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一、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表现

(一)知识结构单一

目前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等都对当代大学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世纪的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应该是同时具备较高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的人才。因此,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型的人才是当代教育的必然要求。而理工科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准确地说,我国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很强的,无论在专业知识的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然而反观其人文素养方面则存在诸多问题。有研究者对全国部分高校的多名理工科学生进行了人文素质状况调研,结合国内其他的调查资料,认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欠缺表现在文学知识、艺术知识匮乏、对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艺术品位较低等。许多学生对基础知识知之甚少,由于过多地强调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功利性。部分理工科学生忽略了人文课程的学习,除了能够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外,很少有时间和机会接触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即使接触也是简单机械的书本讲授和背诵。有些理工科男生偏好于自身学科的理论研究等,对于阅读人文类书籍并不感兴趣,由理工科学生的学科性质及自身条件所影响,理工科大学生不愿意阅读有助于提升人文素养类书籍的比例明显高于综合性大学学生的比例,并且男生比例远高于女生比例。

(二)思想道德滑坡

大学生逃课旷课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大学生越来越不安于象牙塔内的沉默课堂,这虽然是学生自我安排管理时间的一个进步,但是从长远来讲,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最令人扼腕的是有大量沉溺于游戏的学生很难在毕业时达到校方要求,最终无法完成学业。对诚信的重视是我国古已有之的传统,但是传统道德的流失在现当代学生中也很普遍。高校论文抄袭、数据造假屡见不鲜,这体现的是学生对自身素养要求的松懈。学生对于自身要求不高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社会大环境下,人们对于各种诚信缺失的现象司空见惯,是造成学生自身素养不高的外在因素。当然,学生个人人文素养修炼不足也是内在原因,但这也与家庭和学校在对学生教育中诚信教育强调不足或者方法失当密不可分。

(三)价值观念错位

价值观念是一种主观意识,它会随着客观环境变化而改变,价值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环境培养起来的。但由于近年来社会大环境中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有部分理工科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缺乏应有的信任,对个人的诚实缺乏应有的信守,出现了道德滑坡和价值错位的现象。由于理工科学科结构以及专业的特殊性,他们更加强调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和所创造的社会经济价值,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用与金钱的关系,他们更多的认为身边的同学与自己竞争的关系超过合作的可能,所以他们更多的将同学视为对手、视为敌人,对他们的态度是防范疏离,随之而来的结果是人际关系淡漠,从而造成自我信任体系的崩塌,使得他们陷入一种将自己与外界隔离的困境中,最终造成价值观念发生错位,盲目追求功利主义、个人主义。

(四)心理素质不佳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幸福和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能够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在心理健康层面,理工科大学生呈现出心理素质不佳,心理健康较差的情况。由于他们整天埋头于科技理论知识的学习,大多数学生是在实验室里度过自己的时间,他们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大多表现出性格孤僻的状态,只要稍稍受到挫折,就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障碍,甚至采取极端行为。从上世纪末清华大学的朱令案件,再到十年前的马加爵杀害室友案件,以及去年的复旦大学投毒案,一桩桩案件令人触目惊心。这些事件不禁让人深思,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将毒手伸向身边最亲近的同学?“感谢舍友不杀之恩”乍听之下充满着戏谑意味,但其中又包含了多少学生的恐惧、无力呢?将近二十年过去了,时代在进步,但是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依旧令人担忧,高校学生自杀事件也是时有发生,这一幕幕发生在校园的悲剧都令我们扼腕叹息。

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探析

自1994年开始,我国高教界开始逐步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至今已有二十年历史。各个高校都针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采取了针对性措施,但是从直观层面看依然收效甚微。大学生人文素养难以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人文素养止步于践行

人文知识的丰富和人文精神的提升,最终都要与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实际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人文教育是要使大学生以人文精神来关注人生和世界,使自身能够和谐发展,把树立起来的人文精神运用到现实的学习中,并努力在自己的大学生活中和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实践这种精神。“只有通过人文教育实践,主体与客体才能发生切实的情感关系,才能身临其境,体验、感悟主客体间的关系。‘悟’即个体经验情感的激活、提升与概括化过程。没有丰富的体验积淀,‘悟’就不易产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过若干年的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在理念上普遍明白各种文明素养要求,但是要落实到自身行动中,把已知的人文素养精神融会贯通到实际生活中,这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而言是有一定困难的。在社会价值观被不断歪曲的社会环境下,学生们越来越难以抵御外界压力,坚持正确的价值观,那些固守底线、坚持初衷的同学甚至被视为异类。于校园环境而言,学生之间存在各种无形的竞争,校园风气也日益浮躁,很多校园活动也是流于表面,并没有设身处地从学生实际出发,这些都给大学生切实践行文明素养带来较大挑战。

(二)人文素养受困于教学方式

教育的最主要形式依然是教学,学校教学依然是人文教育的主要阵地。同时人文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传递的是丰富的、鲜明的价值观以及人文精神。区别于传统的科学知识教育,人文教育需要在教学方式上更多的体现出浸润式教育模式,单纯的填鸭灌输式教育只会事倍功半。在人文教育的实践中,教学者往往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不主动积极思考人文教育的特殊内涵,只是一味告诉学生高深的理论知识,这样的教育方法只会让人文教育流于表面,容易给学生造成“刻板印象”,形成僵化的思维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

(三)人文素养的培育仅仅是一种应试教育模式

综观目前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教育培养模式。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发现了学生中存在的这一问题,已经开始采取积极措施,以各种强迫性或者隐形强迫的形式将学生引导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格局中来。但是学生在整个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人翁地位却始终没有得以凸显。有的学校采用开设选修课的方式来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但同时又硬性规定要求一定量的德育学分等,学生只是被动的去选择了相应的人文素养选修课,而并非自愿主动去学习,这样学习下来的效果必然是大打折扣的。有的学校采取人文素养达标测试的形式,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即采用此种做法。中国学生的应试能力在全世界都是居于前列的,学生会选择在考试前数周或者数天突击学习,将各种人文知识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记牢以备通过考试,即使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本身人文素养足够丰富不需要考前突击,但是其积累的大部分文学知识依然源于其高中时期的记忆背诵,因此,很难通过学生的考试分数去评定他的人文素养水平及能力。

(四)社会环境对教育思潮的导向

教育归根到底扎根于社会的土壤,不管何种形式的教育,最终都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一定的社会环境也造就了一定的教育思潮,反过来,教育思潮的变动也反映社会形式的发展。由于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长期以来,重科技轻人文的格局是难以改变的。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上形成了大量的拜金主义以及享乐主义风气,这些社会风气都不利于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形成,甚至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原本的人文素养和情怀,一味贪图物质上的享乐。大学生踏入社会后,在求职、生活以及个人经历等多方面都将会带来对于自身价值观的冲击。比如在职场竞争中,招聘单位只看重学生学业表现、是否出身名校等等学习经历,这使得在校内的学生为了更好的学业表现,将学习变为一件较为功利色彩的事情,在这种心态下,学生往往难以在自身人文素养上有所提升,甚至出现大批学生为了提升考试排名弄虚作假,跟同学老师拉关系的现象。在学生生活经历中,目睹了社会上大量因道德败坏而引发的人文素养的争论以及社会舆论的错误诱导,这些繁错芜杂的信息交汇在学生头脑中,难免会造成学生的困惑和对所学所坚持的价值观及信仰的怀疑。

三、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可行途径

(一)走出去,融入社会

从社会层面来讲,按照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理论,人们生活在社会场域内,社会整体发展趋势与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相互牵制,相互作用。高校与社会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相互作用关系。一方面,管理者要大力推进和谐文明社会的建设,在社会上形成良好有序的社会风气,这样,才会与校园内的人文素养教育形成良性互动,促进学校和社会的双重发展。另一方面,校园内的人文素质教育不应拘泥于校园内部,应该积极“走出去”,与真实的社会环境相融合,主动深入群众,并且在社会中起到表率作用。比如大学生党员暑期举行的义务支教活动以及敬老院献爱心活动等,都是与社会实际结合的典型。

(二)创建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从院校层面来讲,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可以造就一个整洁美观的校园,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潜心科研的场所。根据涂又光先生提出的泡菜理论,大学文化环境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是在学校长期办学的过程中逐步积淀形成的,是全体师生共同认可的文化标准和行为规范,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院校领导者要积极倡导校园文化建设,并要身体力行,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真正把校园文化建设落实到行动中。

(三)以身作则,提升教师自身文化修养

从教师层面来讲,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也对学生人文素养产生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大学之大,不在于有大楼房,而在于有大师”,这表明了大学里道德高尚、知识渊博的大师们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大学的教师或许不是人人都可称其为大师,但是,他们的言传身教都在课堂生活中,影响着受教的学生们。要起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表率作用,大学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在理工科等学校,受专业所限,如果理工科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有限,就更谈不上去影响学生了。其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积极主动将人文素养的内容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创新灵活的教学模式也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

(四)学生自身主动追求

从学生层面来讲,学生是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主体,在接受校园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当积极主动发挥自身能动性,不仅完成有关人文素养的课堂教学,也应当结合自身兴趣爱好,积极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人文素质教育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不仅要积极主动了解人文素养的具体精神,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将这些要求作为自身行为准则。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帮助有需要的人,在校园内,主动参与有关的人文素质讲座以及形式丰富的社团活动等,在与师生的相处中,也可以相互探讨交流,发现人文素养之美。结束语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一种渠道。人文精神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实现,人文素质教育更是包含人文、艺术知识、审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知性人生感悟、个人理想与情绪的负载,它可以将个体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推向完善。理工科大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更应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主要在于培养个人的人文底蕴,加强自我修养,做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人,而不仅仅只是投入生产的机器。

作者:陈雅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