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应用型本科国贸技能及人文素养培养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应用型本科国贸技能及人文素养培养模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应用型本科国贸技能及人文素养培养模式

[摘要]校企合作作为高校人才输送的途径之一和检验高校人才培养效果的标准之一,对于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推动和监督作用。本文以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分析了该专业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并实地考察总结了合作企业对于该校国际经贸专业毕业生的反馈情况以及合作企业对于该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的要求与期待,有针对性地提出较高可行性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建议,以期培养出新经济环境下更适合对口企业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均过硬的人才,真正实现“应用型”培养目标。

[关键词]校企合作;国际经贸专业;专业技能;人文素养;培养模式

1国际经贸专业目前校企合作实践模式

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目前与近十家本地企业展开了多样性的合作。目前,本专业与合作企业主要展开了以下领域的合作:1.1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改革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一方面实地走访合作企业,与资深业务人员探讨人才培养的方向、重点和难点,另一方面主动邀请业界人士来到我院开展座谈会,不断探索将校企合作项目融合到本科四年所有课程和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实验”“实训”“实践”“实习”和“实创“的”五实工程“培养体系。1.2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和就业途径依托与阿里巴巴的合作项目,本专业和全院都将获得一系列实践实训机会。本专业学生通过对其提供的“3+1”综合实训课程的学习,能获得就业所应具备的来自行业经验的基本技能,并通过校外实践对阿里巴巴在线“跨境电商初级人才认证”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和考试,获得由其颁发的“阿里巴巴初级电商人才证书”。该证书作为阿里巴巴合作平台下外贸、电商类企业招聘的职业资格认证证书,将成为学生参加由其组织的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的入场券。1.3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团队据调查,影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的脱节,企业认为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以及对实际业务操作流程不熟悉等成为学生被企业拒收的主要说辞。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该专业的大部分年轻教师为毕业后直接上讲台,而缺乏实操经验,不能很好地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故而导致教学内容与行业部分脱节。因此,基于应用型本科的培养定位,我院国际经贸专业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为教师提供在企业观摩学习、假期挂职锻炼、顶岗操作等实操机会,以便及时获得行业前沿知识,大幅提高实践能力,缩小书本与社会的距离,提高教学效果。

2校企合作企业对输送人才的反馈情况

与合作企业保持互动以来,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陆续对合作企业和学生进行了定期回访,力争做到多角度了解社会和毕业生对专业培养的真实反馈意见。

2.1合作企业对于我院国贸专业输送人才的反馈

各合作企业对于我院国贸专业输送的人才使用情况总体较为满意,认为我院学生专业知识较全面,且知识迁移能力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同时相关企业也提出了在对我院学生使用过程中发现的一些不足之处。2.1.1英语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鉴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对口工作岗位性质,企业在选择人才时一个首要的硬性标准就是英语能力。我院国际经贸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直注重致力于提高培养对象的英语能力,一方面在低年级时开出难度较高的(大学英语B)英语基础课,在高年级阶段更是逐步加重了双语专业课的比重。然而,学生作为英语学习先决条件的前置能力相对受限,大部分进入本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弱,所以较难取得显著的整体性教学效果。2.1.2工作态度需要更务实,脚踏实地逐渐积累。合作企业普遍反映,除了英语等硬件能力,学生对自己在工作岗位的定位和心态同等重要,少数企业甚至认为工作态度和心态比专业技能更为重要。他们认为,专业技能可以通过企业在岗培训在短时间内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但是改变心态却是长期艰苦的过程,需要当事人发挥绝对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培养成本较高。鉴于地区经济背景,本专业合作企业大多数为汽摩配件加工或出口商,工作地点通常比较偏远,条件较为艰苦。学生输送到对应企业以后,一时间较难适应工作环境,且根据企业要求需要进生产车间了解产品,而大部分学生对于汽摩配件类产品全无兴趣,工作满足感难以体现。

2.2输送到合作企业的学生对于企业的反馈

通过对部分进入合作企业的学生进行追踪访问,得到的反馈信息大致可以总结为:企业对于新近员工的人文关怀不够;本地国际贸易相关企业(生产加贸易和贸易公司两种)大多数工作环境较差或者规模较小,与择业学生的预期有一定差距。2.2.1本地企业工作环境较差或者规模较小。追踪访问数据显示,本专业学生选择就业单位的考虑因素排序依次为:公司的发展前景、薪资待遇(及晋升空间)、工作环境。其中第二个因素由于市场公开透明化,一般企业之间相差不大。剩下第一个和第三个因素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2.2.2企业对于新近员工人文关怀不够。部分进入合作企业或者对口企业的学生反映,公司与学校人文环境落差较大。尽管经历了毕业实习的过渡过程,毕业后真正进入公司工作,仍然感到不适应。或许由于实习和正式工作心态和定位不通,部分学生认为公司氛围比较紧张,上级和老板比较现实,加之工作本身不熟悉,往往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甚至萌生退意。

3企业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期待

结合以上走访和调查结果,我院国际经贸专业多次与合作企业相关负责人就本地区国际贸易及周边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企业对于国贸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或者企业期待进入本单位相应岗位的新员工通过一定时间的培养所应达到的能力从两个大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定义:专业技能方面(进一步划分为基础技能和外贸常识、平台操作能力);人文素养方面:

3.1专业技能方面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大多数外贸企业选择了顺应时代,抓住机遇完成了由传统外贸向传统外贸+跨境电商的模式转型。而企业的这一变化重组,对就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技能要求。这些专业技能一部分属于基础技能,企业希望毕业生在进入企业之间已经具备,也就是在校学习期间获得。另外一部分更具实操性的技能企业则只要求毕业生在走上岗位之前能了解基本规则,而在从业之后通过一段时间的操作演练能尽快独立处理相关业务。(1)跨境营销规则与技巧:包括传统外贸和跨境电商通用的营销技巧,如利用电子邮件进行准确的推广等手段;(2)关键词采集与运用:包括传统外贸B2B平台上的关键词设置与运用,新兴跨境电商平台(如阿里速卖通)产品关键词的采集与运用;(3)产品图片拍摄与处理:如何对产品图片进行优化处理以获得更高的曝光量和点击率;(4)营销文案策划:网站软文的撰写与编辑及产品的合理描述以获得曝光、点击和转化率;(5)平台建设与推广:公司及产品的优化和推广;(6)大数据采集与分析(客户来源、兴趣点、动机):利用B2B等平台提供的后台数据对行业、买家、产品等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找出企业本身的优势所在并加以利用推广,实现销量和利润增长;(7)沟通技巧:包括传统贸易平台和跨境电商平台下的邮件和及时聊天工具沟通技巧,如何提高与客户沟通的有效性;(8)合同谈判与订单执行:基本的国际买卖合同谈判技巧以及合同订立之后的订单跟进与管理能力;(9)跨境结算:国际买卖合同的结算方式、过程、效果管理等;(10)国际货物运输:包括传统贸易下的大宗货物运输(陆海空方式)和跨境电商下的货物运输的各个环节;(11)供应链管理: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整合以优化产品的成本结构。

3.2人文素养方面

除了专业技能,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人文素养同样有较高且全面的期待。这些素养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进人员融入企业融入岗位的时间周期,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员工流失率。而此部分素养的培养除了学校和企业共同作用外,更需要学生自身的习得和积累。(1)心态:毕业生需要正确定位从在校大学生到初入企业的新员工的转变,要把新的工作岗位当作一个全新的起点,而不是大学毕业生这一有优越感的高点;(2)积累:在工作岗位上,毕业生作为新员工应该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态度,而不是焦躁和急于求成;不管何种工作岗位,都要有踏实的工作态度,不挑拣不抱怨;既来之,则安之;(3)扎实的语言功底:除了基础外语能力和专业外语能力,本专业毕业生还需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辅助与客户的沟通;(4)持续的学习力:行业总是不断变化发展,从业人员必须具有持续不断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紧跟行业前沿;(5)协调能力:比起能力突出的个人,任何企业都更需要团结协作的高效团队,所以国贸毕业生也应该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

4针对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的期待和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外贸企业的转型对本专业人才提出新要求的同时,学校教育应当同步思考如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时代和企业的变化和需求。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试图从以下几个角度对“新常态”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4.1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校企合作

在原有的校企合作基础上,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将进一步加大与企业等第三方资源的合作力度和范围。4.1.1企业师资参与学生的职业教育。调查发现,对未来职业缺乏认知和规划的大学生占比走高,不少学生认为“毕业即为失业”。我院国际经贸专业学生情况类似,部分学生对本专业就业方向和途径认识不足。同时经过调查表明,学生更倾向于接受业界人士的就业指导和建议。因此,邀请企业师资对本专业学生进行全过程的职业教育有助于降低学生的“迷茫感”,帮助学生尽早规划就业方向并做好相应的技能储备,从主观上提升本专业学生的竞争力。4.1.2充分利用第三方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利用“阿里巴巴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基地”的相关资源,与其旗下众多本地会员企业展开合作,组织学生承包企业的部分基础外包业务,并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和过程中,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直接体验真实的业务活动,真正从心理上和能力上为就业做好准备。

4.2全面提高学生外语技能

外语技能不足对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影响巨大,很多学生表示主动放弃外贸相关岗位而转向其他企业和岗位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英语工作障碍。然而语言技能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学生的自身条件,因此在校四年不间断且高强度的英语训练至关重要。本专业将进一步加大双语课程的比例,少数主干课程进行全英文试点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实行“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教学模式。另外将组织多种类的专业内语言竞赛活动,通过奖励驱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3鼓励学生努力提升自我修养

相对于专业技能,学校对学生的人文素养部分可控性更低。本专业可以从人才培养方案上“第二课堂和人文素养”模块对学生加以指导和约束,例如:加入以班级为单位的校外团队建设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列出每学年学生必读课外书目,并以小组汇报形式进行考核,并计入相应学分;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立读书分享会,轮流在班级分享自己感兴趣的读书心得体会,创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王新哲.国际经济与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立体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人力资源管理,2016(02).

[2]王博.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英语课程增加职业技能内容的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07).

[3]郭玉芳.浅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J].才智,2015(14).

[4]李国安.“三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2).

[5]周恩德.新常态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对外经贸,2010(10).

作者:向丹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