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线上培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线上培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线上培育

【摘要】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重实用轻人文,重技能轻素养的现象,科技与人文被割裂开来,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问题是一个令学界普遍担忧的话题。虽然大多数高校形成了通识课程体系、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多者联动的人文素养培育体系,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比如,通识课程体系中的“大学语文”课程,可能变相成为了“高四语文”,容易使学生失去主动认知人文知识的兴趣;学生社团的活跃度虽然高,但受众面较窄,无法惠及绝大多数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力图构建当代校园人文精神,但在其热闹的背后,到底能有多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等等。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养;线上培育

一、引言

人文素养的培育,应当从人文知识入手,进而内化为人文精神,从而形成相应的人文行为。我们需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了解其知识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主要渠道,采取相应策略,才能真正将人文知识输入给当代大学生,使其进一步内化为人文精神,直至最终具有相应的人文行为。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和精力大多用于网络,网络是一个无限的空间,里面充斥着海量的各色信息,一个人的有限的脑力消耗在无限的网络资讯和互动中,到底该如何取舍?能否通过积极引导和适度开发汇聚,从网络中牵引出人文素养培育的大基地?笔者认为,线上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效果也可能会是显著的。这是因为:

(一)大学生的信息渠道更多地来自于网络,尤其是向手机端转移

人文素养的培育发端自人文知识的输出,人文知识的输出当然不可避免地依赖于信息渠道。课堂和书本当然是高校人文知识输出的重要阵地,但是,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渠道更多地依赖于网络,并有向手机移动端倾斜的明显趋势。那么,我们的人文知识输出可不可以借助网络、手机等载体呢?当前,有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应该将学生从网络和手机载体中尽量拉回,让他们回归书本。比如,有人将中国人均书籍阅读量与其他国家对比,表示现状堪忧;也有人将在地铁、餐馆等随处可见的拇指族、低头族现象一一指出来,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笔者认为,如果短期内我们不能改变这一现状,那么能否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利用网络,尤其是手机移动端这样的载体呢?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秒懂百科。百度百科以前只有文字和图片的形式,现在有了秒懂百科,利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视听语言,科普一个概念、现象等等。对于受众而言,视听语言比文字阅读更轻松,更直观,印象往往更深刻,这不能不说是学习方式的进步。

(二)在年轻人群体中电子阅读、碎片阅读是主流趋势

“一个民族的阅读史,就是它的精神发育史”。有学者认为,当前的碎片化阅读是在摧毁人的深度思考能力,人们满足于浅尝辄止,不再深入思考,因而碎片化阅读被认为是浅阅读。但是,我们发现年轻人这个群体的零星时间基本上采用了电子阅读(碎片阅读)的方式,这是主流趋势。我们无法逆流,只能顺势而为。既然碎片阅读占据了年轻人的零星(业余)时间,我们的人文素养培育就要充分利用年轻人消耗在手机上的碎片时间,进行人文素养渗透和培育。

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线上培育策略

(一)抢占掌上阅读阵地,开发手机APP

手机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最离不开的电子产品。为什么?因为手机几乎可以承载一切,它不再仅仅是个通讯工具,更是实现音乐、阅读、支付、影像、互动等功能的方便携带的电子产品,被誉为“仗(手)机走天涯”的神器。既然大学生将大量的碎片时间用在了手机上,我们为何不充分利用手机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育呢?一是手机方便携带,随时可以拿出来使用;二是手机阅读不仅仅有文字和图片,它还包括影像,而影像是最有吸引力和最轻松的阅读。三是手机可以承载几乎所有的网络信息。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阅读的方式,将原本只呈现在电视、书本等载体上的内容予以吸收。比如口碑很好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可以在手机端播放。一个小小的手机端,可以承载无穷的海量信息。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手机这一掌上阅读阵地,开辟出人文素养培育基地。比如,我们可以开发专门用于人文素养培育的手机APP,精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的文、史、哲、艺等内容,通过在APP上打卡签到的方式,监测学生的学生时长和学习内容,以此获取学分。

(二)开发慕课课程,精选网络课程

慕课的本质其实就是线上教育短视频。学知识是一件比较费脑力的辛苦活儿,如果说某一知识体系可以分解为若干个相关知识点,每一个慕课解决一个知识点,这样,学习的难度就陡然降低了。当然,慕课课程如果想要吸引受众,它除了小而精,还需要很有趣,有人气。人气从何而来?我觉得慕课的制作者要思路开阔,找到方向。比如,《百家讲坛》那么多专家学者,为何易中天和于丹火了?他们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要么是把高深的知识讲解得深入浅出,要么是能精准把握受众的痛痒点和兴趣点。纵观网上的慕课课程,参加学习的人数只有几百到几千的往往占多数,达到上万学习人数的课程相对较少。这说明,我们的慕课课程还需要进一步开发,找到大学生的需求点和兴趣点。如今网络课程非常多,质量不一而足,不少精品网络课程需要付费才能学习。如果学校能够整合网络课程资源,从浩瀚的网络课程当中挑选精品,通过学校购买的方式让学生免费学习。这样,网络课程完全可以实现对高校人文课程的补充,缓解部分高校人文课程师资紧缺的困境,通过借力网络课程,弥补校内人文资源的不足。

(三)线上引流,线下引导

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活跃程度非常高。他们对网络上的新闻、事件和人物的关注度高。然而,网络上的言论观点五花八门,其中的对立与冲突往往使得大学生不知所从,陷入茫然和困惑。如何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热议事件和人物中做到启智明理,而不是误入歧途?笔者认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恐怕要从线上引流开始,学校通过校园辩论、讲座等形式,把网络热点带入当下,代入校园,实现线下的引导,从而在道德品质、法制意识、价值判断、审美教育等方面,实现人文教育目标。总之,线上线下必须联动,从线上培育回归到线下教育,才能真正把握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命脉。

作者:龙国莲 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