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人文历史纪录片传统文化表达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六百年间,宏伟壮丽的紫禁城不仅见证了封建王朝的兴衰,还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由北京广播电视台和故宫博物馆联合制作的十二集纪录片《紫禁城》在多个平台播出,该纪录片具有不同的创作逻辑和视觉呈现,不仅再现了一段历史,更重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特质,是主流媒体彰显时代担当与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基于此,本文将以《紫禁城》为例,探析新时代下人文历史纪录片对传统文化表达的价值呈现和创作新策略。
关键词:《紫禁城》;传统文化;创作策略;人文历史纪录片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石,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象征。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既离不开对其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也离不开对民族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人文历史纪录片不仅可以传播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还能够提升人民的文化自信,促进全球的文化交流合作,提升国家形象。2021年10月在北京卫视与腾讯视频联合播出的人文历史纪录片《紫禁城》刷屏出圈,该片按照时间历程围绕宫廷内的人与事进行着主线逻辑的叙述,从历史的视角出发,通过视听呈现和文本解说,由主持人行进式地讲述,不但重现出多个历史重大事件,而且还重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及文化特点。
一、价值呈现:人文历史纪录片的价值凝练
纪录片的选材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由于纪录片类型呈现出多样性趋势,拥有不同类型的素材,因此建构出了纪录片价值。人文历史纪录片是我国当前最火热的纪录片类型之一,它的价值是多样性的,包含着审美价值、教育价值、文化交流价值等,最突出的则是史料价值与文化价值。比如近些年广泛好评的《圆明园》《苏东坡2020》《紫禁城》等一系列人文历史纪录片在寻找历史的踪迹与共鸣的同时,展现了华夏历史文化,让受众感受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魄力。新时代背景下,人文历史纪录片继续着美学引领,发挥着深远的社会影响力。
(一)史料价值
史料价值是人文历史纪录片的根本。其作为人文历史纪录片根本的原因就是能够真实反映出历史事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文历史纪录片能够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貌,展现出历史进程和每个历史人物的风云故事,对于进一步补充历史文献和档案具有重要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与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切合。”[1]对于我们华夏民族的历史,华夏子孙有着浓烈的共鸣感与自豪感。从历史书籍数量上看,我国的历史书籍种类丰富,数量繁多,不仅有编年体史书,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孔子的《春秋》以及左丘明的《左传》;还有纪传体史书,《汉书》《晋书》和《新唐书》等;纪事本末体史书《宋史事本末》《西夏纪事本末》等类型。人文历史纪录片针对这些史书及遗留古迹进一步考究,采访著名专家学者,以专家的视角权威解读历史事件与民间传说,结合影视语言传达传统文化历史讯息,再现真实历史重要事件。人文历史纪录片对历史的讲述和呈现不仅可以提高受众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知,还可以协助历史学研究领域的专家更好地探求历史的痕迹。如:人文历史纪录片《紫禁城》第二集《基业》,通过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朱诚如讲述永乐帝迁都北京的历史故事,理解“天子守住国门”重大历史意义。永乐七年,永乐帝朱棣不仅下令在东北辽阳设置了辽东都指挥使司,还在靠近黑龙江地区设置了一个奴儿干都司,画面呈现出永乐十一年建立在黑龙江口的永宁寺碑,体现出在东北设立国家机构,标志着此地是大明王朝的领土。《紫禁城》通过选取具有标志性的遗址文物在画面中展现,以故事化的方式呈现历史事件,让观众看到中华民族始终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开拓、不断地崛起中。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史料价值也体现在时间上。按照时间顺序来构架影片方式,增强了人文历史纪录片的条理性,使观众领会历史进程。《紫禁城》作为一部人文历史纪录片,它围绕着紫禁城内的人物及事件进行叙述。在这条主线中,一条条分支瞄准的是巩固政权、人民安危、皇家族谱的关系等内容,这对叙述内容起到了补充作用。如:第一集《王者》本文微信网页版特别推荐——文化传播讲述迁都北京的故事,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格局,大量传奇故事也由此拉开帷幕,使得《紫禁城》的内容触角实现了广泛的延展,不仅包含着紫禁城内的风雨故事,还包括紫禁城所延伸的传奇往事。《紫禁城》通过三年的时间创作,最终成片12集精品纪录片。以公元1392年,朱元璋最初迁都的心愿为切入点,以公元1420年12月紫禁城建成为起点,再到公元2020年9月“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丹宸永固,寄托着我们的期望,紫禁城的红墙金瓦永不褪色,从内心深处祈愿,从未断绝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如陈坛的琼浆玉露,经得起岁月的积淀,时间越久越浓郁,进而对追求紫禁城的真实历史起到了促进作用。人文历史纪录片展现历史地貌。人文历史纪录片《紫禁城》以古代历史文人笔墨书画文献为基础,用3DMax、CG技术等数字特效技术,将不同地域的历史风貌特征呈现给观众,让观众通过人文历史纪录片了解历史风貌,使观众在今天能够直观地感受千百年前的历史风情。例如:第一集《王者》中,通过开头《皇都积胜图》的动画设计,生动描绘大明都城南到卢沟桥北达居庸关之间的历史风貌,再现了当时北京城内老百姓的生活,借用数字技术,一片片飘渺的白云之下,一座神秘的宫殿仿佛置于仙境,它就是紫禁城。影视特效技术的运用,呈现出一种视觉奇观,令人产生一种强烈的窥探欲。人文历史纪录片为历史学领域及相关学科供给了可靠的史料实证,呈现出了紫禁城的历史地域风貌,为历史相关研究者提供了新的启发。
(二)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是人文历史纪录片的核心。人文历史纪录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中华文化深深影响了每一代中华儿女,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每位炎黄子孙要肩负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责任,做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推动者。人文历史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主要类型之一,在继承和创新中国文化精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呈现传统中式生活方式,增强文化交流,以此鼓舞更多的人探求历史足迹,寻觅文化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实践。”[1]中国以华夏历史文明为源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石,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通过人文历史纪录片对文化的记载,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因为文化价值是人文历史纪录片的核心价值,所以人文历史纪录片最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紫禁城》继承了很多传统故宫题材的优点,并且也针对性地做了一些不同视角的观察和新的考究。该片想让大家看到,中华民族正是在历史的惊涛巨浪中砥砺前行,不断地面向未来,以此来树立文化自信。第八集《盛世》讲述了许多紫禁城珍藏的历史文物,《五牛图》是唐代韩滉唯一的传世杰作,呈现着人们勤劳耕作的场景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自乾隆十七年入藏大内之后,乾隆皇帝每次看到这幅画,都要深深感慨,稼穑的艰难,重农务本的重要性,表达了乾隆皇帝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呈现人口得到繁衍,经济繁荣发展的场景。从人文历史的宏大视野去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紫禁城》引导观众以平等、不同的视角去理解文化内涵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人文历史纪录片呈现出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精神的差异,侧面反映古代不同的生活方式。人类最早修建居所仅仅是为了遮风避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情感变得丰富起来,居民在民居中投入了更多的情感和思想,民居逐渐成为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载体,具有多彩的文化价值。因政治地位不同,受礼制观念影响,居所也有着严格的宫殿、豪宅和民宅等级制度。人文历史纪录片《紫禁城》以宏观的视野,俯瞰紫禁城的全貌,将紫禁城的崇高以及尊贵表现得淋漓尽致。俄罗斯唯物主义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一件事物比任何事物都要高大,那便是崇高。”“更庞大的多,更强大得多就是崇高的显著特征。”[2]《紫禁城》通过航拍镜头以及大全景的运用,让金碧辉映的紫禁城与百姓居住的住所完全区别开来,尽显至高无上的皇家气派。人文历史纪录片内容详细,文化内涵深刻。文化是人民的灵魂,民族的基石,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助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吸引和沟通,加强文化之间的交流,彰显文化自信,深耕广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把握好各种文化交流载体展示中华元素。《紫禁城》站在历史的高度向观众呈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权威的皇家文化,包括宫廷礼仪、园林文化、宫殿建筑、古文诗歌和饮食玩乐等。第八集《盛世》画面呈现到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通过外国文物馆的众多展品的亮相,我们能了解到紫禁城的帝王,对世界的文化交流与接纳,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展示更多的是西方的藏品,如瑞士钟表、日本漆具、英国雕塑和德国青铜器等,代表西方文物和文化精神随各国使节进入中国紫禁城,这也能展现出中西方文化交流合作的频繁且热情。在平等的交流中,文化的相互理解可以给予中外带来双赢的结果。我们该当应用好人文历史纪录片这一宝贵资源,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让中国文化分享世界,让中国文化影响世界,加强世界文化交流,推动中国文化发展。
二、叙事策略:沉浸式体验穿越古与今
(一)以宏观的视野追溯历史
近年来,人文历史纪录片无论在叙事结构还是在题材上都呈现出从“宏观着眼”到“微观入手”的转变趋向。在今天,我们用不同的视野去看待紫禁城这样一个中华民族的文化集大成者。《紫禁城》以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节点为切入点,结合丰富的历史资料,实现了对中国六百年的历史梳理,呈现给观众别样的史诗气质。过去的故宫题材纪录片大多数围绕着历史文物、宫殿建筑以及故宫的文化特色进行叙述。如:《我在故宫修文物》,通过青铜器、木器和陶瓷等历史文物的展示,逐一介绍它们的故事,展示力求完美的工匠精神。而《紫禁城》除了要把故宫博物馆里很多没有完全开放的地方呈现给观众,还要把紫禁城当作我们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选取历史进程中一些具有节点性和标志性的重大历史事件,以故事串联历史表达,让观众见证中华民族自古至今不懈追求、不懈进取、不懈创新的伟大精神。紫禁城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中华民族成长过程和文化前行的见证者,通过此角度进行梳理和讲解,是人文历史纪录片《紫禁城》的独特之处。为了完成宏大的历史叙事,一方面《紫禁城》运用多种叙事视角来讲述故宫六百年来的起承转合。《紫禁城》的解说词以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全面客观地叙述历史变迁,让观众清楚地了解历史的外在整体和内在逻辑。同时,插入国家清史编篡委员会副主任朱诚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李国荣、苏州工艺美术大师陈英华等著名专家学者的访谈,以专家视角权威读解历史。另一方面,人文历史纪录片《紫禁城》通过不同场景的交替实现叙事空间的转换,增强影像的叙事效果,使受众更好地理解历史。穿梭于不同场景中的讲述人成为《紫禁城》的重要叙事组成部分。跟随讲述人潭江海的移动,镜头也不断地转换视角,不同的空间被串联起来,形成连续不断的视觉效果,不仅展现出了饱满立体的紫禁城形象,还给予观众沉浸式体验穿越古今。通过这种视角凝练的方法,可以更高效、更清楚地为《紫禁城》定位,更好地去追溯历史,将紫禁城所有的灿烂文化,以及它背后蕴藏的历史故事和情感思想更好地表达出来。纪录片的本质是展现真相,通过这一客观真实,可以触发观众对事物的思考。人文历史纪录片同样可以利用故事化的叙事模式和表演化的场景重现完整过去与现代时空转换,增加文本的可视性。为了增强该片真实感,主创团队在横店完成了对明清宫苑1:1仿建,并且利用电影手法重现历史场景。电影质感的镜头通过调色、光影等意象化处理,扩展了叙事时空,丰富了叙事视角,叙事结构更加完整。
(二)以顺时序叙事深化主题
顺时序叙事一般是基于自然的时间序列来连接素材,层层渐进,让观众能够清楚地把握纪录片的中心思想。人文历史纪录片《紫禁城》以紫禁城建成六百周年为线索,讲述了从公元1420年紫禁城建成到公元2020年“丹宸永固,紫禁城六百年”纪念展的真实历史事件。《紫禁城》是渐进的线性叙事结构,观众依靠时间脉络领悟紫禁城的历史文化,感悟《紫禁城》所凝练出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如:第一集《基业》中按照时间顺序,渐进式回顾了朱元璋与朱棣的治国理念,但在中间又添加了历史文献《永乐大典》的梳理,各个小板块按照时间顺序串联在一起,把紫禁城历史文化这一主题生动且明确地呈现给观众,起到深入身心的效果。这十二集人文历史纪录片,浓缩了紫禁城六百年的历史文化,从这十二集片名就可以看出《紫禁城》顺时序叙述:《王者》《基业》《远路》《狂澜》《际遇》《余晖》《交融》《盛世》《思危》《图存》《破晓》和《新生》。在具体的叙事过程中,《紫禁城》悬念设计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如:在第二集《基业》中,永乐帝朱棣对扩张明王朝疆土作出了决策,接下来又作出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知识财富“备辑为一书”的百科全书的打算,最终讲述《永乐大典》成为传世之作,也成为朱棣历史功绩的文化佐证。这些悬念与线索不断地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吸引着观众的目光。通过顺时序叙事,将紫禁城的各个部分连接起来。层层递进的叙事结构使观众逐渐熟悉紫禁城的历史、建筑、文学等传统文化。
三、视听表达:声画完美融合营造氛围
作为一门视听结合的多元影像艺术,人文历史纪录片也需要视觉画面和音乐来表达历史和主题。《紫禁城》以打造高水准的人文历史纪录片为主干,每个画面都经过吴志勇导演创作团队的深思熟虑,每一集曲风都别具一格,包括流行、京剧、爵士、古典音乐等多元风格。它们不仅给观众带来绝伦的视觉体验和听觉享受,也给观众带来浓烈的民族自豪感,更让观众感受到浪漫、多元、古老、繁华浓郁的文化底蕴。
(一)极致的视觉体验
人文历史纪录片的画面较其他类型纪录片更加绚丽细腻,画面的表达对人文历史纪录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声音与解说字幕也需要依附画面才能带给观众审美愉悦的审美价值。人文历史纪录片的画面布局更加生动。构图对于人文历史纪录片来讲,不仅能够展现多彩的历史地域风貌,还对主题思想进一步地升华。如:紫禁城,作为皇室的居所,其建筑风格体现了皇权的尊贵,在第三集《远路》中,利用滑轨拍摄太和殿的运动镜头,镜头逐渐向后拉伸,穿过一扇又一扇宫殿的大门,利用中心构图展现紫禁城的中央集权,焦点明晰,视觉冲击极强,显示出皇权的至高无上;第二集《基业》,介绍黑龙江永宁寺碑,利用S形构图展现黑龙江连绵不断的壮观景象,具有极强的韵律感。在展现美感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中国幅员辽阔的特点。《紫禁城》的多元构图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古代建筑的艺术水平,封建王朝威严的高贵等级,以及我国珍贵的文物。人文历史纪录片对光线与色彩的运用更具有艺术性,展现出传统中国国画般的美妙意境之美。色彩既能增强画面的美感,又能抒发创作者的情感,彰显主题以及审美主体的愉悦性。如:第六集《余晖》中,讲述明朝中后期,气候开始进入小冰河期阶段,天气变得异常寒冷,严寒天气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从公元1857年,大旱和大涝交织在一起,各地的饥荒,也成为战争的导火线。创作者采用深蓝色调配合画面中大片的雪地、一尘不染的白色,绿色的植被迅速被冰冷的白雪凝住,描述了小冰河期的同时,也映射出大明王朝即将灭亡的信息。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在纪录片中被广泛运用,为人文历史纪录片增添了多种新颖的画面呈现形式。在人文历史纪录片中,数字技术不仅可以将历史文物中的故事再现给观众,还可以将历史现实与审美观念完美结合,开阔了观众的视野,带来了令人惊叹的视觉盛宴。人文历史纪录片《紫禁城》在视听画面上实现了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为观众带来无与伦比的视觉享受。8K超高清视频技术不仅是一个先进的技术理念,更是影视产业核心技术领域的重要创新里程碑。时至今日,8K超高清视频技术在影视摄影制作中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紫禁城》则是人文历史纪录片进行8K拍摄的模范样本。在拍摄建筑文物时,8K的质感以及对历史细节的打磨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强烈的历史深度。在第二集《基业》中,在拍摄钦安殿内的玄天上帝时,文物上的纹理清晰地被呈现在画面上,在每一个细腻的雕刻中,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古代匠人们潜心绘制背后的工匠精神,从而实现视觉美感和文化底蕴的双重传递。除此之外,《紫禁城》还通过特效技术和动画技术再现历史时空,如用动画展现了靖难之役。在恪守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这种艺术表现手法使观众充分感受到声势浩大却又悲壮惨烈的战争场面,避免了史料堆砌的平淡无奇,提高人文历史纪录片的表现力和观赏性,《紫禁城》通过最好的技术手段把这些历史资料长久地留存下来。
(二)精巧的音乐表达
在影视艺术中,声音与画面内容联系紧密。声音既能渲染氛围、增强艺术美感,又能升华作品的主导思想。除了解说词、同期声等人声语言外,另一个重要声音元素是音乐。音乐可以辅助人文历史纪录片营造气势、烘托主题,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彰显人文历史纪录片的价值诉求。首先,通过音乐营造气势。如人文历史纪录片《紫禁城》就是一部时间跨度长、内容丰富的史诗级人文历史纪录片,带领我们了解紫禁城这一古老建筑背后承载的历史风霜。它的表现内容决定了它的气壮山河的主题。在每集的片头部分都运用了气势雄伟的音乐,以此衬托紫禁城的宏大叙事,给予观众大气、恢弘之感,与该作品基调基本吻合,片头部分金碧辉煌的紫禁城,红墙宫里的万重门,大景别下的紫禁城雪景,通过航拍镜头,将画面中的所有内容与开场音乐交融在一起,引导观众情绪,更有助于核心思想的表达。其次,通过音乐可以变化节奏,转换氛围。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所渲染的意境也是不一样的。音乐在作品中需要各个创作元素相互补充,相互呼应,感人的瞬间配上舒缓的音乐,轻快的画面搭配节奏快的音乐,声音和画面完美融合烘托氛围,这是人文历史纪录片惯用的方法。在第四集《狂澜》中,解说词讲到今天的江苏苏州太仓港时,音乐从开头的气势磅礴转换成了轻快的交响乐,通过音乐节律的变化,观众也能够改变自身的审美状态,缓解审美疲劳。但在即将展现公元1434年瓦剌带领蒙古族南下直取大明王朝都城北京的战争场面时,激烈的纯音乐将轻松的纯音乐取而代之,其强度让观众的情绪随着音乐的节奏变得紧张起来,这也是运用音乐节律调节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叙事基调。最后,《紫禁城》不仅是一个宏大叙事载体,还呈现了许多新鲜的文化元素。十二集《紫禁城》对应12种风格各异的主题曲,创作团队根据每一集的内容,提炼出每一首主题曲的主题理念和历史内涵,创造了12首风格迥异的主题曲,这些歌曲更像是每一集主题思想凝炼而成的标志性符号,由谭维维、汪苏泷、郑云龙、周深等华语实力歌手演绎。如:第三集《远路》讲述了郑和下西洋的海上传奇故事,第三集主题曲《在惊涛骇浪里》便诠释出了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和征服大海的勇气。音乐的广泛性与流行性的特征实现了作品主题的聚焦和影响范围的扩展,也让观众在悠扬动听的旋律中感受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这一路以来的波澜壮阔,将文化传承培育于流行之中,无形中实现主流文化的传播,并且进一步加强人们对于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自信。这种巧妙的手法为视听语言增添了更加多样的表达方式,也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四、结语
人文历史纪录片因其直观性、真实性和审美价值具有较高的可信性的可信度,它在塑造国家形象、传播民族文化特色等方面有着无以替代的作用。通过《紫禁城》我们就会发现故宫题材纪录片强大的多元价值和未来艺术创作的更多可行性。它的制作和播出不但是当今我国主流媒体响应国家号召,努力践行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人文历史纪录片发挥独特优势,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益探索。期待未来会有更多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内涵深厚的精品化人文历史纪录片百花齐放。
作者:付靖博 刘永宁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