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日语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尽管外语教育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已成为外语界的共识,但实际教学中受就业导向掣肘,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外语工具论的观念占主导地位,忽视人文素养培养的问题依然存在。内容依托模式下通过技能型课程培养日语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教学主题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课程设计要体现两条主线,重视大学生个性,赋予大学生规划课堂的权利,并引入过程性评价机制。
关键词:日语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内容依托模式;技能型课程
一、内容依托模式是培养日语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区别于工具导向的教育目标,人文教育关注大学生人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等综合能力。即使大学生从事与日语无关的工作,依然能从大学教育中受益,并感受到课程与自身发展的关联性,从而解决学习动机的问题。笔者认为,内容依托模式是实现在日语教育中引入人文教育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内容依托模式(content-basedinstruction,简称CBI)以语言承载的学科内容为主要教学目标。在学习学科内容的过程中,因为使用外语进行了大量的听、说、读、写等活动,学习者在掌握学科内容的同时也实现了外语的习得。内容依托模式实现了学科内容和外语习得的有效融合,这也是其区别于以外语综合能力培养为唯一教学目标的一般外语教育模式的显著特征。内容依托模式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在人文素养的培养模式上,有学者主张将增设相关人文课程作为实现途径。在日语专业课程之外,额外开设政治、哲学、文学等人文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不容否定,然而,在这一思路下,日语专业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被人为地割裂开来,在课时有限的前提下必然意味着技能型课程的减少,难免影响大学生在专业课程上的投入,有弱化专业课程学习之嫌。而内容依托模式因为实现了人文素养和日语习得的有效融合,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兼顾日语的习得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内容依托模式下以日语技能课程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具体路径
1.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摆脱单纯重视日语技能的旧观念的束缚
教育理念决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教学中的改革和探索都受到教育理念的制约。多年来,日语专业的教学大纲都以日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实践教学也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众多日语教师也是在这样的外语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外语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扎实的语言基础和灵活的运用能力,因此,往往将人文素养视为哲学、文学等公共选修课的课题。在内容依托模式下,要摆脱这一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理念,将育人的思想纳入日语教学。教育理念要通过教学目标和课程设计实现,课程设计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目标要切实体现人文素养和日语技能的融合,以翻译课为例,翻译技巧和理论的学习是教学目标之一,要通过与人文素养相关主题的学习而实现。
2.主题的选择要结合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
内容依托模式有主题模式和课程模式等形式,侧重也各有不同。其中课程模式侧重学科内容的学习,对教师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往往多见于非外语专业开设的专业外语课程。日语专业教师的研究领域多为语言学、教育学、文学等方向,主题模式可行性更强。主题模式顾名思义是指贯穿整个课程的主题,也是内容依托模式下的内容所在。主题的选择需要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兴趣。日语笔译课的开课时间为大三下学期至大四上学期,这一阶段的大学生面临考研、工作等涉及到未来发展的抉择,因此,笔者将主题定为人生规划、求职、就业、恋爱婚姻、幸福观等人生历程的相关内容,引导大学生结合翻译材料就以何为生、何以为生进行思考、探讨。
3.课程设计要体现两条主线,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课程设计要将日语技能和人文素养培育两大部分内容有机融合。以翻译课为例,每次课程可划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结合教材学习相关翻译理论和技巧。教材中的练习多侧重技巧训练,练习往往为较短的句子和段落,因为缺少整体文脉的交代,有的地方的翻译会比较模糊。结合教科书的这一不足,在第二板块中选取体现人文主题内容的完整文章。大学生在就相关内容进行讨论时,首先要就文章的措辞、表达的主旨进行确认,在思考内容的同时实现对原文的理解,完成决定翻译质量的基础性工作。接下来让大学生在这些文章中找到能体现第一板块讲解技巧的内容,将其作为课后拓展训练的翻译材料。综上所述,通过相同的翻译技巧将教材内容和人文主题的内容有机结合,翻译技巧的学习促进了大学生对人文内容的理解,人文内容的加载又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翻译技巧训练。
4.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差异,赋予大学生规划课堂的权利
在大学高年级阶段,大学生专业能力之间的差距已十分明显。专业成绩好的大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就已通过最高级的资格考试,而成绩较弱的大学生有的甚至连最低等级的资格考试都没有通过。不仅如此,大学生对未来的规划、个人兴趣也都存在差异。教学中应尽可能兼顾这些个性差异,翻译技巧和技能的讲解要以教材资料为主,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则鼓励大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在网络上寻找相关资料,带到课堂上分享、讨论。课后拓展训练部分让大学生在自己查找的资料中找到能体现所学相关翻译技巧的内容作为作业。文章长度根据自己的能力量力而为,鼓励专业成绩突出的大学生挑战不同题材且较长的文章翻译。基础薄弱的大学生则先从能体现当次课程知识点的内容入手,循序渐进地增加作业的难度,从而实现个性化作业。在同一翻译技巧和理论的框架下,大学生的作业内容各不相同,可以促进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避免作业抄袭、应付等现象。
5.引入档案袋评价,实现过程性评价
以往以期中、期末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体系,难以衡量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情况。实践中要引入大学生档案袋评价法,实现过程性评价。档案中装入大学生围绕人文主题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以及自己的感悟、课后拓展翻译作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随着对相关主题思考的深化以及档案袋中资料的增加,大学生能切实感受到努力的成果,提高成就感和自信心,进而也促进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提高。综上,在内容依托模式下将人文素养培育和日语技能型课程相结合,在培养大学生日语能力的同时,关注人的教育,有益于提升大学生的生存境界,从而为大学生提供学习日语的新意义,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也是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提高公共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这一要求的有效途径,对经历了大规模扩张、进入后黄金时代的日语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王婷婷 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