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教育机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教育工作存在的若干问题,文章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原理,提出了构建并完善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教育工作体系与工作机制、课程教学体系、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心理咨询服务机制、心理预防与干预机制、网络心理育人机制以及保障机制等具体对策。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发展;体系和机制;系统构建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想社会的根本价值。马克思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P44),人应“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2](P330)。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3]。身体、心理素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心理发展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构建并完善科学系统、运转高效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教育机制,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拓展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实现更高质量的心理育人,仍是高校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实现更高质量的心理育人紧迫感不强,系统化的顶层设计有待优化。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防止学生心理突发事件”的层次,尚未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拓展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增强学生发展后劲”的高度去认识心理育人的巨大作用,缺乏系统思考和科学顶层设计,在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政策措施等方面,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教育的制度性安排不到位,尤其是促进学生心理持续发展的举措不多。
2.组织领导体系和制度体系建设及运行机制有待加强。尽管高校普遍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但明责、履责、追责的责任链条不紧,运行机制不够有力,工作中存在条块分割、管理脱节、协同性不够等问题,定期信息反馈机制、分析会商机制、沟通协调机制亟待强化。制度建设和落实碎片化,逻辑性、关联性、整体性、规范性不强,尚未形成科学的制度体系,督促检查的常态化、实效化不够。
3.教育教学体系和实践活动体系有待完善。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部分高校尚未建立涵括核心课程、发展课程等在内的课程体系,尤其是促进学生心理持续发展的拓展类课程成为短板,有的高校甚至未能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全覆盖。在教学实践中,一些高校不重视发挥系统整体功能,尚未科学构建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教育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体系,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有机衔接不紧密,实践活动形式、内容、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缺乏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4.咨询服务的能力和预防干预体系的合力亟待增强。在咨询服务方面,帮助摆脱心理困境之后的求助者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耐受能力和发展能力等还不够到位;为更广泛的学生群体提供心理问题预防性、心理素质拓展性、心理能力发展性咨询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待提升。在预防干预方面,部分高校“五级工作体系”不健全,尤其是学生心理骨干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预防干预的实效性较差;统筹校内外资源,家、校、社区及专业机构互联互通互动的协同机制不畅,预防干预合力不强。
5.网络心理育人相对滞后,未能形成线上线下育人合力。在网络心理育人方面,拓展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线上课程明显偏少,寓教于乐的教育资源短缺,网络课堂、微信、微博、QQ、智慧校园等“五位一体”的网络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教育平台建设滞后,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心理育人的能力亟待增强;高校运用大数据科学分析研判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进行教育疏导或危机干预的能力较弱。
6.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教育条件保障有待加强。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教育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数量、质量和能力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有较大差距;把心理育人渗透到教育教学和学生成才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全员心理育人更是任重道远;高校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教育投入机制和条件建设发展不平衡,部分省属高校、民办高校条件保障能力相对薄弱。
二、系统构建并完善高校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教育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经历了探索起步、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到逐步成熟三个阶段。新时代,提升高校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教育水平,实现更高质量的心理育人,要由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向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强化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增强学生发展能力转变。针对存在的问题,要充分运用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方法,总体设计、系统集成,构建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教育机制,真正把心理育人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
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教育工作体系与工作机制。首先,健全领导机制。成立由学校党委领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学校统筹、分级管理、专业引领、行政保障的心理健康与发展教育领导机制。其次,完善组织体系。将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系统论思想方法,以真正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四位一体”工作格局为着力点,科学构建融目标发展性、课程多元性、活动实效性、咨询服务针对性、预防干预及时性于一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体系,促进学生心理持续发展。再次,完善教育制度。重视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工作制度建设,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心理咨询制度与心理危机干预制度,推动高校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并完善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把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教育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压实各责任主体管理责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和监控网络体系。
2.构建并完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课程教学体系。根据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新要求,精心打造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课程+发展课程”的多元化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教育课程体系。不断强化并巩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必修通识课程的核心地位,确保其理论和实践教学时数,切实做到学生的“全覆盖”;根据不同学生特点以及个性化需要,开设心理发展课程,如“人格魅力”“演讲与口才”“职场心理调适”“社会心理学”等心理发展公选课程,形成以必修课为核心,以公选课为补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根据时代与社会变化,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注重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衔接和相互补充,不断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3.构建并完善多元化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教育第二课堂活动体系。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按照载体多元化、活动品牌化的工作思路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首先,设立第二课堂学生心理素质拓展必修学分,学生参加一定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才能获取相应学分。对实践活动中的先进分子给予表彰奖励,通过强化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教育活动全员参与。其次,根据不同学生群体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创新活动载体与活动方法,着力打造实践活动品牌,如心理健康教育节、校园情景剧场、心理素质拓展实践训练营、世界精神卫生日以及女生节等,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体验、锻炼提高,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再次,着力建设好各类心理文化社团,加强专业指导,充分利用社团朋辈教育的优势,组织开展一系列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丰富多彩的素质拓展活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由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延伸,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拓展心理素质,增强心理发展能力。
4.构建并完善心理咨询服务机制。围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工作目标,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工作制度,完善咨询服务体系,配齐配强专业咨询人员,畅通咨询渠道,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心理咨询服务;对有心理问题的求助学生,要精准施策,及时帮助其解决各种心理困扰;要针对不同学生群体或个体特点,科学制定辅导计划和咨询服务实施方案,切实抓好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等各项工作,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根据学生提升心理素质和心理能力的新需求,拓展服务项目,创新方式方法,提升服务层次,扩大学生受益面,整体推进学生心理发展。
5.构建并完善大学生心理预防与干预机制。危机预防与干预是大学生心理危机治理的重要手段。首先,应构建“寝室—班级—年级—学院—学校心理中心”五级心理健康预防体系和干预体系,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工作责任制,层层压实责任,逐步形成危机干预的快速反应机制和主动干预模式;对重点关注对象建档立卡,定人、定点、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主动干预,帮助其度过心理危机。其次,建立并完善事前教育、事中治疗、事后跟踪、观察与辅导机制。认真开展新生入学心理普查和在校生定期心理筛查,精准识别重点关注对象,早发现、早介入、早预防、早干预;按照“教育为主、重在预防”的工作原则,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情绪调节、挫折应对和自控能力。做好学生突发心理疾病治疗,科学设计危机干预模式和行动方案,成立危机干预小组,构建以学校心理中心为核心、各职能部门和院系协同的应急机制。针对曾经有过心理危机的学生,通过畅通学校、家长、专业医疗机构联系沟通渠道,完善心理危机跟踪、监护、救助体系,以持续化的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等方式,巩固前期危机干预成果;依托“五级责任人”,形成全程跟进、无缝对接的跟踪与辅导工作体系,确保学生在危机之后保持持续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
6.构建并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网络心理育人机制。网络心理育人机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搭建“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全覆盖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开展网络心理咨询与互动等。首先,要整合校内各类网络资源,打造以互联网为核心,以微信、微博、QQ群、智慧校园为辅助的“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要不断增强教师运用融媒体开展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教育的能力,开发更多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课程或微视频,丰富网上学习资源,吸引大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线下到线上的转换与统一,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发展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心理素质。其次,形成全覆盖的网络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教育数据库,实时追踪学生心理成长动态变化。要通过心理普查、心理动态摸排等多种方式,在保证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动态掌握学生学业、职业发展、人际关系、家庭情况、个人情感、突发意外事件等各种压力源信息,将其纳入学生电子档案,并与学校贫困生资助系统、教务系统、就业系统有效衔接。要及时教育疏导,科学评估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教育工作成效,及时反馈并改进。再次,积极开展网络心理咨询。要通过视频、语音和文字等方式,为学生提供高效便捷的心理咨询服务,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7.构建并完善高效运行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教育保障机制。首先,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准入门槛、严格任职标准,加大引导和培育力度,打造高水平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教育专职教师队伍;从思政队伍、校医院医生中精选一批具有心理学教育背景、责任心强、能吃苦的同志,对其进行专业培训,聘请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壮大工作队伍;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在职称评聘、工作待遇、加班补贴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调动专兼职教师积极性;积极鼓励专兼职教师参加省内外培训和进修,全面提升其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组织、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等能力;不断提高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汇聚心理育人的工作合力。其次,加强条件保障能力建设。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放到人才培养的基础性、战略性高度,以创建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为抓手,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在强化软件建设的同时,加强咨询室、宣泄室、音乐放松室、督导室、团体辅导室、心理训练室等场地建设,配置相关仪器设备,为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教育工作创造优渥条件。
参考文献:
[1]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作者:刘丰林 杜睿 刘义 单位:武汉轻工大学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