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科技人才人文素养的提升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科技人才人文素养的提升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科技人才人文素养的提升探析

【摘要】对科技人才而言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有利于形成完善的人格、完备的知识、创新的思维、和谐的关系。当前科技人才道德素养相对较好,哲学素养相对不高,文学艺术素养参差,历史素养相对较差,法律素养相对理想人文素养总体理想,内部元素不均衡。透视科技人才人文素养现状,盖因中华文化没有得到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复兴;传统应试教育重理轻文,缺乏宽松的人文环境。提升科技人才人文素养,一要创设人文环境,二要补充人文知识,三要重视艺术熏陶,四要提升生活品位,五要导入人性管理。

【关键词】科技人才;人文素养;科学精神

对科技人才而言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然而历史车轮前进到科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的今天,科技人才人文素养却严重滞后,出现了令人痛心的社会问题,诸如道德滑坡、环境恶化、暴恐频发、腐败多发等等。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没有人文的科学同样是残缺的科学,人文素养的缺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自身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更成为制约科技人才成为钱学森式的“科学大家”的瓶颈。那么,什么是科技人才人文素养?笔者将其界定为科技人才在其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表现出来的思想修养、思维方式和人格理念。它主要包括道德素养、哲学素养、文学素养、艺术素养、历史素养和法律素养等方面的内容。如果说家庭教育是科技人才人文素养启蒙的内核,学校教育是科技人才人文素养成型的基础;那么科研生产等社会实践则是人文素养丰富、完善和发展的不竭源泉。科技人才具备人才素养,第一,有利于形成完善的人格。人生的追求,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科学是求真,人文是求善;求真需求善为其导向,求善需求真为其奠基。求真与求善的结合,才是现代人的全面发展。第二,有利于形成完备的知识。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知识,人文知识是关于同精神世界密切相连的知识。完备的知识基础是开展综合研究的前提。第三,有利于形成创新的思维。科学思维主要是严密的逻辑思维,而同人文素养有关的思维主要是开放的形象思维,直觉、顿悟、灵感,这是原始性创新思维的主要源泉。第四,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个人同外界的关系。科学验证外界,人文关爱外界,只有既验证外界,又关怀外界,才能同外界和谐,即同他人、同集体、同社会、同自然界和谐,乃至达到“人物相通”、“天人合一”。

一、科技人才人文素养现状

我们以某科研单位540名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科技人才为研究样本,从道德素养、哲学素养、文艺素养、历史素养、法律素养等五个方面设计了“科技人文素养调查问卷”进行测试。这540名科技人才中大学以上学历的职工占被调研职工的79.8%,硕士以上学历的职工占15.4%。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主要得出以下初步结论和结果。

(一)道德素养相对较好。

人文素养教育应以道德教育为先导,有知识而无道德,无异于行尸走肉!本次问卷调查主要是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传统美德等5项指标来测量的。调查表明,平均41.8%的科技人才选择了能够体现良好道德素养的问卷选项,同时也有平均43.7%的科技人才选择了体现“一般”道德素养的问卷选项,说明科技人才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但“消极”状态的人尽管很少,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来说,63.1%科技人才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表示“较高”的兴趣,34.3%的科技人才对新技术、新成果的共享意识“强”,44.4%的科技人才能够与同事较为和谐地合作进行攻关研究工作,53.1%的科技人才认为本单位同事的责任心“强”,说明科技人才之间的协作精神和成果共享意识有待加强。大部分科技人才均表示“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随手乱扔纸屑烟头的现象”也不多见,体现了科技人才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和较高的社会公德水平。75.6%的科技人才表示能“经常主动承担家务”,而且这个比例在男性中也高达65.2%;57.2%的科技人才表示“经常看望父母”,65.9%的人表示“经常给父母打电话”,说明科技人才的家庭意识和孝敬父母的观念较强。

(二)哲学素养相对不高。

哲学,被理解为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它不是任何具体的科学或思维活动,但它能渗透到各个学科和日常行为中,是联结神学(宗教,与信仰相关)与科学(与实证有关)的纽带。“哲学以其他学科为基础,其他学科必须以哲学作指导”,这是最基本的哲学观点,但从调查情况来看,认同它的并不是很多。平均32.2%的科技人才选择了能够体现良好哲学素养的问卷选项,同时也有平均45.4%的科技人才选择了体现“一般”哲学素养的问卷选项。儒家经典《论语》和道家经典《道德经》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两部素质教育的教材,更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哲学典籍。然而,34.1%的科技人才没有读过《论语》、《道德经》等国学经典,仅有5.4%的人通读过。尽管如此,当问到“您在闲暇时,会有意识涉猎哲学方面知识吗?”时,仅有18.9%的科技人才表示“会”,说明科技人才的哲学素养有待进一步培养。

(三)文学艺术素养参差。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曾说:“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这这个硬币就是文化。”可谓指出了科学与艺术的相通性。调查表明,平均35.0%的科技人才选择了能够体现良好文艺素养的问卷选项。在文学调查方面,43.9%的科技人才表示在八小时之外经常读“文学艺术类”的书籍,这个比例相对于表示读“专业类”书籍的人的比例要高。有32.7%的职工表示“全部”读过“四大名著”,说明科技人才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人要了解自己存在的价值、最高的美德和理想,艺术可以充分地体现这一点。在整个教育里,艺术教育是塑造人的非常见效的一种形式。11.7%的科技人才表示“不喜欢”古典音乐,73.3%的人只是“有时”欣赏一下古典音乐;约60.0%的人表示对“高山流水”这个典故“一知半解”或“不知道”。艺术素养主要是强化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如果只懂技术不懂艺术,将导致创新精神的缺乏。大量事实证明,艺术修养较高、形象思维较发达的专业人员,通常在专业活动中创造力更强。科技人才在把艺术作为一种消遣的方式的同时,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艺术情趣,加强艺术熏陶。

(四)历史素养相对较差。

褚兢:英国哲学家培根有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伦理学使人高尚。作为一名科技人才,如果没有对历史的掌握和继承,发展和创新就无从谈起。通过调查,只有平均32.9%的科技人才选择了能够体现良好历史素养的问卷选项,但有平均23.4%的科技人才选择了体现较低历史素养的问卷选项。另外,有32.0%的职工表示从没有读过《史记》、《资治通鉴》等名著,66.1%的科技人才不知道钱学森是火箭、导弹专家,这一结果是与具有较高学历层次的科技人才不相称的。尽管如此,当问道“您认为自身的历史素养对科研工作的帮助大吗?”时,只有26.7%的科技人才表示“帮助大”。

(五)法律素养相对理想。

“科学”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如何做才是正确的,而“人文”则教导我们这件事情该不该做,这恰恰与法律的“规范”作用不谋而合。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技人才只有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科学技术研究方向才能不偏离正确的轨道,才能真正为人类造福,否则,即便是尖端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可能被滥用,历史上不乏这种例子。当前党和国家也正把依法治国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翼,调查表明,平均半数以上的科技人才选择了体现良好法律素养的问卷选项,69.6%的科技人才表示“反对”克隆人,59.4%的人意识到“擅自引用他人成果会引发法律问题”,89.4%的人知道《专利法》是我国针对保护知识产权制定的,说明科技人才的法律素养特别是职业相关的法律素养是比较高的。总起来看,人文素养总体理想,内部元素不均衡。只有36.6%的科技人才选择了能够体现较高人文素养的问卷选项。按照问卷的设置情况及问题的难易程度分析,这样的测试结果表明科技人才的人文素养总体状况是不容乐观的。从强到弱依次为(文艺素养指文学素养和艺术素养):法律素养>道德素养>文艺素养>哲学素养>历史素养。

二、科技人才人文素养透视

当前科技人才素养的形成,笔者认为有深刻宏观微观因素。其一,中华文化没有得到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复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应该具有深厚的人文积淀。但为什么人文素养状况不十分理想呢?究其根源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没有得到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复兴。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文化高潮,第一次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的母体文化,她可以同古希腊文化相媲美。第二次是两宋时期的文化复兴,它是对“百家争鸣”的一次重大觉醒和扬弃。但遗憾的是,它却没有升华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高度。第三次是“新文化运动”,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它实质上是对前两次的总结。众所周知,欧洲文艺复兴对希腊文化是一次重大发展,而两宋的文化复兴对诸子文化只能是一次复归,因而表现出东西文化迥然不同的价值取向。所以,中国文化重道德、轻法治,重伦理、轻人文的倾向是人文素养相对低下的传统文化根源。其二,传统应试教育重理轻文。传统的应试教育存在两大弊端,一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文化的熏陶和塑造。这就使毕业的学生只是掌握了知识,没有形成文化;只是拿到了文凭,没有形成能力。二是重视理工学科,忽视人文学科。从小学到中学,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基本上侧重于理论、侧重于书本,而且是侧重于数物化等少数几门“主科”,地理、历史等被称之为“副科”的课程的大部分内容往往缺乏足够的课时而不能讲授。“主科”不仅占据了大量的课时,而且其作业也占据了学生大部分课余时间。大学教育则往往过于注重按照一定的专业知识体系来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偏重于让学生学会某些专业方面的系统知识和技能。这种教育模式的最终结果就是使学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上容易产生“精有余、博不足”,“技术有余、价值不足”等弊端,这种弊端又随着高等教育日益向专门化、精细化的发展,而进一步有所加剧。尤其对于理科专业的学生而言,人文学科基本上处于“选修”或“不修”的尴尬境况,导致理科学生严重缺乏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熏陶。事实上,科学与人文,从本质上讲,是相通的,都是形成人的思想情操、聪明才智的基础。但是应试教育体制,却在科学与人文之间人为地设置了许多障碍,阻止了科学与人文的整合,人才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其三,缺乏宽松的人文环境。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客观的和主观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院目前整体环境不太理想,尤其是缺乏比较完善的人文环境。一是院区缺乏整体规划,布局不合理。二是是缺少标志性建筑、较高艺术水平的雕塑等,院区文化气息不够浓厚,缺少对科学研究的人文支持。三是职工群众性文化生活不够丰富,在调查问卷中,只有12.0%的科技人才对“单位组织的群众性文化生活情况”表示“好”。这些都势必影响科技人才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三、科技人才人文素养开发

作为高素质的公民群体,在知识经济时代,尤其是科技人才,必须具备更高的人文素养。很显然,目前的人文素养总体状况不能适应这种现实要求,更不能迎接未来更复杂、更深奥的科研工作的挑战,必须进一步开发和提升科技人才人文素质。通过进一步统计分析,科技人才人文素养随着学历、职务的增高有改善的趋势,尤其是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科研人才人文素养明显提高,这说明教育和再教育对人文素养提升正相关。因此建议从如下方面提升科技人才人文素养。

(一)人文环境创设。俗话说,环境塑造人。

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对科技人才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要造成一个上下人人都重视人文素养培养的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手段,从正面唤起人文意识,重视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引导广大科技人才认识到,真正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的标准,其基本素质应当是全方位的,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还应该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要应对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既要精于科技,又必须精于人文,从而转变科技人才的人才质量观念以及人文教育观念,为人文素养培养的成功实施提供可靠的保证。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所在单位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使内部环境充满人文气息,为人文素养培养创造优良的环境。三是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渠道建设。

(二)人文知识补充。

人文知识的学习同样是不可偏废的。一是要自觉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定要选择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精神实质的精华作为学习内容,我们说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那么,体现了这种精神的经典,我们就要大力宣扬。比如,《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充分体现了一种重奋斗、倡品德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几千年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思想、知识体系,其真谛就是追求高尚的人格和理想的人生境界。二是要重视西方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东西方文化虽然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并存在很大差异,但却相通、相融,要善于求同存异,尤其是要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人本观念,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科研工作中,这也是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格局的必由之路。

(三)文学艺术熏陶。

钱学森曾说,从思维科学角度看,科学工作总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然后才是科学论证。也可以说,科学思维+艺术思维=创造性思想。不断培养高雅的艺术情趣,增强科技人才的形象思维能力,弥补专业结构趋同、研究风格单一的不足。四是注意学习名著。名著是人类社会基本价值的载体,它既体现了科学的价值,又彰显了人的自由和尊严;既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人生的基石。读名著,不求多,但求精,哪怕是精读一部,也会终生受益。

(四)生活品位提升。

斯坦福大学校长查理•莱曼认为,“人文”赋予我们的行为以意义,价值赋予社会经济发展以精神动力,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需要。这种“最深刻的需要”首先表现为,在市场逻辑起支配作用和科学技术具有巨大张力的时代,科技人才会因缺少人文关怀而缺少品位和失去自我。也就是说,提高个人的生活品位是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一是要培养自己高尚的情趣。使自己的业余爱好注入一些“阳春白雪”,自觉摒弃低级趣味的东西。二是减少过多的社交应酬。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工作应酬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整天忙于迎来送往,就会意志消沉,无所作为,更谈不上提高人文素养了。三是多参加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高层次论坛,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绚丽的人文色彩,滤去浮华躁动,明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人性管理导入。

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灵魂是人性的解放。要实施人本管理和人性管理。在科学研究中,要创造民主平等的环境,让每个人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尊重每个人的意见特别是创造性观点,允许别人犯错误;在科研管理中,要尊重别人的劳动,利益分配、物质奖励、成果署名都要按贡献大小,不能论资排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无论是规划的制定、标志的设计,还是物品的制作,都要体现人性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尝试员工心理援助计划,真正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在日常生产管理中,要大力推行QHSE管理模式,突出生命健康安全,坚决不要“带血的利润”。总之,人文素养是人类对于真、善、美永恒追求的集中体现。我们坚信,有宪法的保障、有时代的呼唤,有以习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特别是其本人的示范,人性将不断得到解放,科技人才在完善自我的同时,必将激发出无穷的创造力,为科研事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田锦川 单位: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