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微生物学专业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方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微生物学专业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方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微生物学专业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方式

摘要:微生物学是基础医学和生物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微生物学专业培养的研究生是微生物领域科学研究和教学的高级后备人才,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对微生物学专业研究人员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本专业研究生全面发展培育方式的改革,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针对基础医学微生物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根据基础医学微生物学专业研究生的特点,着重探讨其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育方式的改革,为培养具有优良的科研能力、科学素养、健全人格的人才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基础医学;微生物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

1现有基础医学微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困惑

1.1教学培养存在偏移现象

基础医学微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数量偏移,生源质量下降。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的改革,研究生的招生数量急剧增加,但与临床医学专业相比,基础医学微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生源仍然短缺,完善教育方式的投入相对不足,教学培养质量下降,微生物学领域科研人才全面素养较低。课程设置偏移。微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在高校学习了较多医学相关知识,由于医学研究生专业划分较细,单科性与行业性明显,导致他们接受较多的是微生物学专业技能学习与培训,对专业之外的领域知之甚少,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较少甚至取消。培养目标偏移,以就业为导向,忽视人文和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2教学培养中科学素养培养不足

教学方式明显本科化的趋势,严重限制了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课时设置等多方面的原因,研究生教学大都以任课教师大班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必要的课堂讨论和实验环节,不利于研究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涉及内容范围较窄,主要包括学位必修课和选修课,然而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涉及的内容范围都较窄,跨专业跨学科课程较少。这种课程体系的局限性导致研究生的基础理论不能在专业基础上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和研究视野狭窄,适应能力较差,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3团结协作精神培养缺失

科研工作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团队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微生物学是在与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学以及信息科学相互渗透融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医学微生物学专业研究生顺利完成科研工作的必备条件。对环境影响的正面教育作用减弱,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困境,价值观的扭曲和信仰的缺失,对医学研究生的人格塑造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削弱了其对真善美的追求,造成人格缺陷,出现情绪不稳定、意志不坚定、处事不理智、目光短浅、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和历史使命感,甚至诚信的缺失。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不足[5]。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包括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教育两个方面,前者是依靠个人内化的道德力量实现,后者是通过个人遵循外化的行为规范来实现,两者相互作用,互为补充。虽然培养中也意识到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内容陈旧、缺乏系统性,既没有相关的课程、教材,也没有专业的师资;教育形式单一、僵化、流于形式;教育与科研训练相脱节等。偶尔也开展一些理论的宣讲,但仅仅只是传授理论,没有案例的分析和具体实践的引导,加之学术训练的严重缺失,造成了研究生的知行脱节。

2完善研究生全面培育模式的做法

为加强培育基础医学微生物学专业研究生的人文和科学素养,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2.1调整课程知识结构培养兴趣,加强科学和人文素养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微生物学的科学研究工作量大、周期长,没有兴趣支持就很难坚持下去。此外,微生物学是一个涉及大量实验的学科,决定了从事这门科学的研究就必须学会更多的实验技能和具备良好的实验思维,没有兴趣的支撑,这一切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要培养优秀的微生物领域的研究人才,必须先培养其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在课程安排上,在专业课设置的同时,针对近年流感等病毒在世界范围内频繁爆发的流行状况,增加微生物学前沿进展、科技成果和人文常识等相关的课程,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产生对微生物学研究和人文知识的兴趣。同时,作为教师,培养研究生的兴趣因人而异,多方面地引导学生,例如,提出问题后,不急于进行解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查阅文献、提出问题、共同探讨、发现学生兴趣点,有针对性进行后续的科学研究培养。有了好的开始,接下来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了[6]。通过改变微生物学研究生知识单一,加强学生基本的人文常识、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不仅利于科研论文的撰写,同时能够开阔科研视野,更多的在不同学科交叉边缘去寻找问题,解决科研问题。

2.2改进培养方法,创新精神体现科研人员的重要品质

创新精神是科研的灵魂,没有创新,一切的科研都是空谈[7]。对微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而言,创新精神不仅是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体现,更有助于提高其科研能力,进而不断推动其研究事业的进步。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必须要有在科研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实现这一切,就必须要勇于创新,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克服对权威的过度迷信[8]。现有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学习模仿、简单继承”为主的学习方式和笔试为主的考核形式,应该开展以提出问题和讨论问题多种教法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学习,以提出问题、自学、讨论教学、查阅资料、总结的教学模式,增加学习交流平台,拓宽知识面不只局限于自己专业的研究方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从发现问题中提高自己的创造力[9-10]。另一方面,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方式也不可取。实验课中增加实验课时、设计性实验项目和实验技术的培训,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参与研究实践,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增加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能力,而且从综合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的创造力[11-12]。除此之外,在研究生的教育中,为了收获更好的效果,可以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导师和学生之间可以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导师更多地承担着引导的作用,不过早地否定学生,又及时纠正错误,注意在微观上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动手,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展现自己,锻炼其科学逻辑思维和独立科研的能力[13-14]。只有加强基础医学微生物学专业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培养,提高科学素养,才能为微生物学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输送更好的人才。

2.3深入实践,注重团队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目标

学科发展分化出大量的新兴学科,更趋向于大交叉和大融合,微生物学专业的科学研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且多为大量的综合性课题。团队合作精神是基础医学微生物学专业研究生顺利完成科研工作的必备条件,发挥团队协同作用是提升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研究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烈,价值取向更注重个人奋斗,团队协作意识比较淡薄,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从小在学校接受的团队合作方面训练较少,缺少报告演讲、共同学习、共同讨论中交流思想的机会,学生口头表达、人际沟通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较差[15]。在课堂教学和自学中可尝试采用基于团队学习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团队学习的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RegRevans提出,导师在专业知识讲授中,引入“木桶理论”、“狼性文化”等理念,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在培养过程中将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与研究课题组组成学习和研究团队,通过周例会研究生微生物学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文献抄读、研究结果汇报等形式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互相启发,促使研究生思考问题更加全面,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其团队内部合作精神和团队间交流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报道知识更新周期在19世纪为50年,而20世纪末则为3~4年,自保罗•朗格朗(PaulLengrand)和埃德加•富尔(EdgarFaure)提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以来,研究生无疑是引领学习型社会形成的中坚力量。医学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更新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认知,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研究生的学习体现在知识积累、素养提升、学会科研、耐得寂寞,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不仅是基础医学研究生论文写作及科学研究生涯的必备条件,同时促进素养能力提高,使学生对知识的筛选更加具有学术性,对生活和世界理智审视与哲学思考。科研是基础医学研究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科研和耐得寂寞是科研活动的最佳条件。在研究生的教育中不仅强化学生的“终生学习”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们学会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研究生学习的意义。

2.4开设伦理学,强化人文伦理教育,健全研究生人格

健全的人格,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对于一个医学研究者来说,这更是必不可少的。伦理学教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直接有效的途径,伦理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然而在医学特别是微生物学领域里,却是一个相对陌生的课题。实验动物是微生物学科学研究的基础,对动物的尊重意味着对人类的尊重,然而目前我国的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实验动物伦理学教育并不理想[16]。国外,实验动物伦理学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多个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使用实验动物。我们应加强研究生的伦理学教育,特别是跟其微生物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实验动物伦理学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动物实验伦理学观念,掌握和遵循科学研究中的“3R”原则:即减少(reduction)、替代(replacement)和优化(refinement),善待实验动物,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使学生深刻领悟到医学科学研究的真正意义所在。导师应积极地引导研究生如何正确合理使用动物,尽可能地优化实验方案,能采用离体实验的不采用整体动物实验,能用低等动物的不采用高等动物进行实验,能少用动物就尽量减少动物的使用数量。用最少的实验动物,得到更科学的实验数据,提高实验动物的使用效率。同时在动物实验过程中,学生要避免一切的实验动物无价值死亡,如因为操作不当等非正常实验处死,更应重视实验动物疼痛和实验仁慈终点,合理使用麻醉剂、镇静剂或镇痛剂等,减轻动物在实验过程中的不安、不适和疼痛,让动物进行无痛苦的安乐死。这是一个人格健全,人文素养高尚的医学研究者应该必备的品质。通过生命伦理观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逐渐形成高尚的人格品质和良好的科研素养,增强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

2.5多方面培养,提高学术素养,加强诚信意识

诚信是学术的生命,微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作为医学科学研究的后备军更应该具备诚实、信任、公平、尊敬、负责任的学术素养[17-18]。在一个研究团队中,学术诚信是科研团队培养的重要内容。而当前的医学科研工作者中科研态度不端正、学术浮躁等缺乏学术诚信的例子屡见不鲜,有研究调查46.9%研究生认为“将别人论文拼凑成自己的论文”“经常”或“时有”发生[19]。基础医学微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是一个以实验为主的科研群体,科学研究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需要进行大量的科学实验,很多的时候会出现实验结果跟预期不一样,甚至出现无结果的情况,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良好的学术诚信,就会出现窃取别人的实验数据,甚至编造假实验数据的现象,产生了消极的影响。2016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指出,“高等学校应当建设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对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建立“教育-预防-监督-惩治”的防御体系,强化学生的学术诚信。首先,研究生培养和课程讲授中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要内容,树立学生实事求是,诚信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自律意识[20];同时提高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师德的道德情操、观念和品行,在科研过程中营造一个诚信的氛围,要把诚信教育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加强对研究生的实验数据、课题报告的监督,从开始的时候就杜绝一切的抄袭,作假行为,制定合理的考评制度,缓解学生的压力。对论文作弊行为零容忍,对于从事学术造假和抄袭,违反《知识产权法》、《著作权法》等违法行为的,要依法依规追究其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

3总结

现代的医学微生物学在飞速地发展着,对于微生物学专业的科研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且对科研人才在技术和品质方面的要求都越来越高。我们基础医学微生物学专业研究生的教育也应该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才能更好地为社会输送人才。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加入对研究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用更新的教育思维方式,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为国家输送更好更全的科研人才。

作者:王柏欣 刘蕾 梁桂才 陈梅 马淑霞 许秀琴 孟德欣 徐辉 张宏 周海瑞 刘继光 单位:佳木斯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