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加快渔船装备战略地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加快渔船装备战略地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加快渔船装备战略地位

远洋渔业是关乎国家安全、维护海洋权益的战略性、资源性产业。我国是世界第一渔船大国,截至2010年,我国经批准拥有远洋作业资格的渔船1989艘,总功率104.8万千瓦,远洋捕捞产量近112万吨,总产值超过119亿元。但由于我国渔业装备落后,严重制约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

一、远洋渔船装备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性强

远洋渔船装备是船舶工业下属的一个分支,但同一般意义上的商用船舶不同,专指在本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以外或在他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的海洋中从事渔业资源勘探、捕捞、运输、加工等活动所使用的远洋渔船及相关配套设备。其中,远洋渔船按照作业区域可分为大洋性渔船和过洋性渔船两大类;按照用途划分又可分为远洋渔业调查船、远洋渔业捕捞船以及远洋渔业辅助船等。配套设备则包括:捕捞设备、探鱼设备、鱼加工设备、制冷、深冷系统、液压系统、起重设备以及自动监控和报警系统等。从远洋渔船装备范畴可见,远洋渔船集成了遥感定位、雷达探测、机电液一体化捕捞装备、冷冻保鲜等高端系统,属于先进科技成果的集合,其装备具有较高技术含量。据统计,一艘8000吨级大型远洋拖网渔船价值量超过18万吨级好望角型散货船,而一艘先进的南极磷虾捕捞船价值量则高达1.7亿美元,超过万箱集装箱船,属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另外,远洋渔船装备还具有较强的产业带动性。据“扶持和壮大我国远洋渔业研究”表明,远洋渔船建造产业带动系数为3.13,居我国18个产业之首;影响力系数为1.20,在18个产业中排在第二,仅次于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而船舶行业产业带动系数为2.26,影响力系数为1.19,均低于远洋渔船建造。据估算,我国建造一艘长度为115米的大型围网渔船(不包括进口设备部分),需要相关产业部门增加10亿总产出;建造一艘长度75米金枪鱼围网渔船,则可以增加3.8亿元的产出效果。同时,将推动船舶动力机械、甲板机械和网具、钓具等配套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能增长,促进国内外渔业经济贸易和物流冷藏储运产业同步发展,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此外,远洋渔业还能够增加一定的就业机会。据统计,目前全国从事远洋渔业生产的从业人员5万多人,不仅解决了部分国内劳动力就业问题,还为渔场周边国家提供了相应的就业机会。据浙江省舟山普陀区渔业协会统计,全区有6000名渔民长期从事远洋捕捞工作,为后续水产加工和修船等生产直接创造近4万人的就业岗位。台湾渔业界做过测算,一名远洋渔业船员能够带动近20人就业。状,依据历史产量和现有生产状况进行配额分配,一个国家参与远洋渔业的时间越早,历史产量越高,实际拥有的生产能力越强,在国际渔业资源份额分配中的话语权就会越大,世界渔业发达国家或地区,一方面加强了对自己专属经济区内渔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另一方面把远洋渔业作为一个战略性产业,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积极开展对公海和极地渔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扩大其远洋渔业资源的权益和份额。日本政府为发展远洋渔业,在1996年的财政预算中,就将提高捕捞能力和生产水平的预算经费设定为2.7亿美元,其中包括对各种捕捞技术的推广普及、渔船船主的援助,市场开拓等。另有5亿美元的特殊补贴用于渔船的保险和再保险。据统计,日本每年对渔船损坏的保险为130万美元,低息贷款为2400万美元。新渔船和渔具研究的支持资金每年为2000万美元~2300万美元。渔业科研发展资金每年在8000万美元~9000万美元。近年来,日本为更大范围地开发和拥有远洋渔业资源,每年平均建造10艘远洋渔业科学考察船,进行远洋渔业资源调查。韩国政府则将远洋渔业作为主导21世纪的海洋核心产业。计划在2013年年底前投资2655亿韩元(约合2.76亿美元),用于远洋捕捞、海洋养殖、海产品加工和销售,建立远洋渔业海外基地,以加强远洋渔业竞争力。此外,在2013年年底前还将投入274亿韩元,与世界16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开展渔业资源调查。另外,挪威等欧洲国家不断加大对高新远洋渔船的扶持力度,像挪威最先进的南极磷虾捕捞船就是由国家投资

二、发达国家积极推进远洋渔船装备发展

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过渡捕捞、产量的逐渐减少,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正式生效、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定的实施,加之国际渔业资源“占有即权益”的管理规则,即在提倡可持续发展和建立生态系统概念的框架下,同时尊重历史和现设计、研发和建造的。此外,俄罗斯也在积极开展远洋捕捞,其在2020年前渔业发展构想中就提出了组建国家“渔业船队”,恢复其在世界大洋公海的远洋捕捞作业和重组远洋捕捞科学保障体系。正是在这些发达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凭借着其良好的工业基础,国外远洋渔船装备向着大型化、自动化、信息化以及高效节能、安全环保方向发展。1)大型化近年来渔业发达国家为了缓解渔业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大量缩减渔船数量,但渔船马力却在不断增大,船型向着大型化方向发展。据统计,日本注册渔船总数从2005年的30.88万艘下降至2007年的29.66万艘,但其总功率从1244万千瓦上升至1284万千瓦。目前,世界上大型远洋渔船尺度大多在100米左右,功率在5000~6000kw,最大远洋渔船已达到150米,总吨位达到1.4万吨。2)自动化新型远洋渔船配有全自动鱼类处理系统。鱼能被准确定位,去头吸内脏机能够精确有效地去除鱼头和鱼尾;鱼片机配有视觉系统,产能为300尾/分钟;配有鱼腹切割设备和刷洗系统。整条加工生产线无需操作人员,通过高度先进的视觉系统进行监视;加工废料被送往船上的鱼粉加工设备。据悉,一艘欧洲较先进的70米左右的中型拖网渔船,全船船员仅需9~12人,甲板渔捞设备操作仅需4人,而同样大小的我国渔船船员需60~80人。3)信息化随着遥感技术、空间定位系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应用,渔业发达国家通过建立渔场渔情分析速、预报和渔业生产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及时快速地获取大范围高精度的渔场信息,提高远洋船队的捕捞生产效率。日、美、法等国已建立了海洋渔业卫星遥感信息服务应用系统,日本的海洋渔业卫星遥感信息服务应用系统以日本渔情信息服务中心为基地,通过与各种渔业团体、渔业企业的协作,建立了一个有效的业务化运行系统,为日本的远洋渔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4)高效节能、安全环保先进远洋渔船还通过采用高效节能渔具,减少能耗,提高捕捞效率。美国Net公司研发的JFD型182中层拖网12分钟捕捞渔获940吨。冰岛Hampidijan公司发明的自扩张拖网,由于不用网板从而减少了网具在水中的阻力,有助于增加渔获。挪威Remoysea集团公司采用三联网作业,其渔获量比本来双联网增加30~40%。欧洲还研制出有磁性渔网捕鱼技术,在同样水域可提高20~80%捕捞效率。德国Rofia公司研制出一种网具在水中很快张开,从而能迅速地进行捕捞。美国一家公司研制出Magellan金枪鱼跟踪浮标,安装在集鱼装置上,包括GPS、海水温度传感器和通讯装置等,船长可通过对浮标发来的资料,判断鱼群位置,进行瞄准捕捞。荷兰DSM公司研制的超强聚乙烯纤维Dyneema已广泛在远洋大型拖网、围网、延绳钓上应用,减少网具保养的工作,增加有效捕捞时间,同时,降低网具阻力,减少生产能耗,大幅度提高了捕捞效率。此外,即将生效的《国际渔船安全公约》等国家公约也将对渔船的安全、环保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远洋渔船向高效节能、安全环保方向发展。总之,从国外发展现状和趋势来看,远洋渔船装备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战略上的扶持、资金上的支持,以及良好的工业基础作为前提保障。

三、我国应把加快远洋渔船装备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我国远洋渔业起步较晚,1985年3月10日,由中国水产总公司13艘渔船组成的第一支远洋船队,从福建马尾港开航赴西非,揭开了中国发展远洋渔业的序幕。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我国的远洋渔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10年,我国从事远洋渔业的生产企业已有111家,拥有远洋渔船1989艘,总功率104.8万千瓦,远洋渔业总产量111.6万吨,总产值119.2亿元,运回国内自捕水产品60万吨。作业海域发展到35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公海及南极海域,100个代表处、合资企业和后勤补给基地。我国已经跻身于世界主要远洋渔业大国之列,但远洋渔船装备落后,严重制约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2005年我国捕捞产量占全球捕捞产量的15.2%,其中远洋捕捞产量仅占全球的1.3%。2006年世界远洋渔业总产量约800万吨,其中高端鱼类——大洋性金枪鱼就达400万吨,世界金枪鱼年贸易额达300多亿美元,仅台湾地区每年金枪鱼产值就达30亿美元,而我国大陆只有1亿美元,对公海金枪鱼资源的利用不及世界产量的1%。1)低端船型多,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少我国现有远洋渔船中过洋性渔船千余艘,大多为油耗高、设备简陋、续航能力低的低端产品,上世纪70~90年代我国自主开发的40米长、600~800马力的8154型小型冷冻拖网渔船,由于单甲板设计无法满足欧盟卫生检验标准,而面临淘汰或停产的危险;大洋性渔船大多为国外引进的船龄现已超过二十年的老旧船舶(主要船型为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船、大型金枪鱼围网船、大型拖网加工渔船)或仿造、改造船舶,自主设计建造的仅有深冷金枪鱼延绳钓船、大型远洋鱿鱼钓船,但其建造质量仍远远不如日本,且主要设备主要由日本引进。2)装备整体水平低,设备安全性差国外远洋渔船装备基本是自动控制,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确保了产品的品质,而我国大多以手动操作为主,由于作业机械数量多,手工操作不但增加了船员的数量,也增加了作业危险性。国外7000~8000吨的拖网加工船上只需要15~16名船员,而我国类似渔船上的船员则超过100名。据农业部渔检局“全国渔船安全技术状况报告”表明,通过对213艘远洋渔船抽样调查,目前我国远洋渔船的机械、防污染、电气、消防、航行、救生以及无线电通信等7大类设备安全技术状况完全符合《国际渔船安全公约》的船舶只有47艘,占样本渔船总数的22.07%;基本符合的渔船69艘,占32.39%;不符合的渔船97艘,占45.54%。可见,我国远洋渔船装备水平整体落后,安全性差。3)船舶总体设计建造水平落后目前我们国内从事远洋渔船设计、建造的单位数量有限,自主设计建造的远洋渔船船型少,技术储备不足,整体水平落后。我国远洋渔船速度较低,能耗大,燃油成本占40~50%,比国外先进国家相同功率的远洋渔船要高15%左右。我国虽为世界造船大国,但高附加值渔船建造少,船舶工业先进的设计、建造技术未能惠及远洋渔船。因此,提高我国远洋渔船装备水平已成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建议首先政府应将加快远洋渔船装备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从技术和政策两方面推进远洋渔船装备的发展。在技术上,应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加快关键配套设备的自主研发。重点研制国家亟需的大型拖网渔船、加工船、金枪鱼延绳钓、鱿鱼钓船、竹荚渔船、南极磷虾捕捞船等远洋渔业装备,促进我国远洋渔业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形成;围绕实现高技术高附加值远洋渔业装备的自主研制战略,突破液压捕捞机械系统、小目标高精度鱼探仪、大容量冷冻压缩机等的设计、工艺、制造核心技术,带动远洋渔业装备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在政策上,一是制定国家远洋渔船发展战略规划,统筹国内资源,实现远洋渔船从设计、建造、配套到新材料、新工艺的广泛应用以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的全产业链的提升和发展;二是发挥国家优势集智攻关,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和工业发展成果,逐步应用和惠及到远洋渔船装备上,提高和加快远洋渔船装备的技术进步;三是从金融、保险以及财税等方面加大对远洋渔船装备的扶持力度;四是通过设立重大科技专项,实现远洋渔船装备的跨越发展。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