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创新创业意识培育下的工科大学新生入学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创新创业意识培育下的工科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创新创业意识培育下的工科大学新生入学教育

摘要: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是工科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向创新型社会转变的必然要求。创新创业意识培育方面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及校内外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新生入学教育应从意识激发、文化熏陶、实践提升三个层面来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关键词:创新创业;意识培育;新生

入学教育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1]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迈入高校后的“第一课”,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对新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新常态下,工科高校应注重激发新生创新创业热情,多维度、多途径促进新生创新创业意识萌生和实践转化。因此,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前移并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就成为实现工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然要求。

一、创新创业意识培育融入工科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必要性

(一)新生入学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工作

新生入学教育是新生步入大学后的第一课。新生入学教育的质量不仅关系着新生融入大学生活的速度、广度和深度,也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新常态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迫切要求,也是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支撑。[1]基于此,工科高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战略应围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来确立,树立“强化创新意识、训练创造能力”和“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教育理念,将创新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激发新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逐步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将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融入新生入学教育环节,在大学新生中播撒创新创业的种子,可以有效帮助新生增强创新创造的自觉性和针对性,从而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成才成长的重要支点

大学新生是一群思想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强的青年群体。要把握新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关键期,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开始,主动根据新生的思想心理特征及需求,精心设计新生入学教育方案和内容。新生入学教育通过给予新生及时有效的指导,可以帮助新生较快熟悉、适应大学学习方法、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对新生开启大学学习和生活新篇章,逐步成长、成才、成功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虽然是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锻炼和积累,但新生入学教育的导向性、方向性、基础性决定了其可以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好的开端不仅关系到新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也会对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与成才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创新创业意识培育融入工科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时代感召下,我国高校尤其是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受到足够重视。在此过程中,高校如何从全过程育人的视角,把新生入学教育环节作为探索并贯彻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的重要抓手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很多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也结合学校实际做出自己的特色,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对新生创新创业意识培育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深入发展,参与教育的主体范畴逐渐扩大,相关研究不断增多,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在部分工科高校中,部分教育者并没有真正理解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对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要价值,认为这只是针对少数大学生的就业行为或创业实践。这导致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还停留在固有状态,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作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得到满足。同时,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形式单一,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创新创造的激情。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校未能将实践创新和技能创新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导致学生缺少创新实践的机会,使其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对新生创新创业意识培育的组织安排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大多数工科高校入学教育形式和内容仍局限于传统的集中学习和专题讲座。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大多安排在开学后的一周时间内,内容多、时间紧,且不够细致、具体,有些还和军训或者基础课教育穿插进行,创新创业意识的教育活动大多停留在表面。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对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各层面的教育统筹考虑不足,也缺少深入系统的规划和思考。与此同时,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集体教育所占比重仍较大,相对深入、细致的个别沟通较少,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层次剖析和双向沟通,个性化指导偏少、新生与教育者互动较少。这些势必会对教育效果带来消极的影响。

(三)校内外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亟待建立

创新创业意识培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虽然大部分工科高校都在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基于新生入学教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但行业内或区域内尚未形成资源互补和良性互动,无法有效地发展合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有自己的属性和特点。它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又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3]而目前从事新生入学教育的教师流动性大,人员结构单一,专业人员不足。我国高校从事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是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骨干,而基于创新创业意识培育的新生入学教育需要更广泛的专业教师和专家参与。第二,整合校内外资源推动新生创新创业意识培育的力度不够。校内层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各部门、各学院、科研系所之间的横向融合较少;校外层面,新生创新创业意识培育与政府、社会、企业等协同平台缺乏联动载体和机制。

三、创新创业意识培育融入工科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路径选择

对于工科新生而言,创新创业意识的激发有助于其专业兴趣的培养,这与工科专业特点密不可分。新生入学教育活动可以从感知、体察、实践等层面为理工科新生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创造条件。通过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及切身体验,为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植入有利的外部诱因,引导学生逐步将对创新的热爱之情转化为创新行为的持久动力,进而引导学生确立学校认同、专业认同,开启他们大学四年的求学之路。

(一)感知层面:意识激发

1.感知科技魅力:与大伽面对面与名家名师面对面,旨在构建师生学术交流的平台,激发新生科研创新的兴趣,鼓励他们勇于攀登科学颠峰,将设想变成现实,以新技术推动产业的进步。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工科高校可通过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如“教学名师告诉你如何学习”“与学术大伽对话”“走进科研精英工作室”等,引导新生了解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激发新生的求知兴趣和创造激情,促使新生在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中不断成长。2.分享学霸高招:与学长零距离学长零距离活动旨在通过学长的现身说法和学长向新生分享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加强新老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培育的“传、帮、带”,这种朋辈的教育模式对新生更有触动意义。工科高校可通过组织开办“优秀校友与新生面对面”“师兄师姐有话说”等形式灵活的活动,促使新生及时有效地了解大学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所在,树立心中榜样,尽早做好全面规划,提升专业学习兴趣。

(二)体察层面:文化熏陶

1.营造创新创业氛围:让创新成为思维习惯氛围营造是人才培养的沃土,工科高校应通过打造创新创业基地以及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来营造浓厚氛围。要坚持将新生入学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基地开放日”活动,让新生近距离接触了解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为新生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组织科技创新团队先进事迹报告会,使新生从初入校开始就可以了解学术科技团队从组队到运行的过程,为新生提供可模仿、可借鉴的“科技创新团队作战”的成功范本,引导其了解识别机会与资源。组织新生参加科技创新作品展和科技企业文化游活动,将科技协会会员平时制作的科技作品和高年级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获奖作品进行展出。引导新生近距离接触企业并了解企业实际需求,促使其对相关公司的行业状况、发展历程、公司状况进行全面综合了解,对技术人才培养和行业的发展前景等问题有初步的判断和认识。在各类活动过程中促使新生领略创新创造的魅力,使其切身感受科技创新的氛围,激发他们对学术科技的兴趣,帮助其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2.彰显创新创业活力:让创新行动触手可及在新生开学季,学校可按“1+N”的模式配置专业导师和新生,即1名专业导师与多名新生结对子,由新生以自愿报名的形式参与到专业导师的科研团队中,开放共享名师实验室,让学生在大一时就能与导师密切联系并熟悉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发挥二级学院的特色和优势,成立“青创空间”,使新生可以更直观、更近距离地接触学长们日常的创新创业活动;同时,针对大一新生定期开展创新创业沙龙,邀请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或工作室成员进行交流和研讨;注重引导新生积极参与学生创新创业社团,通过开展“走访创业者足迹”、创者沙龙、创客咖啡、编制校园《创者》杂志、展播创新创业微电影等,形成浓郁的“爱创、敢创、能创”的校园科技创新文化氛围。

(三)实践层面:创设平台

1.搭建多样化、个性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工科高校应重视对大一新生进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充分拓宽理论平台和实践空间,让大一新生在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平台上体验创新创业文化,参与创新实践,增强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重大协同创新平台的作用,探索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新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组织不同专业的新生到不同的校企合作平台上进行实践锻炼,并在平台上与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进行直接对话;按照“企业出题、学生参赛”的思路引导新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到科技竞赛活动,不断培育新生科技创新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增强人才培养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设计融合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的路径创新创业意识培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体系,也有其教育理念的支持,有其相应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课程和教育方法。[5]工科高校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通过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相融合;要积极构建“团队+竞赛+初孵+深孵”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训链条,通过带领新生进行前沿性的科研实训,引领其创新并通过创新成果进行创业,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社会培养大批高层次“创业型”和“创新型”人才;[6]要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选拔来自不同专业的新生,通过采用“2+2”的培养模式以及跨专业的实际开发项目训练,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在工科高校中大力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育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将创新创业意识培育融入新生入学教育既是工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也是高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科高校和青年学生是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的核心,要注重把握新生入学教育关键期,积极拓宽工作思路,主动整合校内外资源,牢牢把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价值,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真正使其在思想上、实践上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王雪飞.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1):73-74.

[2]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3]唐羽,肖娴娴.当前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现状分析[J].高教论坛,2015(10):19-20.

[4]宋之帅.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4:20.

[5]罗嘉文,苏一凡.基于“前孵化器”建设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讨[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5):74-76.[6].

作者:王新伟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学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