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古诗文教学中培养高职生的人文要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古诗文教学中培养高职生的人文要素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古诗文教学中培养高职生的人文要素

一、古诗文教学中的人文要素举隅

高职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通过哲学、音乐、文学乃至自然科学知识等各种路径。语文学科是表情载道的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内容不只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有浸润其中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感和传统文化。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富含深邃的文化素养。而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高职语文教材的选择应不拘一格,必要时辅以教学讲义或书面文稿、电子文档。以古诗文为教学内容,对培育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有着适宜的条件,对古典文化的坚守与传播,即是对人文精神的光大与弘扬,可以引导高职学生向善求真求美,多角度促进和提升高职生人文素养。

(一)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理解传统精神

“文化”一般指含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和蕴含在古典文学(包括古诗文)、音乐、绘画和美术等诸多载体中。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精微的内动力,是引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传统文化的精神具备刚健有为、讲和贵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等基本特点。高职语文教学应循循善诱,一以贯之,剖析之、教育之、强化之。

1.刚健有为《周易》言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激励高职院校学生奋发图强,以职业技能为立身之本,去争创一流技术,去历练一等人格。如梁启超所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不避艰险。”《论语》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亦有“当仁,不让于师”等,皆提倡立志有为,志存高远。

2.讲和贵中体现在个人与他人利益关系,包括与社会、与用人单位等关系。《周易》言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深厚的职业道德育人利物,以宽厚的学识创造社会财富,培育职业院校学生团队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技高德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乃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集刚健和柔顺两种不同的特质于一身,标志着人格发展的一种全面性。

3.崇德利用体现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与外物或者与物质的关系。“崇德”反映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礼记》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重德乃职教之首义。“利用”载于《尚书》:“正德,利用”,孔颖达疏:“利用者谓在上节俭,以利而用,使财物殷阜,利民之用。”4.天人协调强调人与自然和社会的统一性。《周易》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在高职语文教学始终,《千家诗》、《古文观止》等名篇佳作,皆可信手拈来,为教学所用,激励高职生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培育良好的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

(二)美德修养教育

诸如勇气、自信等凡可以给人自我增添力量的对象,皆可称之为美德。《史记》云:“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力也哉!”当节俭、感恩、仁义和事业等在心灵中扎下根时,会形成一种道德品性。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善良的美德大都包含在良好的习惯之内和职业理想追求之中。美德好习惯之一便是时感养育心。《诗经》有节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之感,也有“无父何怙,无母何恃”之识,更有“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之慨。万爱千恩百苦,疼爱我者孰如父母?美德好习惯之二便是常怀感恩心。感恩是一种善良的美德,懂得感恩的人,能对一花一草、一山一水表示谢意,其人生必定丰实而富足。古有结草衔环、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等典故,亦有饮水思源、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劝语,皆可为教学目标服务。美德好习惯之三便是怀仁义心。孟子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认为“仁、义、礼、智”四种品德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每个人都存有“仁爱”的美德,所以在社会中才有层出不穷的英雄行为;每当国家遭到外敌侵犯时,才有保家、卫国、平定天下的英雄人物出现。礼义是古代社会并存的美德,“以礼存心,以礼敬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也是君子异于凡夫之处。美德好习惯之四便是节俭的品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高职语文有司马光《训俭示康》以俭为美德,提出:“俭,德之共也。”“众人皆以奢糜为荣,吾心独以俭为美。”并明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分析节俭的益处,指出节俭与修养相联。美德教育目标之一便是使学生树立强烈的事业心。事业心是指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执着追求的情感、坚定不移的信念。努力成就一番事业是职业学生必须具有的美好情操和职业理想。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范晔《后汉书•马援传》云:“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马革裹尸”体现的军人价值取向,为人景仰。曹操《龟虽寿》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作为一名政治家,曹操自比一匹年长千里马,虽形老体衰,屈居枥下,胸中却仍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职业观

1.热爱国家和民族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积淀的对自己祖国独有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精神是文学夜空中的北斗,引导着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不断由苦难走向胜利。《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云:“秦师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且使遽告于郑。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烛之武退秦师》:秦晋合攻郑,烛之武在国家危难面前,不辱使命,终使秦退兵。弦高的职业是贩牛商人,烛之武的职业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政(养马的官),位卑未敢忘忧国。于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古之职业人浩然爱国正气。

2.热爱公平与正义公者无私之谓也,平者无偏之谓也。公平和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现在的在校高职生作为未来的职业人,应具备这样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良心。左思《咏史》云:“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以比兴手法隐喻人间不平。梅尧臣《陶者》云:“淘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揭露封建社会不劳而获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表达对弱者的同情。范仲淹《江上渔者》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表示对这种不公现象的愤慨。

(四)进行审美教育,用超功利的审美眼光待人接物

审美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在高职课堂进行教材分析时,引领高职生感受生活、感悟人生,形成健康脱俗的职业人格。

1.求真向善,遵循人性“人之初,性本善”是一种人性评定,“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是一种行为规范,“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道德品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更是一种文化使命。求真向善的人文底蕴和泱泱之风在职业院校课堂传承弘扬,期待莘莘学子在职业生涯继承之、光大之。

2.热爱生命,追寻精神家园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探询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个人的生命短暂即逝,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一种欣慰: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不是颓废,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3.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陶潜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与自然一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回归自然是对世俗价值的超越。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对象,作者却物我两忘,醉心自然。王维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白居易诗句“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情寄山水,和谐自然。

4.淡泊名利的人生观杨慎《临江仙》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以史之兴亡展现淡薄名利人生观,感悟作者旷达的胸襟。

5.淡定豁达的生死观陶渊明《挽歌》:“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人本来自自然,人的肉体、精神与灵魂与世间的山川河流同在。陶潜表达看破红尘、置死生于度外的豁达。生与死,人生中最为沉重的话题都能含笑视之,还有什么不能化解?世上万物“有生必有死”,人死是“托体同山阿”,这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看法是唯物的,弥足珍贵。

6.纯洁坚贞的爱情观高校爱情,朝秦暮楚亦数见不鲜。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讴歌真挚、细腻的爱情,荡气回肠,具有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陆游《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等皆可入高职课堂。

(五)进行“内省”“慎独”教育,有反身而诚的意识和能力

在内心省察自己的思想、言行有无过失即为“内省”。孔子认为道德认识或实践都需积极的思想活动,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内省依靠的是自觉,对人产生心理作用,“内省不疚,夫何忧惧?”“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朱熹“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不存不亡之时。故一息之顷,不加提省之力,则沦于亡而不自觉。”这样既重视纠失于后,又强调防微杜渐。高职课堂教学宜拓展“内省”内涵,择善修身,增强职业责任意识和职业纪律意识。“慎独”是指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慎独”是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之法。《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陆九渊说:“慎独即不自欺。”“独”善其身,把慎独与诚实、无愧于心相联,达到了相当高的道德境界。韦应物《寄李儋元锡》诗句:“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内省之语,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之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黄彻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赞美作者为官一任、内省为民的品质。郑板桥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由风竹声而想到百姓的疾苦,体现了作者对百姓命运的关注和同情。

(六)人的发展和民本思想教育,关注民生

关注百姓幸福是执政者追求的终极目标,亦是高职生职业生涯必须面对的抉择。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服务顾客,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子产不毁乡校》:有人主张毁乡校,子产不许,曰:“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把乡校作为反映民生场所,关注来自底层公众的心声,从善如流,子产执政,重视听取百姓的议论,并把刑书铸于鼎,为百姓爱戴。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冯谖“收债于薛”、“焚券市义”,唐雎抗秦的“布衣之怒”,颜鉫的直叱“王前”,反映的是民本思想萌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体现诗人杜甫的博爱情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聂夷中《伤田家》、李坤《悯农诗》,俯拾即是。虽作者职业有不同,但都体现出对民生的关注。

(七)人的地位和尊严教育,重视人的价值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政治思想。民为国之根基,对后世思想影响极大。一切政治权力与政治制度,从根本来说,是来自于人民,所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未来的职业人,应树立“民为贵”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良心,善待顾客、善待社会,方能立身扬名,成就事业。重视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体现的是人的价值和尊严,超越死生的理念,忍辱负重的毅力,愤激抗争的勇气,这也是民族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题诗狱壁曰:“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神气不变,从容就戮!这是何等的价值,何等的气概,何等的人格!

二、以适宜的古诗文教学方法,培育高职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法与学生的学习法的结合。依照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并基于高职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高职语文教学方法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教学方法,推贤进善,实施人文素养教育。一是“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等。古诗文语义晦涩,宗旨深奥,以讲授法为基本方法,可提纲挈领、点拨主旨;读书指导法影响长久,意义深远。比如引导阅读《中国通史》、《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和《中国哲学史》等;讨论法是高职课堂主要教学方法,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就某一主题进行探讨,比如“先秦诸子语录的评价”、“左光斗、史可法评议”等,在讨论中让高职生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面性,在古诗文交流中体味别样人生,沟通历史与现实,提升高职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增强高职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以直接感知和欣赏为主的方法”,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等。

(1)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如教学PPT课件、Flash动画、视频和演示等。比如《中华传统美德经典故事》的Flash动画,又如《鸿门宴》、《三国演义》等精彩影视视频节选播放等;

(2)建立网络平台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在网站上传教学录像、教学课件,开辟主题论坛等,向学生自由开放,以延伸课堂教学内容。现代职业教育需要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以古诗文为教育内容的人文教育贯穿于技能之中,可培养既有先进科学知识,又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高职人才。人文素养教育亦是古今中外所追求的永恒教育目标。古诗文教学对高职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义不容辞,任重道远。

作者:王启俊 胡心红 单位: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