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对策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论述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重要性和位置,提出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公共基础课对策包括:加强制度保障、明确教学目标定位、精选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巧妙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优化考核体系、优化师资队伍等。
[关键词]人文素质;公共基础课;对策研究
目前,高校毕业生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压力比较大,很多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上,没有意识到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人文素养会对今后的人生发展起到长远的影响。学生自身的不重视加上高校在人文课程的开设及具体设置上也存在不够均衡的问题,造成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人文素养不高的情况,对此现象,课题组开展研究,探索通过高校的公共基础课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
一、高校公共基础课的地位
高校公共基础课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石,为学生深入开展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完善了学生的综合知识体系。目前高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有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体育、物理、化学、大学语文、写作、历史、地理、中华经典诗词鉴赏、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等一系列课程。这些课程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但是这些课程的开设和学时安排没有固定模式,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变动较大,更有甚者,当专业课课时紧张时就直接压缩或删除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在高校教育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二、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重要性
高校公共基础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体育的开设增强学生体魄,锻炼坚强的意志力;数理化课程的开设为理工科的进一步研究打好基础;英语的学习是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求;而大学语文、写作、历史、地理、中华经典诗词鉴赏、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这一系列课程则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也是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很多理工科学生在校期间并不觉得学好人文类课程有多重要,认为只要掌握了专业技能,其它课程“六十分万岁”。然而通过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与访谈我们发现,不少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会认识到在校期间学习的人文类课程很重要。小事如需要请假时,不知道请假条怎么写,或者写得不规范;大事如需要维权时,才意识到自己对法律常识知之甚少,法律基础薄弱;在工作和生活中与人沟通时往往缺乏技巧;在事业遇到瓶颈时不知道如何开导自己,走出困境。可见,在大学期间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尤其是大学语文和思想政治教育为代表的一系列人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些知识需要不断学习积累,并会逐渐内化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伴随其一生。
(一)加强制度保障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主要依靠公共基础课,要想取得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实效,首先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各院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相关教学文件的要求,规范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实施,每一门课程有固定的学时规定。目前,许多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类和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的周学时只有两节,开设时间为一学期,一学期的教学周通常为十七周,去除节假日等情况,实际教学安排为十五周左右,在一周两节课,一学期只有三十节课的情况下,传授的知识量和学生接受理解度都是有限的,如果开设的时间能确保在一学年以上,效果会大大改观。
(二)明确教学目标定位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教育培养的全过程[2]。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此外还要注重职业道德、法制教育、诚信品格教育、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的培养。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在重视专业技术高精尖的同时,忽视了综合素质、人文素养的培养,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人格发展发生偏差等极端现象,有缺陷的人格和不堪一击的心理素质表现为遇到一点小挫折就一蹶不振或者走向极端。种种血的教训不断的在提醒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在大学期间,我们在帮助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之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主要还是依靠公共基础课中的人文类课程,所以这类课程必须以人为本,只有明确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才能更好的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受益终生。
(三)精选教学内容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课时开展教书育人工作。通过思想政治类课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发挥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思政课建设成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德育课程[3];通过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法制观念,树立法治意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等综合推进活动育人、文化育人的理念,传播正能量,将德育、智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大学语文等课程应精选中国传统知识精华,做好传承和发扬,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知识的教学,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4]。有案例表明,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展示,教学效果很好,可考虑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宽选修课覆盖面。另外,教学内容的选取不应局限于课本和教材,还要注重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知识、理论知识形象化、生动化,改善教学效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和使用效率。
(四)改善教学方法讲授法依然是目前高校最普遍和惯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讲授法的优点在于将知识点高度集中有效地传播给听众,缺点是听众接受理解的程度不均衡,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如果综合运用其它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谈论法,又叫问答法,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学生作答,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演示法,教师通过具体的教具、实验、实物、图片或视频资料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联系,引发学生产生共鸣,既加深了理解又锻炼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训练习得某种技能的教学方法。在公共基础课中,体育课这类技能型课程必须通过练习才能锻炼体育素质,语文、外语等工具性课程也必须通过不断巩固练习才能够熟能生巧,运用自如。还有讨论法、实验法、启发法、参与式教学法、实习法、体验式教学等很多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也可以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及经验融入课堂,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比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可以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在语言的使用上,既需要阳春白雪,也需要下里巴人,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深刻的理论讲得深入浅出。
(五)巧妙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如果仅仅停留在课堂填鸭式教学,是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现在教学中普遍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不仅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也能向学生直观、快捷的展示知识成果,但是现在有部分教师过于依赖PPT教学,完全抛弃了黑板板书,对课件照搬照念,其实质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填鸭式教学。“课堂用不用课件”“如何高效地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等一度成为课堂教学上有争议的话题。笔者认为正确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会让教学事半功倍。课件的设计和制作需要教师花费很多心思,是所讲授知识的精华。很多课程大胆采用走出教室,走出校门的方式,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还增加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利用假期体验生活。还有的教师带领和引导学生成立能够培养人文素养的社团,丰富了大学生社团建设。
(六)优化考核体系以大学语文和思想政治课为代表的文科类公共基础课是切实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人文素养的考核不能局限于一张试卷,一学期一次测试,必须落脚于考察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探索非标准答案,破除“高分低能”弊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既要包含基础知识、能力的评价,又要包含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进步与成长。举例来讲,我们考核大学语文课程,基础知识的考核可以指定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现代文、诗歌的背诵,常用字词、文学常识的听写;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核可以定为三分钟命题演讲;写作能力考核可以综合平时的小练笔、科技小论文的写作或实用性较强的应用文写作。考核方式上可以将考试、考查相结合,口试、笔试相结合,注重平时考核。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更要注重将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通过过程考核检查学生对于政治理论是否真的入脑入心,有没有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监督政治信仰和思想发展;其考核方式可以为撰写课程论文或调查报告,学生的平时表现,包括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发言情况、学习态度、上课抬头率、课堂笔记的记录情况等也都应考虑在内。以思政课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主题活动如“历史上的今天”“我最喜欢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评论”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演讲才能,让每个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自己查资料,准备发言,辅以老师的指导和点评,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丰富了课程实践,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此外还可以考虑举行辩论会、知识竞赛、电影赏析,播放视频、话剧表演等。这些教学形式和考核方法公平、公正、公开,每位同学既能参与进来,也能对其他人的表现有所了解。
(七)优化师资队伍人文课程教师团队的建设,尤其要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还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教坛新秀、教学名师的榜样作用。首先,要将重点放在培养“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积极引入优秀的社会资源、投入人才培养,探索建立校与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地方协同育人机制,将教学、科研和实践有机融合,设立教师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其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轮训、骨干教师研修,也是增强教师专业技能、提高实践教学、培养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新任教师要先进行一年的岗前培训和教学实践后才能正式上岗。第三,聘请知名学者、企业优秀管理人员走进校园,将学术前沿与实践应用等新知识及时传播给高校教师,发挥企业重要的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真正实现校企协同育人[5]。综上所述,高校公共基础课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石,它们为学生深入开展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了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这些课程的开设和编排还存在很多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为保证公共基础课能够切实提高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强制度保障,严格按照教育部相关教学文件的要求,规范公共基础课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并确保教学计划的正确实施,学时的保证是一切的根本。第二,要明确教学目标定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教育培养的全过程。第三,要在教学过程中精选教学内容,并注重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第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及经验融入课堂,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第五,教师要不断提高使用新科技进行知识传授的能力,用崭新的视角将学生引领到知识的殿堂,同时又不能落入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的窠臼,要合理、巧妙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第六,人文课程的考核,不能局限于一张试卷、一次测试,必须注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式的考试,破除“高分低能”弊端。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法,既要有基础知识、能力的评价,又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核,关注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具体而言可将考试、考查相结合,口试、笔试相结合,将重点放在平时的考核上,以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方式体现出人文关怀。第七,师资队伍的建设和优化,一方面引进优秀人才、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发扬以老带新,传帮带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吸引优秀的社会资源、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教育和今后的实践、生产相结合,发挥人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优势,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曾巧珍.加强中职德育教学提高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研究[J].成才之路,2018(19):10-11.
[2]杨健燕.贯彻落实“七一”讲话精神,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推进党的青年工作[J].河南教育:高教版,2011(10):6-7.
[3]程曦.周宗师.基于ERG理论的高校发展型资助工作研究[J].学理论,2017(12):211-213.
[4]张海玲.浅谈传统文化教育对高职实训课教学的意义[J].开封大学学报,2018(1):69-71.
[5]王回力.校企合作与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关联性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32):74-74.
作者:刘慧玲 单位: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