管理,避免操作权限失控,并防止一些用户利用取得的权限进行不正确的操作,需要实行信息系统操作权限分级管理。为操作人员按照功能点配置是否有进入功能点的权限,不同的操作人员有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方便管理。人事信息系统管理员有权限管理人事管理系统的中心数据库;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其它管理系统管理员可调用中心数据库数据;教职工个人可以订制个性化功能界面,并且可以从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中各个系统中挑选个人数据生成图表;其他人员包括学生可以登录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查询教师个人简介、主讲课程、主要科研成果等个人信息。

四、结束语

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是对传统人事管理的变革,意义重大,难度也很大。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推进,地方本科院校如何结合各自不同校情,深化人事管理模式改革,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在全国同类地方性本科院校中争创一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安安.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之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26(8):86-87.

[2]金静.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进程探析[J].科技信息,2012(15):326-327.

[3]蒋莉.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9):77-79.

[4]黄军荣.构建人事信息管理系统促进高校信息大平台建设[J].办公自动化杂志,2013(9):53-55.

[5]李彬.浅析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J].企业导报,2014(19):35-37.

[6]沈锡臣,蒋东兴.高校信息标准呼之欲出:《CELTS-33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标准》全接触[J].中国教育网络,2007(3):59-61.

作者:周成军 单位:丽水学院商学院

第三篇:以信息公开推动高校人事管理工作

摘要:高校人事管理信息是教育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推进高校人事信息公开有利于促进高校信息共享,有利于公众监督,防止腐败,有利于促进校际间人员的合理流动等。当前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公开工作具有平台建设好,规章制度公开化程度高,公开范围广和依申请公开渠道建立等特点。同时这方面工作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应当从专栏建设、规范化建设等方面加强人事管理信息公开工作。

关键词:信息公开;高校;人事管理

进入21以来,人类正在经历信息化革命,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网络化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公开高等学校信息可以增强其管理透明度,保障公众、学生、教职员工合法权益,监督高等学校依法治校。公开高等学校信息也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创新高等学校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提升管理水平、促进高等学校学术自由的重要手段。高校对社会公开相关信息,既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要,也是其应尽之义务。为了做好高校信息公开工作,中国教育部在2010年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对高等学校公开信息的范围、方式、方法等做了规定。2014年又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梳理了法律、法规、规章中有关高等学校信息公开的规定,明确了公开的范围和标准等问题。这其中就内涵了人事管理工作方面信息公开的基本要求。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教师个人的基本信息,招聘信息,引进人才政策和待遇等等。这些信息的公开,不仅方便师生和更多的受众获悉信息,也有力地推动了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高校推进人事管理信息公开的重要意义

高校人事管理信息的公开对于促进高校政务公开,提高高校办公效能,进一步提升公众知情、参与和监督能力、以及人才流动和高校自身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促进高校信息共享。当今社会,信息最大限度的公开和网络资源共享己是大事所趋,也是衡量我国教育水平和办公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各个高校人事政策的公开,可以使人们通过公开的、公平的、合法的渠道及时获取到人事信息,在各个高校及有关受众当中加以利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满足高校和受众各自的需求。

2.有利公众监督,防止腐败。信息的公开,有利于增强各个高校办事的透明度,扩大同等条件下受众的知情权。教职员工全面多渠道的获悉信息,有利于对高校的民主监督。作为有价值的人事信息,由于没有相关的强制性的规定,掌握该信息的部分管理者控制信息无法通过合法的途径公布于众,信息就成为某些人牟取私利的筹码。因此,公开高校人事信息,打破信息的垄断,防止部分管理层面人员利用其掌握的信息谋取不当利益,有利于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3.有利于促进校际间人员合理科学的流动。高校人事信息的公开可能引起部分的人才流动,特别是一些院校提高福利待遇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信息必然会促成教师队伍的流动。部分学历高的部分教师会流向待遇高的中心城市施展才华,而相对偏远城市小规模的院校会损失宝贵的人才力量。这样的人才整合有利高校之间竞争,这也是优胜劣汰规则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

4.推进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公开,有利于高校对外宣传。高校人事信息的公开,无疑是高校自己对外宣传的手段。在统一规定各个高校对外宣传办学特色,扩大其影响,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5.扩大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公开范围,有利于高校自我调整和提高。完善信息公开对高校人事管理既是机遇又是一次挑战。高校利用信息公开的机会,可提高自身建设,调整人事管理政策,适应我国高校发展趋势。

二、当前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公开的特点分析

自国家和教育部颁布信息公开相关制度以后,高校都制定了自己的信息公开具体方案。我们对国内多所高校进行的调研显示,虽然目前直接针对人事管理信息公开的制度并不多,但是各校关于信息公开的制度政策也都内涵了人事管理信息公开的相关内容,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信息公开专门平台建设,提升信息效果。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信息公开的需要,高校网站的信息公开专栏应运而生,使各类信息在统一的栏目或平台集中及时,既有利于提高公众信息检索的便捷性,也便于实现信息之间的连贯性与可比性。80%以上的高校设置了招考信息、奖助学金、财务管理、人事考核等方面的专门栏目,其信息公开工作受到重视,这是进一步做好人事管理信息公开的重要前提。

2.高校规章制度类信息公开较好。高校的规章制度是规范高校运作的基础。通过调查,各校对于规章制度类信息公开做的最透明最好。以学校章程为例,它作为促进高校依法治校、科学发展的重要文件,属于高等学校规章制度体系中重要内容之一,不少学校章程还得到了教育部核准,核准后的章程不仅公开在本校门户网站,也在教育部门户网站集中对外。很多学校都开设了专门的章程建设网站,记录了该校在章程制定过程中的所有信息,方便社会公众了解并提供相关意见和建议。在人事管理方面,各校也基本都制定了人事公示制度,加强人事任免、升迁、调动中的信息公开,有利于广大师生员工监督。

3.高校信息公开范围广,高于教育部信息公开清单要求。《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是高校信息公开的最低要求,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可在清单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高校的信息公开已经超越了教育部清单的规定,尤其是在信息公开的细节方面做得很出色。比如有的高校在公布校领导因公出国的信息时,同时公布了国外邀请方的邀请函电子版。在人事信息公开中,有的高校公示了相关人员的完整简历,并加入了很多自述说明。上述做法积极、主动、完整、充分地公开了相关信息,有助于提升高校工作的公信力。

4.依申请公开渠道普遍建立。鉴于保密工作和保护个人隐私的需要,有些不宜全部公开的内容,各校通过依申请公开途径加以解决。依申请公开是指社会公众依法申请高校向其公开某方面信息的制度。依申请公开意味着高校信息公开不仅仅是学校一方的事情,公众也有主动权和选择权。截至2014年12月,在被调查高校中,已经有超过70%的高校建立了依申请公开渠道。

三、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公开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还不太完善,在加快高校电子政务进程中,我国的高校人事管理信息资源还存在信息随意性大、信息质量不高、信息地区间不平衡、信息存在误导性等问题。

1.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公开有一定随意性。虽然各校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但是由于每所学校的定位、发展侧重点的不同,导致各高校的对外信息标准各不相同,内容多少也各不相同。信息的内容和数量由学校自己掌握,而学校或者其信息部门缺乏必要的事后监督,因此的信息带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

2.高校人事管理信息质量不高。现阶段,大多数的高校都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其校园网主页的管理和维护。但是,由于人事管理信息每天都在更新和变化之中,各项相关政策有可能随时调整,导致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大都存在信息片面和信息滞后现象。

3.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地区间不平衡性。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高校信息管理发展水平上也表现为明显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国家重点院校对外宜传的内容远远多于非重点院校,东南部发达地区的院校的宣传力度大于西北偏远地区的院校。

四、加强高校信息公开推动人事管理工作

加强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公开工作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强化人事管理信息公开专栏建设。信息公开专栏是做好网站公开的重要载体。未来高校应当建立独立的人事管理信息公开专栏,并在高校网站首页显著位置予以醒目显示。此外,人事管理信息公开目录应当按照《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的类别和事项内容给予细化,并通过目录和内容有效链接到具体应公开的信息。学校技术部门要对人事管理信息公开工作以技术上的支持,有效提升信息公开专栏建设的规范化程度。

2.引进合理竞争机制,扩大信息公开范围。人事信息包括教师的基本信息、引进人才的政策和待遇等关系到高校发展的重要信息。因此对此类信息的公开,意味着在同等条件下高校之间的竞争加大。信息公开的范围越大,高校间的竞争就越激烈。当然,盲目的竞争也会引起高校师资队伍的不稳定和人才流动的混乱。所以把人事信息限定在合理的竞争范围之内,在扩大信息的同时,要保持高校人事政策的稳定和连续性。

3.处理好公开与保密尺度,稳定人才流动。高校人事管理信息的公开,应该是合理限度的公开,而不是完全的所有的信息都公开,以防止盲目跳槽引起的混乱。把公开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既要让受众最大限度的获取人事信息,又要使高校管理政策在一定层面上保护必要的人员的基本信息,促进高校的发展和保密工作。许多人事信息公开必然会引起一定的人才流动和人事管理中的变化,高校要考虑到人才的外流和人才的引进,防止盲目人才变动带来的混乱。

4.进一步规范依申请公开力度。健全依申请公开申请程序和渠道。尚未开通申请渠道的学校应尽快开通,确保公众方便快捷地提出申请,保持申请渠道的畅通性。应在网站醒目位置提供信息公开申请表格的文档,供申请人下载使用。对申请信息公开的回复要认真对待,按时、规范答复。依法应公开的信息要及时、全面地提供给申请人,已经主动公开的应当告知获取的方式,不予公开的要说明依据、理由和救济渠道。

总之,加强对高校人事管理信息的公开对于高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实现高效的人事管理,成功的构建高校电子政务系统,需要国家政策上的倾斜,管理者的重视,网络技术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硬件设备的支撑和资金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广大师生密切配合和监督。

参考文献

[1]刘义.高校信息公开:现代大学治理的基础[J].图书情报工作,2012(18)

[2]成协中.高校信息公开义务的展开与个案解读[J].行政法学研究,2013(3)

[3]姚金菊.公立高校校长遴选信息公开法律问题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5)

[4]吕艳滨,田禾.推进信息公开创新高校管理[J].人民论坛,2015(14)

[5]王楠等.现代大学治理视域下高校信息公开的价值定位与动力机制研究[J].理论观察,2014(10)

[6]杨旭.高校人事信息管理公开的问题及对策[J].中西部科技,2007(9)

[7]周世云等.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信息公开问题研究[J].科学领导,2012(31)

[8]教育部.高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G].2014(7)

作者:屈宏 潘洪冰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