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技能第一”是高职生人文素养缺失的误导因素。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越喊越响亮,全社会形成发展科技、解决温饱、奔向小康的共识,中华民族也确实在科技的大潮里大刀阔斧、开放门户、走向世界,人均GDP以每年百分之十几的速度猛增,让世界瞩目。高等职业大学也蓬勃发展,占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培养了大批应用型、技能型、服务型人才,为科技生产力的发展贡献了力量。但是过犹不及,在大力提倡科技、强调技术和实用时,忽视了人文和道德的捍卫和塑造,传统文化逐渐沦陷,功利实用等思潮滋生、蔓延。
2.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失衡是高职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环境因素。当代高职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里的小皇帝,集两三代人的宠爱于一身。自小的专宠独大,缺乏竞争,养成了高职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小我主义,造成耐挫性差、独立能力弱、团队合作意识薄。中国式家庭的教养,使90后的高职生成为温室中的花朵,往往娇惯、孤傲、冷漠,对他人缺乏爱心和同情心。
3.“应试教育”弊端是高职生人文素养缺失的体制因素。中国人向来讲究出人头地,学而优则仕、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等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反映在教育上,则是高考这变相的科举制度。孩子的教育在中国大于一切,从娃娃抓起,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小学的成绩排名、中考、高考,在层层应考压迫下,学生们穷于应付。各级学校虽然标榜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往往头重脚轻,抓住第一要素成绩,而忽略德育、美育。一级级封闭式的教育,让学生的思维单一、创新意识差。再者,高职生的生源主要是三校生和高考第三批考生,本身是考场失意者,其行为、习惯、自我约束、学习能力较差,来高职院校读书大多属于万不得已。
4.重技能教育、轻人文素质培养是高职生人文素养缺失的教育因素。高职院校的教育主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操作能力,要求学生取得双证(专业技能证和专科毕业证)。在学制安排上,高职院校只有三年,相对本科生的四年学制少了一年,其中前两年主要学习专业理论课和实训类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实训课比重大到七八成,而“艺术欣赏”“中国传统文化”“大学语文”“公民素养”等人文类课程没有成为普设课,要么只设置一两门,且往往是课时极少的考查类课,因此高职生原本薄弱的人文素养难以得到提升。再者,高职生自身的人文追求不高,主观上觉得学习人文类课程没用,学习态度不认真。
二、高职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培养高职生良好人文素养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内在需求
十六大和十八大分别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和实现中国梦,为当代青年学生培育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大学生是未来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国梦”的实践者,其人文素质需要达到新的高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教育起着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高职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的要务。培养一个正直、奋斗、有作为、有梦想的青年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最重要基础。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出现了人文失衡:唯利是图、崇洋媚外、铺张浪费、人性冷漠、报复社会等现象频仍,不良思潮席卷而来,有五千年中华文明传承的现代中国出现了裂痕。处于青春期的高职生由于社会阅历少,判断能力差,易受不良风气影响。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共筑中国梦,迫切需要重构公民的人文素养,培养高职生良好人文素养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高考体制改革为高职生人文素养培养提供政策导向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后的大学扩招,让教育从精英阶段走向大众化阶段,大大提高了我国人口的素质。但高考一考定终身、单一标准的人才选拔模式越来越受到质疑,抹杀了不少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尤其是对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利。高考体制改革的呼声也随之越来越高。21世纪初浙江率先进行高考改革试点,实行自主招生,就是对这种呼声的回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可考试多次的方式。2014年9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招考新闻会公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备受关注的高考制度改革方案出台。今后高考强调均衡、避免偏科;一次考砸,还有机会,更多自主,更多选择。高考的机制改革,引导中小学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唯高分是从。这也为高职提供了更优质的生源保障。综合素质强、人文素养好、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社会各级教育致力打造、共同培养的目标,高考体制改革为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政策导向。
(三)大职业教育观为高职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注入新内涵
中国职业教育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实业教育算起,已经有140多年的历史。1917年成立的“中华职教社”,开启了与实业界联合举办职业教育的先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60多年里,中国职业教育经历了调整、整顿、充实、改革、完善、提高,不断发展壮大,职业学校历经初中中专、技校、职业高中、高等职业院校(专科型、本科型)的发展。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职业教育水平也在水涨船高,职业教育并非只限于某种单一技能的传授,而更注重人的一技多能和后继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现代职业教育更转向关注人的全面开发、各种潜能和综合素养的培养。21世纪初国内进一步提出“大职业教育”的现代职业教育观念,强调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共赢、深化教育改革、拆除教育围墙、排除升学障碍。大职业教育注重人的长远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升,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因此,高职生的职业教育中也更应该抓住人文素质培养不放手,注重培养一技多能、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人。
(四)高职院校加大人文素养教育的力度
1.构建人文校园,提升学生审美情趣,注重学生人文积累。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舞台,高职大学生可以在这片有容乃大的天地展示自己,成长锤炼自己。一所优秀的大学,必然会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翰墨飘香、文化气息浓厚的人文环境。大学的人文环境,包括气氛浓厚的学风、严谨创新的教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的课堂创新探索已取得基本成功,灵活有效的教风已经形成,氛围渐浓的学风也正在形成。高职院校还应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来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如举办人文大讲堂,开展心理健康卫生知识讲座,举办书画比赛、演讲比赛、读书征文活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校园歌手比赛、最佳寝室比赛等。
2.加强人文类课程建设,融人文教育于课堂中。高职院校可以适当增加人文素养类课程比例,如让《大学语文》成为普修课,《中国文化传统》《诗文欣赏》作为必选课,机动灵活地结合学生兴趣来设置一定人文类课程。高职院校由于学制上比本科少一年,又因为技能实训上要抓住不放松,因此过多地开设人文类课程也不现实。在有限的学制中,可以考虑在平时课堂上加强人文精神的灌输,在各类实训课和理论课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团队合作、人文关怀精神,让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各类课堂和教育环节中。
3.加强社会认知实践,培养社会责任感。高职院校的各类专业设置本身就是为了瞄准市场就业,实习和实训课程时间不短。各高职院可校利用地理或区域优势积极开展社会认知实训实习,培养学生敬岗爱业精神,如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学校在杭州的区域优势开展了地铁顶岗实训、机场实习、西湖博览会礼仪志愿服务实训、省人民大会堂礼仪服务实习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加强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可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服务、社区志愿服务、与贫困学校学生结对子互帮互助等。让学生融入社会,独立承担工作任务,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品味和人格魅力。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和榜样。学高为师,立德树人,方能对得起教师的称号。高职院校除了强调“双师型”教师外,更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开阔教师视野,不断提升教师自身人文素养,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教育中,教学相长,播种爱的种子,在构建校园和谐人文环境中发挥主导作用。
(五)家庭教育观念转变是人文素养构建的重要基础
60后的家长多为高考的失意者,他们非常注重高考,因此往往对孩子的学习从严要求、对孩子的生活却是补偿性地惯纵,造成很多孩子忙于学习和分数。而80后及以后的学生家长,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视野也较开阔,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深入,他们对孩子的培养更注重全面性,更强调人格人文素养的综合培养。国家计划生育单独“二胎”政策的推出,也部分缓解了独生子女孩子缺乏竞争的局面。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将为今后人文素质较高的高职生的培养提供基础。
(六)高职生的自身追求是人文素养培养的内在动力
面对日渐严峻的就业市场,今后职业岗位的无定及企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生在校时就比本科生有更强的就业动机和职业精神。对照现实,展望未来,高职生对自身的人文弱项已有较深刻的认识,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已成为其职业起步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生内在要求自身人文素质全面发展,是促进其追求人文素养提高的源动力。人文素养涵盖人的知、情、美、意,是“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的双重组合。个人的人文素养质量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素养质量是一个社会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积累文明成果的结果,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在信息化、知识化、民主化、全球化的21世纪,“人文素养”是创新发展的基础。中国当代高职生是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其人文素养代表个人也代表整体。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放眼于人的终身学习,高职生的人文素养构建需协同社会、家庭、学校、国家高考体制导向和高职生自身等方方面面。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深厚的文化传统,其文化精髓是一切创新和发展的活水源头,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精髓,吸收人类最新文明文化成果,提升高职生“人文素养”,才能发挥高职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应有作用。
作者:元小佩 单位: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