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人文历史纪录片真实性构建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人文历史纪录片真实性构建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人文历史纪录片真实性构建浅析

摘要:和一般的影视作品不同,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性,不论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段进行加工处理,真实性都是纪录片不可动摇的底线。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情感、真实的细节、真实的故事脉络……这些为纪录片带来了无可比拟的震撼力和冲击力,基于此,文章将以《大儒朱熹》为例,探讨人文历史纪录片创作中,如何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最大程度还原人物以及事件的本来面目,从而引发受众的共鸣,以期对人文历史纪录片真实性构建提供有益性的探索。

关键词:人文历史;纪录片;主观真实;客观真实;符号真实

真实不仅是纪录片的生命线,也是纪录片的真正魅力所在,如果把纪录片比作一道菜,那么真实性就是其实实在在的原材料,只有具备“真材实料”这个前提,各种艺术加工的“调料”才有发挥的空间,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才有诞生的可能。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大儒朱熹》正是以真实史实为基础,有理有据,有细节可触摸,为观众讲述了一代大儒朱熹筚路蓝缕、孜孜求道的一生。一位生活在800多年前的儒者,他为何能够跨越时空,为今天的人们所铭记?他的传世经典《四书章句集注》《家礼》《近思录》《楚辞集注》……他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等名句,为何依然如同黄钟大吕般深入中国人的生活与三观?走进朱熹,单就与之相关的几个数字,就足以让后人对他肃然起敬。第一个数字是2000万。朱熹学识渊博,著述极丰,一生的著作超过2000万字,清代著名史学家全祖旺称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第二个数字是40。朱熹毕生用将近40年的时间撰写、修订一部《四书集注》,可谓倾注了一生心血,他说“若理会得此四书,何书不可读,何理不可究,何事不可处”。确实,他所集注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是从浩瀚的中国典籍中精选出的中华文化精髓并加以阐释,至今依然被奉为国学之基;第三个数字是47。据专家统计,朱熹生平曾在47个书院读书讲学,其中由他创建或修复的书院就达7个,可谓南宋后复兴书院教育的最大功臣。如此一位影响深远的文化巨人,该用怎样的视角去还原他的本真面目呢?片子创作之初,团队就定下了一个基调:要呈现一个真实可信的朱熹。所以一开始创作团队就摈弃严肃的学术面孔与圣人的打造,回归日常,回到人性,用今日之心去感受朱熹当年的心跳和呼吸,力求还原历史现场,找寻古今思想与情感的共鸣。

一、历史细节的客观真实构建

暨南大学金震茅教授曾在《类型纪录片:影像里的中国》一书中强调:“类型纪录片的研究要从宏大叙事走向历史细节”[1],挖掘典型、生动的细节是纪录片真实性的重要物化方式之一,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最贴近现实的情感往往是通过细节表现出来的,虽然年代相隔遥远,但拨开历史烟云找寻真实生动的人物故事细节,能够赋予人物更立体生动的形象,使作品更具丰富的内涵,这对于纪录片的感染力、表现力有着非凡意义。更为关键的是,这些故事细节独立于个人之外,呈现的是历史最本真的客观面貌。《大儒朱熹》的艺术总监、总撰稿之一的资深纪录片人孙原老师曾在策划会上强调,“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对导演组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理清历史事件的脉络和走向,还要将支撑事件内涵和诸多人物特殊个性的种种细节呈现出来,真实再现一位思想救赎者、殉道者孜孜以求的一生”。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折射出朱熹等人的儒者个性,将士大夫阶层卷入南宋朝廷党争、人物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交织、学术流派林立而程朱理学脱颖而出的史实,环环相扣地铺垫与映衬朱熹百折不挠复兴儒学的万古恒心?创作在挖掘史料典籍的过程中不断梳理,在历史事件中找到许多令人动容的真实细节。比如第六集讲到朱熹晚年陷入“庆元党争”,在爬梳史料的过程中,创作团队发现,此时朱熹虽身处“党禁”风暴中心,被人罗织六大罪状,但他却在遭贬后超然物外,隐居武夷地区的建阳考亭,依旧带徒讲学,传播思想。当听闻有人上书“斩朱熹以绝伪学”时,朱熹一笑置之:“死生福祸,久已置之度外,不必过虑”,还专门步行赶路到麻阳溪畔,矗立桥头为遭贬湖南的大徒弟蔡元定送行。面对宰相好友赵汝愚、爱徒蔡元定等人惨遭流放,自身被诬“伪学魁首”、位列党禁名单第五名的朱熹,真的是“神一般的存在”吗?再往下深入剖析,另外一条线索吸引了创作的注意。遭伪学之禁的老迈朱熹,竟然开始了另外一项艰辛的计划——撰述文学经典《楚辞集注》。很多门人不解,“先生平居教学者,首以《大学》《语》《孟》《中庸》四书,次而《六经》……乃独为《楚辞》解释其义,何也?”[2]带着同样的疑惑,我们寻踪发现,对《楚辞》的注解论述,贯穿了朱熹最后五年的庆元党禁生涯。朝廷毁禁理学,朱熹便借助屈原的文学经典忧时悯世、唤起世人对家国命运的呐喊。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朱杰人教授所言,“他好多话不能说,但是他用这种方式,来表明他对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一片忠心的人,对这种人的一种崇敬。”他要借书铭志,要借《天问》《九歌》般的呼喊与歌唱,让自己的追寻真理大道的精神得以自由翱翔。接下来,史书记载,朱熹逝世前最后一刻,也许感觉到自己头巾有些歪,特意示意身边人将头巾扶正。这一细节极具深意,我们特别加以“情景再现”——朱子的一生,至死都是浩然正气。与一般的普通人一样,一代大儒朱熹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也有愤懑,有孤独,有对友人离去的不舍,有壮志未酬的伤怀……让许许多多有内核的真实故事细节得以再现,朱熹作为一个真实凡人的不平凡之处便显现无余。然而对于纪录片的整体解构而言,这些碎片化、片段式的细节无疑就像是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如何将之串联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几经探索之后,《大儒朱熹》用故事化的叙事手法弥补了这一先天的缺陷,就这一段历史而言,片中以“庆元党争”为叙事的中心点,并由它衍生、辐射开来,用与之相关的故事来有层次性地丰满人物形象和性格。朱子和门人的故事、朱子著书立说的故事,朱子以文会友,与辛弃疾、陆游欧之间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以及所挖掘细节的串联,种种构成了历史的宏大叙述,永远站在观众的立场和兴趣求知求解——《大儒朱熹》正是以这样方式突出细节感染力、突出情感叙事方式,力求为观众呈现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朱熹。也正是这样的情感细节表达,让《大儒朱熹》得以逐渐深入人心,赢得了许多观众的共鸣,并给他们带来了思想的震撼,不仅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也促进了情感的喷发,韩国中央大学卢仁淑教授就表示:看完我欲罢不能,导演想要体现和表达的主旨,专家的评价以及片中所展现的细节,始终吸引着我的兴趣。

二、艺术表达的主观真实构建

“纪录片是对现实生活的见证,是以影像的方式来记录现实的断面,从而留下历史的回声。”[3]在人文历史纪录片中,历史资料、历史遗迹的梳理和收集是关键,但是在资料、古迹缺失、或不足以呈现事件氛围或人物情绪时,我们就需要通过多元化的影视语言来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和表达,比如运用主观镜头对当时的情境进行描述,用情景再现的方式,邀请演员对当时的场景进行再现……这是一个主观创作的过程,与创作者的个人倾向、以及对这一事件的理解和看法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要想在遵循真实原则的基础上,增强纪录片的艺术表现力,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忠于客观事实本身,把过去发生的事实客观、全面、完整地再现给观众,也就是说作为一种信息传达的手段,情景再现最核心的要求,就是传达的信息、情绪不能破坏纪录片的真实感。为了尽可能呈现真实感,除了在横店基地拍摄若干“室内情景再现”,创作团队更多地选择带上演员,深入到朱熹一生长期涉足的闽北武夷山区和湘、赣、浙等地,实地拍摄融入自然天地间的鲜活朱熹。位于武夷山九曲溪第九曲的白云岩,巨大的崖头高耸入云,因常有白云缭绕其间而得名。在踩点中团队得知,这里不仅能拍出武夷山苍莽山脉,随机出现的云海也极为壮美,若能拍摄成功,十分契合朱熹“胸怀天下,孜孜求道”的意境。准备好服装、头套、以及各种道具,节目组一行人再次来到了武夷山。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摄制组的不少人员,还要兼任演员的角色。对于许多游客而言,要登上武夷山白云岩,那回旋往复的盘山蹬道和最后借助牵引绳攀登崖顶的百尺绝壁,或许并不是什么问题,有可能还能给他们带来一些乐趣,但对于携带大包小包取景拍摄的摄制组来说,无疑是一种严峻考验。为了拍摄到壮美的云海日出,摄制组凌晨两三点就从宾馆出发,车行到山脚下便卸下所有的装备,由人扛着一路摸黑拾级而上,摄像机、脚架、轨道、反光板、服装、道具一件不能落下。足足一个多小时气喘如牛地上行与攀岩,全组安全登临崖顶。伴随着东方升起的旭日,白云岩最为著名的云海奇观竟然被我们幸运地撞见。当同事王胜扮演的朱熹立于真实的武夷山云海前,摄制组施展十八般武艺,推、拉、摇、移、延时摄影、无人机航拍……一组组着实有别于三维合成云海动画的绝美画面诞生了。但见天地之间云霓流动,白髯飘飘的朱子信步崖边,在天光云影间体悟理学天人合一的精髓,思考经世济民、教化世人的大道良策。这是生动的武夷,更是生动的朱子。让武夷山水、武夷山魂与朱熹的精神与人格融为一体——这样的摄影构思,被导演组贯穿整个六集巨制中。武夷有四季,季季皆大美,冬雪秋叶,夏瀑春花,哪个不是朱子质朴高洁的精神化身?最让摄制组庆幸不已的,是这年春节前武夷山几十年未遇的罕见大雪!摄制组专门带着演员从福州赶赴武夷山,拍摄户外实景情景再现。寒风呼啸,雪压劲松,皑皑大雪中,朱熹在雪地艰难行走,身后一行深深的脚印;朱熹在冰,雪初融的溪畔静默,独听流泉;朱熹穿过荆棘,径直前行的布衣身影在无人机俯瞰下,融入起伏连绵的白色山形……那位在晚年遭遇灭顶之灾而绝不低头的朱夫子,就这样在镜头前变得厚重多义。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创作团队通过捕捉、发现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或者细节,并加入团队对于艺术创作的审美价值追求,从而赋予了《大儒朱熹》不一样的真实艺术光彩,这不仅有利于观众深刻体会人物情感,也有助于让大家以小见大,看到纪录片所体现的整体真实。

三、人物的符号真实构建

作为一种影像式的“符号”载体,纪录片不仅是现实生活信息的搬运工和刻录机,还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个人对事物的理性感知,也由此形成了所谓的“符号真实”。正如莱斯利·怀特在《文化科学》一书中指出,“文化是象征符号的总和,整个文化都是人类的符号活动,是人们通过创造而长期积累发展起来的象征性系统”,[4]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创作也属于人类符号活动的一种,它除了传递生活世界的真实外,还在为我们构建一个“人物的符号真实”,《大儒朱熹》就通过探索朱子的真实相貌,来刻画人物的“符号真实”,让观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的存在。朱子究竟长什么样?在百度上输入朱熹两个字,关于他的画像图片有几十种之多,而各不相同:有的微胖,面容白皙,留着美髯;有的貌如孔子;有的面相奇特,戴着帝王之冠,不少画像在人物右面颊都点缀七颗黑痣,类似北斗七星……关于他的长相,学术界也一直众说纷纭,不少知名出版社选用刊印的朱熹插图也五花八门、莫衷一是。从哪里入手才能找到客观而又真实的答案?须知寻找文献资料是一个既费脑力又费体力的过程。一方面你得知道这些文献确实存在,另一方面又需要你从浩如烟海的库存里把它挖出来。以前有个相声段子说某君看书,书旁边放了一本字典,字典旁边放了一本怎样查字典。找典籍档案的过程也大致如此。团队执行总导演兼撰稿的郭权老师,他就是那本教人查字典的字典,关于朱熹的各种文档文献具体出处,大体了如指掌,即使不大确定,也能根据知识储备概略猜对。在明初学者宋濂的《宋九贤遗像记》里,摄制组找到了这样的记载:“晦庵朱子,貌长而丰,……右列黑子七,如北斗状。”而明刻本《紫阳朱氏建安谱·文公年谱》中也记载说:“宋高宗建炎四年庚戌九月朱子生,是年九月十五日生公于延平尤溪郑氏寓舍,婺源井赤虹三日,面侧生七点,人并称异。”而清咸丰十年(1860)紫霞洲祠《朱子集》卷首的朱子像,以及清代画家上官周《晚笑堂画传》中的朱子全身像,右侧脸部也都画有七颗黑痣,依此看来,朱熹面生七痣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单纯的史料佐证,还不足以确保其真实性。遍访许多知名专家,得知在学术界比较公认“确为其人”的一幅画像,是朱熹的一幅对镜写真自画像。朱熹不仅在哲学和教育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琴棋书画也是样样精通。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时年61岁、即将赴任漳州知州的朱熹,大约想起一生为官屡起屡仆,为学皓首穷经,一时五味交集,对镜自画写真,并题词自警。800多年过去,如今这幅自画像的原件虽已损毁,可拓片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在建瓯博物馆,我们有幸亲眼见证了这幅自画像拓片真容——须发及右颊七颗北斗痣清晰可见,面部慈祥微笑,目光炯炯却又透着一丝坚定。没错,眼前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就是朱熹的真实模样。本片总导演陈加伟认为:“历史人文纪录片,就是有一分史实说一分话。考证、再考证!如果我们的纪录片因无知、因怠惰、因轻信、因自以为是而失实,我们将无言以对我们的受众,也无言以对不朽的朱熹。”也正是有了这样纯粹的真实,让观众有史可查,有源可循,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看完片子,却似乎完成了一场与儒学大师之间跨越800多年的心灵对话。

四、结语

纪录片《大儒朱熹》是创作团队一次充满挑战的全新尝试,对历史饱含深情和敬意,通过人物细节的深度挖掘、生动鲜活的历史再现以及严谨详实的历史考证,对朱子的一生和学术成就进行了一次全景式的梳理,为观众走进历史,了解历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想象空间,真实的刻画,让人物情感更加细腻,让人物形象入木三分。正如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梁建勇所说:“纪录片塑造出了一个有血有肉、敢说敢做、富有生活气息的朱子形象。我们从这部片子中可以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哲学家的角色,给人以温暖气息。”可以说《大儒朱熹》做到了客观之“真”和主观之“实”的完美融合,除此之外,纪录片还将宏大的历史主题和当代社会普通人的生活相结合,让历史照亮现实;将历史人物的伟大哲思放在全球化的视野加以阐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传承,这些在创作过程中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无疑为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式,在大力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希望能以此来助力人文历史纪录片的繁荣和发展。

注释:

[1]金震茅.类型纪录片:影像里的中国[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2]束景南.朱子大传:“性”的救赎之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3]朱荣清.电视纪录片创作:理论、观念与方法[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7.

[4]张少元.从“新闻真实”到“符号真实”[J].传播与版权,2015(4).

作者:雷彩霞 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