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人文教育是赋予人以人文精神的教育。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背景下,理工科高校应处理好学生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的关系,实行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并建立完善人文素养的评估体系,既要培养具备过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才”,同时要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双一流”理工科;人文素养
一、人文素养概念和内涵的界定
汉语的“人文”二字最早见于《易•贲彖》:“小利有攸,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指人的活动现象,天文指天的自然现象。“素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这里的素养指人的修习涵养。《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人文”的解释为“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素养”的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西方“人文”一词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修养。作为一种社会潮流,人文主义精神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该运动否认神的地位,提出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马克思提出的个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人的个性自由,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也就是说,以人自身内在的精神动力(即人文精神)作为驱动,以提高人文素养为目的的人文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基本教育力量。现代的不同专家学者就人文素养的概念和内涵进行过不同的界定,如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指出,人文素养应包含诸如古典(传统)文化知识、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完整性、自我实现、道德修养、文化多样性等11方面的内容。简单来说,人文素养指“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二、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关系
多年以来,人文学科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大气候下特别显得“无用”。不少大学财政困难时,首先向人文学科开刀,将之关门大吉或者减少招生名额,以便分给学校的“热门”“优势”专业。不可否认,人文学科很难直接外化产生实用性成果,人文学科研究需要慢慢沉淀积累。顾明远先生早在21世纪初就强调“当前高等教育的误区就在于功利主义太强,人文精神不足。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不是从职业的需要出发,就是从学科体系出发,很少考虑青年的全面成长”。所以,大学教育在强调专业知识教育同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全面地关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否则将来的学生很容易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失衡。人文素养教育应该包含人文知识、人文行为、人文精神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核心内容是“以人为中心的精神”的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强调“人文化成”式的教育,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学科最主要的作用是“教化”。黑格尔说过,人需要教化,教化的本质就是使人提升为一个普遍性的精神存在。人文素养教育本质上是教学生“如何做人”,一方面要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还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怎么平衡好专业知识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关系呢?爱因斯坦曾指出,专业教育可以使人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人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国内高校领导提倡人文素质教育第一人、华中科技大学杨叔子院士曾说过“科学是立事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人文精神,就会异化,不打自垮。”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说过,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由此可见,人文教育是赋予人以精神的教育,良好的人文素养提升人的道德精神价值,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专业知识的学习隶属于科学精神的培养,人文素养的熏陶从属于人文精神的培养。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形成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彼此共生共长、相互促进。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的契合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对于人及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契合的。
三、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提升策略
“凡一流大学必拥有一流人文教育,凡没有一流人文教育的大学成不了一流大学。”单纯技术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人文教育的缺失会使大学生丧失个性、缺少一种脚踏实地的务实理念,更为严重的是会扼杀他们的批判精神、科学思想和创新精神。因此,要不断加强高校尤其是人文教育偏弱的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一)文理交融,平衡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设置涉及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人文社科经典作品为基本教学内容的必修、选修课程。比如,理工科学生大部分学生中文写作能力普遍有待提高,实验报告、项目设计、毕业论文中经常出现表述不准、逻辑混乱,没有文体意识等问题。世界一流大学多数都有一门研究性写作课程或者专门的写作指导中心。南科大2018年秋季学期开设的“写作与交流”通识必修课,成为2018级新生的选课热点,刚开放选课就迅速满额。清华大学在2018级学生中也开设了“写作与沟通”必修课,并将于2020年覆盖所有本科生。(二)营造大学人文文化氛围。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一是通过向学生宣传校训、校风、校歌,重塑大学精神,让学生充分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二是注重校园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建设,优化校园人文环境。三是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节、文化沙龙、朗诵会、人文知识讲座、学生成果展、文艺演出等校园文化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校园人文文化氛围。(三)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在教育中应扮演的角色。一流的人文教育是以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基础的。除了人文社科课程强调对学生的人文教化,专业课教师也应在专业课中渗透并充分发掘其的人文内涵,使专业知识学习与道德熏陶和教育同步进行。此外,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四)健全完善学生人文素养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目前,高校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估主要采用量化的方式,人文社科知识的掌握一定程度上可以用量化的测试来考查,但潜在的、内化的人文素养无法完全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因此,实行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构建并完善多元学生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设定多方面的考核指标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如专业知识、人文知识、科学知识、思想道德、集体活动、社会实践等,使考评方式多样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将考核与评选奖学金、评优评先、保研等挂钩。
参考文献:
[1]金景芳.《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
[2]肖川.教育必须关注完整的人的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3).
[3]顾明远.高等教育与人文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作者:刘立勇 孙艳 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