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养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养培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养培养

[摘要]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是目前较普遍的问题,这也出现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而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看待世界和社会的方式,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提高创新精神和实用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有重要意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重视人文课程教育教学,提高在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传授人文知识的能力,在网上构建大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平台,并发动各院系和部门开展人文方面的活动,建设具丰富人文内涵的校园文化,使大学生人文素养得到切实提高,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养;培养 

人文,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素养,顾名思义,指的是素质和教养,或者修养。人文素养特指在人文方面人们具有的综合素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人们通过学习人文知识,接受环境熏陶,将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内化为自身的气质、修养和品格。它包括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也包括对人文知识的运用。人文素养的核心是关注人类的生存意义和存在价值,关心人之为人本身,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文精神”。众所周知,大学是培养具备高深领域知识的德才兼备的人才的机构,“成人”与“成才”是大学培养人才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虽然其办学定位为应用型,其办学目标为服务地方社会,但在人才培养上也不能忽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意义

(一)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看待世界和社会的方式,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人文素养的培养,有“人文化成”的功效。人文素养的培养核心是使其“成人”,学会做人,做一个有社会良知的人,一个有处世智慧的人,一个有高尚涵养的人。进入大学,学生们从中学的目标明确紧张有序阶段到大学的寻寻觅觅自由放任阶段,仿似从笼中放飞的鸟儿,“天高任鸟飞”。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还有各式各样的价值观冲击,容易迷失方向迷失自我。这时候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能帮助学生们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树立端正、良好地看待世界和社会的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明明德”,不至于误入歧途。当大学生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一个“止于至善”的人生,一个有理想的人生,就会有所为有所不为。既不会只做有利可图的事情,也不会荒废时光虚无度日,更不会因为一时把持不住而越过自己道德和良知的底线。

(二)有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突出应用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主要培养具学术、技术和职业三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科学研究、技术研发,除了要有良好的专业基础,还要有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能力,要有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能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和胸襟,并为大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文方面的素材,使他们的创作灵感得以激发,创造性思维活跃起来;与此同时,还可以使大学生更明白个人和社会的需要,不是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而是结合时代和社会的背景对症下药,使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企业对自己吸纳的人才的要求较高。既要求大学生是专业中的佼佼者,还要求大学生是高素质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结合社会的需要,尽早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的人文方面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充实,内在涵养逐步提升,人文精神逐渐升华,外在言行礼貌得体,自然能在各种场合待人合情合礼,接物恰到好处,将来也能成为广受各行各业欢迎的人才。

二、地方应用性本科大学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受制约的因素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在全国范围的高等学校开展了素质教育工作。其突破口、切入点就是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如今全国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已逾二十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为各种原因,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仍有不尽如人意的方面,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制约:

(一)社会层面的因素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一些令人担忧的方面———功利主义、物质主义、利己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甚嚣尘上。社会上存在这样一些歪风邪气,有时候作为社会喉舌的媒体也为之推波助澜,比如铺天盖地地对高端消费品,富豪消遣方式的宣传。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如今的大学生,已不再是象牙塔里与世隔绝的读书人,相反地,他们多多少少受到社会上恶浊风气的污染。表现在:读书求学越来越功利化,对将来能拿高薪、就业前景好的专业趋之若鹜;沿袭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势,唯“考”独尊,成绩至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淡薄,缺乏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疏于甚至懒于与人交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使用钱财不节制,攀比心较重,为了得到奢侈消费品甚至没有底线,如常被媒体提及的大学生援交,裸贷,很多当事人就是为了让自己在人前光鲜亮丽花钱潇洒而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

(二)高校层面的因素

应用型本科大学,因其特定的办学定位,注定其必须面向社会,培养的人才也必须满足社会实际需求。因此,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压力的重压下,为了满足“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提,不惜牺牲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表现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技能课和各类实验实训课占巨大比重,人文方面的课程如语文、历史、艺术鉴赏等边缘化,作为必修课只开一个学期,或者通过选修课解决。这是“重应用轻素质”、“重技术轻人文”,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对人文教育的“弱化”。记得在《寻找北大精神》的演讲中钱理群教授曾经指出现在我国的大学弥漫着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两大思潮。实用主义完全针对个人利益,要不要干取决于其有用还是无用;虚无主义随着实用主义产生,只认定时尚和利益,除此之外一切皆可抛弃。这两大思潮导致了大学里面的“知识的实用化”和“精神的无操守”,大学里的老师、学生拒绝一切与实用无关的知识,也拒绝对一切精神的追求和坚守。钱教授的讲话一针见血,指出了现在在中国大学中存在的急功近利的倾向。一些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一味地讲求“实用”,倒置“成人”和“成才”的本末次序,背离了大学培养人才的宗旨,势必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不良影响,制造出一批“有文化的野蛮人”。

(三)教师层面的因素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目前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某些教师并不具备相应的人文素养,也不重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笔者曾经听到一位思政部的老师提到学生大一要学的东西太多太杂了,连《大学语文》这样的课程都要上。须知《大学语文》课程是承担大学人文素养教育的主干课程,这在业界已经达到共识。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是国务院和教育部明确要求的———2006年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到“高等学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大学语文》非常重要,不可弃置。它在传承人类精神文化,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及汉语应用能力,健全大学生人格形成,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人文课程的教学成功与否,教师是关键。教师如果意识不到人文课程的重要性,又如何能身体力行,“春风化雨”,“以文化人”?除了人文课程教师,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也很重要。一个不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的专业教师,如何能很好地“传道、授业、解惑”?如何能合情合理地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如何能从更广阔的角度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

(四)学生层面的因素

如今这个时代,新旧转型,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面对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很多学生把持不住自己的心。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极大的冲击。不知道应该相信什么,应该坚持什么,应该选择什么。在功利主义的怂恿下,唯考独尊,唯实用独尊,唯网络独尊。他们把大部分精力花在专业学习上,轻视人文课程,认为人文课程对总体成绩和将来就业并没有多大关系,更不用谈花时间读人文方面的书籍和听人文方面的讲座了。八十年代那种见面就谈文学的良好风气已经不复存在。更有甚者,一天花绝大多数的时间上QQ,刷朋友圈,打《王者荣耀》之类的游戏。理想的消失,人文的缺失,关键在于学生的忽视甚至是漠视。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人文素养培养的途径

(一)重视人文课程,多管齐下协同教育

培养人文素养,首先要加强人文方面的知识的教育。大学里的人文课程,包含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知识,包括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中国通史、“两课”等基础课,还有相关的选修课。应加重人文课程的总体的比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予以强调,在评价体系中纳入相应的考核,并在制度上加以保证,确保大学生通过较系统的学习把人文知识和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加强师资管理和建设,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养

首先,在教师的选聘上把好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对教师这个职业本身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言行举止,以及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招聘教师时,应该选用一些“治学”和“做人”方面优秀的教师。因为这样的良师,能“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给学生以积极的人文精神熏陶。其次,透过讲座、培训等形式提高在校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是社会的一员,面对社会不良风气,也会困惑,多多少少受其影响。应重视对在校教师人文素质的再教育。可以透过邀请外校知名专家、教授来校开讲座、授课,与兄弟院校交流,开展人文方面的教师竞赛和活动等方式,使教师的人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曾经在教师培训中邀请湖南省礼仪文化交流协会名誉会长袁涤非教授讲授教师礼仪,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老师们都觉得受益匪浅。

(三)活跃人文课堂,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课堂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阵地。大学生对人文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与上课的方式有直接关系。很多人文课程从头至尾都是教师讲授,甚至照本宣科,教学效果不佳。教师应该根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于人文知识的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多样化,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如可采取情景教学法,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领悟其中的文化和社会内涵;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教师或者学生演绎诗人、历史人物等,通过表演了解人物的生平,想法,感悟其具有的情怀,感同身受;也可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分组研究,在查阅资料和互相切磋形成成果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应用人文知识;甚至可以“翻转课堂”,学生通过查资料、看论文等提前准备,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和讨论。另外,课堂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大学语文》课堂,可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朗读、朗诵、演讲、辩论、写作等活动,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学生喜闻乐见,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礼仪习惯也得到很好的培养。笔者所在的教研室进行过相关尝试,结合特定的知识单元,分别举办了“聆听经典朗读会”“中华好诗词朗诵会”“读书报告会”“电影分享会”“辩论赛”等活动。透过这些课堂活动,学生们对人文知识的理解日益加深,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礼貌礼仪等有显著提高。

(四)利用网络空间,构建大学生接受人文素养教育的平台

今天是“互联网+”时代,谁占据了互联网,谁把握了话语权,谁就赢得他的观众。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更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推出一些优秀的人文方面的网络课程,如“大学人文素养在线开放课程”;或者引导学生选修一些“国家精品课程网”上精良的人文课程,并制定相应的学分要求,使学生转向,不再沉迷于网聊和网络游戏,回归人文知识本身,关注自身精神家园的建设。

(五)发动校团委、学生会、图书馆等部门,创建富有人文内涵的校园文化,开展人文方面的活动

校园文化可谓校园的“软件”。美好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在校大学生的情操、营养大学生的心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美化校园环境,给学生怡情的空间;应充实图书馆人文类书籍馆藏,给学生怡情的养分;应请高雅文化进校园,让地方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充实校园文化,并传承地方历史文明。如湖南本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举办长沙花鼓戏欣赏,长沙弹词介绍,湖湘文化讲座等活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应构建良好的人文氛围,可在全校各院系举行相应的活动如四月“读书节”,“校园文化艺术节”“诵读经典”比赛,“母亲河探源”,“演讲比赛”等。另外,还可通过团委、学生会组织相关活动,让大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等,从而开拓大学生的视野,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总而言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聚焦应用型的前提下,应重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并针对现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透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既在制度上保障人文课程的教育,在师资上加强人文课程教育的实力,也在实际工作中多渠道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使大学生不仅仅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人文素养,做到“成才”与“成人”两不误。

参考文献:

[1]陈平原.大学有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韩奇生,卿中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与培育[J].高教探索,2008(5):135-136.

[3]吴俊,刘佳人.试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8):48-52.

[4]闵永军.多途径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1):148-149.

[5]黄正元.大学办学泛市场化的风险———以部分大学生人文素养严重缺失为视角[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3(2):5-8.

[6]秦玮.应用型本科大学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培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5):58-60.

作者:朱燕萍 单位:湖南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