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素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素养

一、回顾历史

(一)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学习外语的大潮风起云涌,全国人民上上下下开始学习外语,学生阅读的教材多是一些小故事、对话、短剧等等。内容不外乎讲述的是工人、农民、解放军,都是中国人的事情。由于我们长期对外封闭导致的社会制度、传统历史文化所培育的世界观、价值观与国外有很大的差异,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局限于学习外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工作管理经验,社会对英语知识的需求只限于在阅读理解和翻译层面上。

(二)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速度加快和国际经济和贸易的交往日益增加,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交通、通讯日益发达,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与外国人面对面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多,社会对英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也明显提高。然而,由于在外语教学领域中,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严重脱节,学不致用,因此这期间就以交际法原则为指导,改善课堂教学,把单纯的升学教育转变为以发展学生能力和个性、培育社会人才为宗旨的教学模式。

(三)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同全世界其他国家中231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发展经济和贸易往来的相互关系,并且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和多元化进出口经济贸易市场,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以及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全球化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交流加速。而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使得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中国的国际化语言服务的需求空前增长。由此产生的翻译文化和翻译内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一直以来我们是以将外国语翻译成汉语为主导,无论是历史上的佛经,还是清末民初以来的文学名著以及社会科学的经典翻译莫不如此。但今天随着全球各大领域交流的扩大深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现代化服务的意识不断创新,公共外交的内涵已扩大到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与外国人接触的公民。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心“中”译“英”的问题,越来越多地关心如何通过翻译把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各国人民,让中国的文化走出去。中国的教育教学方式在逐渐地做着朝向更适合中国国情文化发展需要的方向调整,英语课程不在是单纯地填鸭式灌输或者是分数比对,改革的重点转向在发展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重点要培养学生的思维以及灵活运用的能力,不断地鼓励学生学习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宗教、经济、和科技方面的知识,学习他们的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掌握更多的文化交际能力。

二、存在问题

中国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世界的格局也正在悄然改变,新的国际秩序尚待建立,与此同时科技与网络的创新,正时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校园再不可能是梦幻的超现实的象牙塔,历史从未像今天这样,让校园生活与社会现实联结的如此紧密。校园是小环境,社会是大舞台,时代在变化,依托于时代的大背景之下,校园生活也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气象和面貌,时代的发展变化使学校人文素养教育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如何为人文素养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让老师不得不深入探讨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把人文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去,如何把人文价值教育的理念转化为具有自觉教学意识的课堂教学行。但现行教育状况却不容乐观

(一)新的教学改革内容把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上,但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却发现学生们运用英语语言存在很多的问题,而且很严重,除了他们的英语词汇量掌握的太少以外,即使知道懂得的词汇也是一知半解,不扎实,再叫上有些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语法知识。其表述语言前言不搭后语,无法表明一个完整的思想内容,英语单词读音不正确、其中文含义模糊不清楚、常常把单词的中文意义张冠李戴。语言交流相当困难,最基本的英语简单句学生都难表述。例如:What doyou do?Where are you from?Why are you late again?So on。如果讲一个复杂句型,就需要重复几遍学生才能听懂,别忘了这是在大学课堂,下面在座都是学了十几年英语的水平的大学生。每每看到这些让人心痛不已。我们国家的教育真的该好好深思深思,不光是财力和物力的浪费,人才的培养,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都会受到巨大的损害,看到这些,身为教师心情特别沉重!由于近年来各大院校扩招生源,学生上大学的门槛明显降低了,学生整体的文化素质都在下滑,其中班级之间和学生各自的基础文化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个别学生英语基础文化水平几乎是零。在这种情况下原定的让学生掌握基本语法和1800个单词(包括1200个单词的复义)的学习任务和相关要求根本无法实现。这样勉为其难的结果就是学生没有能力对所学课文进行阅读和翻译,课后习题更是无法自行完成。课堂形式趋于僵化。再看听说课,由于单词和语法基础都很薄弱,教学大纲要求掌握日常交际用语像天气、介绍、问路、问候、致歉、道别、饮食等。掌握商业信函、传真、广告、产品介绍说明等这些要求都在现行教学实践中大打折扣,其矛盾焦点在于相对于教学对象而言: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相对于教学实施者教师而言:教学任务重,教学实施力度大,增加了完成教学目标的难度。教师在择其必要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水平脱节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的知识不能真正得到提高,学习兴趣毁之一旦,教学效果成为一句空话。

(二)在几千年社会历史的传承和发展中,人类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这些精神财富包括文化知识、文学艺术、科技成果、现代化文明设施建设等精华得到广泛的传播、发展和创新,这些都不能没有教育,更不能没有教师。教师在人类社会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但是,在现代经济体制大潮的冲击影响下,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也不例外。现在大学教师的收人待遇完全与职称有关,而要想取得更高职称,就需要做教书以外的很多工作,其结果是相当一部分大学教师热衷于抓科研、抓项目、做课题研究、搞各种大赛、对无利可图的本科教育敷衍了事,造成了谁在本科教学投入时间精力越多谁越吃亏的现状。而这些轰轰烈烈的文化运动就像一阵风一样刮过就偃旗息鼓了。参与这些文化运动的人从中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利益,而与真正的教育教学无多大想干。因为这种活动没有什么深度,不具备什么影响力,更无从对现行教育起到指导和提升作用,那又何谈促进和发展教育事业,有点儿滑天下之大稽。试想这种教育教学制度和导向与我们的教育宗旨是一致吗?恰恰相反,它背离了教育教学的性质和教学任务,破坏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使我们的教育事业止步不前,最终损坏了我们的治国大业!要知道我们高校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一线人员,这就如同马路的清扫工,如果都去搞运动、去说教喊口号。那马路就会成为垃圾的海洋,说千句万句不如踏踏实实地干上一天更加有成效,所以能让教师为人才培养静下心做学问,踏实行做教学厚德载物才是正道。

三、落实人文教育

现代社会的文明特征很大程度体现在公民良好的人文素养上。而要提升公民的人文素养,关键在于教育。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提升,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具有时代特点的人文素养教育,已成为教师的重要工作。而人文素养的提升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研究、探索、创新。

(一)人文素养:是指由知识、观念、情感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它实质是一种精神,是人类个体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一种关怀。具体地讲,它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它推崇人的理性和情感,主张思想的自由和对个性的尊重,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

(二)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普世价值观与人文素养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价值观显然是两种思维体系,虽然在内容上存有不少交合。二者的关系自可以另谋篇幅深入论述,在此不做展开。但就他们分别与人文情怀的关系来讲,显然在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的观念里,西方普世价值观与人文素养的联系更为紧密。这乃是东西方文化、历史、哲学的发展进程不同,由此产生的客观差异而形成的这种状态:西方文化有距今二千五百年的古西腊文明做基奠,中世纪末有文艺复兴,十八世纪有以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为首的启蒙运动;而与古西腊文明同时代出现的,占中国传统文化统治地位的孔孟儒学几乎统治了中国家庭社会政治生活近二千多年,直至清末民初。中国传统文化在维护统治阶级的王权中不断完善着自身的理论,形成了许多值得传承的文化观念。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在家庭秩序与政治稳定的关注中,人们忽略了对人性、个性及社会公共关系的关怀。所以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必须用客观、理性的思维去判断和取舍。

(三)教师不再是“工具”式的教书匠,而是一个闪烁着人文精神素养的导师。一个只会照本宣科的老师已经无法适应现时代教学的需要。在专业教学课程中常常可以挖掘出许多含有人文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情怀的素材。例如那些精典的美文或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美丽,或让我们体会到人世间情义的无价与珍贵。在历史与社会等人文科学中我们不仅了解到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前世今生,而且在跌宕变幻的历史风云、辗转浮沉的命运变迁、伟大睿智的思想光芒中常常沉入对世事、对自然与人性的思考;即使在表面看起来似乎有些刻板与枯燥的自然科学中,我们也会发现这样的认识其实只是一个误会,在这个永无止境的科学世界里蕴含着无所不在的逻辑美学;在对科学的学习与探索中我们领悟到自然的广博与神秘,并心生敬畏;在科学发现的道路上,成与败让我们懂得了坚韧与承受;而严谨而充满乐趣的推理与思考不仅让我们掌握了科学知识,更重要地是培养了我们在生活中客观、求实、讲道理的人生态度。

(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勤于思考、善于发掘自身专业中蕴含的这些人文价值观念和思想,用自己的学识和人文情怀积极、真挚地引领与感染学生,在美好的人文境界里徜徉。积极寻找课外素材,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更有针对的教学资料。比如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历程中,积累的很多具有人文价值理想的文学、艺术作品,各领域名人的某些精彩的演说或演讲,一些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文艺影像作品等等。教师通过课前对这些素材的深入思考与总结提炼,在课堂教学中仿似信手拈来,实则经过了精心的准备,而学生则因为这些事就发生在或远或近地现实生活中而兴致盎然、思维踊跃。这些事件中所包蕴的各种人文价值理想和情怀———包括兴趣爱好、审美情趣、信仰尊重、家庭伦理与人类情感、社会公德与包容、平等与社会公正、人权与法律下的自由、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爱与保护等等,在观点的触碰和争论中,在教师的循循引领下,在轻松的氛围里融化、感染着我们的学生,并通过一次次这样的教学实践的积累,促进学生对人文价值的认识与思考,提升他们的人文情怀与素养,促进他们心智与思维的成熟。

(五)要使人文教育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素养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还必须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潘懋元先生认为:“人文学科知识必须内化为人文精神,并外表为行为习惯,才能构成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所以,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内化’,即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教师在终身学习方面身体力行,为学生树立榜样,因为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与素养———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社会关怀等,及教师在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思维模式、心理道德情感、处事性格方式、专业文化内涵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对学生无不都起着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人说过,一个班主任是什么样的人,她的班级整体班风就是什么样的,虽有笑谈之意,但理儿也在其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与熏陶是多方面的,有直接的,有间接的,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工作中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用自身人文素养的魅力,引导和激发学生对人文理想和情怀的向往和追求。

(六)人文素养是人性魅力的体现,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需要。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融入社会、有益于社会和奉献社会的精神境界,它是接受与选择良好教育和自我实践修正的结果。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风度与教养,展现学生的人格魅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公共道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是培养适应社会时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的需要。从另一个角度讲,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人文文化也可以理解为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和教育的理想、追求,它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他需要长期不断的学习文化和专业理论知识,踏下心来钻研理论,研究教材,分析总结学生的教学活动,积极拓宽专业教学领域和视野,充实和丰富教学的内涵,真正地拥有广博的知识和激励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丰富教学课程的实践方式,不断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水平。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担当起培养符合祖国需要发展的外语人才的责任与使命!

作者:吴岫芬 单位: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