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人文素养下部编本阅读教材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人文素养下部编本阅读教材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人文素养下部编本阅读教材浅析

【提要】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现已全面投入使用,关于新教材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还处在探索的初级阶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理念提出了“语文素养”的概念,而人文素养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体现。本文基于人文素养的角度,从汉字、由汉字组成的文学作品的形式、文学作品的内容以及选入教材中的选文背后优秀的作家作者四个方面挖掘教材价值,以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人文素养部编本教材教材分析

一、人文素养的提出与发展

中华上下五千多年,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和不竭的精神动力。2014年教育部明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从语文课程的根本性质来看,语文教材中所体现出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性的象征;从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来看,它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人文性不仅包含中华传统文化,还包含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以及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它是与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素养融合在一起的。人文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核心体现,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着重关注。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理念提出:“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学生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是新一代在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每门课程都应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课程教育的重要位置,尤其是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主义道德素养,了解中华丰富而博大的文化,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用祖国语言写出的优秀文学作品,敬佩写这些优秀作品的伟大作家,崇尚这些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品质。总的来说,可以把人文素养看成是由外在的中国语言文字——汉字,以及由汉字所呈现出来的文学作品的形式,包括蒙学读物、古诗词、古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传统文化常识和现代儿歌等,以及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内容,最后还包括文学作品背后的优秀作者。

二、人文素养在低年级阅读教材中的体现

(一)源远流长:汉字文化中渗透的人文素养

汉字,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民族文化的基石,是记录中华文化的载体,有着独一无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意蕴。根据部编本教材的特点,教材打破以往苏教版和人教版等教材一入学就学习汉语拼音的习惯,教材以识字开篇,安排的是识字课文《天地人》。这篇课文只有“天、地、人”“你、我、他”两组汉字,很多学生在未入学之前就已经认识,但是课文中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天地人》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首先,“天,地,人”和“你,我,他”这两组汉字分别反映了自然与自然,自然与人,人与人的关系。这体现了我国道家学派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在具有深厚农业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和”的关系构成了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教材不仅仅是想让学生认识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形态,更想让学生了解金、木、水、火、土是古人常说的中国传统的五行。《日月水火》这篇课文不仅是想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通过教材中已有的插图去了解日、月、水、火的形态,山、石、田、禾的形状,更希望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天地、山河、日月以及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当然,这只是我们对汉字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解读,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第一次阅读或第一次学习时就必须掌握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华文化是一个逐渐渗透的过程,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在不断学习和不断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二)推陈出新:多样的文学作品的形式中蕴含的人文素养

笔者将这些由汉字所呈现出来的文学作品,整合成不同的类型,从古到今分别包括:蒙学读物、古诗词、古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传统文化常识和现代儿歌等。从表1可以看出,低年级教材中主要包含蒙学读物、古诗词、古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传统文化常识和现代儿歌等类型。其中古诗词和古代文学作品占比较多,分别占20%和14.5%;古代文化常识占比较少,占2.7%;蒙学读物仅存在于一年级,古代文化常识在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并未涉及。

1.蒙学读物

古时候人们把启蒙儿童的教育称为“蒙学”,这个阶段适合儿童读的书称为蒙学读物,蒙学读物以其“短句,谐音,和谐流畅,朗朗上口,易学易记”等特征深受人们的喜欢。例如《三字经》,语言通俗,从句法上看,灵活丰富,有训练儿童语言能力的作用,并且全书的句子样式多,低年级的儿童学习起来并不觉得枯燥乏味。这些蒙学读物其中所蕴含的“礼、义、诚、勤、哲、严、俗”等中华民族精神中蕴含的为人的高贵品格,经过漫长的历史,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含义。蒙学读物在教材中均有涉及,教材将这些可以代表优秀文化传统和高尚精神追求的传统内容引入教材,将汉语学习、词汇积累和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使学生学习汉语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语言运用水平,进而形成自己发展所必需的语言素质。

2.古诗词

古诗是中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它有着悠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由表1可知,古诗词在低年级教材中占比20%,一上教材中安排汉语拼音的集中学习,因而涉及较少,但是古诗词数量远远超过之前教材的数量,且在古诗词类型方面也包含极广,涵盖了汉乐府和绝句等多种类型。

3.古代文学作品

此外,教材还按年级分为中国古代寓言、古代神话、我国民间故事等。考虑到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有限,编者将经典著作中的名著改编之后编入教材,有的摘自蒙学读物《三字经》《百家姓》,有的摘自历史经典《史记》《战国策》,这些文章均选自我国古代名著,涵盖经史子集。作品的数量随着年级的上升而逐渐增多,尤其在二年级的教材中体现较为明显,这些浅显易懂的作品中包含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真知灼见,是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4.外国文学作品

外国文学作品向来是语文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多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中国范围内继承和发展,而且它的影响力逐渐走向世界;同时,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吸收和接纳国外文学的优秀文化成果。低年级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基本都涵盖了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收录,学生阅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体会不同的民族背景和历史,进而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

5.传统文化常识

由表1可知,教材还收录了谜语、谚语、对联以及民间习俗等。例如,一年级的课文《金木水火土》,不仅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还将中国传统五行的观念悄悄地种在学生的心中。在单元的日积月累中,教材还为学生安排了《十二生肖》和《二十四节气歌》。这些都是能让学生增加知识的内容,也是我们的先祖流传下来的经典。这些传统文化知识是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6.现代儿歌

现代儿歌是用现代白话文写的,大多以儿童生活或儿童感兴趣的话题为素材,适合低年级儿童阅读或吟唱的文体。现代儿歌题材丰富,内容有趣,句子简短,深受低年级儿童的喜爱。现代儿歌在教材中只有9篇,仅占全部教材的8.2%,尤其是一上和二下,每册仅有1篇。相对而言,儿歌在一下和二上数量较多,尤其是在二上专门有一个单元收录了现代儿歌,这也说明了教材在收录选文的过程中兼顾各种文体的综合性和全面性,也体现了教材紧跟时代,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综上所述,“笔者发现传统文化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在不断增加。从6个年级12册书中选出优秀古诗132篇,占全部教材选文的30%。从《诗经》到清代诗文,从汉乐府民歌到宋元词曲,从两汉论文到唐宋诗词,明清杂文,无不收录其中”。部编本教材在编写上强调四个标准——经典、文质美、适合教学和时代性,这也是新课改后把人文精神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此外,部编本教材还非常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前教材中有很多经典文本,这次又被收录了。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也将一些原始文本做了改动,所有的变化都在课文下面的注释中给以解释,对一些原著作了少量必要的改动,主要是为了满足教师课堂教学的需要。

(三)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中包含的人文素养

教材中选入文学作品的内容其实就是蕴含在课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笔者认为这也是内在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热爱自然、关爱社会、家国情怀。热爱自然的篇目在低年级教材中,共计61篇,占比55.5%。这表明大部分选文都是以自然景物的描写、赞美大自然为主。不难发现,教材从低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热爱大自然里的动物和植物,保护、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学生处于由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因此学生受到“泛灵论”的影响,会认为大自然是有生命、有情感、有人性的。关爱社会主要表现在互帮互助,理解他人,在人与人交流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社会的善意以及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所体现出高贵品质,其在教材中的占比约为48.2%。教材在低年级阶段就选入这样的文章,对学生人格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有利的。语文课文中生动的人物和事例以及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得到情感熏陶,从而形成自身良好的道德行为,并感受到世界的爱和温暖,以善意的眼光看世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是教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家国情怀的篇目在教材中的每一册均有涉及,且随着年级的增长,篇幅也在增多。因而在语文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感情,它们是重要的人文素养的体现。例如教材中的课文《神州谣》《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等,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爱祖国、爱人民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用具体的言行去表现出来的,通过大量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而提升人文素养。

(四)童心童趣:优秀的作家作者体现的人文素养

低年级教材中,除了上述提到的,还包括教材选文背后的优秀的作家作者,例如中国优秀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以及著名的儿童文学家薛卫民、嵇鸿、程宏明、鲁冰、夏辇生等;还包括一些优秀的外国作家,如俄罗斯作家巴乌姆美莉,苏联作家阿·尼·托尔斯泰。为了促进儿童语文知识的学习,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写的自编课文,大多数选文作者都是中国作家协会的,其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儿童文学,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另一个特点——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综上所述,“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一些具有人文主题和典范文本的文章作为课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意思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在读书时摸不着头脑。因此,教材中的选文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教育优势,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让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作者:章寅臻 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