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旅游活动人文素养培育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旅游活动人文素养培育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旅游活动人文素养培育研究

摘要:人文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和修养,在个人持续发展和社会竞争优势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旅游作为一种文化和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是培育人文素养最有效的途径。在旅游活动中,人们可以尽享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陶冶性情,开阔视野,如读百科全书。

关键词:旅游;培育;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和修养,在个人持续发展和社会竞争优势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培育人文素养的途径很多,在人们无限热衷旅游的今天,借助旅游活动途径,培育人文素养可以说是一个最佳最有效途径。毕淑敏曾说,旅行是一种学习,它让你用一双婴儿的眼睛去看世界,去看不同的社会,让你变得更宽容,让你理解不同的价值观,让你更好地懂得去爱、去珍惜。[1]旅游可以让人尽享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开阔视野,如读百科全书。

一、在旅游中尽享自然之美,学会哲学思考

大自然是客观存在的,更是美的。自然中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名胜古迹等等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体验。可以说,大自然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心灵的港湾。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的身心压力倍增,而旅游与休闲恰恰能解决这个问题,在人的生命中意义显得尤为突出。因为旅游的本质是“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2]。在旅游活动中人处于自由境界,可以获得身心的全面放松。

人们在欣赏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时,往往又加入主观意识,物我合一,天人合一,这是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中思考是积极的、主动的、活跃的。通过在自然中寻找精神慰藉,通过纵情山水来感悟宇宙和人生真谛。这是哲学的思考,“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语),学会用哲学思考是培育人文素养的重要部分。

在大自然中,形态各异的山岳,会让人顿生崇高之感,顿感人的卑微渺小,会让人尽失自傲,有助于找准自己生活的位置。奔流不息、风光旖旎的江河,百川如练,日夜流淌,一去不返,会让人生发出“逝者如斯,人生几何”的感慨,生发出要善自把握,学会珍惜的感想。面对坦荡如砥、一望无际的平原,狭隘的心胸会豁然变得格外开阔;还有浩瀚的大海,笑纳百川,苍茫辽远,是让人心胸开阔的一剂良方……凡此种种,都让人尽享自然之美,陶冶着性情,开阔着视野。在人与自然交融那一刻,伴随种种思绪、感慨、感悟和思考,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大自然的映照中得以显露升华,自己的人生追求也有了明确目标和方向。神秘的大自然,处处是美景,也处处是探索不尽的哲学。

二、在旅游中追寻古迹风情,做到鉴古知今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民族众多,为山川风物增添了无限美的色彩。辽阔的国土,处处印着先人的足迹:如东北大地,遥远的肃慎曾在此生息,黄龙府和赫图阿拉,是女真的兴起之地。华北,有过涿鹿之战,周口店是山顶洞人的栖息旧址,大同曾是鲜卑的都城,晋南是尧舜禹的故乡,内蒙古曾是匈奴、鲜卑、蒙古人放牧的地方,铁木真驰骋过呼伦贝尔,呼和浩特有王昭君的香冢,巴林左旗兴起了契丹,北京城强盛的元明清曾在此发号施令。中南大地,历代在此逐鹿,濮阳、安阳、商丘、洛阳、开封、许昌,古都处处皆是。华东,齐鲁是姜子牙周公旦的封地、孔孟的故乡,徐州有过垓下之战,南京历经过十一朝,鄱阳湖上有陈友谅败北,勾践曾在会稽卧薪,福建有林则徐的祠堂,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大西北有赫赫的潼关,有古远的栈道,河西走廊往西运过丝绸……诸多历史活动,无论是金戈铁马的激战场面,还是情趣盎然的生活细节,观瞻前人的遗迹,萦绕着历史的沧桑。五千多年的文明,犹如一面镜子,它使人们在旅游活动中获得古今历史文化的熏陶。

旅游其实就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徘徊,这些有形的历史文物、建筑、园林、遗迹、遗址及人文景观等,可以满足人们的教育、认知功能,便于人们认识和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时代特征、发展规律,以达到鉴古知今的目的。[3]人们不但可以从中积累知识,更可以发思古之幽情,经受心灵洗礼,凭吊历史文化的感觉和记忆,寻找精神家园。

旅游更可见各地的民俗风情。在历史渊源、建筑装饰、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衣着服饰、传统手工艺品等诸多方面显示出特有的民族文化魅力。如蒙古包、敖包、赛马、维族歌舞、藏式碉楼、经幡、陕北窑洞、皖南民居、苗寨竹楼、云南板房、彝族歌舞、海南茅屋……到处可见农林牧副渔的发展,工商服务业的繁荣进步,这是拓宽眼界的最佳途径,能激发人们对悠久历史、民族文化喜爱之情,对家乡建设起着有力的鼓舞和促进作用。

三、在旅游中亲近文人墨客,品读文学韵味

大自然是人类学习的一部好书。在这本书中随处可以找到文学的土壤。如《关睢》产生于周地,《楚辞》在楚地萌生,《洛神赋》写于洛水之滨,武陵有世外桃源,可观赏到《西洲曲》的水乡美景,可领略大草原的“风吹草低见牛羊”。李白描写过蜀道,杜甫住过的草堂,苏轼泛舟的赤壁,辛弃疾驻足的北固亭,岳阳楼下犹见范仲淹,藤王阁前似逢王子安。还可见到《水浒》英雄的聚义之所,《三国演义》的争战故地;洪洞县行过王堂春,普救寺曾住崔莺莺,张养浩缅怀的潼关,秦淮河边的李香君。绍兴是阿Q的故乡,长白山有《林海雪原》,刘三姐曾在漓江对歌,娘子军曾战斗在海南,新疆上演过《西游记》,藏地有《格萨尔王传》……每到一处,都是走出书本的真学实学。

千百年来,文人骚客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散文、游记以及楹联、碑文、题名……作品的门类众多,内容丰富,几乎涉及文学创作的各个层次以及书法、绘画、雕塑等各方面,作品与景观融为一体,成为名胜古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生动的故事、丰富的思想感情感染者众多读者、游者,比如历代山水诗词、游记通过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摹体现出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所有这些作品都浸润着浓厚的文化韵味,引导人们抒发思古缅贤之幽情,使本已闻名的景观锦上添花,更加优美动人,令人心驰神往。[4]

开始旅游生活,就可能推开文学之窗,领略到文学的独特韵味,文学素养也会慢慢提升。

四、在旅游中上好地理生物课,增长科学知识

旅游不但尽享自然之美,读哲学书、读历史书、读文学书,大自然更是一幅地理知识、生物知识的长卷。细心的体验、观察、聆听,是一堂堂真实生动的地理课、生物课。如冲积地貌有平原、高原、山脉、河流、湖泊、森林、草原、湿地、沙地、沙漠、戈壁、绿洲、大海……喀斯特地貌有断层、岩溶、丹霞、雅丹……树木有落叶松、桦树、栎树、柿树、云杉、桂树、胡杨……植物有莜麦、青稞、剑麻、甘蔗、金鸡纳霜……动物有关中驴、鲁西牛、蒙古马、伊犁马、乌珠穆沁羊、哈萨克羊、骆驼、唐古拉山上盘旋的雄鹰……等等,皆可亲自触摸,亲身体验。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景点中往往建有各种生物、科技展览馆、植物生态园等,增加科普教育内容,突出科学文化内涵,以满足人们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好奇心,可以拓宽知识领域,增加获取知识的乐趣和渠道。这是走出死的书本,与活的生物亲密接触和体验,人们在新鲜感、获得感、满足感中,培养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提高综合科学文化素养和科学精神。

总之,旅游如同走进一条不尽的画廊,也可尽品种种的天籁。旅游使我们尽享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会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性情,开阔视野,培育良好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毕淑敏.蓝色天堂[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92.

[2]曹诗图.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86.

[3]张文建.让历史教育走向广阔天地——兼论旅游的历史教育功能[J].探索争鸣,2004(4):33-34.

[4]谢春山.旅游文化的四类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102.

作者:张宝利 单位:锦州教师进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