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浅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浅谈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浅谈

摘要:立足于当前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及运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从调研分析入手,结合工作实际,以学生的日常行为观察为切入点,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点,对大学生相关心理问题产生的实质原因进行了总体推断,并给出了相应的决策建议,以期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良好心态的同时,强化学风建设,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高等学校;大学生;教学管理;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状态对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观念的更新、压力的激增,使得人们的情绪思想,进入了“大众负重”时代。凡之所向,无不殃及。而大学生这个特殊的发展群体,作为智力和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也在无时无刻经受着考验与磨砺。尽管这个年龄段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但其个性心理依然尚未成熟。在成长走向成熟的这个特殊时期,独立与依赖、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自由与束缚、竞争与求职等等一系列矛盾形成的心理冲突,极深层次的影响了自身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成才[9,10]。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利教、助学的建设性基础工程,其主要价值体现在:(1)有利于高校发展,有利于教育模式更加科学化,有利于教育成果更加效率化,有利于教育素质更加优良化。(2)有助于学生成长,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化,有助于学生思维理性化,有助于学生发展全面化。(3)有益于社会进步,有益于人际关系健康化,有益于家庭关系和谐化,有益于精神文明持续化。2018年7月,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目标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受益面不断扩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心理健康素质普遍提升。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预防、识别、干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及时、措施得当、效果明显,心理疾病发生率明显下降。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学校教育和教学管理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重视。

二、教学管理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心理成因分析

对常见问题进行全面的成因分析,是提升教学管理水平的基本前提。笔者针对教学运行中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阶段学生呈现出来的问题从心理角度进行了记录和调研,并对相关学生的心理动态进行了跟踪分析,发现带普遍性的问题冲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环境适应型矛盾

一般以未完全独立前的暂时性心理适应困难为主。主要表现为依赖、困惑、失落、孤独等,其中以人际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三个方面最为突出。较之于初、高中相比,生活环境的差异、教学模式的变化、管理机制的更新、人际关系的复杂,经常会使原始惯于“耳提面命”的学子们产生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的心理。尤其对网络的依赖,使得更多学生甚至与放弃了原始的面对面交流,趋于自我闭锁。

(二)情感困扰型矛盾

一般以同性或异性之间关系紧张为主。主要表现为猜疑、嫉妒、孤傲、抑郁等,其中以恋爱关系及寝室关系最为基础。当前在校大学生以95后为主,自我意识较强,个性鲜明,思想叛逆,缺乏宽容忍让之心。在很多生活琐事上斤斤计较,发生争执时互不相让,常导致寝室关系不够融洽。异性关系上,一旦遭遇情感危机,心理承受能力极弱,在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疏解时非常容易死钻牛角尖。

(三)家庭支持型矛盾

一般以原生家庭物质或精神上的支持匮乏为主。主要表现为自卑、压抑、孤僻、退缩等,其中以家庭氛围、经济状况、父母期望为主要诱因。这一代学生,独生子女较多,多数人是在较前几代人更为优渥的物质环境里长大的。但同时,大社会背景中的家庭关系也比以前复杂更多。不同家庭的组成结构、教育理念和贫富差距可能都有相对的差距,导致一些单亲、贫困家庭的学生畏惧交流、敏感自卑。

(四)认知失衡型矛盾

一般以理想和现实的趋避冲突为主。主要表现为紧张、迷茫、焦虑、冲动等,其中以自我定位和就业发展为典型代表。中学时期更多的学校倾向于传统的应试教育,重分数、轻理念,专心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疏漏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很多学生,只顾埋头苦读,忽略抬头看路,填报志愿时随众而盲从,完全过滤了专业适应性和个人匹配度的问题,学生入学后自我认知能力弱化,发展意识淡薄。甚至于逐渐出现厌学、逆反心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管理有机结合的几点建议

科学的运行机制,是教学管理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托。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个体的不断成长,必然要经历心理的不断调节和人格的不断完善。因而心理健康情况,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教育显效最为基本的保障。教书育人,理念是先导,管理是手段,内容是核心,方法是保证。笔者建议,以教促管,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提高认识,辅助学生完成心理过度

教书必须育人,育人必先育心。当前发展形势下,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息息相关的软、硬因素,主要包括学校和家庭两个维度。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是重中之重。因此,学校教育若想达到理想效果,必须要通过全面优化,以短促长。要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贯穿于教学管理和心理疏导始终,坚持教育部门、管理部门、监督部门有机统一,促进教学运行的良性循环。

(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品质

大学阶段属于学生成长成熟的关键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的必备前提。而其心理素质的提高过程,又是一个需要自我持之以恒训练的过程。教育引导,很多时候需要灵活变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逐步完善的自我防御机制解决,积极乐观的价值理念,可以有效的应对复杂嬗变的日常生活,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三)更新观念,激发学生独立自主意识

艾金森认为:激励是对方向、活动和行为持久性的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功能,应该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管理和教育,将理论要求内化为实际行动,以充分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独立特征。成才之初,不仅要有良好的心态、积极的品格,还要有明确的目标、精进的理念、适当的方法、专业的标准、奋进的决心、踏实的态度。

(四)统一联动,鼓励学生挑战自我潜能

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成效,并非一时之功,一人之功,一世之功。当前教学运行过程中所发现的心理问题逐年呈多样化趋势,决定了在很大程度上的心理教育工作要在找准基点的前提下各部门多方配合,协同完成,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功能,把大学生成长成材的目标落到实处。同时,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各方面问题,从而保证教学工作更加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尽可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努力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发展途径,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努力使学生成为“实基础、精专业、强技能”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明.心理教育在大学生德育中的应用研究—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17(10):98.

[2]罗晓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8(1):112-118.

作者:李丽娜 单位:吉林化工学院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