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人文历史类主流纪录片创新性表达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人文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承担着对历史和时代的忠实记载,在弘扬历史文化、宣传主流文化、凝聚家国情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1年清明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推出6集纪录片《绝笔》,节目以“绝笔”为主题内核,围绕革命先烈的遗书、家信、入党誓词等能够表露自身信念与情感的文字,在视听表达方式上做了有效创新和尝试。纪录片综合运用史料展示、情景再现、亲属采访、专家解读等方式以多元视角为史实做交叉印证,使历史和人物的呈现更加真实、立体,有效地实现了人文历史类主流纪录片历史科普、情感传递、社会教化、主流价值观宣传等功能。《绝笔》以影像之力再现了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争取革命胜利的生动图景,体现了无数党员和先进志士勇于斗争的坚定决心,传达了革命战争年代国与家之间紧密相连的深沉情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文历史类主流纪录片对受众的主流价值观传递与情感动员。
1取题角度:小切口展现大题材,微视角烘托大意涵
人文历史类主流纪录片旨在通过对过往历史的回溯引起观众对时代的思考,在选题角度上主创团队对切入角度和主题高度进行恰当把握和多维度考量,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叙事推进与情感表达,于无形之中达到主题浸润的效果,为观众带来深度启发与思考。因此,确定恰当的取题角度或切入点是人文历史类主流纪录片创作的首要环节。当下人文历史类主流纪录片的创作应充分关照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的信息获取习惯,实现宏观与微观、抽象与具体之间合理的配比与联动,既要有关注深邃历史脉络的广阔视野,也要有关照个体命运与情感的人文关怀,从而使作品既有时代律动又不乏人性温情。虽然《绝笔》6集节目内容均采取小切口的切入方式,但展示的却是一种大题材。《绝笔》通过选取革命先烈在生命的最后所留下的感人至深的文字,为观众徐徐展开一段动人却蕴蓄着深沉力量的红色往事。纪录片以“绝笔”为核心,以绝笔信为切入点邀请革命先烈的亲属后代或专家学者共同对历史进行回溯、对信件背后的故事进行探讨,勾勒出共产党员高尚的革命气节,展现出革命先烈在生命最后一刻依旧坚定的信仰与不变的追求。值得一提的是,创作者在“绝笔”的选择上,既关注到了丰富多元的书信类型,又重视书信的典型性、代表性。例如,在《初心明志叶挺》一期中,节目集中展示了爱国将领叶挺一系列亲笔信件——出狱10小时后就写下的入党申请书、亲自整理的手稿记录了与蒋介石的秘密谈话、在狱中写下的《囚歌》等,节目结合专家学者及其后代对其书信的解读,展现了叶挺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与守护。《红色恋人陈觉赵云霄》一期则从两封不同的“绝笔信”入手,讲述“丈夫就义前与妻子的诀别”和“母亲牺牲前对女儿的叮嘱”,进而传递夫妻二人不愿背叛信仰换取自由的信念,体现了共产党员对党和国家的忠诚。由此可见,人文历史类主流纪录片在取题角度上善于从细微处着手,巧借典型具体的意象串联纪录片的叙事主线,由点及面地深化主题,在层层推进中不断增进观众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取得了更好的传播效果[1]。
2叙事策略:内焦点叙事强化情感,复线叙事开掘内容深度
叙事策略最终决定纪录片主题的呈现效果,对多种叙事方式的巧思调度和灵活运用是创作者专业功力的体现[2]。因此,叙事策略的“排兵布阵”也是今天人文历史类主流纪录片创作的关键一环。好的取题角度只是一个基础,要让“绝笔”见字如面,还要善于讲故事。纵观《绝笔》6集节目内容,其中不乏亮眼的叙事策略运用。《绝笔》与传统叙事模式相比,巧妙借助文字的力量为牵引,将革命战争年代重要的人物与事件自然代出,在观看体验上更具故事性和情节性,同时也能够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每个熠熠生辉的个体形象更加生动立体地展现出来。第一,借助内焦点叙事实现情感强化,有效调动观众情绪共鸣。“全知视角”常用于传统人文历史类主流纪录片的创作中,其优势在于能够以“上帝视角”实现对全局的把控和细节的观察,在史实的把握上更加完整、准确、省力。《绝笔》在叙事策略上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内焦点的第一人称叙事方式纳入主体内容的创作和表达中,即借助革命先烈的亲笔书信表达主体情感,同时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复现革命先烈的思想与信念,并在“全知视角”发挥对历史特征和时代背景的补充与解读功能之余,借助内焦点叙事视角抵达革命先烈的内心深处,最大程度上还原人物的所思所想,使作品既具真实性又有感染力。例如,在《切切在心夏明翰》一期,该期节目的主线采用了内焦点叙事,即以革命先烈夏明翰在狱中写下的3封绝笔信展开故事讲述,节目采用大量信件中的内容架构全片,不仅揭露了敌人对革命者的残酷迫害,而且生动地描绘了革命者的家国情怀和革命理想。内焦点的限知视角叙事具有天然的亲切感,能够迅速拉近节目内容与观众的心理距离,不用过多笔墨就能达到情感传递的效果。第二,引入复线叙事结构,多维开掘作品的深度与力度。叙事结构的搭建关乎纪录片的展开进路,有深度的纪录片作品往往会突破单线叙事模式,以多线并进,最终全部支线共同回归到对内容主旨的综合反映与呈现上,使节目更具深度和力度。例如,在《切切在心夏明翰》一期中,创作者以夏明翰的革命生涯作为叙事主线,同时灵活穿插多条支线辅助叙事,即夏明翰的成长经历和家人对其革命事业的支持、夏明翰对家人的不舍与思恋等。这种主线鲜明、多条支线并进的叙事模式,使固定节目时长的单集纪录片在内容丰度和主题深度上都有了更好提升。
3情感表达:在情景再现中重现历史,在意象构建中传递情感
主流纪录片除借助基础的事实信息铺陈实现知识传播、社会教化的功能之外,也需要通过合理恰当的情感表达完成作品中潜藏的内涵与意义的传播。纵观《绝笔》6集节目,都较少借助解说词直白地表露作品中蕴蓄的情感和态度倾向,而是通过影视化的手法与特殊意象的选取和构建寓情于景,在环境变迁和意象流转中巧妙地完成社会合意,彰显人文历史类主流纪录片的力量和温度。第一,在情景再现中重现历史。情景再现常见于历史久远、相关影像资料匮乏的纪录片创作中,以丰富作品呈现的艺术表现力与观赏性[3]。生动典型的影视化再创作,在表现主体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感受变化时,比旁白和解说词更令人信服。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绝笔》适当引入了影视化的后期创作手法。例如,在《血荐轩辕陈然》一期中,纪录片通过影视化的手段再现了革命者陈然因坚持印完最后一期《挺进报》放弃了及时撤离的机会,不幸被敌人抓捕的场景,以及他在狱中面对酷刑岿然不动,积极地为狱友传递消息,即被称为白公馆《挺进报》的“小纸条”的事迹。从整体拍摄风格来看,画面大面积虚化,只展现画面中人物的轮廓,增强了历史的代入感和真实感;整体拍摄基调昏暗,多特写镜头,有助于意境的表达,强化了视觉效果上的氛围感;同时,画面中还多次交错出现时过境迁的景象与“情景再现”的历史场景,通过色彩渐变或影像叠加进行转场,展现时空的纵深感。《绝笔》将许多湮没在历史洪流中的珍贵细节做了纵深开掘和精细打磨,影视化手法的合理运用,不仅强化了纪录片的光影效果之美,也能有效带动受众的情感共鸣[4]。第二,在意象构建中传递情感。在纪录片创作中,对特殊意象的合理选取或建构不仅能够丰富作品的艺术性与观赏性,而且能够起到线索连结或点睛之笔的作用,更加自然地服务于情感传递和主题表达。例如,《绝笔》6集纪录片中反复出现油灯、圆月、窗等意象的特写画面,与整体昏暗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在特定历史时期,明亮的灯光和皎洁的月光象征革命者对革命光明前途的憧憬,隐喻革命先烈高洁坚贞的品性。借助特殊意象实现特定的情感表达,在人文历史类主流纪录片的创作中不失为一种“取巧”的做法,而恰当的意象运用能够打破长篇语言表述单一枯燥之感,给予观众眼前一亮的观看感受。同时,意象也具有“留白”的美学特质,含蓄的表达能够为观众留下更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在信息余留的空间里,可以给予观众更多主动性和创造力,这也是人文历史类主流纪录片美学风格的体现[5]。
4主题建构:用人文故事搭建主题内核,兼顾精神
高度与现实温度纪录片的主题构建离不开对文献性、思想性的开掘。《绝笔》在内容架构上充分关注宏观与微观、国家与个人的连结,既有思想高度又不失情感温度,不仅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建构,也凝聚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对国与家最深切的情感。同时,作品注重历史与当代的勾连,紧扣时代脉搏,实现了主流纪录片“真实性、政治性、意识性、艺术性”的统一。第一,在特定时间与特定对象的仪式传播活动中建构主题[6]。作品在播出时间上选择“清明时节缅怀先烈”和“迎接建党100周年”相结合的特殊时间节点,将传统仪式记忆、政治仪式记忆、共时性仪式记忆三者有机融合,通过在单集小主题下对所选历史切面和人物经历进行展示,最终集中到《绝笔》整体主题的表达上,并在仪式传播的过程中传递主流价值观、建构国家认同感。第二,通过标题、文本等显性语言信息建构主题。《绝笔》的大部分标题均能够直接表现主题,如《忠魂丹心蓝蒂裕》《信仰弥坚续范亭》《大义赴死车耀先》等。除标题外,文本特别是其中的关键词也常常起到突出主题的效果,如《绝笔》中反复提及“中国共产党”“革命者”“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关键词,救亡图存、坚定信仰、家国情怀的主题便不言自明。第三,紧扣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人文感建构主题。通过对第一手史料的收集,寻访相关专家学者、时代亲历者与英烈后代,纪录片《绝笔》建立起一个扎实完善的史料库。在作品的最终呈现中,《绝笔》不仅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以三维动画的形式对旧照片、旧资料和绝笔信进行公开展示,而且以多视角的解读深入挖掘一封封绝笔信背后的动人故事,兼具历史的厚重感和纪录片的人文性,带领观众汲取“绝笔”背后的精神力量。
5结语
人文历史类主流纪录片往往聚焦特定、重大的历史时期或重要、典型的历史人物,注重挖掘所表现对象的社会性、历史性、文献性。因此,人文历史类主流纪录片的创作需要搭建历史与现实之间对话的桥梁,以期给予当代观众更深刻的感召力。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创作者应更加关注受众的视听体验,使人文历史类主流纪录片的表达方式与观众需求更好适配。《绝笔》为人文历史类主流纪录片的创新性表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即在取题角度上不仅要契合真实的历史,而且应以小见大寻找适当的切口;在叙事策略上,要注重多种叙事方式的灵活调度,内焦点叙事有效带动了观众共情,复线叙事的加入可以从多维度呈现人物形象、多角度还原时代特征,使作品更具历史厚重感;在情感表达上,可借助情景再现的手法增强相关史实的表现力,典型意象的选取与构建在巧妙传递情感之余能够彰显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独特的美学风格;在主题建构上,要巧妙选择时间节点完成仪式传播,并注重对纪录片标题和关键文本的锤炼,紧紧把握人文纪录片的人文感,让观众耳目一新的同时,润物无声地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充分挖掘主流纪录片的思想引领价值。在建党100周年之际,《绝笔》借助影像之力再现真实历史,高度提炼人物相关的典型事例和生动细节,将深邃的主题意涵和广阔的时代精神浓缩到单集30分钟左右的时长之中,具有震撼人心的感召力。在纪录片《绝笔》的带领下,观众重温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奋斗历史,重新探寻了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革命精神。
参考文献:
[1]张梦鹤,刘冰祎.小材料新闻体现大主题思想:以小见大,让新闻更出彩[J].传媒论坛,2019(7):92.
[2]张智宇,刘成新.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叙事分析:以《记住乡愁》第三季为例[J].现代视听,2018(1):84-87.
[3]耿乔.论人文历史纪录片中“情景再现”手法运用的合理性[J].东南传播,2014(10):38-40.
[4]苏优优.浅谈电视视听语言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中的运用:以CCTV纪录片《探秘历史》系列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19):187.
[5]金响龙,吴春彦.人文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新之道[J].新闻论坛,2021(2):63-65.
[6]曾楠.试论政治仪式强化国家认同的逻辑演进[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8(1):112-118.
作者:张晓悦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