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营企业融资现状与对策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主要体现在税收、国内生产总值、技术创新成果、城镇劳动就业、企业数量等方面。然而,民营企业长期面临的资金瓶颈——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与其所做贡献形成强烈反差。文章从民营企业的发展及融资困境现状入手,剖析背后原因,并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提出金融市场、政府和企业应如何三管齐下。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对策研究
一、民营企业及其发展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0”到“56789”的巨大跨越,为经济的高速高质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民营企业税收贡献超50%,是政府税收和国家财力的最大贡献者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国税收为166000亿元,较上年下降3.5%,其中国有控股企业下降5.4%,涉外企业下降6.9%,民营企业下降最少,仅为1.8%。而从税收总量上看,国有控股企业贡献24.3%,涉外企业贡献16%,民营企业贡献则高达59.7%,占据了税收贡献的“半壁江山”[1],见图1。
(二)民间投资占比超60%,民营企业是投资的最大推动力2012年以来,民间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持续超过60%,最高达65.4%,整体增长态势明显,仅在2019、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房地产政策调整的影响,该比例有所下滑。但是与政府投资、外商投资相比,民间投资已然成为社会总投资的主力军,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比重已超八成,见表1。
(三)民营企业发明专利占比超75%,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2011年,中国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为13.49万件,至2019年,该数量已升至39.88万件。其中民营企业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占比均超过了75%,主要集中在数字通信、计算机技术、电机、仪器和能源等领域,反映了中国民营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越来越向高新技术领域发展[2]。
(四)民营企业就业存量占比超80%,是城镇就业的最大保障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更是社会的“稳定器”。民营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同时成为创造就业岗位的最重要渠道。近年来,民营企业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且新增岗位和新增就业90%以上都集中在民营企业。2019年中国民营企业吸纳城镇就业人数约4亿人,占城镇全部就业人员的87.90%,民营企业成为就业的强力“吸纳器”,见图2。
(五)民营企业数量占比超95%,是中国经济微观基础的最大主体1978年,全国个体工商户只有15万户,没有私营企业;2019年,全国企业法人数为2109.13万个,其中民营控股企业占比达98.2%[3]。相较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决策机制更为灵活,资源配置效率更高,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主要组成部分。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严峻形势的影响,当前全球经济持续下行,外部大环境的不景气使得民营企业的发展面临较大困境,尤其是资金规模上的严重不足极大影响了企业的创造力,因此有必要对民营企业融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经过对全国各省市10000家民营企业(其中工业企业1800户,建筑业企业1900户,服务员企业6300户)的电话访问,65%的企业反映仍存在比较大的融资难问题。存在资金短缺的企业中,26.8%的民营企业依靠商业银行贷款,36.6%的企业采取民间借贷、企业间借款或自筹资金的方式,10.34%的企业会选择债券融资、内部集资等方式解决资金短缺问题[4]。
(一)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现状
一般情况下,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获得的资金在使用上较为灵活,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一般在贷款前需明确资金用途,放款时需严格按照规定用途使用资金,如日常经营、设备采购、科技研发等。因此,企业通常会优先选择直接融资,但多数民营企业发展缓慢、先天基础条件差、规模小、实力弱,并不具备直接融资的条件。1.股权融资截至2020年末,中国A股上市公司4154家,其中民营上市公司数占比接近2/3,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力量。但是民营企业基数庞大,能够上市的纯属凤毛麟角,主要是由于企业IPO一般经过问核、反馈、预先披露等诸多环节,对拟上市的企业在财务状况、经营治理规范性与合法性等方面要求较为严格,对大多数民营企业而言,借助发行股票直接融资的方式仍然遥不可及。2.债权融资由图3可知,截至2020年底,中国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各类债券56.94万亿元,从发行规模上看,是仅次于美国的债券市场,其中主要为金融债券,包括各银行发行的疫情防控主题债券、生态环保主题债券等;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量为14.20万亿元,占比仅25%,发行人主要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信用债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仅占7%~9%,且该份额呈逐年下降趋势[5]。过去几年民企债券违约率居高不下,导致其市场风险偏好较弱。因而,民营企业较少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融资。
(二)民营企业间接融资现状
1.银行贷款截至2020年末,全国民营贷款余额为50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4%;普惠型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是15.3万亿元,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8.1个百分点[6]。各家银行均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除了贷款规模的普遍增长,贷款成本上也大大减少,如果符合普惠企业的标准贷款利率一般在3.9%~4.3%左右,不符合此标准则视情况上浮,上浮后一般为4.75%~7%。而在贷款准入条件上,多要求民营企业具备一定的资质,或为白名单客户,或要求担保物,或从事新兴产业具备创新技术等,主要是银行出于不良贷款和风险的考虑。因此,对于大部分初创期或者从事技术含量低的民营企业并不符合此要求,依然很难获得银行贷款。2.民间融资多数民营小微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无法提供抵押或者担保、企业综合实力弱等原因无法达到发行股票、债券和银行信贷的要求,因此民间融资能在借贷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民间融资的资金来源多为个人、家庭闲余资金等,通过出借资金获得高额的利息回报,融资到的资金主要为民营企业解决短期的资金困境,这一模式在中小城市尤其是农村地区十分普遍。但是民间融资的资金来源比较分散,供给额度又十分有限,难以发挥资金的规模优势。此外,民间融资的信用体系不完善,往往伴随着到期无法偿还的问题。
三、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
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深入剖析问题背后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打造完善的金融环境。
(一)融资环境及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
从金融市场融资的角度看,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主要服务于民营中小微企业的股权交易,各级政府也给予了大量的支持,但真正能够从中受益的中小民营企业并不多。目前小微企业债券市场融资占比极低,在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下,民营企业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其他渠道的融资能力偏弱,主要是由于中国的融资环境不完善。
(二)金融供给结构性错配
在融资结构上,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284.75万亿元,其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分别占比31.27%、68.34%。直接融资中,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余额占9.27%,债券融资余额占82.67%,但是其中企业债券融资余额占比仅37.43%。间接融资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的24.89%,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8.92%[7]。尽管中国社会融资规模的总量较大,但存在间接融资占比过高、直接融资相对不足的问题。大多数国家直接融资的比重约65%~75%,而中国仅为30%左右,与发达国家尚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相关担保制度不完善
中国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有限公司成立较晚,行业实力整体偏弱,主要是由于成立之初,融资担保公司的定位是“政策性”“非盈利”,由于注重社会效益,担保费率一般设在2%-3%,甚至更低,因而长期处于高风险、低利润的状态,亏损是行业内普遍存在的情况,现有的担保代偿规模难以满足越来越多的融资需求,因此,如何有效吸引民间资本、重构高效率融资担保体系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民营企业自身存在诸多问题
民营企业缺乏信誉,信用意识不强,贷款的违约率也相对较高,从公开的统计数据来看,全国金融机构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约5.9%,而大中型企业的不良贷款率一般在2%左右。不良贷款的处置周期长、诉讼难度大,严重影响到银行的经营管理,因此相对较高的违约率天然会降低银行的放贷积极性[8]。
四、中国民营企业融资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降低准入门槛,发展民营企业股权市场、债券市场
在股权市场上,可充分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择,而政府负责降低准入门槛,搭建更符合民营企业特点的平台。针对债券市场,可结合民营小微企业规模小、经营稳定性弱、债券市场成本高等障碍进行创新,提高债券市场服务民营企业融资的广度及深度。
(二)有效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开发融资产品,解决大量长尾民营企业融资需求
针对民营小微企业不同的行业特点、发展阶段、地理位置等,金融机构可以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技术,为不同类型的民营企业打造特色的融资产品。同时,争取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推出线上信贷产品,如电子票据的线上贴现业务等,使企业能够更方便快捷地获得金融服务。
(三)探索建立中国版“小微企业管理局”
该管理局主要参照美国小微企业管理局(SBA)模式,作为专门为民营小微企业制定各项金融政策的监督管理机构,独立于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指导政策性担保体系开展工作并进行绩效评价与管理。
(四)完善企业内部机制,规范企业结构
民营企业在成立初期,就应制定较为规范的决策机制和完备的经营体系,避免决策的随意性。尤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管理是否有效率是决定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下去的决定因素之一,通过改组、改制等方式,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股份制制度,可以更好地规避经营过程中的主观风险。
作者:何佳 张玉青 姜亚明 单位:菏泽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