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线上培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线上培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线上培育

【摘要】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重实用轻人文,重技能轻素养的现象,科技与人文被割裂开来,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问题是一个令学界普遍担忧的话题。虽然大多数高校形成了通识课程体系、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多者联动的人文素养培育体系,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比如,通识课程体系中的“大学语文”课程,可能变相成为了“高四语文”,容易使学生失去主动认知人文知识的兴趣;学生社团的活跃度虽然高,但受众面较窄,无法惠及绝大多数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力图构建当代校园人文精神,但在其热闹的背后,到底能有多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等等。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养;线上培育

一、引言

人文素养的培育,应当从人文知识入手,进而内化为人文精神,从而形成相应的人文行为。我们需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了解其知识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主要渠道,采取相应策略,才能真正将人文知识输入给当代大学生,使其进一步内化为人文精神,直至最终具有相应的人文行为。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和精力大多用于网络,网络是一个无限的空间,里面充斥着海量的各色信息,一个人的有限的脑力消耗在无限的网络资讯和互动中,到底该如何取舍?能否通过积极引导和适度开发汇聚,从网络中牵引出人文素养培育的大基地?笔者认为,线上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效果也可能会是显著的。这是因为:

(一)大学生的信息渠道更多地来自于网络,尤其是向手机端转移

人文素养的培育发端自人文知识的输出,人文知识的输出当然不可避免地依赖于信息渠道。课堂和书本当然是高校人文知识输出的重要阵地,但是,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渠道更多地依赖于网络,并有向手机移动端倾斜的明显趋势。那么,我们的人文知识输出可不可以借助网络、手机等载体呢?当前,有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应该将学生从网络和手机载体中尽量拉回,让他们回归书本。比如,有人将中国人均书籍阅读量与其他国家对比,表示现状堪忧;也有人将在地铁、餐馆等随处可见的拇指族、低头族现象一一指出来,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笔者认为,如果短期内我们不能改变这一现状,那么能否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利用网络,尤其是手机移动端这样的载体呢?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秒懂百科。百度百科以前只有文字和图片的形式,现在有了秒懂百科,利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视听语言,科普一个概念、现象等等。对于受众而言,视听语言比文字阅读更轻松,更直观,印象往往更深刻,这不能不说是学习方式的进步。

(二)在年轻人群体中电子阅读、碎片阅读是主流趋势

“一个民族的阅读史,就是它的精神发育史”。有学者认为,当前的碎片化阅读是在摧毁人的深度思考能力,人们满足于浅尝辄止,不再深入思考,因而碎片化阅读被认为是浅阅读。但是,我们发现年轻人这个群体的零星时间基本上采用了电子阅读(碎片阅读)的方式,这是主流趋势。我们无法逆流,只能顺势而为。既然碎片阅读占据了年轻人的零星(业余)时间,我们的人文素养培育就要充分利用年轻人消耗在手机上的碎片时间,进行人文素养渗透和培育。

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线上培育策略

(一)抢占掌上阅读阵地,开发手机APP

手机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最离不开的电子产品。为什么?因为手机几乎可以承载一切,它不再仅仅是个通讯工具,更是实现音乐、阅读、支付、影像、互动等功能的方便携带的电子产品,被誉为“仗(手)机走天涯”的神器。既然大学生将大量的碎片时间用在了手机上,我们为何不充分利用手机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育呢?一是手机方便携带,随时可以拿出来使用;二是手机阅读不仅仅有文字和图片,它还包括影像,而影像是最有吸引力和最轻松的阅读。三是手机可以承载几乎所有的网络信息。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阅读的方式,将原本只呈现在电视、书本等载体上的内容予以吸收。比如口碑很好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可以在手机端播放。一个小小的手机端,可以承载无穷的海量信息。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手机这一掌上阅读阵地,开辟出人文素养培育基地。比如,我们可以开发专门用于人文素养培育的手机APP,精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的文、史、哲、艺等内容,通过在APP上打卡签到的方式,监测学生的学生时长和学习内容,以此获取学分。

(二)开发慕课课程,精选网络课程

慕课的本质其实就是线上教育短视频。学知识是一件比较费脑力的辛苦活儿,如果说某一知识体系可以分解为若干个相关知识点,每一个慕课解决一个知识点,这样,学习的难度就陡然降低了。当然,慕课课程如果想要吸引受众,它除了小而精,还需要很有趣,有人气。人气从何而来?我觉得慕课的制作者要思路开阔,找到方向。比如,《百家讲坛》那么多专家学者,为何易中天和于丹火了?他们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要么是把高深的知识讲解得深入浅出,要么是能精准把握受众的痛痒点和兴趣点。纵观网上的慕课课程,参加学习的人数只有几百到几千的往往占多数,达到上万学习人数的课程相对较少。这说明,我们的慕课课程还需要进一步开发,找到大学生的需求点和兴趣点。如今网络课程非常多,质量不一而足,不少精品网络课程需要付费才能学习。如果学校能够整合网络课程资源,从浩瀚的网络课程当中挑选精品,通过学校购买的方式让学生免费学习。这样,网络课程完全可以实现对高校人文课程的补充,缓解部分高校人文课程师资紧缺的困境,通过借力网络课程,弥补校内人文资源的不足。

(三)线上引流,线下引导

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活跃程度非常高。他们对网络上的新闻、事件和人物的关注度高。然而,网络上的言论观点五花八门,其中的对立与冲突往往使得大学生不知所从,陷入茫然和困惑。如何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热议事件和人物中做到启智明理,而不是误入歧途?笔者认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恐怕要从线上引流开始,学校通过校园辩论、讲座等形式,把网络热点带入当下,代入校园,实现线下的引导,从而在道德品质、法制意识、价值判断、审美教育等方面,实现人文教育目标。总之,线上线下必须联动,从线上培育回归到线下教育,才能真正把握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命脉。

作者:龙国莲 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